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世界通史教学旨在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本大纲旨在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确保学生全面掌握世界历史的核心知识和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系统掌握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包括各大洲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等;2. 理解不同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互动关系,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4.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三、主要内容与教学重点:1.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早期人类的迁徙和走向定居- 农业革命和城市文明的兴起- 文明的碰撞和交流2. 古代文明的崛起与衰落(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印度、中国为主要案例)- 文明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军事征服与扩张- 文化的传承和转变3. 中世纪的变革与世界接轨- 封建社会的兴起和封建制度的运作-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的影响- 欧洲的大航海和殖民扩张4. 近现代的全球化与国际体系的建立-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 殖民主义的消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世界秩序重组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使用多媒体教具和视听资料,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化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理解的掌握;- 书面报告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日常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 《世界通史导读》- 《世界史纲要》- 《世界历史大事记》2. 参考书目:- 《文明的故事》- 《全球通史》- 《世界历史》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全校通识教育课)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瞿亮20124116 一、课程对象及目的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们讲授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自古至今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

本课程涉及东亚自古而来的历史、宗教、思想、哲学、文学、美学等,相信不仅会适合哲学系、历史系、文学系、日语系等相关专业学生们在所修专业课之外进行知识拓展,而且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也能够激发他们了解我们与紧邻的文化交流历史,让学生们通过本课程,能够了解东亚文化沟通、交流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激发学生们对我们所处的东亚世界的文化发展、融通的兴趣,进而期待他们用于之后的文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

二、开设本课的意义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亚世界,曾经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端,与西欧、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佛教世界一同,构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骨骼和筋脉,并影响至今。

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更是以其博大深厚、多元向上的朝气,形成了特有的农耕文化,并将汉字、书籍、儒学、宗教、服饰、审美观等,影响至朝鲜半岛与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

古代朝鲜、日本也通过汲取来自中国的文化养分,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梳理古代东亚文化的特质以及古代中国文化对近邻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古代中国通过文化向心力对于周边世界的影响,为我国当今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扩大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提供借鉴。

自明清易代之后,东亚世界在文化、思想领域逐渐渐行渐远,李朝、日本逐渐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和东亚认识,并随着西洋入侵与近代日本的军国扩张,加深了这种文化疏离,二战之后,更是随着意识形态对峙的增强以及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东亚成为了最难以实现文化认同的地区之一,分析东亚思想、文化内部渐行渐远的过程,分析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造成东亚国家官方及民间鸿沟的障碍,在争取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世界的友好发展,共同促进东亚世界的和平、安定与和谐发展,并为实现类似于欧洲联盟的东亚共同体,提供文化方面的借鉴。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
②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在学习汉字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③古代朝鲜文化也传人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中国宫廷中就已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神道与武士道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兴起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后裔
③12世纪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日本文化与美洲印第安文化。
辅助教具
希沃白板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过程一、古Fra bibliotek印度文化1、时代背景
(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兴起
高二历史课时教学教案(首页)
学科:历史主备人:任课教师:
周次
第周
教学时间
课题
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型
教学目标
1.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作为主要区域文化各有特色,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2.理解世界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问题的能力
3.分析16世纪以后美洲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毁灭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感悟民族文化具有民族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四、大洋洲文化(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
1、整体:在新航路开辟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学、艺术和数学等文化成就,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

成就,理解古代朝鲜文化的民族特色。

成就及其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的成就及特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列表对比、史料研习、小组合作(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引入新课学生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宗教博物馆——古代印度文化一、宗教博物馆——古代印度文化【问题1】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实质?如何评价这一制度?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27,运用相关史实论证古印度文化如何对周边国家的影产生影响。

(角度:东南亚、东亚中国等)【问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1.归纳梳理教材重点内容2.分析和解读文字材料探究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先落实知识点,再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印度文化成就的印象。

二、东方小中华——古代朝鲜文化阅读教材归纳完善表格引导学生梳理掌握基本史实,落实重点。

二、东方小中华——古代日本文化【问题3】结合材料思考武士道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二:根据第2目教材内容,运用史料“实证”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观点。

