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案例_共10篇.doc

合集下载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YY公司(以下简称“YY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销售。

2018年5月,XX公司与YY公司签订了一份《计算机硬件销售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约定XX公司向YY公司购买一批计算机硬件,总金额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XX公司在收到YY公司开具的发票后10个工作日内支付货款,YY公司在收到货款后5个工作日内发货。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出现了纠纷。

XX公司认为YY公司提供的计算机硬件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拒绝支付货款。

YY公司则认为XX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要求XX公司履行付款义务。

双方协商无果,遂诉至法院。

二、法律风险分析1. 合同条款不明确本案中,合同对计算机硬件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条款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对产品质量存在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合同条款应当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本案中,合同条款不明确,给双方带来了法律风险。

2. 质量检验责任不明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质量检验责任,导致双方在产品质量问题上产生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质量检验责任应当由合同当事人约定。

本案中,由于双方未对质量检验责任进行约定,导致纠纷产生。

3. 付款期限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付款期限,导致双方对付款时间产生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明确约定付款期限。

本案中,由于付款期限不明确,导致XX公司拒绝支付货款。

4. 违约责任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导致双方在违约时无法依据合同约定进行追究。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明确约定违约责任。

本案中,由于违约责任不明确,导致双方在违约时无法依据合同约定进行追究。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XX公司与YY公司签订的合同存在多项法律风险,具体分析如下:1. XX公司拒绝支付货款的原因是YY公司提供的计算机硬件存在质量问题。

企业销售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销售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家电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然而,在销售过程中,该公司遭遇了一系列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案例经过1. 产品质量问题2018年5月,该公司一款新型家电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线销售。

然而,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部分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投诉不断。

经调查,该问题源于生产环节的疏忽,导致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消费者投诉,该公司召回涉事产品,并赔偿了消费者损失。

此次事件导致该公司损失近百万。

2. 合同纠纷2019年6月,该公司与某代理商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销售代理合同。

合同约定,代理商负责在该地区销售该公司产品,并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采购。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代理商未按照约定进行采购,且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该公司发现后,要求代理商承担违约责任,但代理商拒绝赔偿。

随后,该公司将代理商诉至法院。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代理商赔偿该公司损失。

3. 侵犯商标权2020年3月,该公司发现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与其注册商标相似,涉嫌侵犯其商标权。

经过调查,该公司发现该品牌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商标进行销售。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该公司损失。

4. 侵犯专利权2020年10月,该公司发现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与其专利技术相似,涉嫌侵犯其专利权。

经过调查,该公司发现该品牌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专利技术进行生产。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该公司损失。

1. 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销售过程中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XX科技决定进行股权融资,引入新的投资者。

二、融资过程2015年,XX科技与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风险投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双方经过多次协商,于2016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协议,风险投资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XX科技10%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协议中还约定了股权回购、公司治理、分红等条款。

三、法律风险1. 股权回购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在特定条件下,XX科技有权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

然而,对于“特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协议中并未明确约定。

这为后续的股权回购纠纷埋下了隐患。

2. 公司治理风险协议中虽然约定了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3. 分红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了公司分红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分红的具体比例和支付方式。

在实际分红过程中,股东之间可能因分红问题产生纠纷。

四、纠纷发生2018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XX科技的经营状况出现下滑。

公司管理层认为,此时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有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然而,风险投资却以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未成就为由,拒绝回购股权。

双方就此产生纠纷。

五、法律解决1. 协商解决在纠纷发生后,XX科技与风险投资进行了多次协商,试图达成和解。

但由于双方对股权回购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协商未果。

2. 仲裁解决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XX科技将风险投资诉至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认为,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过于模糊,无法作为股权回购的依据。

因此,仲裁委员会驳回了XX科技的仲裁请求。

煤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煤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煤企(以下简称“甲煤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家以煤炭开采、洗选、销售为主的大型企业。

甲煤企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不强,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导致企业多次陷入诉讼纠纷,经济损失巨大。

