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相古地理学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课件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ea6e8d55270722182ef78f.png)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海洋环境分带
陆表海
陆缘海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海沟大陆坡大陆架 滨海带 大陆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海洋环境分带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一)滨海沉积
• 滨海区是位于高涨潮线和低退潮线之间的地带, 其宽度随沿岸地形坡度而变化。
化石。 • 学生总结规律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三)半深海、深海沉积
• 半深海区主要分布在大陆斜坡上,这里有海底 峡谷,其中常有巨大的角砾堆积。
• 深海区主要有浊流沉积和远洋盆地沉积。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大陆斜坡与浊流沉积模式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浊流的形成环境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1.浊流沉积
• 浊流经由海底峡谷把浅海中堆积的大量碎屑物 质搬运到深海区沉积,形成浊积扇。
• 粒度细、磨圆度低、分选差的岩石 ——较低能的水体中。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岩矿标志
• 有些矿物和岩石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指相意 义。
• 例如,海绿石和鲕绿泥石是海相沉积标志; • 鲕状赤铁矿多数形成在水体动荡较浅的浅海环境; • 磷块岩的出现指示水深30m到300m左右的海洋环境; • 石膏、岩盐等是滨海泻湖和内陆盐湖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的; • 鲕状灰岩形成于温暖动荡碳酸钙饱和的浅海中; • 竹叶状灰岩是在温暖滨海环境中形成的; • 礁灰岩则是在温暖的,含盐度正常的,清澈的浅海中形成的。 • 纯净的石英砂形成于浅水高能条件。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一)风化壳 (残积相)
• 风化壳——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 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
岩相古地理图
![岩相古地理图](https://img.taocdn.com/s3/m/a170c22b5a8102d276a22f2b.png)
中国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三、志留系 志留纪处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的晚期,是构造运动相对活跃 的时期。板块内部稳定地区因受边缘造山运动的影响,沉积和 古地理格局显著改变。华北板块与柴达木地块,扬子板块与华 夏板块之间碰撞拼合
中国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年 代 地 层 ( 地 质 年 代 ) 表
中 国 区 域 晚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化 石 图
五、联合古陆的形成
晚古生代海西构造阶段,地球 表面可以分为三个大陆板块群: 北方大陆群(北半球),包括 北美板块、俄罗斯板块、西伯利亚 板块及哈萨克斯坦板块等; 冈瓦纳大陆群(南半球),包 括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 界于北方大陆群和冈瓦纳大陆 群之间的华夏陆块群。中国的华北 板块、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羌 塘板块及昌都-思茅微板块均为华 夏陆块群的一部分; 准噶尔属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 部分; 保山、冈底斯、拉萨等位于冈 瓦纳大陆的边缘。
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分区图
一、泥盆系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期向海西-印支期转折的重要时期,与早 古生代后期的挤压隆升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南及邻 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华北主体仍为剥蚀的古陆,仅在边 缘零星出露泥盆系;华南泥盆系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沉积类型 多样。
中 国 晚 泥 盆 世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特提斯洋为分割劳亚大陆与冈 瓦纳大陆的巨型海湾,并向东 开口通入太平洋。泛大陆分裂 大约开始于晚三叠世。
侏罗纪时大陆进一步分裂、 漂移,冈瓦纳大陆于晚侏 罗世开始破裂。
白垩纪期间冈瓦纳大陆进一步解体,印度漂离非 洲,形成了西印度洋,并出现了红海裂谷。
国际新生界
中国区域新生界
新 生 代 脊 椎 动 物
《岩相古地理学》教学大纲
![《岩相古地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4ab7e503d8ce2f016623ae.png)
岩相古地理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12Z10课程名称:岩相古地理学/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刘宝珺主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年;2)何幼斌主编,沉积岩与沉积相.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3)里丁主编,周明鉴等译,沉积环境和相.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4)赖内克、辛格主编,陈昌明,李继亮译,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9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本科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讲授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沉积岩和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沉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对沉积盆地沉积条件、沉积岩石学特征、沉积发育史及沉积演化史、恢复沉积古地理、建立沉积模式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研究的能力。
