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白血病骨髓诊断依据
![白血病骨髓诊断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2dd4b3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a.png)
白血病骨髓诊断依据骨髓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骨髓细胞比例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正常细胞的比例减少。
在骨髓象中,白血病细胞的占比超过20%即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2.细胞形态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
白血病细胞大小不一,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胞浆边界不清。
此外,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物,称为Auer小体。
3.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纤维化程度不同。
在病情早期,骨髓纤维化较轻,随着病程进展,骨髓纤维化逐渐加重。
骨髓纤维化会导致骨髓穿刺困难,骨髓活检时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和毛细血管扩张。
4.骨髄造血功能减退: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在骨髓象中,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的数量均减少,同时出现发育不良和成熟障碍。
5.细胞化学染色特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化学染色具有特征性表现。
例如,酸性磷酸酶、糖原和碱性磷酸酶等酶的活性降低,而髓过氧化物酶和苏丹黑B染色阳性细胞增多。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骨髓象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然而,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具有不同的骨髓象特征,因此,对骨髓象的详细分析和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越来越精确。
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诊断手段。
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为白血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突破。
在未来,有望通过更加先进和便捷的诊断方法,提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骨髓象分析报告
![骨髓象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2c87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2.png)
骨髓象分析报告1. 引言骨髓象(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诊断和监测一系列血液系统疾病。
本文将对骨髓象分析过程与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2. 检查目的骨髓象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或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此外,骨髓象还可用于评估骨髓造血功能、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反应。
3. 检查方法骨髓象通常分为两个步骤:骨髓穿刺(bone marrow aspiration)和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3.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通过将针头插入骨髓腔,抽取骨髓液的方法。
常用穿刺部位有髂骨后上缘、胸骨下缘和腓骨头。
骨髓穿刺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取乳坐位或侧卧位,消毒穿刺部位。
2.注射局部麻醉剂,通常为利多卡因。
3.将穿刺针插入穿刺部位,逐渐向髓腔方向推进,同时抽取骨髓液。
4.抽取足够的骨髓液后,缓慢地将穿刺针拔出。
3.2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通过取出一小段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一般与骨髓穿刺同时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麻醉穿刺部位。
2.使用骨髓活检钳将部分骨髓组织抓取下来。
3.将抓取的骨髓组织放入含有4%甲醛的福尔马林液中固定。
4.将固定后的骨髓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和病理学诊断。
4. 骨髓象分析指标骨髓象分析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分类和骨髓细胞形态学评价。
4.1 骨髓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分类是通过骨髓液中各类细胞的比例来评估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法朗斯淋巴细胞分类法和骨髓细胞计数法。
•法朗斯淋巴细胞分类法将骨髓细胞分成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浆细胞。
通过观察各类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骨髓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病变。
•骨髓细胞计数法通过计算骨髓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来评估造血功能和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度。
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骨髓象解读
![骨髓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1b9135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8.png)
Howell-Jolly(豪-乔)小体
是核的残留物,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 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粒系统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 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甲醇-稍停片刻-冲洗
骨髓涂片血膜分布示意图
标
尾体
头
签
1/6
1/3
❖ 骨髓像的检查步骤
➢ 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增生度、 巨核细胞计数
➢ 再用油镜--分系统观察并计数
低倍镜检查
1. 观察涂片情况
2. 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数
极度活跃 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极度减低
干抽的解决办法 1. 穿刺针稍拔出或深入,或变动方向抽。 2. 干抽的注射器向玻片推射几次,常可获 得微量骨髓液。 3. 注入无菌温生理盐水0.5ml再抽。 4. 改变穿刺部位。 5. 骨髓活检。
涂片、染色
➢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脂 ➢ 推玻片推端要光滑,与载玻片约呈30度角 ➢ 骨髓抽取后要立即进行涂片 ➢ 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 涂片时要保留片尾和边缘 ➢ 涂片制成后,快速摇动或扇干,不可火烤 ➢ 骨髓涂片固定和染色比血片时间略长 ➢ 推制骨髓片应8-10张以上,且全部送检 ➢ 染色太浅-干燥后重染,若太深-干燥后-滴数滴
胞体: 直径<6.5μ 典型的血象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之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 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较少,仅周围一圈红色, 中间有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状红细胞)。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0f4e3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7.png)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
根据骨髓象的分类和特点,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学诊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
(2)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以上;
(3)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
(4)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5)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糖原(PAS)染色阳性。
2.急性髓系白血病: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髓系细胞为主;
(2)幼稚髓系细胞增多,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以上;
(3)髓系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
(4)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5)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糖原(PAS)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骨髓增生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2)淋巴细胞体积正常或略大,形态规整,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3)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4)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糖原(PAS)染色阳性。
4.慢性髓系白血病:
(1)骨髓增生活跃,以成熟髓系细胞为主;
