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后的各方反应

西安事变后的各方反应

标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背后的各方反应摘要: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

在课上老师的讲解后,笔者才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并非如中学课本所描述的那么顺利——顺水推舟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背后的各方势力实际上反应不一,博弈、妥协不断。

故笔者决定探究一番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反应。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正文:1935年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而此时,因属下部队与红军作战失利而放慢了“剿共”步伐的张学良、杨虎城,被中共的主张所吸引,彻底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尝试与中共和谈,同时谏言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蒋介石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甚至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于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西安还为茫茫夜色笼罩着的时候,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很快,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手下的东北军到华清池捉住了蒋介石,紧接着,张、杨二人“挟天子以令诸候”——提出八项主张、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一、南京国民政府西安事变后的初期,南京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分别是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主张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以营救蒋介石的主和派。

主战派何以主战,戴季陶对此有所解释:“张、杨.....劫持统帅,则必以蒋公之生死为政治上之要挟。

中央既不能屈从其狂悖,陷国家于沦胥;尤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

故中央对策应持以坚定。

"i在主战派看来,蒋的个人安危应该让步于国家纲纪,故剥夺张、杨原本兼领的各职,明确下令讨伐这二人。

因为主战主张,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召开的较大应急军事会议有三四次,例如12月16日,会议作出决议——推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由国府下令讨伐张学良,推于右任为“西北宜慰使”,同时,当日,国民政府即颁布命令,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等地。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发生的一起历史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指国民政府军队内部蒋介石集团和张学良集团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事件。

这起事件对于当时的中国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影响。

一、政治影响1. 中国政局动荡不安西安事变的发生,让当时的中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安。

蒋介石和张学良由于意见不一,导致中国中央政府的稳定性出现极大的威胁。

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防防控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和干涉,加剧了中国政治上的不稳定性。

2. 内战危机加剧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中国内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变后,共产党加强对于西北的控制,蒋介石集团也借此动员大批军队,加强对内战的准备。

这加剧了内战的危机,对于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日本势力扩大西安事变对于日本的侵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已经十分明显,而这一事件导致中国内部矛盾激化,日本则趁机加大了对于华北等地区的侵略,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军事影响1. 边境防控压力加大西安事变让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对于边境地区的防控更加严峻。

当时,中国的边境地区存在着土匪、盗匪等大量的非法武装,再加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这一事件使得国家对于边境地区的防控压力加大。

这对于国家边防的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军队分裂导致实力削弱西安事变使得中国军队陷入分裂状态,士气受到严峻考验,而部分高级军官也被政治纷争所牵扯,军队的实力削弱。

这就对于国土安全和边防防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被迫延缓西安事变不仅使得中国军队实力削弱,更让其现代化进程受到延缓。

事变中,随军的外国军事观察家也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行了评估,认为其装备和训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是一次以违反宪法、挟制蒋介石、改变国策为主要内容的政变。

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形势的激变,也对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 国际声誉受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对峙,国家政治风波不断,丧失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外国媒体报道和各国政府对此表示关切,甚至有所谓中国破碎之虞等言论。

这些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使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2. 被视为东方政治不稳定的代表西安事变为外国人形成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就是“中国是一个难以统治的野蛮国度,是一个极端乱国”。

这种印象进一步导致美英等国家的对华政策的明显倾向于孤立或限制中国在国际上的行动能力。

3. 外交上经济上的损失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在事变发生和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外国资本的大量撤离和大量停止了对华贸易和投资,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经济停滞,国际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二、对中国形象的影响1. 中国民族主义的疲软西安事变是中国队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造成的伤害之一。

这场事变直接打击了中国队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信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景,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损失,对当时的世界也是一种挑战。

2. 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西安事变后,瑞士诗人卡明斯基发出了许多抨击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诗歌,他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而西方的媒体进一步对中国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3. 西方世界对中国促近的愿望减弱西安事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华共和国的态度从欣喜的“望子成龙”变为冷漠和严峻,中国在外交上的希望渐渐萎缩,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在国际民族形象上也受到较大的削弱。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详细阐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的开端。