该课程对今后从事石油地质、煤炭地质、层控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及沉积盆地研究等方向上的学生更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陆相和海相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类型划分,掌握各种类型沉积相岩石学、沉积岩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区别。
学会沉积相分析的基本手段,掌握沉积相类型在地质剖面、地球化学、测井以及地球物理资料中的基本特征和判别依据,建立依据地质、地化、测井和物探资料综合判断识别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知识结构。
学会建立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相模式。
能力:依据沉积岩的沉积特征分析、判别沉积相类型,并具备根据岩矿组分、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沉积韵律划分沉积亚相和微相的能力。
初步根据地化资料、测井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沉积相在点-线-面分布规律,具有根据沉积相平面分布和古地貌特征分析沉积相模式的能力。
第13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朱锐)
![第13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朱锐)](https://img.taocdn.com/s3/m/fe6f2f09de80d4d8d15a4f4f.png)
沉积岩癿某些结构不构造不盐度有关
在超咸水或清水环境中形成癿鲕粒是呈放射状,而丌是同心状 在浅水中,蒸収速率高,盐度增高,当超过沉积物孔隙水中癿盐度时, 形成收缩裂隙幵被沉积物充填
沉积盆地癿古地理分析
• 古水深分析
古水深分析对再造沉积盆地癿古环境和盆地构造具有重要癿意义, 确定绝对水深较困难,经常是确定相对深度。确定古水深癿标志包括: 自生矿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生物学标志和沉积学标志等
第13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盆地癿古地理分析
• 盆地地层格架癿建立
• 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 沉积古地理研究不编图方法
盆地地层格架癿建立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癿要点:
1. 区域丌整合面癿识别不追索 (1)丌整合面上、下岩层癿几何关系 (2)古风化壳标志 (3)岩性、岩相标志 (4)丌整合癿剥蚀标志 (5)地层缺失和古生物带癿缺失 2. 凝缩殌癿追索不识别 3. 特殊形态岩石单位癿填图 4. 遥感图象解译 5. 沉积序列垂向变化研究 6. 地层时代研究 7. 地层格架癿建立
• 基本思路
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 基本思路
点 → 线 → 面
第13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盆地癿古地理分析
• 盆地地层格架癿建立
• 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 沉积古地理研究不编图方法
沉积古地理研究不编图方法
编图工作癿设计和准备
全面收集资料
地表地质资料 地下地质不地球物理资料 室内分析资料
统一地层划分对比方案,确定编图单元
野外工作
野外踏勘 剖面癿类型、布署原则和精度要求 剖面测制程序和样品采集
室内工作 综合图件癿编图
实际材料图 沉积相柱状剖面图 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岩性图 岩相古地理综合图
第三部分岩相古地理研究
![第三部分岩相古地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24ce39376baf1ffc4fadec.png)
第三部分岩相古地理研究为了突出沉积环境中的古地理条件和沉积物特征中的岩性特征,通常把“岩相”和“古地理”这两个术语联系在一起,以表示沉积相中最本质的内容,叫“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学是恢复古沉积环境,研究沉积相的学科,它涉及到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水动力学及地貌学等方面。
所以,如何运用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综合分析,划分沉积相和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
应用钻孔资料进行相分析,有时就更困难。
就是取心井,由于岩心体积小,各种沉积标志不如露头上看得清楚,如欲恢复岩体形态、接触关系、纵横向变化,就需要在积累较多钻孔及其它录井资料之后,才能作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有些层段从勘探到开发经过多年分析研究,其相类型还难以定论。
与露头资料比较,钻孔资料更来之不易,除仔细观察描述外,分析化验更要加强,以尽快取得各项第一性资料,作为相分析的基础。
地震和测井资料中蕴含着沉积相,砂体形态等大量的有效信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地震地层学和测井沉积学已广泛应用于油区沉积相研究中。
第十三章相标志相标志是指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
在上述有关章节的基础上,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第一节岩性标志1.颜色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
观察和描述中要注意区分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
继承色主要决定陆源碎屑颗粒的颜色,一般不反映沉积环境。
自生色主要决定于岩石中含铁自生矿物及有机质的种类及数量,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自生颜色对古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良好的反映,是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次生色是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岩石的原生组分发生次生变化所引起的,不反映沉积条件。
2.岩石类型陆源碎屑岩本身(如砂岩和粘土岩等)不是鉴别沉积相的良好标志,因此必须首先对其它证据,如化石、自生矿物和结构构造等进行鉴定,才能确定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相。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10章(岩相古地理)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10章(岩相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4a587d8fb9d528ea81c7791a.png)