(2)髓系细胞体积正常或略大,形态规整,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3)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4)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糖原(PAS)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诊断白血病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象特点、骨髓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等综合判断。
在确诊后,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型,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治疗方法及预后差异较大,因此,精确的诊断和分型至关重要。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b0ae666b14e852459fb578e.png)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贫血概论贫血的标准:成人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贫血程度:极重度贫血Hb: < 30g/L重度Hb: 31 〜60g/L 中度Hb: 61 〜90g/L 轻度Hb: <90g/L贫血是一组症状,不是疾病名称。
贫血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
、贫血的分类(一)按红细胞形态分类MCV pm1I4CHC Jb MCH IPGrroiiH+t.Hm帥IM茁33九惬*flit览血>100jt'Jk-32片删■低色黑魂<32<2©(二)按病因和病机分类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存在缺铁的病因:慢性贫血、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2、缺铁的临床表现:贫血、毛发、反甲、异食癖等3、血象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骨髓象特点:铁染色(―)、幼红细胞5、铁代谢检查:血清铁J、总铁结合力f、转铁蛋白饱和度J <15%6、贮备铁缺乏:骨髓外铁(―)、血清铁蛋白(SF)<14卩g/L7、红细胞原扑啉升高&铁剂治疗有效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病史:叶酸和VitB12缺乏的病因(1)摄入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素食者、食品加工不当等(2)需要量增加:婴幼儿、妊娠、甲亢、肿瘤、溶血等(3)吸收不良:内因子缺乏、胃肠疾病、手术2、临床表现:(1)贫血(2)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口炎、舌炎、牛肉舌(3)神经系统表现:末梢神经炎、椎体束征(少);恶性贫血多见3、血象特点:(1)大细胞性贫血:MCVT (2)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4、骨髓特点:巨幼红、巨幼粒(幻灯122、126)5、叶酸和VitB12测定:降低6、治疗观察(二)鉴别诊断1、再障2、溶贫3、MDS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夜间发作性酱油色尿;贫血2•实验室检查:(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s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试验中凡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两项以上阳性•2)一项阳性,但须具备下列条件:①两次以上阳性,或一次阳性,但结果可靠.②有溶血的其他证据(如网织红细胞增高,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等)③能除外其他溶血(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6PD酶缺乏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2)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外周血中CD59或CD55阴性,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具备(1)或(2)项者皆可诊断.(二)鉴别诊断:1 .其他溶血性贫血2 .再障3.MDS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MDS)(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常以贫血为主,可伴有发热或出血,早期可无症状.2.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3.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呈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4.能除外巨幼贫,溶贫,中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血细胞发育异常.5 .其他检测:如骨髓组织切片,染色体,癌基因等.(二)分型:1.FAB分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转化中的RAEB (RAEB-;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2.WHO分型:取消RAEB-t,归为AML;取消CMML ,增加一个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新亚型;增加5 q 综合征;MDS 不能分类亚型.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 贫血、出血、感染的症状、体征(慢性与急重症再障不同)2、 骨髓增生低下,非造血组织增多,巨核少或无3、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4、 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5、 一般贫血药物治疗无效6、 再障分型:急性型:重i 、n 型慢性型:包括重n 型急、慢性再障的鉴别(二)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 )(幻灯188)(1) 膜缺陷、补体敏感;(2) 贫血为主,酱油色尿,网织红 f(3) 骨髓红系增生,尿 Rou's (+),尿隐血什)(4) 糖水试验(+), Ham's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FAB 分型:难治性贫血(RA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AS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C )诊断要点:(1)贫血为主,常伴出血、感染 (2)外周血有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 (3) 骨髓至少有两个细胞系列病态造血(4) 骨髓病理可见 ALPC (未成熟前体粒细胞位置异常)和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 3、 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增多 4、 L TP 巨幼贫等 六、急性白血病 (一)诊断要点:1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出血及贫血表现 ;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骨关节疼痛等.2 .实验室检查:(1) 血象:Hb 减低,WBC 计数升高或正常或减少, 分类有或无白血病细胞, 血小板减少. (2) 骨髓象:增生明显,原始细胞>30% (20 %)(3) 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酶( POX ),碱性磷酸酶(NAP ),酯酶(NSE 等过氧化酶染色POX(一)< + )—(-J -------+) PAS( f 一)NAP止第或Jfl尙十定NSE(-)I(4)1 * 5 MME NaF iqi;W4、免疫学检查HLA-DRCD2CO7CO10CD13CD19CD22CD33BALL——+—肝--T ALL■+/ -+/ -■■■■■■ANU.+/-—+/-+/-5、细胞遗传学检查特异性染色体、基因改变M3 t(15;17) (g22;g21)PML/RARa融合基因(二)分型:FAB分型:急淋(ALL) —L i ,L2,L3急非淋(ANLL)—M I,M2,M3,M4,M5,M6,M7M I: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4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6 :红白血病M7 :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ALL分型:ALL-L1 ALL-L2 ALL-L3 ANLL-M1、ANLL-M2、ANLL-M3a、ANLL-M3b、ANLL-M4b: ANLL-M5a、ANLL-M6、ANLL-M7(2)慢性白血病(CL) : CLL CML、CMOL(3)特殊类型:浆细胞白血病、毛血、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嗜酸(碱)粒细胞白血病3、MICM分型: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1)血或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可诊断为AML.(2)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 8; 21) (q22; q22 )、inv (16)(p13 ; q22)或t (16; 16) (p13; q22)以及t ( 15; 17) (q22; q12)时即使原细胞<20%,也应诊断为AML.(3)伴有多细胞系病态造血的AML及治疗相关AML和MDS,分别单独划分为独立亚类。
mds骨髓象标准
![mds骨髓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f3174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6.png)
mds骨髓象标准
MDS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骨髓象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达到20%~30%,或者达到5%-19%,并且患
者还出现了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
2. 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比例要大于10%。
3. 骨髓涂片中环状铁粒幼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大于15%。
4. 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原始细胞达到2%-19%,常规核型分析或者Fish检测
出对MDS有诊断意义的染色体异常。
此外,血细胞减少标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0^9/L,也就是1800/μl,血红蛋白小于10g/dl,血小板小于10万/μl。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专业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34c93f8581b6bd97e19ea9d.png)