(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运用史料“实证”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观点。

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总结归纳结合思维导图,落实知识点,培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导学案》《固学案》相关内容;2.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掌握基本的历史名词和时间。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了解历史对现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解,附上图片和文化背景介绍。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分组,互相交流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了解的知识。

3.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教材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究和学习。

四、教学流程1.学生的自我介绍和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

2.通过PPT讲解,介绍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40分钟)。

3.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30分钟)。

4.总结和反思(1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文化背景,建立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感性认识。

2.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通过PPT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点,包括汉唐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日本、蒙古等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品等。

3.分组讨论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交流自己对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为什么文化交流很重要,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等。

4.总结和反思通过学生讲述、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反思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化认知。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组内、组间的交流和发言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纠正和解答。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了解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态度和认识,评估本节课教学效果。

3.通过教学笔记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大纲(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大纲(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大纲(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外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分析和评价中外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而为深入理解、探究和运用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历史的发展和主要事件;2. 掌握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外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由作业、小组讨论、研究笔记、参与度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定。

培优补差方法1. *培优方法:* 针对优秀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任务和扩展阅读,鼓励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或实践活动。

2. *补差方法:* 针对研究较弱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研究支持,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书目1. 《世界历史简明读本》,作者:约翰·穆勒;2. 《中国古代史纲要》,作者:杨伯峻;3. 《中外历史教材导读》,作者:王宏志。

以上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教师有权对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

> 注意:教学大纲是一份指导性文件,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和教学计划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glish by reading and speak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二、课程基本要求To acquaint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三、课程内容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四、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Week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 hours)Week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3 Cultural Differences (4 hours)Week4 Language and Culture (4 hours)Week5 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7 Time and Space (4 hours)Week8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4 hours)Week9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4 hours)Week10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4 hours)Week11 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4 hours)Week12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4 hours)Week13 Intercultural Team Building (4 hours)Week14 American Values and Their Behaviors (4 hours) Week15 Understand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Week16 Understanding the German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五、考核方式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20%Assignment 1 10%Assignment 2 10%Assignment 3 10%Term Paper 20% (a minimum of 1,000 words)Examination 30%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双语教材使用:1、《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Larry A., 5th edi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2000年版。

第5课_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_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南亚、东亚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1.梳理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印第安文化的主要成就,感知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

2.搜集整理各种图文史料,分析理解各区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3.以宽广的历史视野认识古代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文化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学习难点认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印章文字”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史 教学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教学大纲
列举洋务运动在引进西学方面的内容和举措;
说明租界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和地位。
1. 洋务运动的萌生
2. 洋务运动与租界
3小时
阐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
佛教融入中国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原因;
评价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佛教的一些积极动向。
1.印度佛教传入并融汇中华文化之中
2.佛教与中华文化相磨合的几个阶段
3.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新发展
4小时
第六讲大唐盛世的多元文化
说出大唐盛世在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阐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的概况及意义;
1. 徐福东渡
2. 弥生飞跃
3. 遣隋使遣唐使
4. 鉴真东渡
6小时
第八讲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
阐述日本文字的发展过程;
说明日本文字与汉字的关系。
1.借用汉字阶段
2.万叶假名、日文假名与汉文训读
2小时
第九讲日本茶道中的儒释道
说出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中国茶在唐宋传入日本、明清传入欧美的概况;
认识日本茶道的民族性特色;
掌握日本茶道中蕴含的儒家精神、禅宗义理和道家的审美倾向。
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日本茶道中的儒释道
4小时
第十讲早期基督教在华史迹
说出以色列以及犹太教的形成过程;
分别说明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宋明清朝的一赐乐业教,在华的传播过程及特点。
1. 从犹太教到基督教
2. 唐朝的景教
3. 元朝的也里可温教
列举最早来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人的事迹;
复述利玛窦在华传教的基本线路和历史事实;
说明利玛窦适应主义传教方略的历史贡献和文化意义。
1. 来华耶稣会士的先驱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东亚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东亚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东亚文化交流一、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背景与重要性在古代的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文化交流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还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背景、方式以及对三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二、背景:古代东亚的地理与文明古代东亚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明传承。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由于其庞大的地理区域,中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如华北的中原文明、西南的巴蜀文明、东南的吴越文明等。