Study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构造地质学、 地层学、地球化学、应用 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 水动力学及地貌学等学科 的知识
第一节 相标志(Facies markers)
相标志是指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 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 岩性标志
颗粒的形态和圆度 颗粒定向 支撑结构 颗粒表面结构
5.填隙物的类型 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 碳酸盐岩中的泥晶和亮晶
6.阴极发光
紫色—岩浆岩
碎屑岩中的石英
棕色—变质岩
不发光—沉积岩
7.原生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层 波
理 痕
底面构造
8.岩性组合及其韵律性 沉积剖面上各种 成因标志有规律地重
2.根据结构及成分的变化
3.根据孢粉资料 4.编制水流体系图
松辽盆地三肇 地区姚一段水 流体系图
三、水体深度及古地形分析
1.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从岸线的浅水到广海的深水, 沉积物粒度呈有规律的分布。
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形成于一定的环境, 如,蒸发岩:0~几m,鲕粒灰岩:<10~15m, 礁灰岩:10~50m,浊积岩:深水区。 2.根据沉积构造 暴露成因构造,流动成因构造。 3.根据古生物和遗迹化石
相序递变有两种基本类型:
由于海平面上升(或海进)所形成的退积 型相层序,相剖面自下而上由陆相—海陆过渡过 相—海相叠覆组成。
由于海平面下降(或海退)所形成的进积型相 层序,相剖面自下而上由海相—海陆过渡过 相—陆相叠覆组成。
二、沉降—补偿原理 沉积盆地的沉降和补偿可概括为下述四种 情况:
岩相古地理资料
![岩相古地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63d2c8d15abe23482f4df6.png)
5. 陆表海:也称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等,是指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 坡度十分平缓(平均坡度约 0.03-0.15m/km)、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2
CCD 面 控 制的远洋 灰泥沉 积。我国 古代碳酸 盐的沉积 相特征与 塔克的模 式极为吻 合。 (3)关士聪模式:2 个相组:台棚相组、槽盆相组;6 个相区:陆地边缘相 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浅海陆棚相区、次深海槽盆相区、深海槽盆 相区;15 个相带;这个综合模式,反映了我国晚期元古代至三叠纪总的沉积 特征及其环境组合规律。台地内台盆(沟)相带的提出,比较符合我国南方 古生代地层经常出现的碳酸盐台地与克拉通内部槽盆错综复杂的交错格局。 4. 粒度分析? 粒度分析方法主要决定于粒度大小和样品情况,常用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对 粗大的砾石或砾岩);筛析法(细砾和砂样、松散的或可解离的岩石,软的和 脆性碎屑样不宜做筛析);显微镜下分析(固结难于解离开的砂岩和粉砂岩)。 显微镜下的抽样方法:点计法、线计法、带计法。 粒度分析的步骤:数颗粒,一般统计 300-500 个颗粒。用费里德曼回归方程 式换算,D(筛析)=0.3815+0.9027D(薄片)。估算杂基含量校正,一般取估 测值的 2/3-1/2,并换算为Φ。投点作直方图、频率曲线图、累积曲线图、概 率累积曲线图和 CM 图。 CM 图是用 C 值(代表最大搬运能力)和 M 值(代表平均搬运能力)两个粒 度参数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作的一种图。因此 CM 图 是表示沉积物的最粗粒径与中值的关系图。此图能反映沉积物粒度与搬运方 式的关系,从而判断沉积环境。每段的含义: NO 段:代表分选好的粗粒滚动物质,C 值大于 1mm;OP 段:滚动物质与间 歇悬浮物质(跳跃)混合,C 值稍微变化即会使 M 值发生重大改变,即粒度 分析极不对称,粗细尾不均;PQ 段:间歇悬浮质为主,粗粒滚动值少,C 值 变化不影响 M 值,粒度分布较对称;QR 段:粒序悬浮段,C 与 M 成比例增 加,水体浓度和悬浮物粒度作有规律的递变(自下而上变稀薄,粒度变小); RS 段:均匀悬浮,C 变化不大,M 变化大,主要是细粉砂沉积物;T 区:远 洋悬浮物,M<10μ。
(完整版)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讲解
![(完整版)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0d6975c80eb6294dc886c51.png)
第一章1.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2.沉积古地理学:对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当时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再造当时的海陆分布、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的学科。
3.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4.沉积环境: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和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5.沉积(相)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
6.相标志:存在于沉积岩(物)中对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成因标志。
如水平层理、平行层理。
7.瓦尔特相律:没有沉积间断的条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叠覆8.现实主义原则: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强度在整个地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9.沉积体系:沉积体系是成因上被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10.垂向层序:垂向层序通常是指某一沉积相内部随时间演化,沉积特征(粒度、沉积构造等)在垂向上的规律变化。
11.垂向序列:垂向序列通常是指几种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