当时国共党与蒋介石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张学良联合冯玉祥和李宗仁擒获了蒋介石,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党都认为需要行动,避免内战的爆发。

事变后,蒋介石也开始重视国共合作,放弃了以军阀眼光看待政治活动的方式,与共产党加强合作,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共同抗日的团结。

2. 改革思想:西安事变的发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改革。

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摆脱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执政中的军阀和官僚主义。

从此,“革命”这一概念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斗争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3. “国民政府和谈”战略:西安事变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争策略,即与日本列强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的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国民政府谈判的决定,这样在更好的情况下,抗战可以更好地继续。

此后,蒋介石发表了让“千万人民向敌人开枪”的著名声明,国共两党奔锋相对,共同面对日本的进攻。

二、军事影响1. 军队的调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和谈”,使张学良能够在其控制的范围内重新组建和部署他的军队。

而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军火等物资支持,这使得他的军队重新取得了自信,变得更为强大。

西安事变还导致了李宗仁率领的“西府”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队合并。

这导致了军队的合并与调整,并促使军队对于“国共合作”心态的变化。

2. 共产党对军队及政治的调整: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对武装力量的政治化更为突出,推进了“政治工作队制度”(即将独立的政治工作团队组织起来并建立与主力部队或工作机构紧密配合的制度),强化了军队和政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影响了军队的政治思想。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和互动西安事变是中国国内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事变发生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和互动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事变发生前: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在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前,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中国国内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日本侵略中国不断加剧。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外交政策开始倾向于支持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支持中国的能力逐渐减弱。

二、事变发生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1. 英美的反应西安事变发生后,英美方面相继发表了声明,谴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

英国政府要求解放被扣押的各国外交人员,美国政府立即向中国政府发出短期注意,谴责拒绝充分合并国共两党。

此外,英美还将中国列入其关注的国际问题名单中,认为中国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解决。

2. 日本的反应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敌对势力,在西安事变后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日本政府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了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加速了对中国的领土侵占。

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要求中国取消国共合作。

3. 世界舆论的反应西安事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世界各国的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事件,并立即谴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

许多国家也呼吁中国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稳定局势。

三、事变带来的影响及启示1. 西安事变加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西安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问题成为了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

这一事件证明了中国的问题对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西安事变凸显了国共矛盾的危害西安事变的发生暴露出国共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如若继续恶化,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从而意味着需要尽快结束这一矛盾,实现国共合作,从而达成全国性和平与稳定。

3. 西安事变促成了中国的全面抗战西安事变的发生,加强了中国各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使得全国之间的团结更加稳固,从而为之后的全面抗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的影响西安事变,即张学良在1936年12月12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扣押于西安事变。

这次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1. 政治影响西安事变是由张学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内部矛盾导致的,同时也包括了中共和国民党两党之间的矛盾。

这次事变使得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埋下了阴影。

同时,这也表明了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失职,失去了对国家局势的掌控。

这给中国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表明了国家治理需要进行改革和升级。

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加重了中国政治的不稳定,这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在此之后,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主义和官商勾结也进一步加剧,政府在采取措施时缺乏决断和力度。

这些问题终究在1949年的中国革命中爆发,导致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 经济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对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影响,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的一部分。

1936年,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国内外的压力使得政府对于经济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西安事变的发生,给政府的改革进程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信任度都受到了影响,这也使得国家的经济增长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西安事变之后,随着国内外紧张局势的升级,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经济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3. 社会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经济,同时也对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失序,给广大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恐慌和不安。

在此之后,更多的人也对于政府的不稳定感到了担忧。

这些因素都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或是社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国家治理的问题,需要政府在接下来时间里加强治理,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今天的中国,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可能更加复杂。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的陕西西安,该事件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就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西安事变的发生导致了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动荡,给中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西安事变涉及到了中国国家的统一、政权的更迭等敏感问题,导致国内政治聚集趋势顿时失控,出现了国家统一难以维系、军队士气低迷、地方政局混乱等局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对国内治安的影响乃至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其次,西安事变也提醒人们注意反恐防暴的重要性。