⑵红骨髓象的分析常识一、 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I 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n 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川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 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w 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V 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 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 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1 •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 •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 •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 •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b9c4f527284b73f342501d.png)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9943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3.png)
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骨髓象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
通过对骨髓象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分期和预后,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白血病患者骨髓象结果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详细探讨。
一、骨髓象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骨髓象是白血病诊断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白血病的类型。
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骨髓象结果通常表现为淋巴样细胞的增多,细胞轮廓不规则,胞质颗粒少等特点。
而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来说,骨髓象结果则呈现出原始髓细胞的明显增加,核细胞中包含有大量的胞浆颗粒等。
二、骨髓象结果的临床分析指标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衡量骨髓象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白血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显著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导致的结果。
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2. 骨髓细胞分类:骨髓象结果还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计数。
正常情况下,骨髓细胞以髓系细胞为主,但在白血病患者中,白血病细胞的存在会明显增加。
通过对骨髓细胞分类的分析,可以精确判断白血病的类型。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计数,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3. 骨髓细胞形态:骨髓象结果中还包括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正常细胞存在差异,通过观察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亚型。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白血病类型中,白血病细胞的核型异常,可见核浆比例失调等。
三、骨髓象结果分析的意义1. 判断疾病类型:通过骨髓象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是急性还是慢性白血病,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判断疾病阶段:骨髓象结果还可以用于判断白血病的临床分期。
比如,对于急性白血病来说,骨髓象结果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可以反映出疾病的进展程度。
3. 制定治疗策略:通过分析骨髓象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39dac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e.png)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的骨髓检验鉴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形态学检查:包括骨髓涂片染色和骨髓活检。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原始造血细胞增生、异型淋巴细胞增生等。
2. 免疫表型鉴定:使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包括淋巴系和粒细胞系相关抗原。
通过确定异常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判断白血病的分型。
3. 分子遗传学鉴定:通过检测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重排或异常表达等遗传变异,进行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4. 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畸变,如染色体的缺失、重排、倒位等,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异常。
这些骨髓检验鉴定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白血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还需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b9c4f527284b73f342501d.png)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e391d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5.png)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各系统细胞改变。
诊断意见的种类
(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3)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
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4)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形态学描述: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临床常见血液病骨髓象ppt课件
![临床常见血液病骨髓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9088cb844769eae109ed0e.png)
-
23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微小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
2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
21
诊断及分型
FAB(法、美、英)协助组与 1976年提出,1985年完善规定原 始细胞》30%为急性白血病的诊 断标准,并进行分型。
2001年WHO提出新的诊断标准 及分型,规定原始细胞》20%为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22
FAB分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概念:体内铁储存耗尽而缺乏引 起的贫血
临床表现:贫血;上皮组织的变 化,如口角炎、舌炎、皮肤干燥、 毛发无光泽,儿童可见精神行为 异常
病因: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
-
7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 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浅染 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 系中、晚幼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 幼红细胞体积小,胞浆蓝而少,边缘 不整,呈锯齿状或如破布,“核老浆 幼”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是一种因免疫因素使血小板破坏 增多的临床综合征,皮肤出血出 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 血,严重可出现血泡,少数内脏 出血;肝脾一般不肿大;可反复 发作
-
42
血象: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红 细胞一般正常,严重出血或慢性 反复出血可引起贫血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 跃,巨核细胞增多,有成熟障碍; 粒、红两系一般正常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dd8ba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2.png)
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特征是骨髓内异常增生的白细胞。
鉴定白血病的确诊需要进行骨髓检验,而骨髓检验的鉴定标准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介绍白血病骨髓检验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白血病骨髓检验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免疫学、骨髓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骨髓细胞形态学方面,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中的白血细胞、红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的存在。
白血病的骨髓细胞通常呈现出异常的形态,如细胞过度增生、大小不规则、核分裂活跃等特征。
其次,骨髓免疫学是白血病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可以鉴定出白血病的亚型和分型。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是不同的,通过免疫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鉴定。