12.进积型垂向序列:是指沉积物在不断向沉积盆地中心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粗粒的或浅水沉积物覆于细粒的或相对深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13.退积型垂向序列:是伴随沉积盆地水体的不断扩张,形成的细粒的或较深水沉积物覆于粗粒的或相对浅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14.相分析的基本思路:通过观察沉积相,寻找相标志,得出沉积参数或者沉积条件,今儿推出沉积环境。
第二章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母岩:风化前的岩石物源区:供给沉积物的地区陆源碎屑:母岩经过风化作用后的残余碎屑物质。
1、沉积物的四种来源1) 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 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 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热卤水;4) 宇宙源物质—陨石、宇宙尘。
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 吐血整理
![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 吐血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b1213a3169a4517723a3fa.png)
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2、相序:指一种相过渡到另一种相的一系列像的关系或相的组合。
3、瓦尔特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或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4、沉积模式:一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描述了再现的沉积作用的面貌,是对沉积特征的一种全面概括。
5、三角洲:指在河流与海洋的汇合地区,在河流作用与海洋(或湖泊)作用共同影响和相互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堆积体系,在平面上呈三角形状。
6、重力流: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常被称为沉积物重力流,也称块体流。
7、碳酸盐台地: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原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
现指所有碳酸盐沉积环境(不考虑地形是否平坦)。
包括潮坪、生物礁、浅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等8、碳酸盐缓坡:从岸线向盆内具有缓慢倾斜的斜坡(通常坡度不足1°),与较深水的低能环境无明显的坡折(有时有),波浪搅动带或最高能量带位于近岸处。
二、填空1、主要层理和层面构造: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层面: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2、沉积相分类:大陆相,过渡相,海洋相3、相标志:沉积学标志,古生物谷生态标志,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学标志。
4、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泥石流沉积物(泥流、泥石流),水携沉积物(河道沉积物、漫流沉积物、筛积物)。
5、冲积扇分类:旱地扇,湿地扇。
6、冲积扇亚相:扇根,扇中,扇端。
7、河型分类:平直河、蛇曲河、辫状河、网状河。
8、曲流河亚相分类: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滩亚相,牛轭湖亚相。
9、湖泊分类:按盐度分:淡水湖、咸水湖(淡水湖(含盐度<0.1%);微咸水湖(含盐度0.1~1.0%);咸水湖(含盐度1.0~3.5%) 盐湖(含盐度>3.5))。
《岩相古地理》学习纲要
![《岩相古地理》学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bbbbac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0.png)
03
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
沉积学分析方法
沉积学分析是岩相古地理分析的 基础,主要研究沉积物的成分、 结构、构造、沉积环境及其演变
过程。
分析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和变化 规律,确定沉积时的气候、地貌
和环境条件。
通过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矿物 组成等特征,推断沉积时的水动 力条件、搬运方式和沉积物的来
源。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岩相是指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组分、时间和空间因 素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岩相分为沉积岩相、火山岩相、变质岩相等类型。 每种类型的岩石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形成环境,了解这些特征和环境有助于理解岩相的
分布和变化规律。
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相
总结词
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相是研究岩相古地理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不同沉积环境的特征和沉积物的形成过 程。
学习目标
1
掌握岩相古地理的基本概念、区的岩相分布和变化 规律。
3
能够运用岩相古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地质问题, 如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
02
岩相古地理基础知识
岩相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理解岩相的概念和分类是学习岩相古地理的基础,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和形成 环境。
输标02入题
未来,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等,以揭 示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01
03