本文将以甲煤企的法律风险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煤企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二、案例详情1. 案例一:股权转让纠纷甲煤企在2015年与乙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煤企将其持有的丙公司50%股权转让给乙公司。

股权转让完成后,乙公司依约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甲煤企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导致股权转让协议被认定为无效。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煤企返还股权转让款及利息。

2. 案例二:劳动合同纠纷甲煤企在2016年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并与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

然而,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甲煤企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新员工在离职后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新员工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甲煤企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及赔偿金。

3. 案例三:矿山安全纠纷甲煤企在2017年发生一起矿山安全事故,导致多名矿工受伤。

经调查,事故原因是甲煤企未严格执行矿山安全法规,存在安全隐患。

受伤矿工及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煤企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4. 案例四:环境污染纠纷甲煤企在2018年因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当地环保部门罚款。

环保部门认为,甲煤企未按规定进行环保设施改造,导致环境污染。

甲煤企不服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纠纷甲煤企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导致股权转让协议无效。

这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并购等重大决策时,应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确保交易合法有效。

2. 劳动合同纠纷甲煤企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员工在离职后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这暴露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企业税收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税收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业务。

公司在成立初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各种手段规避税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逐渐暴露出严重的税收违法行为,最终导致了法律风险的爆发。

二、案例经过1. 税收违法行为(1)虚开发票XX科技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等方式,虚开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应纳税额。

据统计,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共计1000余份,涉及金额1000余万元。

(2)隐瞒收入公司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虚构交易等方式,将收入转移至关联企业,以达到隐瞒收入、逃避税收的目的。

经查,公司隐瞒收入金额达到500万元。

(3)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公司未按规定在规定的期限内申报纳税,多次逾期申报,且申报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经查,公司逾期申报纳税金额达200万元。

2. 法律风险爆发2019年,税务机关对XX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公司在税收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行为。

税务机关依法对该公司进行处罚,并要求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然而,公司对此不服,认为税务机关的处罚过重,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1)违法行为多样化XX科技有限公司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及虚开发票、隐瞒收入、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采取多种手段规避法律风险。

(2)关联企业参与公司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将收入转移至关联企业,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

这种违法行为具有隐蔽性,增加了案件处理的难度。

2. 案例启示(1)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宣传企业应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员工的税收法律意识,确保企业依法纳税。

(2)规范财务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发票开具、收入确认等环节,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3)强化内部审计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税收违法行为,降低法律风险。

四、结论XX科技有限公司逃税案是一起典型的企业税收法律风险案例。

央企法律风控案例(3篇)

央企法律风控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央企在国际市场的业务不断拓展。

某大型央企(以下简称“央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成功中标非洲某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合同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央企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

二、风险识别1. 合同风险(1)合同条款不明确:项目合同中部分条款表述模糊,存在争议空间,可能导致双方产生纠纷。

(2)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签订过程中,部分合同附件缺失,签字盖章手续不齐全,存在法律风险。

(3)合同变更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因政策、市场等因素导致合同条款需要变更,变更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

2. 法律法规风险(1)当地法律法规风险: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复杂,央企可能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存在法律风险。

(2)国际贸易法律法规风险:项目涉及国际贸易,央企需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否则可能面临处罚。

3. 政策风险(1)政策调整风险:项目所在国政策可能发生变化,影响项目实施。

(2)政治风险:项目所在国政治局势不稳定,可能引发政治风险。

4. 运营风险(1)工程质量风险: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因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纠纷。

(2)安全生产风险: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1. 合同风险防范与应对(1)加强合同审核:在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合法。

(2)规范合同签订手续:确保合同附件齐全,签字盖章手续完备。

(3)合同变更管理:建立合同变更管理制度,确保合同变更合法、合规。

2. 法律法规风险防范与应对(1)聘请当地律师:聘请当地律师团队,协助处理当地法律法规风险。

(2)加强法律法规研究: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合规。

(3)加强国际合作:与当地企业、政府机构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风险。

3. 政策风险防范与应对(1)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密切关注项目所在国政策动态,及时调整项目策略。