西安事变之所以发生,并且从一个侧面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与当时中国军队的不良状态和国内不稳定的重重因素都有关。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必须高度警惕反恐防暴的问题。

西安事变后,中国政府抓紧组织强大的军队,增强反恐防暴能力,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保持高度警觉,提高国家安全意识,保护国家安宁。

最后,西安事变的发生也给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警示。

西安事变时期中国社会的背景非常复杂,而且存在很多失范行为。

此外,政府也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不稳定。

这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深刻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西安事变的教训表明,反腐倡廉不能放松,必须越来越严格,以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反恐防暴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注意政治,注意国家主权和安全,重视反腐倡廉,确保不断推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西安事变之类的事件可以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里程碑,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奋斗。

各派对西安事变的作用

各派对西安事变的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政府内一片混乱。

在如何解决事变的问题上, 国民党内部业已形成的左派、中间派和亲日派、亲英美派等因各自利益和背景的不同, 迅速分化重组为两大派: 一派以亲日派分子、国民党军委常委兼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 以戴季陶(考试院院长)、吴稚晖(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居正等为骨干, 在日本帝国主义唆使下, 力主武力解决, 讨伐西安, 而对于蒋介石之生死全然不顾, 力图将事态扩大, 把时局搅乱, 自己在混乱中依靠日本的配合, 火中取栗, 最终取而代之。

此即“主战派”。

另一派以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行政院副院长)、宋美龄(蒋介石夫人、时兼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为首, 主张积极营救蒋介石, 以维护英美在华利益, 此即“主和派”。

同时,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和蒋介石的大批嫡系将领都表示, 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而处于“杂牌”地位的各地方实力派, 长期以来一方面承认国民政府是中央政府, 另一方面又与蒋介石貌合神离, 事变后, 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了保全自己, 或公开赞同或暗中支持、同情张杨, 或看风使舵, 持观望态度。

各地方实力派虽反应不一, 但他们都同意或主张“政治解决”事变, 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主和派的阵营, 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本身就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在广大东北军、西北军爱国官兵的支持下, 慨然举行“兵谏”, 并首倡和平解决事变。

由于张杨二将军的努力, 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支持, 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迅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 “主战派”何应钦利用其自身优势, 先下手为强, 封锁消息, 并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在京军政首脑紧急会议, 最后作出了“指挥军队由何应钦负责”等决议, 并致电在欧洲“养病”的亲日派分子汪精卫回国主持“大计”。

一时间, 讨伐声起, 大有不炸平西安讨伐张杨势不罢休之决心, 并于12月16日下达“讨伐令”, 由何应钦亲任“讨逆军”总司令, 调兵遣将, 开往西安, 内战一触即发。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开端。

本文结合作者查阅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在西安事变中各方势力的利益和主张,进而得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何应钦宋美龄周恩来和平解决相互制衡【正文】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还笼罩在一片夜色苍茫中,熟睡中的蒋介石还没有嗅到空气中异样的气息。

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八项主张,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爆发让中国再次走到了抉择的边缘,失去统帅的南京方面扬言讨伐,宋美龄和宋子文主张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极力相劝,蒋介石从拒绝屈服到接受协议,共产党反复斡旋期望和平解决。

最终,西安事变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派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下面结合所查阅到得一些史料,简单谈谈个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作为事件的主角,张杨二人的态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事变初期,蒋介石拒绝让步之时,张杨二人的态度就早早为事件定下了基调,这也是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基础。

从西安事变爆发的过程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持续敦促张学良剿共,以达到“一斧两砍”的目的,这固然是与张学良的利益相冲突的。

另一方面,西安学生在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介石却怒称要射杀学生,这激起了张学良的强烈不满,也成为了“兵谏”的导火索。

事实上,虽然采取“兵谏”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但张杨二人的初衷是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担心,如果在事件中蒋介石丧生,中国可能重新走上北伐前群龙无首、军阀混战的格局,这显然不是当年为了维护全国统一而宣布“东北易帜”的少帅所希望看到的。