韩国位于中国的东南,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影响,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韩国传统文化。

日本则位于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岛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和韩国的文化。

三、文化交流的方式古代东亚文化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贸易交流、战争征服、制度借鉴、婚姻联姻以及学术交流。

其中,贸易交流是最常见的方式。

贸易使不同文明的商品、技术与思想进行传播,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同时,战争征服也会带来文化上的传承与融合,征服者会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

四、中国对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贡献作为东亚最大的国家与文明中心,中国对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以其武术、书法、绘画、文学等许多方面的成就吸引了周边国家的羡慕和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深入探索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借鉴与学习的资源。

其次,中国的制度和礼仪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制度、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礼仪与教育体系在东亚地区具有显著的传承性,许多东亚国家在相关领域受到中国的启发并进行了相应的借鉴与发展。

另外,中国还通过婚姻联姻的形式推动了东亚文化的交流。

历史上,中国皇室与周边国家的王族通过联姻加强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五、韩国、日本对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对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国受到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文字、宗教与艺术等领域。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古代东亚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古代东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了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交融,对彼此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中国和西方的贸易网络,通过陆上和海上交通线路,使东亚和西亚、欧洲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商贸活动。

东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进行商品交换,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传播了文化、宗教和科技。

另外,东亚国家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重要的交流通道,通过海上贸易,东亚各国之间进行了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联系。

其次,古代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还表现在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上。

在古代,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和领导者,其政治和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这些国家在政治组织、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上借鉴了中国的经验。

在文化方面,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也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古代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还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上。

中国是古代东亚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

中国的农业技术、制造业和商业模式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农业生产、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学习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制造工艺和商业模式,推动了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通过交流传播到周边国家,对当地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进步。

古代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是东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东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东南亚史》教学大纲

《东南亚史》教学大纲

《东南亚专题史》教学大纲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课程编号】RZ29208【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数】2【先修课程】世界通史【适用专业】历史学一、教学目的、任务: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历史的学习,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的主要国家及其兴衰情况、近代东南亚殖民化和反殖民化运动、现代独立国家的建立和东南亚在现代化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创造的模式。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东南亚国家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对东南亚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具备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3学时主要内容:一、“东南亚”的由来及其主要国家的概况。

二、东南亚国家历史发展的阶段、内容和特点。

三、学习东南亚历史的资料、方法和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东南亚历史的概况其它教学环节:(二)第一章东南亚的古代国家3学时主要内容:一、东南亚历史的起源。

二、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

三、海岛地区的古代国家。

教学要求:理解东南亚没有形成统一大国的原因。

其它教学环节:(三)第二章近代东南亚的殖民化4学时主要内容:一、殖民主义的东来和东南亚的殖民化。

二、东南亚迅速殖民化的原因。

三、泰国例外的个案。

四、东南亚的抗争和失败。

教学要求:东南亚早期的殖民化和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但应从世界历史的大方向和东南亚的相对落后去理解和把握。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怎么看待泰国在殖民化时代的独立(四)第三章现代东南亚国家的独立4学时主要内容:一、东南亚国家走向独立的两条道路。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东南亚独立运动的影响。

三、东南亚独立运动的完成。

教学要求: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的本性及其对东南亚的祸害。

其它教学环节:(五)第四章战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9学时主要内容:一、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情况。