央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央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央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央企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某央企在海外项目投资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央企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简介某央企(以下简称“央企”)为拓展海外市场,决定在非洲某国投资建设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总投资额为10亿美元,其中央企出资6亿美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

项目于2015年开始建设,预计2018年完工。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央企与当地政府、承包商等各方发生了纠纷,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投资成本大幅增加。

三、纠纷原因分析1. 法律法规风险(1)合同签订风险:在项目投资初期,央企与当地政府、承包商等各方签订的合同存在诸多漏洞,如合同条款不明确、违约责任不清晰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产生分歧,导致纠纷发生。

(2)法律法规不完善:非洲某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央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例如,当地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与我国法律法规存在较大差异,给央企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

2. 项目管理风险(1)项目前期调研不足:央企在项目投资初期对当地市场、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调研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

(2)项目管理不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央企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控制不力,导致项目进度滞后、成本超支。

3. 人力资源风险(1)当地员工招聘困难:由于当地法律法规对劳动保障的规定与我国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央企在当地招聘员工面临诸多困难。

(2)员工素质不高:当地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研究(1)在项目投资初期,对当地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

(2)聘请当地律师团队,协助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2. 优化项目管理(1)加强项目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政策、法律法规等。

十大真实的企业法律案例(2篇)

十大真实的企业法律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企业法律案例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的真实反映,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法律风险,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以下是十大真实的企业法律案例,供大家参考。

二、十大真实企业法律案例解析1. 案例一:某公司侵犯商标权案案情简介:某公司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商标权。

企业应加强商标管理,确保自身产品商标合法合规。

2. 案例二:某公司违反合同案案情简介:某公司与供应商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但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导致供应商提起诉讼。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合同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避免因违约而承担法律责任。

3. 案例三:某公司劳动争议案案情简介:某公司因裁员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员工认为公司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遂提起诉讼。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在裁员、辞退员工等情况下,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4. 案例四:某公司环境污染案案情简介:某公司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超标,被环保部门责令整改,并处以罚款。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重视环保问题,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污染环境。

5. 案例五:某公司虚假宣传案案情简介:某公司在其产品宣传中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被工商部门查处。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在宣传产品时,应如实反映产品特点,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以免损害消费者权益。

6. 案例六: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案情简介:某公司员工离职后,将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解析:此案提醒企业,应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健全商业秘密管理制度,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7. 案例七:某公司专利侵权案案情简介:某公司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他人专利,构成专利侵权。

中企越南法律风险案例(3篇)

中企越南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投资。

然而,在越南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某建筑公司在越南承建项目的法律困境及应对策略为例,分析中企在越南面临的法律风险。

二、案例简介某建筑公司(以下简称“我方”)是一家具有丰富建筑经验的中国企业,于2016年与越南某市政府签订了承建一栋政府大楼的项目合同。

合同约定我方负责该项目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等全过程,总投资额为1亿美元。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方遭遇了一系列法律风险,导致项目进度受阻,损失惨重。

三、法律风险及案例分析1. 合同风险(1)合同条款不明确在签订合同时,由于对越南法律了解不足,我方未能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的细节,导致合同中部分条款表述模糊,存在争议。

例如,合同中关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和时间未明确约定,为我方后续的收款工作带来了困难。

(2)合同变更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越南政府因政策调整等原因,要求我方对项目进行变更。

由于合同未明确约定变更程序和责任划分,导致我方在变更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合同风险。

2. 税务风险(1)越南税法复杂越南税法体系较为复杂,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

我方在越南投资过程中,未能充分了解当地税法,导致税负过重,增加了经营成本。

(2)税收优惠政策未充分利用越南政府为吸引外资,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我方在投资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导致税收负担加重。

3. 劳动风险(1)越南劳动法严格越南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较为严格,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制度、社会保险等方面。