西安事变对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机遇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机遇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机遇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对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外交角度出发,探讨西安事变对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机遇的影响。

一、对外交挑战的影响1. 近日的抗日统一战线受到破坏西安事变后,项英、张学良等人被迫加入“停战协定”的签署者之列,抗日统一战线从此受到了破坏。

由于蒋介石的态度,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的外交难度。

2. 国际反共情绪加剧西安事变前后,国际反共情绪明显加剧,西方列强多次公开谴责中国共产党。

这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上承认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难度,同时削弱了中国的外交谈判实力。

3. 中国外交形象下降西安事变对中国外交形象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混乱感到担忧。

西方媒体大肆宣传中国的动荡局势,导致中国面临着国际形象的下降。

二、对外交机遇的影响1. 统一抗日阵线的促进毫无疑问,西安事变促进了统一抗日阵线的形成。

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意识到惟有打败日本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因而中共、国共两党开始铺开合作,最终达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应对新形势的决定》。

这种新形势下的抗日统一战线所产生的外交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 国际舆论的改观西安事变后,国际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开始改观,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抵御日本侵略中的作用。

这也导致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持和关注不断增加,从而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契机。

3. 中国外交主动权的提高中国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外交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西安事变改变了这一切。

影响中国外交主动权提高的因素包括:改善了国共关系,调整了国家军队的人事权,并且使中国政府能够更加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

4. 促进了中国形象的改善西安事变的影响促成了中国形象的改善。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抗日决心,为中国建立了积极、自信、向上的形象。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自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中共、共产国际、各派军阀以及英美等国家对于事变的态度挤兑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影响三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九派横流,从“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成为国人共同的呼声。

西安事变更使全国人民的心爆发了。

那么,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与之有关联的各派系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办法?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详细的阐述,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斧正。

西安事变前,国民党内部就已有不和之说,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所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陷入不堪。

1935年蒋介石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杨虎城(以下为张、杨)作为“剿共”的先锋将领对陕甘的红军发起进攻。

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加之蒋介石对抚恤金和军饷削减,迫使张、杨不得已另谋出路,寻找中共关系。

同时,希望蒋介石能够暂时放弃“剿共”计划,把精力集中在抗日上,蒋介石却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学良痛苦陈词,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己见,不做丝毫的让步。

在蒋介石的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强大压力以及中共希望联合抗日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张、杨才决意在蒋介石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时实行兵谏。

(一)事变后,南京政府乱作一团,内部出现了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张立即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的主和派。

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日本和英美的利益。

亲日派的何应钦国民党内部大多数人的意愿相同,占了优势,操纵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和国民政府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一方面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杨一并解决;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从中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要挟南京政府以不损害日本的在华利益为前提解决好这次事变,何应钦在压力之下也只有如此。

然而作为蒋介石坚实后盾的宋美龄、宋子文以及孔祥熙等人,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营救蒋介石回南京。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影响着国内政治格局的转变,也影响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此次事件是由国民党内部大老蒋介石和全权代表张学良的矛盾引发的,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历史性的变化。

本文将对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究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事件经过1936年12月12日,北平举行抗日界联合纪念日大会,江苏省保安司令张育良代表张学良接见了南京政府派来的全国政治保卫总队前来检查驻守的部队。

蒋介石下令要求全国政治保卫总队与张学良张育良交换位置,并派了枪手前去强行实行。

不愿被拘禁的张学良及其部下于12月12日把蒋介石软禁在西安临潼附近的故宫中。

国际形势的变化、政治上的危机和蒋介石个人的野心,织成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政治大戏。

蒋匪横行的时代,张学良无力再压制蒋介石,把他带到西安,提出许多条件要求协商。

蒋介石在软禁期间,状态异常,被迫签署了政治协商方案和经济协商方案两个协议,史称西安事变。

二、对国内政局的影响1.国共合作加强通过西安事变,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产生了共识,促成了国共合作,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明显缓解了国内政治上的紧张局面。