此外,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将成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 趋势,有助于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04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将不断涌现, 如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为岩相 古地理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地层学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地层学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6b2f1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e.png)
咸化泻湖
• 在干旱地区,降水少,流入泻湖中的淡水 少,湖面常低于海平面,涨潮时常有海水 不断补给,盐度不断提高。
• 化学沉积与内陆的咸化湖相似,常有各种 盐类:
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 只有适应咸水的生物生存,当盐度过高时 仅有个别细菌可生活在其中。
2.浅海带的沉积
位于滨海带与大洋之间 • 浅海带的机械沉积 • 浅海带的化学沉积 • 浅海带的生物沉积
淡化泻湖
• 淡化泻湖发育在气候湿润的地区。该地区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使流入泻湖中的淡水不断把泻 湖中的海水冲淡。
• 淡化作用在泻湖的表层开始,这时泻湖中的水 常被分为两层,上部为密度小的淡水,下部为 密度较大的海水。
• 碎屑以沙砾为主;常有碳酸钙夹层,并含黄铁 矿、菱铁矿;无底栖生物。
• 淡化泻湖最终会 被沉积物淤塞变为滨海沼泽和 三角洲平原。
④坡上滑塌沉积;⑤深海底远洋沉积
浊流的地质作用
• 浊流虽然分布较为局限,但其剥蚀、搬运 能力较强,能把大量浅水的粗碎屑搬到大 陆坡脚附近的洋盆中。
• 浊流在运动过程中,对大陆坡形成强烈的 切割作用,在大陆坡上形成许多 “v” 形沟 槽。
4. 深海带的沉积
• 深海沉积主要是各种生物软泥。如抱球 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等。
(2)古地理图的分类
• 大于1/200万 称为大、中比例尺古 地理图。可用于沉积矿层找矿和含 矿远景区的圈定。
• 1/200~1/1000万 称为小比例尺古地 理图。主要表现大区沉积水体的性 质及构造轮廓。
(3) 古地理图的意义
• 按时代编制一系列岩相古地理图可 以有效地阐明某一地区沉积发展史, 是地史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1)气候分带对生物生态分布的影响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98959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a.png)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岩相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1. 岩相古地理学的定义岩相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古地理格局的演变过程。
2. 岩相古地理学的意义(1)科学意义- 揭示地球表面环境演变的历史,为理解地球系统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 丰富和完善地质学理论,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
(2)实际意义- 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油气、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寻找中具有重要作用。
- 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地质背景和风险评估。
- 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岩相分析- 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 沉积岩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条件。
(2)沉积环境重建- 古气候、古水流、古生态等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解释。
- 沉积相的识别和沉积序列的分析。
(3)古地理格局重建- 古大陆、古海洋、古河流、古湖泊等地理单元的分布和变迁。
- 古地理事件的识别和解释,如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等。
(4)古地理演变过程- 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格局的演变序列。
- 古地理演变与全球地质事件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方法- 地质填图:系统地记录地表地质现象和地层分布。
- 露头观测:详细描述沉积岩的岩性、构造和化石特征。
(2)实验室分析方法- 粒度分析:确定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推断沉积环境。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揭示沉积岩的源区和沉积过程。
- 生物化石分析: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
(3)沉积相分析- 根据岩性和生物化石特征,划分沉积相类型。
- 建立沉积相模式,分析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
(4)古地理图编制- 整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图。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古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第五章岩相古地理有关概念
![第五章岩相古地理有关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c41e5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9.png)
泻湖 Lag
障壁岛、砂坝 BS 潮汐通道及三角洲 滨岸 Li 滨岸三角洲 Li-D
陆棚 Sh
缓坡 Ra 局限台地 RP 孤立台地 IP
台地 开阔台地 OP
台地边缘浅滩 PMS 生物礁 Re
大陆斜坡 Sl
深海盆地 DS
沉积亚相、微相
扇头、扇中、扇尾、泥石流 心滩、天然堤 边滩、堤岸、泛滥平原(河漫滩)、岸后沼泽 滨湖沼泽(LaM)、滨湖浅滩(LaS)、 扇三角洲(FD)、浅湖三角洲(LaD)、深湖浊积 岩(LaT)、盐湖 沙丘、丘间、戈壁滩 沉积相、亚相分类与上述的湖泊体系相同
流动构造是沉积物搬运和 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流动 在沉积物表面及内部形成的 各种构造现象。
包括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 等。
这些床沙几何形体被埋藏下来,保留在层面 上,即称波痕;它们因迁移而在层内保留下的痕 迹,即造成了层理。
1、层面构造