我方在越南招聘和管理员工过程中,未能充分了解当地劳动法,导致劳动争议频发。

(2)社会保险缴纳问题越南社会保险制度较为复杂,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我方在缴纳社会保险过程中,因不了解政策,导致缴纳标准不准确,增加了经营成本。

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案例(3篇)

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降低经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分析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案例介绍某制造业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精密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企业逐渐暴露出一些法律风险问题。

三、法律风险识别1. 合同风险(1)合同签订不规范: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存在合同条款不明确、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等问题。

例如,在签订采购合同时,未明确约定货物质量、交货时间等关键条款,导致后期发生纠纷。

(2)合同履行风险:企业在履行合同时,存在逾期交货、质量问题等违约行为。

如: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产品无法正常生产。

2. 劳动用工风险(1)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企业存在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善等问题。

(2)加班费、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纠纷:企业未按规定支付加班费、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发员工投诉。

3. 知识产权风险(1)专利侵权: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2)商标侵权:企业在使用商标时,可能侵犯他人的商标权。

4. 环保风险(1)污染排放超标: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问题。

(2)环保手续不齐全: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前,未办理相应的环保手续。

5. 安全生产风险(1)安全隐患: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安全事故。

(2)事故处理不当:企业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按规定及时上报、处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四、风险防范措施1. 合同风险防范(1)加强合同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和变更等环节。

(2)完善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降低合同风险。

2. 劳动用工风险防范(1)规范劳动合同: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在2019年,XX科技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潜在的经济损失。

二、案件概述2019年3月,一家名为“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电子”)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XX科技侵犯其两项发明专利权。

创新电子声称,XX科技生产的某型号智能手环侵犯了其两项发明专利,要求法院判决XX科技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

XX科技在接到起诉状后,高度重视此事,立即成立了专门的应对小组,对案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三、案件分析1. 事实分析根据调查,XX科技生产的智能手环在技术方案上与创新电子的专利存在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相同。

XX科技在研发过程中,对部分技术进行了改进,以规避专利侵权风险。

2.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专利侵权行为包括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专利技术方案的行为;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明知或者应知其行为会导致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而仍予以实施的行为。

在本案中,XX科技的产品与创新电子的专利存在相似之处,但XX科技在研发过程中已尽力避免侵权行为。

因此,XX科技的行为不属于直接侵权。

然而,XX科技在接到创新电子的侵权指控后,未及时采取停止侵权行为和赔偿损失的补救措施,存在一定的间接侵权嫌疑。

3. 风险分析(1)经济损失:若XX科技败诉,需赔偿创新电子100万元经济损失,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2)声誉损害: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一旦败诉,将对XX科技的品牌形象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3)市场风险:侵权纠纷可能导致XX科技的产品被禁止销售,进而影响市场份额。

四、应对措施1. 主动沟通XX科技积极与创新电子进行沟通,寻求和解的可能性。

相关企业法律的案例(3篇)

相关企业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系统集成等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其优秀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在业界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法律风险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结合一起涉及科技公司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探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二、案例简介2017年,科技公司发现一款名为“X助手”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涉嫌侵权其自主研发的“Y助手”APP。

经调查,发现“X助手”APP与“Y助手”APP在功能、界面、操作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科技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X 助手”APP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判断“X助手”APP是否构成对“Y助手”APP的侵权。

2. 法院审理过程(1)法院审理过程中,科技公司提交了以下证据:①“Y助手”APP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源代码等证明其拥有“Y助手”APP的著作权;②“X助手”APP与“Y助手”APP的对比图、用户评论等证明“X助手”APP涉嫌侵权;③科技公司为研发“Y助手”APP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证据。

(2)被告“X助手”APP开发商提交了以下证据:①“X助手”APP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源代码等证明其拥有“X助手”APP的著作权;②“X助手”APP与“Y助手”APP的差异化功能说明;③“X助手”APP在市场上的销售数据等证据。

(3)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X助手”APP与“Y助手”APP在功能、界面、操作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X助手”APP在部分功能上进行了创新,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同时,被告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存在主观侵权故意。