二、西式民主政治的失败。

三、军人与东南亚政治。

四、东亚威权:新加坡的个案分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

2.古代日本文化 (1)神道教与武士道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 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 世纪, □06 天皇制度 形成,天皇为巩固 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②12 世纪以后,随着 □07 武士阶层 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 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4 世纪时,在古代 □05 婆罗门教 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 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文学 史诗《 □06 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大约定型于 2-4 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 □07 民间口头 创作,后经 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2)繁荣期的文化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 □04 玛雅历 ”。玛雅人还以手和 脚的 20 个指头作为计算的基础,创造出 20 进制。 ②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 □05 太阳庙 ;会使用麻醉 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 365 天,太阴 历一年为 354 天。 ③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 □06 图画文字 记录重要 事件。他们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①公元前 5 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7 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12 世纪完成的《 □01 三国史记 》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朝鲜的 □02 音乐、舞蹈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⑤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样性。
本、美洲印第安文化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
2.认识世界各国、 方面的成就,增进史料实证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全校通识教育课)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瞿亮20124116 一、课程对象及目的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们讲授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自古至今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

本课程涉及东亚自古而来的历史、宗教、思想、哲学、文学、美学等,相信不仅会适合哲学系、历史系、文学系、日语系等相关专业学生们在所修专业课之外进行知识拓展,而且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也能够激发他们了解我们与紧邻的文化交流历史,让学生们通过本课程,能够了解东亚文化沟通、交流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激发学生们对我们所处的东亚世界的文化发展、融通的兴趣,进而期待他们用于之后的文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

二、开设本课的意义
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亚世界,曾经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端,与西欧、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佛教世界一同,构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骨骼和筋脉,并影响至今。

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更是以其博大深厚、多元向上的朝气,形成了特有的农耕文化,并将汉字、书籍、儒学、宗教、服饰、审美观等,影响至朝鲜半岛与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

古代朝鲜、日本也通过汲取来自中国的文化养分,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梳理古代东亚文化的特质以及古代中国文化对近邻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古代中国通过文化向心力对于周边世界的影响,为我国当今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扩大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提供借鉴。

自明清易代之后,东亚世界在文化、思想领域逐渐渐行渐远,李朝、日本逐渐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和东亚认识,并随着西洋入侵与近代日本的军国扩张,加深了这种文化疏离,二战之后,更是随着意识形态对峙的增强以及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东亚成为了最难以实现文化认同的地区之一,分析东亚思想、文化内部渐行渐远的过程,分析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造成东亚国家官方及民间鸿沟的障碍,在争取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世界的友好发展,共同促进东亚世界的和平、安定与和谐发展,并为实现类似于欧洲联盟的东亚共同体,提供文化方面的借鉴。

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韩、港台这些东亚国家与地区经济的腾飞,融合了古代东亚价值观的现代大众文化开始勃兴。

日本的动漫、流行歌曲、电影及电子游戏,不仅激励了启发了其国民,而且以其东西兼具的多元特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文化软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

韩国在实现“汉江奇迹”后,继而开始注重文化建设,而今业已以其电影、
流行音乐、综艺节目、足球,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大国。

港台地区也在上世纪80、90年代,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将古代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造就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台湾乐坛的鼎盛,并对中国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梳理、分析战后日韩港台的大众文化与中国大陆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借鉴,也对东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帮助。

三、授课条件
本人硕、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专业为日本思想文化史,自硕士阶段以来,一直着手于日本文化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关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于2007年参加了高丽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亚三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日文论文,同年,参加南开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举办的“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申请日本国家交流基金的海外留学项目,赴日学习半载,期间访问了日本的东北大学、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东洋文库、立教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并与韩国首尔大学、中央大学、东亚大学的博士生有过广泛交流,2010年,与博士导师赵德宇合著《近现代日本文化史》,被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人的博士论文选取“日本近世的修史与史学”为题,探索了近代之前,中国与日本的书籍、史学交流,对东亚文化这一领域较为熟悉,相信通过本人的不断学习与努力,能够在学校将这门课程做好,让学生有所启发。

本人在就读求学于日本研究院期间,曾经积累了一些与东亚文化交流相关的参考书籍,并收集了关于美学、服饰、佛教等方面的照片、图片,在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电子课件,更为生动、直观地讲授内容。