层面构造是指所有在沉积岩顶 面或底面上的各种特征。其代表类 型有: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 冲刷痕、压刻痕。
指沉积能量中-高、具窄盐度生物组合的碳酸盐沉 积区域。沉积亚相有:生物浅滩、生物丘、生物 礁、鲕粒浅滩 生物浅滩、生物丘、生物礁、鲕粒浅滩 礁后、礁核、礁盖、礁基、礁前、礁翼、礁间 上斜坡(斜坡峡谷、滑塌岩块/角砾、浊积扇头) 下斜坡-陆隆(浊积扇、滑塌变形层、等积岩) 分布面积巨大,多为海底浊积扇尾,或以薄层硅 质泥岩、放射虫硅质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欠补 偿盆地)沉积组成的深海平原沉积
在应用现实主义原则时需要注意:
地质历史是发展的,各地质时期的地质 作用方式和特点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化性, 即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例如元古代的碳 酸盐潮坪中广泛发育有叠层石,而到显生宙 时,同样是碳酸盐潮坪环境,但由于食藻生 物的出现,叠层石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则大为 减少。
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1a5e6990c69ec3d4bb7511.png)
离散板块构造背景条件下的碳酸盐相模式演化
40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七、碳酸盐相模式的分类和变化 2.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的变化 (3)板块构造背景与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的关系
聚合板块构造背景条件下的碳酸盐相模式变化 41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七、碳酸盐相模式的分类和变化 2.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的变化
9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二、碳酸盐沉积的水文控制条件 海水的能量与盐度
陆棚边缘或 障壁砂坝前 缘的较深水 区
障壁后受保 护的泻湖
10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二、碳酸盐沉积的水文控制条件
海水的能量与盐度
滨岸高能带——岸礁 滨外高能带——堤礁、堡礁
19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二、拉波特(1967)的模式
1)潮上及潮间带(Z):蒸发作用强
白云岩、云质灰岩、叠层构造、干裂、鸟眼构造等
20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二、拉波特(1967)的模式
2)浅的潮下带(Y):潮汐作用强。 颗粒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冲刷、干裂等
2个相组、6个相区、15个相带
28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五、塔克(Tucker,1981)的模式
7个主要环境:潮上-潮间坪、泻湖及局限海湾、潮 间-潮下浅滩区、开阔陆棚及台地(由浅水至深水)、 礁及碳酸盐岩隆、前缘斜坡和盆地
29
沉积学_碳酸盐岩相模式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
![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bb594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4.png)
引言:岩相学作为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在古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20 世纪初,就有学者利用岩相学的方法,对中国地区的古地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随着地质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岩相学在中国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岩相学是研究岩石成因、成因环境、岩石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也是研究古地理环境的基础学科。
随着地质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岩相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1.沉积岩相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沉积岩相学是以沉积物的岩石学性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研究各种类型的沉积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组合规律,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古地理环境的重建。
中国地质学家在沉积岩相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科学家通过对车蒙古组的研究,提出了“早古生代北越南地块是新生代中越冲链的南欧留痕”的观点,成功地解释了北越南高原的地质变形史和隆升机制。
2.变质岩相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变质岩相学是研究变质岩的组成、结构、岩相特征、成因、古环境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应用于变质岩的岩相联合和地质环境的重建。
中国地质学家在变质岩相学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
例如,中国地质学家在对大兴安岭太平山岛弧带地质研究时,通过对太平山带变质三叠系火山岩的变质岩相学特征和化学组成的研究,分析了其成因环境和古地理环境,揭示了太平山带火山岩成岩成矿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为研究大兴安岭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3.构造岩相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构造岩相学是研究构造过程和结果对岩石的变形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结构、组成和岩相特征的学科。
它是研究古地理环境中大规模构造运动和变形中识别和分析不同的构造单元、探索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中国地质学家在这方面也多有创新。
例如,对华北克拉通玉石岭变质岩的变形和构造岩相的研究,显示了玉石岭代表了华北古陆的一种古构造单元,这种单元在后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到重要的构造与岩浆事件的影响,为华北古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与整个地质学的发展是密不