因此,法院判决“X助手”APP不构成对“Y助手”APP的侵权。

3. 案例启示本案对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具有以下启示:(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保护等工作,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国企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家国有企业,主要负责某地区的电力供应和输电线路建设与维护。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力需求的增长,电力公司不断扩建输电线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2015年,电力公司在扩建某输电线路时,由于施工不当,导致部分输电线路跨越了一处居民区。

此举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强烈不满,认为电力公司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

随后,居民们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电力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二、法律风险分析本案中,电力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侵权责任风险:电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导致输电线路跨越居民区,可能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涉嫌侵权。

2. 合同风险:电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方签订了合同,如合同条款不明确或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合同纠纷。

3. 行政责任风险:电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可能未取得相关行政审批,如未办理环评、规划等手续,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4. 环境保护风险:电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如噪音、粉尘等,可能面临环境污染责任。

三、案件处理过程1. 案件受理:当地法院受理了居民们的诉讼请求,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 证据收集:电力公司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包括施工图纸、审批文件、合同等,以证明其施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3. 调解协商:法院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协商,力求达成和解。

在调解过程中,电力公司承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疏忽,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4. 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电力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侵权行为,判决电力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居民因此遭受的损失。

同时,法院还判决电力公司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并要求其补办相关行政审批手续。

5. 执行判决:电力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风险七大案例(3篇)

法律风险七大案例(3篇)

第1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个人和各类组织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来源于合同纠纷、侵权责任、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法律、金融法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七个典型的法律风险案例,旨在帮助企业、个人和组织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案例一:合同纠纷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中约定了货物的质量标准、交付期限、付款方式等条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如约将货物交付给乙公司,但乙公司收到货物后发现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遂拒绝付款。

甲公司起诉乙公司,要求其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分析:此案例中,甲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质量纠纷。

为了避免此类风险,甲公司应在签订合同时,详细约定货物质量标准,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如延迟付款、货物质量不符合标准等。

防范措施:1.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完整、明确;2.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货物质量标准、交付期限、付款方式等;3. 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金等;4.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加强沟通,确保合同各方对合同内容达成一致。

案例二:侵权责任丙公司未经丁公司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丁公司的注册商标。

丁公司发现后,向丙公司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

丙公司未予理睬,继续使用丁公司的注册商标。

丁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丙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分析:此案例中,丙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为了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防范措施:1. 在使用他人知识产权前,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2. 与他人合作时,签订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权;3. 在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时,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4. 遇到侵权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如发送律师函、提起诉讼等。

案例三:劳动争议戊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由三位股东共同出资,分别是张三(持股40%)、李四(持股30%)和王五(持股30%)。

张三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李四负责市场推广,王五负责技术研发。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张三、李四和王五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2015年,张三因个人原因离职,将股权转让给了公司新招聘的总经理赵六,赵六持股比例变为40%。

此时,公司股权结构变为李四(30%)、王五(30%)和赵六(40%)。

2016年,公司因一款新产品的开发出现严重失误,导致产品无法正常使用,公司面临巨额赔偿风险。

此时,李四和王五对赵六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认为其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李四和王五要求退出公司,并要求分割公司资产。

由于公司股权结构复杂,且涉及多方利益,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李四和王五遂将赵六及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确认其股权,并分割公司资产。

二、法律风险分析本案涉及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结构不合理:XX科技在成立初期,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股权管理制度。

张三的离职导致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但未及时调整公司章程,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出现混乱。

2. 股权转让不规范:张三将股权转让给赵六时,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也未通知其他股东,存在股权转让程序不规范的风险。

3. 股东权益保护不足:公司章程对股东权益的保护条款不明确,导致李四和王五在股权纠纷中处于劣势。

4. 合同管理不善:公司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合同管理不善,导致公司面临巨额赔偿风险。

三、案例分析1. 股权结构问题:XX科技在成立初期,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混乱。

张三的离职加剧了股权结构的不稳定性,为后来的股权纠纷埋下了隐患。

2. 股权转让问题:张三将股权转让给赵六时,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存在股权转让程序不规范的风险。