四、授课方式
本课程力图以讲稿教授为主,并通过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更为深入浅出的梳理东亚文化交流的过程。

主要以历史学的实证主义方法,授课以客观对文化交流的事实进行梳理为主,同时,站在中国研究者的立场,适当地对于其中的文化事件、文化问题,做出批判性的评价。

五、授课内容及结构
整个课程共10个课时,每个课时讲授一个专题,总共十个专题。

全课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标志性的文化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其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讲总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认识东亚
一、何谓“东亚”
二、东亚文化交流的过程一览
三、作为东亚文化源流的中华古文明
四、共性与个性
第二讲从表及里:汉字与汉籍的东亚环流
一、作为思想方式的汉字
二、中国周边世界的汉字、汉文潮流
三、汉籍的书籍之路
四、周边世界对汉文、汉籍的运用与逆输入
第三讲儒学在东亚世界的变容
一、儒学的兴起并成为东亚的共通价值
二、宋明理学在朝鲜、日本的嬗变
三、“士”在东亚的不同境遇
四、儒教文化圈的虚像与实相
第四讲佛教在东亚世界的衍化
一、佛教东传与中国的思想变革
二、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僧人
三、禅与东亚美学
四、佛教在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新作用
第五讲建筑、服饰、戏曲中所见的东亚价值观
一、庙堂与江湖——东亚宫殿、佛堂与亭台楼轩
二、作为政治象征的汉服
三、韩服、和服的美学价值与政治意味
四、从模仿到衍化——中国戏曲在日韩的境遇
第六讲明清易代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龟裂
一、华夷思想视角下的明清易代
二、李朝的“小中华主义”
三、从中华主义到神国思想的嬗变——近世日本的华夷观变迁始末
四、渐行渐远——清代之后东亚的文化疏离
第七讲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文化抉择与交流
一、西洋扩张下东亚各国的文化抉择
二、中、朝、日三国近代不同境遇的文化思考
三、师生位置的转换——甲午战争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四、近代日本对于东亚文化的影响
第八讲日本帝国搅动的“超克”闹剧及其影响
一、从“脱亚入欧”到“东洋先驱”的角色转化
二、亚洲对抗欧美的“近代超克”——军国主义控制下的“大东亚”闹剧
三、扭曲的皇国史观与历史问题
四、“近代超克”的副作用
第九讲日韩港台大众流行文化与中国的互动
一、民主化之后日本大众文化的勃兴
二、异军突起——韩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
三、中华文化的新春——改革开放后港台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四、当代中国风与日韩风的互动
第十讲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东亚何以再度成为可能
一、战争后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障碍
二、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主权利益下东亚互信的困难
三、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新契机
四、中国复兴背景下的新机遇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按照学校规定的考核要求考察学生,平时成绩以学生的到课情况为基准,期末以论文和报告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完成状况,要求学生参阅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之后,独立完成,反对抄袭论文的行为。

六、参考书目
钱穆:《中国文化概论》,商务印书馆。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商务印书馆。

杨昭全:《韩国文化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赵德宇、瞿亮、张博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商务印书馆。

杨雨蕾、魏志江、蔡建等:《韩国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丸山真男著、刘岳兵译:《日本的思想》,商务印书馆。

(日)滨下武志著、王玉茹等译:《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世界知识出版社。

(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出版社。

(美)贝拉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起源》,三联书店。

(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荣若:《中日文化交流史稿》,商务印书馆。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巴蜀书社。

李寅生:《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巴蜀书社。

王文亮:《圣人与日中文化》(上、中、下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坚、王勇主编:《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杭州大学出版社。

王勇、王宝平主编:《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杭州大学出版社。

王宝平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葛荣晋主编:《中日实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焕英编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村春作、陶徳民、高津孝、岩月純一:「訓読」論——東アジア漢文世界と日本語,勉誠出版。

福井重雅先生古稀・退職記念論集:古代東アジアの社會と文化,汲古書院。

田中正俊:東アジア近代史の方法,名著刊行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