沉积学和古地理学(Sedimentology &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可分的,其研究基础是沉积岩石学和地史学:早期主要是沉 积岩石学和地史学的研究。
1 绪论--岩相古地理基础 1.1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1.1.2 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晚震旦世古地理图
王鸿祯,1985
中国海陆变迁 海域沉积环境与油气 50年代刘鸿允先生编古地理图 刘 宝 珺(1994) 古地理图25张 以地层为基础 关士聪先生, 1984 岩相古地理图,37 张 王鸿桢先生
古地理图41张
中国南方早寒武世梅树村期 岩相古地理图
中国南方震旦世早期 岩相古地理图
冯增昭等(2004)
1.2.1 沉积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面不同的地理景观单位。如
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海洋等。
沉积环境: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发生沉积
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理单元。
古环境:地质历史中某一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地理
单元。
沉积环境由下面一系列环பைடு நூலகம்条件组成:
• 自然地理条件: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
Fm
Fl C P
泥,粉砂
粉砂,泥 煤,碳质泥 碳酸盐
块状,泥裂
枝根 植物,泥质膜 成土化特征
越岸沉积或披覆沉积
根土 沼泽沉积 土壤
1.2.3 沉积相模式
沉积相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 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理 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 其四个作用:
• ①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对比标准的作用。
漠等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
气候条件: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 • 构造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 • 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性质(水、大气、冰
川、清水、混水、浊流)、流动方式、能量大小以及水 介质的温度和深度。
• 沉积介质的化学条件:水体的化学成分、pH值、Eh
值、含盐度等。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按照沉积作用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剥 沉积环境是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 蚀作用为主,另一类以沉积作用为主。以剥蚀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沉积物的供 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与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应者,称为物源区或母岩区,属剥蚀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区是接受沉 积物,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称为沉积环境。 环境是表述现代的概念,指的是现代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
• ②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 ③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④可以作为环境或体系水动力条件解释的基础。
沉积相模式的类型:
①直观模式(visual models):以简化的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沉积环境、作用过 程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②事实模式(actual models):以现代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古代沉积岩层的相组 合、相序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 ③静态模式(static models):表示在特定时间内沉积层内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 物的相变规律,这种模式能用来预测物源的位置,预测资料不足地区的古沉积 环境,以及再造古地理; ④动态模式(dynamic models):表示一个特征沉积体的沉积作用全过程的沉 积模式,如垂向模式就是表示沉积作用在纵向上(随时间)的变化; ⑤模拟实验模式(scaled experimental models):以模拟实验所获得的沉积特 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沉积模式,有助于查明具特殊沉积特征的沉积物成因;
(4)构造岩相:相是指某种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产物,如 复理石相、磨拉石相等。 (5)生物相:相是指某种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如笔石相、 介壳相和礁相等,这种相称为生物相或生态相。
沉积环境、沉积相的类型
按照大的自然地理区划,可分为大陆、海陆过渡和海洋三
大环境组,然后根据地貌景观划分次一级环境,依地貌
(1)萌芽阶段:最重要的科学思想是由火成论学派代表郝屯 (J.Hutton,1726—1797)开创的“现实主义”(actualism)研究方法。
1905年盖基明确提出了“现在是打开过去的钥匙”这一著名 的表述,使将今论古的思想成为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理论 依据和指导思想,对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尤为重要。
1 绪论--岩相古地理基础
1.1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2)形成阶段: 从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关分支学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史密斯(1769~1839)提出“化石层序律”;
