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7)[47页]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式、处世态度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7)[58页]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 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洪仁玕的近代化思想 洪仁玕的近代社会福利观
洪秀全其人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出生,卒于同治三年 (1864年), 出身于农 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 一边读书。18岁后开始做 乡村塾师,同时多次 参加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他痛恨政治腐败, 科场黑暗,从 此与科举仕途决裂。1843年, 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 《劝世良言》 而开 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在传教过程中, 与地主团练发生冲突,使洪秀全逐渐由 “传教者” 转变为农民革命领袖。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其次,要想实现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实现土地 公有,将一切土地按 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农民耕种: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 则迁此处。凡天 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 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 荒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 寡则分寡。”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从内容上看,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包括了政治、军事、 文教、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具有全方位特性。其理想社会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首先,洪秀全理想天国的基本原则可以用 “四有二无”来加 以概括,即: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二、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秀全则借助基督教的平等理论,突 破了封建 “夫权”的枷锁,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男女平等色彩 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48)[46页]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仁”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仁”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从不轻易说谁是 “仁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 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 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总和。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 角色,就要按照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你标准去与对方交往。孔子还认为,在 这些人际交往的准则中,最重要、最爱基本的是“孝”和“悌”。家庭生活中形成 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 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 构,不是西方式的“团体格 局”,而是一种“差序格 局”,是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 人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 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平面 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愈推愈薄,社会范围是一个 根据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
性善论 论社会交往准则 论社会分工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其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26)[95页]
第一节 李觏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社会思想
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论礼的社会功能 论社会控制 论社会治理
李觏其人
李觏 (1009—1059年),字 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 (今江西省 南城县)人,出身 于小地主家庭, 少年时家境已衰败。曾两次应试不中, 晚年由范仲淹等推荐为太学助 教, 后为直讲,故被称为 “李直讲”。 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曾在南城立学, “为之 师,四方来学尝数百人”, 又创立盱江书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版) 主编:王处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并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 想格调,他对中国 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于他对前人的几种人 性论加以综合,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 学说。
一、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李觏认为,只有韩愈的性三品之说才是最为正确的,最能反 映现实社会中的人性。他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正是以韩愈的 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韩愈论人性有三品,其中大多数人属于 “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社会化。李 觏则在此基础 上,又把人分为五类:
二、论礼的社会功能
第四,论作为行为规范的 “礼”。 李觏把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 “礼”又称作 “法制”。其内容 包括 “礼乐刑政”,而 其中的礼居于核心地位,乐、刑、政 皆统一于礼,而且是同出于礼而辅助礼的。
二、论礼的社会功能
第五,论礼与其 “三支”、“四名”的关系。 “三支”就好像人的手足—样,是 “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 也”。 如果没有手足,头部和胸腹部都不能动弹,只有 “手 足具而人身举”。同样的道理, “三支”对于礼的关系是: “三支立而礼本行”,故他认为 “三支”是 “礼之用”。
社会思想史.ppt
研读思想史属于基础训练的一部分,从它那里 不仅可以吸取必要的营养,以扩展自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性格和理路的亲近与跟随 中,可以测知自己可能发展的趋向。
制度的焦虑和生命的焦虑,是人类的两大 焦虑。是思想家们所思考并力图解决的核 心问题。 人类是以群居形态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中的, 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品质, 而环境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是 否合理,如何制定一个适应共同体文化传 统的社会制度,实现长治久安,这是制度 的焦虑。
在知识越来越被学科化切成各种零碎、科 学越来越被教条化束住自身潜力的今天, 不断回到思想史的鲜活源泉,吸取创生时 刻的伟大强力,乃是各科学术贯通发展的 真正内在需要。
“思想”也许沉睡在“历史”里,思想史研究 却是一种清醒的、活生生的当下活动。 在关键的时刻,那些暂时休眠的伟大传统会苏 醒过来,帮助我们突破现实的困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
