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土地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中崛起,并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一、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

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封建统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青年开始寻求中国的救国出路。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这场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随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

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面临着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因此,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民武装斗争,成功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了土地的重新分配,为农民争取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土地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土地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土地革命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这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地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推翻了封建统治,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土地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为农民争取利益,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拥护和信任,为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土地革命的不足与反思尽管土地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首先,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地区采取了过激的行动,导致了一些农民的不满和抵触。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1年第06期[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 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 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 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成为了解决国内问题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当时的中国内部分裂,民族危机凸显,国共两党以及其他政治组织经过长期斗争,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也为中国解决国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是中国的一场历史性斗争,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农民革命。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土地问题极为严重,农民身负重税,土地收益不平等,农民生活贫困。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夺取土地,并实行土地平分,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群众争取了利益,消除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土地革命的影响土地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土地革命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得到了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其次,土地革命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有力量的政治力量之一。

再次,土地革命的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土地革命还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斗争。

总结: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解决国内问题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则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个事件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法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注:以上内容只是参考,实际写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扩充。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土地,历来是人们生存的根本。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无数的重大事件,都跟土地有关。

从农民起义,到各种各样的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生存,关系到土地。

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

实践证明:在近代中国,谁能正确解决好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就能保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进行。

一、太平天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致命地打击了沿海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战争赔款和战后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使农民的负担无形中增加数倍;封建王朝后期固有的土地兼并现象,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

以上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就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应运而起。

清政府因固有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解决近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可以说因为它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

洪秀全揭竿而起,“有田同耕”、“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矛头直指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张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的烈火在数年之内燃遍半个中国。

但是,太平天国是用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化的土地政策来替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其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无疑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过比较模糊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辛亥革命期间,农民几乎没有参与)。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从中认识到了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中,农民成了革命的动力,中共“三大”提出同国民党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国民党改造成包含农民阶级在内的四个阶级的联盟。

中共历次土地改革

中共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国民大革命事情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建国后1950_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附录08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汇总

附录08 近代中国土地问题汇总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汇总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所以土地政策是重要考点,务必重点掌握。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1.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进步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局限性: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1. “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 )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 新“民生主义”—民党(1924 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27-1937)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1928年中共六大内容:明确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内容: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

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历史事件之土地革命_毙考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历史事件之土地革命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历史事件之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1)兴起: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广州起义。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政策: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了成熟。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各种战略与策略的运用。

在中国革命史上,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策略之一。

本文将探讨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背景、原理和影响。

一、背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之一是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与地位。

农民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并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双重压迫。

为了解放农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的彻底改造。

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指对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进行没收与分配,以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农民阶级的觉醒与壮大。

土地革命首先在农村展开,通过游击战争等形式,动员农民群众,推翻封建豪绅的统治,实现土地的公有化,确保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指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手段,逐步将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至城市,并最终实现对城市统治权力的夺取。

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保持游击战的基础上,向城市渗透,争取城市工人、学生等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通过包围城市的行动,削弱反动势力,动员起义爆发,最终实现城市的革命胜利。

四、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影响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战略有效地动员了农民群众,使其成为革命的力量源泉。

农民在革命中认识到自身权益和力量的重要性,壮大了农民阶级的觉醒程度。

其次,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村社会秩序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此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支撑,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总而言之,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策略。

这一战略通过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成功实现了对封建地主的土地革命,并在后续的战争中逐步取得了城市的胜利。

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1.中国近代史的历次改革(时间背景内容意义)洋务运动;1860----1895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

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

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积极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洋务人才。

评价(含意义):①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百日维新;1896—1898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倡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等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

评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给了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机会,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土地革命——精选推荐

土地革命——精选推荐

⼟地⾰命⼟地⾰命战争时期的⼟地⾰命⼀、⼟地⾰命战争也称“第⼆次国内⾰命战争”、“⼗年内战”。

1927年⾄1937年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蒋介⽯反动统治的国内⾰命战争。

⼆、⽽⼟地⾰命⼟地⾰命,指第⼆次国内⾰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产⼒。

那么⼟地⾰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系列切实可⾏的⼟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地所有制为农民⼟地所有制;分配⼟地以乡为单位,按⼈⼝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地的诉求⼟地是农民赖以⽣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地的诉求,并产⽣了影响深远的⼟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持源⾃于对⼟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所以,正确处理⼟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地⾰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殖民者的⼊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地所有制依然在⼴⼤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量的农民失去⼟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盾和社会⽭盾也⽇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为⾸的资产阶级发动了⾟亥⾰命,推翻了中国⼆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总论:列强发动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使中国由独立的国家向半殖民地国家过渡。

面对民族危机,统治者以“中体西用”的原则展开自救,但由于变革的不彻底导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西方的经济侵略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向资本输出为主。

这使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但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后中西交流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的服饰,餐饮,建筑,娱乐等领域都可见到西方影响的印记(西装、西餐、西式住房开始传入中国,近代大众报刊的出现)。

政治: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爆发的原因,结果,影响;《南京条约》和中美,中法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政治史26,27页,经济史70,72,73页);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黄海海战(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和反割台斗争(1895年);(政治史33—35页)经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影响,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指导思想,内容,从现代化看影响及不足;政治上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自救行为;经济上表现为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开办了一批军工及民用企业;其经营方式特殊。

关于这批企业的性质,学术界争议很大,只须知道它们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即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产生的条件,时间,发展状况,影响。

经济史35,36页);中国邮政试办(1866年);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1865年);中国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电话传入中国(1882年);(经济史76—78页)文化:早期维新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2020/5/31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6
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 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2020/5/31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7
三、总结历史经验, 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2020/5/31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4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 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 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其中最严重的是以王明为代表 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 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 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 行战略转移——长征。
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
爆发,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2 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020/5/31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2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
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人民要 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政权作坚 决的斗争。
2020/5/31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1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中共历次土地改革

中共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革命,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七次土地革命,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农村土地可以流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