例如,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骨髓细胞表面会表达CD13和CD33等抗原。
最后,骨髓细胞遗传学是鉴定白血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常常存在染色体的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易位、倒位等。
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鉴定出白血病的染色体异常,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定。
综上所述,白血病骨髓检验的鉴定标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免疫学和骨髓细胞遗传学等多方面的检测结果,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鉴定。
骨髓检验的鉴定标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骨髓检验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案,提高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
![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f06340e0912a21614792997.png)
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二、白血病的前兆*三、白血病饮食注意事项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1、白血病的骨髓象诊断要点有哪些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
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这是常见的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2、白血病的检查方法2.1、血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最主要是看三个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值。
一般白血病患者都会存在血常规指标异常。
2.2、血液生化:是用于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确定病情、监测治疗效果。
2.3、骨髓穿刺:因为白血病发病根源在骨髓,所以骨穿检查结果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因此,对于白血病患者,骨穿检查是白血病患者最必不可少的。
2.4、其他检查:患者在做完骨穿后,医生还会要求做其他检查,比如染色体、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等等。
3、白血病的病因3.1、病毒因素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3.2、化学因素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
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3、放射因素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
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
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R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
F3.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著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
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F3.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Hb>180g/L,RBC>7×1012/L。
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
F3.8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
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
F3.9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
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
血象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
F3.10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
ANLL可分为M0、M1、M2、M3、M4、M5、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
ALL分L1、L2、L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
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
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
F3.11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1-M3)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
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
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
核仁清晰,数目1-4个。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M2(包括M2a和M2b亚型)、M3(包括M3a和M3b亚型)3型。
M1的骨髓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
M2a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
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
M3a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
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a。
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
F3.12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4)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
根据两系形态不同分为M4a、M4b、M4c及M4E0。
M4a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细胞既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
M4E0除上述特征外,还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及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占5%-30%。
F3.13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5)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胞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粗网状,着色偏淡。
核仁较大,数量少。
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a和M5b型。
M5a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5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
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
F3.14 红(白)血病(AML-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著增多。
F3.15 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
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
F3.16 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著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
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
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
F3.17 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
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
F3.18 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F3.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
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
F3.20 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
F3.21 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
F3.22 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广泛骨质疏松和(或)溶骨病变。
F3.23 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胞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
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
此类病人的骨髓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
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
F3.24 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
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
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
F3.25 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象报告之。
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
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
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象可自然好转。
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