蒋介石发表了《为什么要抗日?》演说,提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抗日救国”的口号,强烈呼吁抗日救国,同时也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政治局势缓和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关键的事件之一,调动了国内外政治的力量。

在危局当中,中国的各方利益关系实现了平衡,最终走向了和平地解决。

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主动请辞,为共产党在北平组建联合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走向了良性发展,共同抗日的形成逐步朝着积极的军事联合方向发展。

3.权力结构的变化西安事变使得蒋介石重新站了起来,将他原来秉持的"政治整合"变成了"军事整合"。

把"开国元凶"军人杨虎城和代表民族中堂的张学良打趴下后,他收编了这些部队,强化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西安事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事件发生的年代是1936年,当时的中国已经深陷动荡和战乱中,事变的发生更加加剧了这种局势。

本文就从多个方面分析西安事变对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

首先,对于国民党政府及其领导人蒋介石来说,西安事变是一个极大的挫败。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与共产党合作,以稳定局势。

此前国共两党一直在内战状态,蒋介石为了整合党羽,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行了许多残酷的镇压,西安事变导致了他的计划失败。

此外,庞大的国民党军队的一撇,张宗昌率领20余个军队的兵在陕甘地区,如果国民党执政则将对推进抗日战争的计划带来很大的难度。

因此,西安事变给国民党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其次,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事变之后,国共两党达成共识,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这暂时缓解了内战的危机,使得中国能够团结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

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被激发出来,加强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此外,事变发生前,全国各地一直存在着抵制日本侵略的运动,但这些运动多数只是零散的,西安事变反着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日情绪。

中国政治局势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战争成为整个中国的主题。

第三,西安事变引发了国共合作的长期化。

虽然两党已经在重重困难中达成了妥协,但仅仅停留在短期合作显然不够,需要长期合作。

随后,两党签署了《西安事变协定》,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宣布实现国共合作。

这份协定将国共两大政党的军队和政治组织整合到了一起,以此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建立了起抗日联盟,宣示了国共抗日联盟的成立。

在此之后,国共两党得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与日本侵略作战。

这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当前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西安事变使中国的国内政治形势更加稳定。

西安事变使军队在西安营地中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军队后勤能力强,是在国共合作中非常有力的帮助。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对于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政治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于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军事冲突。

国共合作时期,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社会分化。

国共两党共同执政的局面,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潮流,国共合作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了不同的政治选择。

国共合作时期的政治生活演变为“两条路线斗争”,越来越能够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分层和矛盾。

其次,西安事变对于国共两党的力量平衡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点既表现在军事实力上,也表现在政治地位上。

蒋介石被扣押的时候,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地位逐渐提高,而中央与蒋介石失去联系造成的权力真空,也使得其他的军阀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都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共产党逐渐获得了主持地方政权的机会,而国民党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威体系。

此外,西安事变导致了蒋介石统治政权的巨大动荡。

蒋介石在倡导“民国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一统中国”和“国家主义”等概念,对于国内各地和各族人民都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蒋介石的统治计划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此后,国民党政治机器的运行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家统治的稳定性大受影响,社会分化不断,政治事件层出不穷。

二、经济影响西安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形态。

首先,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社会动荡频繁,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内部和国际环境,许多经济活动都因为被打断。

其次,西安事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分层和分化,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地区差异。