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是社会学研究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实践中,中国社会 思想史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具体来说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一)社会学学科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学理论的需要 1. 社会学学科若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的 发展,其应用研究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 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如不能与自身的传 统结合,以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 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意义将会降低;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 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 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 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 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到稍后的阮籍、嵇康时期,则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 想 宣战了,再到向秀、郭向时期,则更进而以注疏 《庄子》 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了。这就是所谓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玄学既然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体系而与儒学对称,自有其 不同于儒学的自身 特点,这就是以 “道”为思想核心,以 “贵无”为主导倾向,将 《老子》、 《庄子》、 《周易》 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嵇康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 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 “独尊”的社会条件,儒学能否适 应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存 在与发展,已成 为当时儒学以及整个思想界面临的新问题。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在这 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 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王弼其人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魏 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当 何晏风徽鼎盛之时,有不世之天才王 弼出,始树立清谈之宗风,开玄学本体论 之端绪,合儒道第一义而为形之上学”, “由生生化化之宇宙观,而至于处世接物 之人生 哲学,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论,皆 为此体用一如之大机大用一以贯之,实中 国文化上 一种至高无上之境界,广大精微, 圆融无间,诚伟观哉”。他是汉末党锢八 骏之一 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 侄子,因此这个早熟的思想家,其学虽谓 创新,实 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 才,集时代之大成。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 得何晏赏 识,遂被并称为 “何王”。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2021/3/7
CHENLI
19
先秦史概述:战国
» (前476-221):战国七雄,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封 建统治发展
2021/3/7
CHENLI
20
先秦社会的特征
半农业社会 非封闭社会 非专制社会 非礼治社会 多阶层社会 变动社会
2021/3/7
CHENLI
21
先秦社会思想的特征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21/3/7
CHENLI
1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2021/3/7
CHENLI
2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教学计划 • 几点要求
2021/3/7
CHENLI
思想史分类:思想史研究人类的思维历程,而人的思想是社会现实在 人头脑中的反映,所以又相应地可分成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 化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以及哲学史,思想史是思想家思想的历史。
社会思想史:是人类群体生活在思想家头脑中的反映、折射。社会学 产生之前思想家曾经思考、论述过的与当代社会学有关的问题都是社 会思想史的内容。
✓ 战国(475-221),秦(221-206),西汉(206-8),新(825),东汉(25-220);
✓ 三国(220-280),西晋(280-316),东晋(317-419),南朝 (420-589),北朝(386-581);
✓ 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 ✓ 辽(907-1125),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79),西
夏(1032-1227),金(1115-1234),元(1271-1368); ✓ 明(1368-1644),清(1614-1911); ✓ 中华民国(1912-1945)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21)[47页]
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墨家的社会思想
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论社会问题 管理社会的方案 理想的社会模式 论社会控制
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 468-前376年,正是战国初年。他自称为“贱 人”,没有贵族身份,也没有耕作之累,但 会做木工,尤其擅长造车,自夸与鲁班各善 其长。相传他早年受过儒家的教育,后来抛 弃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指出社会的弊端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管理社会的过程就 是实现理想社会的过程。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 爱”、“尚同”的社会。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第一,在墨子的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 关爱,形成“爱无等差”的关系。墨子认为,社会冲突和矛 盾是由群体成员不能互相关爱引起的。人与人之间,集团 与集团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 利”,从而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墨子为管理社会方案 立下宗旨,即“求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并提出要因地 制宜,针对各诸侯国 的不同社会问题采取 不同的方案。在此基 础上,墨子还提出管 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第一、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 第二、要有一定的步骤。 第三、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准则。 第四,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 第五,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墨家的社会思想
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论社会问题 管理社会的方案 理想的社会模式 论社会控制
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 468-前376年,正是战国初年。他自称为“贱 人”,没有贵族身份,也没有耕作之累,但 会做木工,尤其擅长造车,自夸与鲁班各善 其长。相传他早年受过儒家的教育,后来抛 弃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指出社会的弊端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管理社会的过程就 是实现理想社会的过程。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 爱”、“尚同”的社会。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
第一,在墨子的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 关爱,形成“爱无等差”的关系。墨子认为,社会冲突和矛 盾是由群体成员不能互相关爱引起的。人与人之间,集团 与集团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 利”,从而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墨子为管理社会方案 立下宗旨,即“求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并提出要因地 制宜,针对各诸侯国 的不同社会问题采取 不同的方案。在此基 础上,墨子还提出管 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三、管理社会的方案
第一、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 第二、要有一定的步骤。 第三、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准则。 第四,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 第五,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