法律风险合规案例(3篇)

法律风险合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产品线。

然而,在2018年,科技公司遭遇了一起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二、事件经过2018年5月,科技公司发现其一款名为“智慧办公系统”的产品被另一家名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公司”)非法复制并销售。

经过调查,科技公司发现创新公司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了其“智慧办公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将其命名为“创新办公系统”进行销售。

科技公司认为,创新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创新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三、法律分析1. 知识产权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在本案中,科技公司的“智慧办公系统”属于软件作品,其著作权归科技公司所有。

创新公司未经科技公司许可,擅自复制并销售“智慧办公系统”,侵犯了科技公司的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2. 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著作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科技公司因侵权行为遭受了经济损失,包括研发成本、市场损失、名誉损失等。

因此,科技公司有权要求创新公司赔偿损失。

四、处理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创新公司的行为构成知识产权侵权,判决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科技公司经济损失100万元。

五、案例启示1. 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本案警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

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2.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市场进行持续关注,及时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

3. 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活动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活动,确保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同时防止自身知识产权被侵犯。

企业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企业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某科技公司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为例,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二、案例概述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旗下拥有多个软件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在2017年,科技公司突然被一家名为“创新公司”的企业(以下简称“创新公司”)起诉,指控科技公司侵犯其一项发明专利。

三、案件事实1. 创新公司于2013年取得一项发明专利,该专利涉及一项软件技术。

2. 科技公司在2015年推出一款软件产品,该产品采用了与发明专利相同的技术。

3. 创新公司发现科技公司的产品涉嫌侵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4. 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对涉案软件产品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科技公司的产品确实侵犯了创新公司的专利权。

5. 法院判决科技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创新公司经济损失10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科技公司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在推出新产品时,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利检索,导致产品涉嫌侵权。

(2)科技公司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不到位。

(3)科技公司与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合作不规范。

在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时,未签订明确的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导致侵权风险。

2. 案件影响分析(1)经济损失。

科技公司需赔偿创新公司100万元经济损失,并承担诉讼费用。

(2)品牌形象受损。

此次侵权事件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科技公司的产品产生质疑,影响公司品牌形象。

(3)市场竞争力下降。

由于侵权行为,科技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禁入的风险,从而降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应对措施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企业法律风险小案例(3篇)

企业法律风险小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某市A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也遭遇了一系列法律风险,其中一起合同纠纷事件引发了连锁反应,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二、事件经过2019年6月,A公司与国内一家知名电子元器件供应商B公司签订了一份采购合同,约定B公司向A公司供应一批新型电子元器件,总价款为1000万元。

合同约定,货物交付时间为2019年9月30日,付款方式为货到付款。

合同签订后,A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定金200万元。

然而,到了约定交付时间,B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供货义务。

经多次催促,B公司最终于2020年3月才将货物交付给A公司。

A公司在验收货物时发现,部分元器件存在质量问题,无法满足公司产品的生产要求。

A公司立即与B公司沟通,要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包括退货、赔偿损失等。

B公司则认为,货物虽然存在质量问题,但并非无法修复,且已经按照合同约定交付了货物,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合同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采购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合法有效。

2. 违约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B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供货义务,构成违约。

3. 货物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销售者应当保证其销售的产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本案中,B公司提供的部分元器件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四、解决措施1. 协商解决:A公司首先尝试与B公司进行协商,要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包括退货、赔偿损失等。

突出法律风险隐患案例(3篇)

突出法律风险隐患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公司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不断与各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在一次与合作伙伴的合同纠纷中,科技公司却因合同管理失误,陷入了法律风险隐患,最终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二、案例经过2018年,科技公司承接了一项软件开发项目,与某企业(以下简称“合作伙伴”)签订了《软件开发合同》。

合同约定,科技公司负责为合作伙伴开发一款企业管理软件,项目总金额为100万元。

合同中还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等条款。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技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并交付给合作伙伴。