西安事变中国民党各政治力量的态度_金青山

西安事变中国民党各政治力量的态度_金青山
主 战 派 和“ 亲 日 派 ”的 态 度
阎锡山
政 治 犯 、立 即 召 开 救 国 会 议 ”, 要 求“ 停 止 内 战 、一 致 抗 日 ”, 表 明 了发动这次事变的初衷和愿望。
同时, 张、杨分别致电冯玉 祥 、李 烈 钧 等 , 告 以 原 委 , 陈 述 抗 日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孔祥熙、 宋美龄告知事变情况, 保证蒋的 安全; 致电阎锡山、傅作义及各地 军 政 长 官 , 指 出 西 安 事 变“ 只 为 贯彻抗日救国主张, 既非内争, 亦
接受和谈, 向张学良施加压力, 必 须 在 25 日 圣 诞 节( 蒋 、宋 皆 信 基督) 前释放蒋介石回南京, 最 终达成了周恩来、张、杨及宋子 文三方和谈成果, 加快了西安事 变和平解决的进程。
地方实力派的态度
国民党政府是在北伐打倒军 阀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虽然形 式上全国统一于南京中央政府, 但是各个派系自行其是, 基本上 处 于 各 自 为 政 “ 独 立 王 国 ”地 位, 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力有 限, 因此在关键时刻, 各个地方 实力派, 特别是重要实力派的态 度十分关键, 有时他们的态度和 取向甚至可以影响到局势发展的 方向。
34
史海钩沉 ★ 文史
月刊
人, 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十分不满, 顺应民意时刻准 备 抗 日 。 张 、杨 经 过 精 心 策 划 后 , 于 12 月 12 日凌 晨 在 西 安 和 临 潼 两 地 同 时 发 动 了 震 惊 中 外 的“ 西 安 事 变 ”, 扣 押 了 蒋 介 石 及 其 随 行军政人员。
西安事变发生后, 这些地方 诸侯虽然对蒋介石早已欲除之而 后快, 但在关乎国家民族大业的 紧要关头、局势还远未明朗的时 刻他们还是不敢挟私报复。他们 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爱国思 想 , 明 白“ 唇 亡 齿 寒 ”的 道 理 , 大 都赞成抗日, 又有联合抗日的要 求, 对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 内 ”政 策 不 满 。

西安事变背景

西安事变背景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

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

西安事变各方反应

西安事变各方反应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日本、美国、南京、中共的反应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外务、陆军、海军三省会商对西安事变的对策。

陆军省企图趁西安事变的“好机会”,“力求其实现”吞并华北、扶植内蒙古傀儡政权进而灭亡中国的既定政策,与此同时,日本还作出了武力干涉的准备。

日海军省发布绝密令给第三舰队参谋长和所有在中国的海军军事部门,令他们处于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变,日本国内部分舰队、舰空队和三个大队的特别陆战队也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准备“应变”;并向上海、汉口增派海军陆战队。

在积极准备干涉的同时,竭力“指导”中国扩大内战。

日本陆军方面首先指责张学良为“叛徒”,并借机打探情报。

更愿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反共”,共同“讨伐”张、杨。

西安事变的发生更加激化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英、美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英美积极主张设法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英美积极主张南京政府打击并揭露亲日派的阴谋,英美为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奔走,英国人端纳与宋子文、宋庆龄密切合作,并亲自传达宋夫人旨意,让蒋介石联共抗日,只是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只要蒋先生答应这个条件,张杨两将军还要竭诚拥护你做领袖。

”并且说:这个主张“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而且许多西洋人(指英美)也赞成。

”英、美亦声称事变为"叛变",表示支持和平解决的主张。

英、美大使馆与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保持密切联系,并由做过孙中山、蒋介石和张学良顾问的端纳出面积极活动,争取和平解决事端。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企图趁机挑起中国内战。

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

这期间各地军阀也纷纷派人赴西安活动。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西安事变的历史心理及其反应

西安事变的历史心理及其反应

西安事变的历史心理及其反应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当时的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军阀扣押在西安,要求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进攻,并组建抗日的政府。

这次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的走向,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心理和民意。

一、历史心理背景在19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状况相当的混乱,军阀割据、民族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不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困惑。

这种心理状态下,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的下一步选择一直没有明确性和清晰度。

而且,中国的现实问题复杂多变,如果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来改变现实的状况,很可能会从一次另外一次的失败中不断跌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事变发生了。

二、历史心理反应1、对政治局势的态度变化西安事变的发生,最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

首先,中国统一战线的形势得到了改观,共产党、国民党、各界人士因此达成了一致,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由杨虎城所领导的西北军士兵长出身的军官集团,在西安事变中对共产党的支持和肯定,使得他们逐渐由反共变成了抗日。

