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7)[47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后, 出现了连年的混战, 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痛苦,对生活前景无望。 这就难免产生 一种消极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这种情绪给佛教的 传播提供了条件。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并不真正 想 要成 “佛”进入 “涅槃 ”境界,只是祈求佛陀把他 们拯救出人间苦海,或希望来 世不再受苦,于是, 他们便信仰起佛教来了。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 即西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 而来,到东汉时期逐 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到三国时期在人民群众中间传 播开来。此后 佛教开始流行,当时已翻译了少量的 佛经,并建立了一些寺庙。但总的来说,佛教的 影 响还不大,也尚未出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趋势。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和要旨。有研究指出,佛教传入 中国时,对中国人 产生最大的心理冲击,引起最强烈的心灵 震撼的是其因果报应学说。袁宏 《后汉纪》 卷十记载,“王 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和生死轮回之说,把构成人生苦难的个人及 社会的复杂原因完 全归之于个体自身,归之于前生积业的报 应,要人们把幸福寄托于来生,为来世的幸 福而信佛修佛。 这就在客观上承认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社会的不平等的必然 性,从 而发挥了稳定现实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受到统治阶 级的重视。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还认为,人类社会有 “因果报应”,人是要 “生死轮回” 的,认为一切生物 都在轮回中生存。轮回有六种道路,即天、 人、阿修罗 (即不守规范的人或叫魔鬼)、 畜生、地狱、饿 鬼。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符合佛教制定的行为规范 (“法”),来世就 能得到理想的转生。否则,来世就会变 为饿鬼、畜生或堕入地狱。
魏晋时期,清谈玄学之风盛行,佛教要在中国进一 步传播,就需解决佛教社会思 想和玄学派社会思想 的矛盾。于是,佛教徒就钻研起老、庄之学。他们 开始用 “无”、 “真人”等玄学派的概念解释佛教 思想,然后用佛理攻难老庄,折服玄学,在谈空论 无之中,为佛教赢得了社会影响。
第三节 道安的社会思想
道安其人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 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道安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中国 的春秋时期。 创始人悉达多,族姓乔达摩,属刹帝利种姓,出生于现属尼泊尔境 内的罗卫。当时释迦部落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国家,他的父亲是这 个国家的国王,他是这个国家的太 子,其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56 3—前483年,差不多和我国的孔子同时。 他创立佛教 后,收了很多门徒,门徒们都称他为 “佛”或 “佛 陀”,意即 “觉悟者”。后来佛教徒 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 即 “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人修成的,佛教也坚持人人皆有 佛性,皆可成佛,所以它是无 神论的宗教。
道安 (312—385年),俗姓卫,晋 朝常山扶柳 (今河北北衡水县西南)人。 他出 身于儒家知识分子家庭,12岁出 家,为西域僧人佛图澄的弟子。道安为佛 教思想传 播做了很多工作,如他组织僧 徒四处传教,又制定了僧徒戒规,主持佛 经的整理和翻 译工作等。佛教到道安时 期,已出现很多宗派,形成所谓 “六家 七宗”,道安是其中的本无宗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集谛分析造成个人痛苦的种种原因,由此佛教提出了 “十二 因缘”说。佛教认 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 种条件 (“缘”)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 谓存在。人的 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它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 成为条件 或因果联系的环节。这些环节是无明、行、识、名 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动乱。 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 不仅使人民备受蹂躏, 而且也使统治者们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之中。于是, 对人生失 望的情绪漫及整个社会,寻求灵魂的安慰、 精神的寄托的渴望也随之而生。但儒学、 玄学均无 法满足这一要求,唯有佛教适应了这一需要。于是, 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治理社会,也急需一种对人民 更有刺激性和麻醉 性的思想来欺骗和麻醉人民,由 于佛教所宣传的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苦难必须逆来 顺 受的思想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斗志的作用,统治阶 级对佛教的传播显示出了极大的热 情,佛教因此便 很快地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版) 主编:王处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 (1)“苦谛”是讲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 (2)“集谛”是讲造成这些痛苦的各种原因; (3)“灭谛”是讲佛教最为理想的无苦境界; (4)“道谛”是讲为实现佛教的理想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 方法。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苦谛理念,说明人生在世,处处都是痛苦,其中最主要的有八 苦,即生、老、 病、死、怨憎会 (不愿在一起相处的却必须 在一起)、爱别离 (愿意在一起的却要离别)、求不得、五 阴盛之苦 (即人生一切身心聚散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