然而,合作伙伴在验收时发现,软件存在诸多功能缺陷,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双方就软件质量及后续服务问题多次协商,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2019年,合作伙伴将科技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科技公司承担合同违约责任,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

科技公司则辩称,软件开发过程中已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不存在违约行为。

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纠纷产生。

三、法律风险隐患分析1. 合同条款不明确在本次案例中,合同条款存在以下问题:(1)功能描述模糊:合同中对于软件功能的要求描述不够具体,导致双方对功能实现的理解存在差异。

(2)验收标准不明确:合同未对软件验收标准进行详细规定,导致双方在验收过程中产生争议。

(3)违约责任不明确:合同中对违约责任的约定过于简单,未能充分保障双方权益。

2. 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1)未进行尽职调查:科技公司在与合作伙伴签订合同前,未对合作伙伴的资质、信誉等进行充分调查,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2)未聘请专业律师审核:科技公司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未聘请专业律师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3. 合同履行过程中管理失误(1)沟通协调不到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技公司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协调不足,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_共10篇范文一:企业法律风险案例水土不服的TCL并购2004年1月,TCL多媒体(TMT)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并购其彩电业务。

7月,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TTE)。

此次并购,TCL想借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

但其当初“18个月扭亏”的口号并没有实现,反而连续两年报亏。

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同一年,TCL集团又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TCL两次并购案的失败,显示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

当然,在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国际化”的冲动因素,造成对市场趋势的误判。

对此,在并购筹划中应避免并购动机盲目、并购计划不合理、并购决策程序缺失的风险,保持并购决策的理性化。

此外,在并购之后,TCL集团出现亏损,很大原因是欧洲的员工、产品等各项运营成本较高,而各项整合又出现难以预料的障碍。

为此,企业在并购中应切记提早筹划对财务、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防止因“水土不服”而引发上述各项整合不利的法律风险发生。

联想并购IBM后的最大亏损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全球IT业震惊。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

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在并购之后的3年时间里,联想的销售额逐步增加。

然而,就在联想对此次整合看起来一帆风顺之时,2008年,联想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利润出现大幅亏损。

截至2009年3月31日,其营业收入为149亿美元,同比下滑8.9%,净亏损2.26亿美元。

这是联想历年来最大的一次亏损。

智维点评:虽然在全球个人电脑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联想出现亏损似乎合乎情理,但其亏损规模却已超出了业内预期。

如果说联想国际化遭遇挫折,有战略及市场运营方面的原因,但并购整合方面的法律风险仍是诸多问题根源之所在。

可以看到,在2009年年初,联想进行人事调整,用纯中国团队经营海外市场,联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继离职。

这显示出联想跨国并购后企业文化面临较大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时候,表现得较为明显。

触碰政治风险的中海油收购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海油以高出对手15亿美元全现金方式向排名美国第九位的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Corp.)发出了收购要约。

然而,这桩单纯的公司并购,却因涉及敏感的石油资源和国家利益而变得复杂起来。

2005年6月17日,两位美国联邦众议员致函总统布什,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

信中称:“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

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

”一个多月之后,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尤尼科竞争。

智维点评:对于此项并购,有专家预测说: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将凭借尤尼科在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拥有的油气区块资源将年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而石油储备量也将提高80%。

但事情往往不能过于乐观。

可以看到,无论在何类国家投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首要风险是法律化的政治风险。

这种风险,从国家环境角度看主要指战争、内乱等引起投资国政治环境的动荡、权力阶层的更迭、恐怖主义的危险以及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等等。

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投资国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等内容,而法律或政策的变动也同样会带来较大风险。

其中,政治风险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海外并购重组造成重大影响。

近年来,并购中出现了“安全门”、“反恐门”、“威胁门”等新型的政治阻碍,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使得政治风险本身成为跨国并购一种无法确定的成本。

因此,企业在跨国并购重组的情况下,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考察,及时防范政治风险则显得非常重要。

被反垄断拆散的可口可乐与汇源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在香港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大西洋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商务部于2009年3月18日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