所以,西安事变在政治上的反应是非常积极的。

2、对抗日情绪的推动西安事变在反映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抗日情绪,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于国内各个阶层和领域的人们都有着深深的启示作用。

当时国内政局深入危机,国土受到侵袭,而西安事变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在人们心中深深扭转了这种消沉的局面。

3、对人民的鼓舞对于普通人而言,西安事变则是一次意义额外深远的事件,它鼓舞着人民的斗志,对于民间的抗日情绪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这为社会进步开拓了一条路。

三、总结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历史心理和民意。

西安事变的历史心理形成深度和反应广泛,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国共合作的出现,甚至是对民众鼓舞和人民情感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扭转了当时中国走向的命运关键巨典。

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大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对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分三个方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加强由于蒋介石对西安事变的处置不当,导致他在国内的地位受到削弱。

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积极与国民党合作,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期间,建立了许多军事和政治联盟,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

事实上,这是建立人民政权的奠基之作。

2.国民党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改革措施,如“政治协商会议”的召集与成立、加强地方自治及教育工作、依靠全民的力量实行抗日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政府向农村华北发动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并实施了社会改革、收购与运销等措施,致力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为国民党政府奠定了一定基础。

3.中国政治局势的恶化在国共合作短暂的时期内,许多不可避免的冲突正在产生。

这些冲突实质上是围绕着权力、领土和军事力量展开的。

此外,在国共合作期间,北方的局势一直不稳定,日本帝国主义总是以各种方式干扰中国的内政和人民的生活。

二、经济影响1.中国经济的下滑由于发生在抗战前夕的西安事变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坏。

这一事件导致中国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状态,国家经济的下滑和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建设的入侵同时发生,导致中国经济处于陷入动荡的状况之中。

战争的持续和加剧,给正常的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中国经济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恶化之中。

2.农村经济的发展1935年至1945年的国民党统治下,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国民政府执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经济改革,通过收购和运输等多种手段,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同时,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发动“新生活运动”,推进城镇经济的改造和城市规划。

3.建立国家经济体系国民党政府在依靠外援抗日的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的经济扩张政策,如发行新货币、扩大降价品肆意等。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被国民革命军军阀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软禁在西安,要求他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剿灭,并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此事引起了中华民族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高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蒋介石面临政治危机。

由于国共两党的民族大义,在蒋介石释放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和平谈判,双方达成了《西安协议》,规定国民政府应该团结全国各民族和各革命阶级,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此事使得国民党内部对于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逐渐趋向团结,也使得国共两党的政治关系有所缓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内部的分歧依然很大,而在日本侵华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不理想,局势也渐渐恶化。

由于国民党的内部矛盾和困境,共产党得以抓住机会,积极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影响。

因此,西安事变不仅是政治局势发生变化的标志,更是中共在政治舞台上超过国共两党的契机。

二、军事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此之前,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国军队被迫与日本军队进行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被迫打行军转移战,这时,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割据势力占据河南,控制陇海铁路和洛阳,制造了大量内乱。

此时,蒋介石也被迫与这些割据势力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

随着西安事变的发生,更加加剧了国内的水深火热,影响了中国的军事局势。

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被迫将部分兵力调动至蒋介石军队的抗日前线,导致中原战场实力大大减弱,此时日军占领了一系列基地,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时显得十分脆弱,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不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同时促进了国民党统一战线的发展,加大了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力量,对于抗日战线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共产党也逐渐在国共两党中站直了脚,开始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中共、共产国际、各派军阀以
及英美等国家对于事变的态度挤兑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影响
三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九派横流,从“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成为国
人共同的呼声。

西安事变更使全国人民的心爆发了。

那么,西安事变爆发之后,
与之有关联的各派系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办法?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
文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详细的阐述,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斧正。

西安事变前,国民党内部就已有不和之说,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所下达
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陷入不堪。

1935年蒋介石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
张学良、杨虎城(以下为张、杨)作为“剿共”的先锋将领对陕甘的红军发起进攻。

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加之蒋介石对抚恤金和军饷削减,迫使张、杨不得已另谋出路,寻找中共关系。