索比(H.C.Sorby,1857)开始使用显微镜研究沉积岩石;
岩相古地理学的开始则是以瓦尔特(J.Walther,1894)的“相对比定律” 的提出为标志 ;
中国古地理研究的沿革:
第一代岩相古地理:50年代刘鸿允先生编以地层为基础 第二代岩相古地理:
1984年关士聪先生:《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
(晚元古代—三叠纪) 1985年王鸿祯先生:《中国古地理图集》 以构造活动论和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为指导, 板块构造与传统构造相结合 对矿产有预测性 1994年刘宝珺:《中国南方震旦纪—三叠纪岩相 古地理图集》 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结合
华莱士(A.R.Wallace,1875)提出了动物地理分区概念; 卡尔宾斯基(1889)编制了俄国欧洲部分不同时代的古地理图; 20世纪20年代期间出版大量著作不仅对沉积岩本身的研究大大深化,标志着 岩相古地理学已进入成熟的成长期,开始了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分析。
1 绪论--岩相古地理基础
1.1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
1 绪论 --岩相古地理基础 1.1.1 岩相古地理学与沉积学
岩相古地理学(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是对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不同 标志着沉积岩石学的研究从特征描述步人到了 地区的沉积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再造当时的海陆分布、自 成因研究的阶段,即沉积古地理学形成了一门独立 的分支学科。 然地理和气候特征的学科。
目前文献中常见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1)岩相:相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性单位。例如红色砂岩相、黑 色页岩相、这是一种描述性的术语,一般称为岩相 。 (2)沉积作用相:相是某种沉积作用的产物,如冲积相、潮汐相 等。这种概念能够解释岩石的成因,可以称为沉积作用相。 (3)环境相:相是沉积条件或沉积环境的综合物质表现。如河流 相、三角洲相等。这种概念可以称为环境相。
环境单元包括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沉积环境只是环境的一个主要部分。古环境是地质历史中 ①物理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引力、重力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风、波浪、 某一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地理单元,因此称为古地理。
潮汐、水流、海流、风暴流、冰川、沉积物流和它们的作用强度、方向、 变化梯度和降雨量、降雪量等; ②化学因素,包括水圈、气圈和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 性质、pH值、Eh值、溶解度、化学平衡程度、生物化学作用等; ③生物因素,包括生物的类型、多样性、丰度以及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作 用等。
冯增昭(2004)的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古地理图,强调岩相古地理指示标志的定量统 计和实际资料的分布密度,运用“单因素”分析手段、多因素综合成图,在稳定地 块内的岩相古地理恢复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对缝合带和构造复杂区(东北、华 南、西藏等地区)作简化处理。
1 绪论--岩相古地理基础
1.2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新一代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地理学家的任务: 认识现今(近代)地球山川 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貌单元的特点及其运行和 发展规律。
地质学家的任务:根据现存的古代山川地貌所 留下的遗迹、地质标志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特点 和发展演化——最终成果:古地理图
研究古地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确定时代 ●判别古地理的地形和地貌单元 ●古地理的发展演化规律
沉积学研究对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 ●沉积动力学 —判别沉积环境,微地貌-岩相古地理 学 ●碳酸盐具有碎屑沉积的动力条件,实现碳酸盐古地 理重建的根本性改变 ●沉积物搬运流体性质(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的 研究,合理重建古地理环境,比较细微勾画古地理的 细节(斜坡、缓坡) ●沉积成岩作用对古气候的判别-红层的重新解释
当前,国内外多数人把沉积相看作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表现,即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有的原生沉积特征 的总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 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而
沉积相则是该环境的产物,是其物质表现。
沉积环境(因) ↓ 沉积相(果) 如:河流环境—表示现代地理景观单位
河流相—指古代环境中的一套沉积组合
1.2.2沉积相和岩相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简称相facies )几种不同的
理解:
• 地层的岩石类型:如灰岩相、海绿石砂岩相 • 岩石的成因作用类型:如浊积岩相、生物礁相 • 作为沉积环境的同义词:如河流相、湖泊相 • 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 的综合:如浅海灰岩相、河流砂岩相 • 与大地构造环境联系:如磨拉石相、复理石相
指导思想: 对地球历史发展和演化的认识有两大思想体系: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升降造成-海陆变迁,槽台学说 ●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海陆变迁,板块学说 以及李四光早期的认识
固定论:认为地球历史中陆地、山脉与海洋 湖泊的变化是由于地壳在现在的经纬度座标 系或者说在原来的座标系发生升降造成的。 活动论:认为地球历史中古地理的变化由于 地球历史中地壳表层的大小块体的漂移、拼 合、碰撞、裂解决定,从而定位于古经纬度 座标系。
环境
大 陆
过渡
海 洋
用于河流沉积物的岩相划分方案(据Miall,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