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50页PPT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虚词(所、为、焉、也、而)(共22张PPT)

1、兼词。①于此,于之。积土成山,风
兴焉。
2、语气助词。②词尾。用于形容词或副词
后面(多为叠词),相当于“然”(…的样子);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③陈述语气,用于句末,不译;
④用于句中,表停顿;(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
⑤疑问语气,句末,不译;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
①名词,原因。 ③介词,凭借。 ⑤连词,表并列。 ⑦连词,表修饰。 ⑨介词, 把。 ⑪连词,因为。 ⑭与“上”组合。
②动词,认为。 ④介词,把。 ⑥连词,表承接。 ⑧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⑩介词, 因为。 ⑫介词, 在。 ⒂动词,被重用。
①于是,就; ②根据,依靠;(因人成事) ③趁机; ④经由,通过; ⑤因为,由于;(因噎废食) ⑥沿袭,动词。
伤;否则,以③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 为伴,弃险以⑤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⑥入深穴”之勇, 醉“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பைடு நூலகம்⑧ 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⑨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⑩一冕 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⑪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 虽以⑫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与⑬权贵交。以⑭上乃吾心之 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必用,忠不必以⒂”之叹。
③可是,却; ④是,就是。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 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②天下如岳阳 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 宇,则③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④足 羞,官盛则⑤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 ⑦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①“所以”,表原因, “……的原因”。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以:用作介词
以: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等 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可译为“凭”、”根据“、“按照”、“凭借(用)……身份” 等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作介词
④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⑤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⑥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指南录后序》) 学于余(《师说》)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代词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1
吾欲之南海《为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五人墓碑记》) 用在句中,表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用作助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以 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
而:通假字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下载(20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作业 • 1、选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文中的“之” 加以训练,巩固本堂课所得。 • 2、用本节课探究“之”的用法规律的方法, 探究文言虚词“而、以、其、于”的意义 和用法。
谢谢指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4、 “之” +动词 “之”作代词,代前面 出现过的人、事、物。 • 5、 名词+ “之” +动词 “之”:宾语提 前的标志,不译。
学以致用
读《曾子烹彘(zhì )》, 解释文中“之”的意义。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 为女杀彘(zhì ,猪)。”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④ 。妻止之⑤曰:“特(只)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样 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遂烹彘。
趁热打铁
中考真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
愈战愈勇
探究:“之”的用法三
1、快速看题,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及用法。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探究:以上句子中的“之”在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 共同特点?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幻灯片

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2
1
二.代词
•
1.相当于“之”。
•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 2.哪里,怎么。
•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译: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吢?
•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2020/3/22
7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
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
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 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 ,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 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 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 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 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 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
长202官0/3/2牺2 牲。”
5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
1
二.代词
•
1.相当于“之”。
•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 2.哪里,怎么。
•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译: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吢?
•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2020/3/22
7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
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
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 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 ,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 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 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 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 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 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
长202官0/3/2牺2 牲。”
5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初中语文虚词“之、以、而、其、于”用法详解 课件(25张PPT)

的条件。译为:“凭借”、 “按照”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虚词 意思
【动】认为,以为。
用法举例
皆以美于徐公
【连】表示明目的。译为: 以光先帝遗德
“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连】表示结果。译为: “以致”、“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通】通“已”。译为: “已经”。
固以怪之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
小 1、至于夏水襄陵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练 2、相与步于中庭
习
介词,在
3、山门圮于河
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庙门倒塌在了河里
介词,在
下列句子中红题字“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D)
A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按照,根据/因为
B不以千里称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B因为/以致
C又卖妾以偿 皆以美于徐公
C来/动词,认为
D尽以钱赐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以其境过清
C、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D、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十二 以 (一)译为“因为”时词性的辨析 1.臣是以无请也。 ①.介词,因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由于: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连词, 因为,由 于
• • • • • • • • • • •
1四体康且直。 2河水清且涟漪。3磐石方且厚。 并列 连 4且歌且舞。 5太尉笑且入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递进,并且 7且在邦域之中矣 递进,况且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让步,尚且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那么 词 10且何谓阁子也 11不出,火且尽。 12彼且奚适也 将要 副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旦暮且下。 暂且,姑且 1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词 •将近
• • • • • • • • • • •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就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甚至
5公乃反迎而贺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8家祭无忘告乃翁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无乃尔是过与
•竟然,却
• 十二 以 • (一)介词 1.率领 2.按照 3.凭,凭借 4.凭……身份 5.用 6.在 7.从 8.因为,由于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目的 来,用来 2.表结果 以致 3.表修饰 不译 4.表并列 并且 5.表顺接 6.表因果,因为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 通“已” (五)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是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五、其 (一)代词 1人,物 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我(自己) 2那,那些 3其中 (二)副词 1祈使 2推测 3反问 4商量 5选择 (三)助词,不译
文言虚词课件.ppt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 宾语提前的标志。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推断点拨之一:以之ppt

.年吕轻翁生翁人经探自叹过囊叹息邯自贫中郸己的困一很路枕,贫上言以穷,困讫授在苦生思旅,馆睡,税舍,曰完中主:想,睡方“有,个炊枕店姓黄此主卢粱人即的。 正煮荣黄遇粱如。吕意翁。伸”手生从布枕袋之里,拿梦出一自个枕枕窍头入交,给 那姓至卢一的国年轻,人功;名说得:“意枕,上身这历个富枕头贵就五可十以年得 , 到人家美 枕 做老主好 着 官人病的 以 非炊而遭后常遇,得卒黄而梦意。粱使见,犹欠你 从 亲伸未样 自 身样 己 享而熟满 枕 受。寤意 头 富,生了的 贵顾谢。小 五吕曰孔十”进年姓翁:到,卢在“一年的傍先个老年,国生轻生 病而以死此。窒这时吾,之伸欲伸。懒腰”,--打-个-唐哈欠·无就名醒氏了,《回异 头看闻到录吕》翁还在身旁,店主人煮的黄粱还没有熟。
中频虚词:何 则 且 若 所与
低频虚词:也 乎 者 焉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以”+物(工具)译为:“拿”, “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
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 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 《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