乐是“六艺” 之一。“六艺”是孔子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六门课艺, 它是准备从政的士应该具备的六种基本技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据《周礼》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又说: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就是六门课程: 礼,是通过学习懂得各种礼仪程序,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各种礼仪中 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是一门政治课;乐,是音乐舞蹈课;射、御 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数,是数学课。 通过“六经”的讲授和六门课艺的教学,把那个时代已有的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传授给弟子了。“六经”主要传 授古代文化典籍先王遗文,侧重在文化理论水平的提高。“六艺”主 要培养一个士从政的基本技能,侧重于实践和训练。
《春秋》一书包含了孔子定名分,寓褒贬,别善恶的社会政治思想。 它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当代政治历史教育、了解各国国情的教科书。孔子 用《春秋》教育弟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留 给后世效法;二是培养出一批笃信他的政治理想,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 去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可见孔子教《春秋》,并非仅仅是传授近现代历 史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六书 ”是孔子在教育中实施智育的主要内容。 由上可见,在孔子创立的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样样俱全,面 面俱到,形成了一个古代中国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每一项都融合了德 育的内容,孔子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孔子学琴所反映的教育思想
《乐》是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乐经》已经失传,《乐》的教材无 从得知。乐,基本指音乐舞蹈,而《乐》教本是学习音乐舞蹈的基本知 识。孔子施行《乐》教,不单是给弟子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 《乐》教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而我们今天学习音乐主要是为了满足艺术 修养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孔子的乐教是和诗教、礼教融合在一起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礼乐教育不限于形式,重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思想内 容。礼乐教化人有着不同的功能。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仁政礼治”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纲领,孔子把它与礼乐联 系紧密,足见他是把“仁政礼治”思想寓于乐教之中。从这一点看出, 孔子的乐教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 (1)“苦谛”是讲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 (2)“集谛”是讲造成这些痛苦的各种原因; (3)“灭谛”是讲佛教最为理想的无苦境界; (4)“道谛”是讲为实现佛教的理想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 方法。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苦谛理念,说明人生在世,处处都是痛苦,其中最主要的有八 苦,即生、老、 病、死、怨憎会 (不愿在一起相处的却必须 在一起)、爱别离 (愿意在一起的却要离别)、求不得、五 阴盛之苦 (即人生一切身心聚散之苦)。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 即西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 而来,到东汉时期逐 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到三国时期在人民群众中间传 播开来。此后 佛教开始流行,当时已翻译了少量的 佛经,并建立了一些寺庙。但总的来说,佛教的 影 响还不大,也尚未出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趋势。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 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道安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中国 的春秋时期。 创始人悉达多,族姓乔达摩,属刹帝利种姓,出生于现属尼泊尔境 内的罗卫。当时释迦部落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国家,他的父亲是这 个国家的国王,他是这个国家的太 子,其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56 3—前483年,差不多和我国的孔子同时。 他创立佛教 后,收了很多门徒,门徒们都称他为 “佛”或 “佛 陀”,意即 “觉悟者”。后来佛教徒 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 即 “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人修成的,佛教也坚持人人皆有 佛性,皆可成佛,所以它是无 神论的宗教。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治理社会,也急需一种对人民 更有刺激性和麻醉 性的思想来欺骗和麻醉人民,由 于佛教所宣传的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苦难必须逆来 顺 受的思想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斗志的作用,统治阶 级对佛教的传播显示出了极大的热 情,佛教因此便 很快地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还认为,人类社会有 “因果报应”,人是要 “生死轮回” 的,认为一切生物 都在轮回中生存。轮回有六种道路,即天、 人、阿修罗 (即不守规范的人或叫魔鬼)、 畜生、地狱、饿 鬼。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符合佛教制定的行为规范 (“法”),来世就 能得到理想的转生。否则,来世就会变 为饿鬼、畜生或堕入地狱。
道安 (312—385年),俗姓卫,晋 朝常山扶柳 (今河北北衡水县西南)人。 他出 身于儒家知识分子家庭,12岁出 家,为西域僧人佛图澄的弟子。道安为佛 教思想传 播做了很多工作,如他组织僧 徒四处传教,又制定了僧徒戒规,主持佛 经的整理和翻 译工作等。佛教到道安时 期,已出现很多宗派,形成所谓 “六家 七宗”,道安是其中的本无宗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动乱。 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 不仅使人民备受蹂躏, 而且也使统治者们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之中。于是, 对人生失 望的情绪漫及整个社会,寻求灵魂的安慰、 精神的寄托的渴望也随之而生。但儒学、 玄学均无 法满足这一要求,唯有佛教适应了这一需要。于是, 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集谛分析造成个人痛苦的种种原因,由此佛教提出了 “十二 因缘”说。佛教认 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 种条件 (“缘”)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 谓存在。人的 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它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 成为条件 或因果联系的环节。这些环节是无明、行、识、名 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
魏晋时期,清谈玄学之风盛行,佛教要在中国进一 步传播,就需解决佛教社会思 想和玄学派社会思想 的矛盾。于是,佛教徒就钻研起老、庄之学。他们 开始用 “无”、 “真人”等玄学派的概念解释佛教 思想,然后用佛理攻难老庄,折服玄学,在谈空论 无之中,为佛教赢得了社会影响。
第三节 道安的社会思想
道安其人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和要旨。有研究指出,佛教传入 中国时,对中国人 产生最大的心理冲击,引起最强烈的心灵 震撼的是其因果报应学说。袁宏 《后汉纪》 卷十记载,“王 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和生死轮回之说,把构成人生苦难的个人及 社会的复杂原因完 全归之于个体自身,归之于前生积业的报 应,要人们把幸福寄托于来生,为来世的幸 福而信佛修佛。 这就在客观上承认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社会的不平等的必然 性,从 而发挥了稳定现实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受到统治阶 级的重视。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后, 出现了连年的混战, 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痛苦,对生活前景无望。 这就难免产生 一种消极情绪,而这种情绪给佛教的 传播提供了条件。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并不真正 想 要成 “佛”进入 “涅槃 ”境界,只是祈求佛陀把他 们拯救出人间苦海,或希望来 世不再受苦,于是, 他们便信仰起佛教来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版) 主编:王处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