同时,希望蒋介石能够暂时放弃“剿共”计划,把精力集中在
抗日上,蒋介石却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发生了激
烈的争论,张学良痛苦陈词,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己见,不做丝毫的让步。

在蒋介
石的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强大压力以及中共希望联合抗日等多方面的影
响之下,张、杨才决意在蒋介石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时实行兵谏。

(一)
事变后,南京政府乱作一团,内部出现了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张立即
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的主
和派。

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日本和英美的利益。

亲日派的何应钦国民党内
部大多数人的意愿相同,占了优势,操纵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和国民政府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一方面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
杨一并解决;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从中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要挟南京政府以
不损害日本的在华利益为前提解决好这次事变,何应钦在压力之下也只有如此。

然而作为蒋介石坚实后盾的宋美龄、宋子文以及孔祥熙等人,坚持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以营救蒋介石回南京。

因此,在国民党内部分别代表日本、英美这两派利益
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
西安事变爆发前中共与张、杨集团已就抗日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

西安事
变爆发的当天,张、杨联合致电中共中央,希望能够获得援助。

12月14日中共
决定派周恩来到西安,同时派出军队全力协助西安的工作。

中共正确分析西安事
变后国内外形势的两大前途:一是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二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后者是最好的选择,前者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很快1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
了《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明确了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包括反
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解决;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
左派和中间派;给张、杨实际援助;周恩来在12月17日也应邀住进了张学良在
西安的住处,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心。

(三)
作为中共坚强后盾的共产国际,中共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就给共产国际发电,希望能够给予实际的帮助,当时共产国际反对的态度也非常明确。

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张学良所属军队毅然叛变并扣留蒋介石将军之事件,在日本侵略中国加深之背景上显呈特殊性质”;12月15日,苏联《消
息报》又说“张学良之举动实足破坏中国反日势力之团结”等。

苏联方面认为,张
学良是军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他发动这一事变必然有其利益可图,是想
要利用抗日之名目制造分裂。

这种错误的认识,持续并影响着共产国际对西安事
变将如何解决的态度。

张学良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误解到这种地步,虽然苏联及
共产国际所给出的态度并不明朗,但中共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一直到事变发
生的第八天,共产国际才明确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如何处理蒋介石”这一问
题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共产国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是“联蒋抗日”;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联合一切可
以联合的力量“逼蒋抗日”。

从抗日大局考虑,中共与张、杨不谋而合,促成了“逼蒋”这一折中做法。

共产国际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对蒋介石的态度,虽说赞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但与中共的立场却完全不同,反映着苏联本身的战略和出发点。

(四)
西安事变爆发之后,日本竭力挑拨西安与南京的关系,反对双方的和平谈判
并做好了武装干涉的准备,企图挑起中国的内战。

同时还支持在德国养病的汪精
卫回国,组织亲日政府。

而与其相对的英美派,自然也不希望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所以表现出积极支持宋美龄等人前往西安谈判、主张与张、杨妥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同时也表示要参与调解。

(五)
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实力派军阀也在蠢蠢欲动。

他们中多数表示不支持张、杨的,但是也有例外如广西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刘湘以及绥远将领傅
作义都是支持的,也主张“用政治解决”。

对于地方实力军阀来说,蒋介石一直是
采取吞并异己的做法,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霸占,所形成的状况无异于雪
上加霜。

既然蒋介石被抓了,正好是他们得以喘息的机会。

而中共对军阀的政策
相对宽松,使得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救国要求也日渐强烈,这也是西安事变爆发的
原因之一。

如果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是
共同的行为。

在张、杨手足无措的时候,从中国共产党到地方军阀所表现出来的
意愿,使他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所以在西安事变后,各方态度对张、杨产生了
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推动其和平解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老新闻1936》
2、《西安事变研究》陕西省人民出版社丛一平主编
3、《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主编
4、《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唐德刚撰写
作者简介:时婷,女,1985年2月出生,陕西西安人,西安事变纪念馆宣教部讲
解员,助理馆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