智维点评:可口可乐收购案被否决案例,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否决的一起收购案,也是充分彰显出并购企业可能遭遇法律限制的法律风险。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实施,对于“经营者集中”进行反垄断审查。

所谓经营者集中,主要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等几种情形。

如果涉嫌经营者集中,符合申报条件的,经营者必须依法申报接受反垄断部门的审查。

可以看到,此规定将相关的并购重组活动纳入国家反垄断审查的程序中,无疑会对企业并购行为造成一种严格的法律风险。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并购重组规模往往相对较大,对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垄断经营性影响,因此反垄断审查法律风险的发生也相对较高,此时,上市公司就需防范并购重组可能失败的风险。

中铝力拓的分手之殇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

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

中铝公司已经就此项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 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中铝收购力拓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的计划却以分手告终,其并购失败的原因不能排除因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干预。

但是,在政治风险之外,并购重组协议中1.95亿美元(仅为交易金额的1%)的违约金处罚对于力拓来讲,可能也并不足以达到督促其信守合同的力度。

因此,中铝遭遇到协议撕毁的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协议关系到双方今后的权利义务,是整个并购重组的核心。

因此,并购双方对于协议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方式、履行期限、违约、争议解决等诸多细节条款的设计,均需要防范今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的发生。

范文二:从一则案例看小企业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摘要: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控制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在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今天尤为迫切。

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应采取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并举、审慎选择贷款抵押物、正确行使合同解除权以及加强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防范措施。

关键词:小企业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84-02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念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中,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该协议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各国对法律风险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实践中,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的可能性,包含运营法律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两种类型[1]。

2007年5月14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操作风险包含法律风险。

目前,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仍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控制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在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起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典型案例2009年2月,W公司与B支行签订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B支行依约向W公司发放小企业周转贷款1000万元,期限12个月,分期还款,贷款到期日分别为2009年11月和2010年2月。

W 公司在按时归还第一笔500万元贷款后,2009年12月B支行又续贷500万元,到期日为2010年3月。

现1000万元贷款全部形成不良贷款。

上述贷款由W公司股东周某夫妻提供最高额抵押担保、唐某夫妻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2010年4月,B支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W公司立即清偿所欠贷款本金1000万元及至实际清偿日的利息;周某夫妻、唐某夫妻对上述贷款承担担保责任。

2010年9月,法院下达民事判决书判决上述三被告立即归还B支行贷款本息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但W公司已人去楼空;周某夫妻现已失踪;保证人唐某夫妻名下被查封的7套房屋均有银行按揭贷款,不足以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三、该笔信贷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1.公司股权变更法律风险。

2009年4月,即在B支行贷款发放不久,W公司股权发生变更,原法定代表人唐某将其全部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退出公司经营,但没有通知B支行。

7月,W公司股权又一次发生变更,金某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W公司股权几次变更均是在B支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借款合同》中规定:“甲方如进行股权变动、重大资产转让以及其他足以影响乙方权益实现的行动时,应至少提前30日通知乙方,并经乙方书面同意,否则在清偿全部债务之前不得进行上述行为”;“本合同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或违背其在本合同项下所作的任何陈述、保证与承诺的,即构成违约。

因此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显然,W公司违反了合同的约定,构成违约。

B支行在借款单位股权变更的情况下,由于其自身的贷款风险意识淡薄,再加之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大大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

2.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的法律风险。

2009年12月至2010年元月,B支行贷款抵押物被另一法院轮候查封七次,涉案金额近4000万元(在此期间B支行发放了最后一笔贷款500万元)。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不包括抵押物因财产保全或者执行程序被查封后或债务人、抵押人破产后发生的债权。

”《物权法》第206条规定:“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的,抵押权人的债权确定。

”按照以上法律规定,抵押房产一旦被查封、扣押,银行的债权即已确定,在此后收回相应贷款又重新发放的贷款,由于是在主债权确定之后产生的,将不被纳入担保范围,基于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权已丧失,贷款担保将形同虚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