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原理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chapter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chapter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基础

具有不协调性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
性,而中高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这主要取决于
①干扰的类型与尺度;②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景观元 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能力;④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
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小规模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
化,反之可以导致景观的均质化。但是干扰小不会影响有
生态过程:各种景观成分发生发展的变化程序及其动态特征
如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种、地化循环、生态控制及相互关系
格 局 与 过 程
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格局参数
斑块的大小: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
储存、物种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臵
景观的空间尺度越大,其分辨率越低
同一景观,随观察高度
增加,其分辨率降低,
最小可辨单元增大
10米分辩率的SPOT数据
5米SPOT图像
1米分辩率的 IKONOS影像
Quickbird 图像(0.7米)
高分辨率数据(0.2米)
高分辨率数据(0.1米)
姜广顺等人.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因子
Angela Herná ndez Landscape, et al. Landscape dynamic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 in Chile Jesus Rodriguez Gonzaleza, et al. Assessing functional landscape connectivity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耗散结构理论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

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

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

生态景观学第2章

生态景观学第2章


再分配
聚集或扩散
调整景观结构改变生 态流的方向和速度
景观结构变化
景观结构与景观功能(gōngnéng)的关系
精品文档
3.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
(1)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系统或者系统属性在
空间上的变异(biànyì)程度,具体地说,是景观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 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在直观上表现了景观空间格局。
B
C
A、C、D具有(jùyǒu)不同的幅 度,却相同的粒度
D
可见,在讨论尺度问题时,有必要将粒度和幅度加以区分。一般而言,
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粒度和幅度是逐渐增加 (zēngjiā)的趋势。
精品文档
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虽然地理学或地图学中的比例尺不同。 但是,一般来说,大尺度是指大范围或长时间的幅度,往往对应小 比例尺、低分辨率,小尺度常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往往对应大 比例尺、高分辨率。 ③ 景观具有明显(míngxiǎn)的尺度效应,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空
④ 等级系统可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
垂直结构又可分为:巢式和非巢式两种。 巢式:每层次均由其下一层次组成,二者具有完全包含和被包含的对应关系。
例如:植物分类系统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种;军队组成单 元系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
非巢式:不同等级层次由不同实体单元组成的,因此上下层之间不 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例如:军队官衔等级系统司令—军长(jūn chánɡ)—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
精品文档
4、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
(1)尺度(scale)的定义(dìngyì) ①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或时间单位,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 教案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 教案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种分布与迁徙地表径流与侵蚀元素分布与迁移能量交换与转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

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景观格局是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

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和配置等。

格局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农田景观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和菜地)与种植方式(间作、混作和套种)的不同和管理的精细程度,常常表现为田块的大小或种植单元的大小。

自人类文明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口因素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作用加大,相伴产生的是大面积农田景观及其他人工景观、干扰景观和残留景观等,如19世纪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先坡地后沟地,先阳坡后阴坡,将大面积的自然景观、沼泽和湿地景观垦殖为农田,自然景观被分割、残留和灭失。

反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田景观也面临着分割、残留和灭失威胁,大量的农田被改变为建设用地常见景观格局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不同的景观格局是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产物,也是不同景观功能的基础。

2.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景观功能(1).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海岸保护与防洪,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固定生物能,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提供生物控制,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2). 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自然保护.(3). 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建筑原材料,生物化学机质,能源(燃料、太阳能等),观赏资源(如黑珊瑚)(4). 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精神或伦理信息,历史信息,文化或艺术激励,科学或教育信息3.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3尺度对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影响
•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 特征。当尺度发生改变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都 随之变化。
• 尺度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假设幅度一定,粒度增大通常会降低空间的差异。假设 粒度一定,幅度增大将会包含更多的空间异质性,体现 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或研究区域内更多的景观要素。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第三节 渗透理论
• 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 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 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对其结 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2.尺度效应
2.1尺度定义
–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 间尺度)。
–小尺度表示较小的研究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 大尺度则用于表示较大的研究面积和较长的时间 间隔。
2.(复合)异质种群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也被 广泛地应用于所有岛状生境的研究中。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由于实际景观中生境斑块多呈聚集型分布,如存 在有利于物种迁移的廊道,或者由于生物个体的 迁移能力很强,可以跳跃过一个或几个非生境单 元,其PC值或临界景观连接度通常要比经典的随 机渗透模型所得出的理论值为低。


生物在景观中的渗透不但依赖于景观结构, 也取决于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生境面积的减少对于生物个体和种群迁移 有生境损失效应与生境隔离效应两种影响, 其中后者表现出明显的临界阈现象。
三、渗透理论

在物理流体学上,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 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 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 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 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显示出由量变到 质变的特征。

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 扰蔓延等的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 象。 火灾蔓延、病虫害扩散、生物多样性衰减 与生境破碎化


种群的个体分布并不总是与生境适应性相 一致,适宜的生境被种群占据,种群密度 也并非总能作为生境质量的指标。
某一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在对其不适宜 的第生境中,甚至集中到汇生境,此时如 果没有持续的迁入量,将导致种群就地灭 绝,种群空间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此过程做出了解释。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镶嵌体的景观按其所含的斑块粒度---用 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可区分为粗粒和细 粒景观。
由于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 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 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 的流动或运动,表现为景观的抗性作用。

五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 间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他们是景观生态 过程的具体体现。 物质运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 版跨的能级特征是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组成,生 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所决定。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可见,系统的尺度性与系统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小 尺度上某一干扰事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 而在大尺度上这些波动可通过各种反馈调节过程被吸收或 转化,可以为系统提供较大的稳定性。
大尺度空间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 化、引入种的散布、区域性气候波动和流域水文变化等。
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等要素构成 的空间综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物 质、能量或信息输入与输出特征。
斑块的大小、形状和边界,廊道的曲直、宽窄和 连接度,机制的连通性、孔隙度、聚集度等,构 成了景观镶嵌特征丰富多彩的不同景观。
景观的镶嵌格局或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组合 格局,是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 主要因素,同时景观的镶嵌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 态流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 产过程的产物。
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 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并随着斑块形状规则化和景 观异质性减小。
尺度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大,景观出现不通过类型的最 小斑块,最小斑块面积逐步减少。
由于在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试验往往代价高昂,人们越来 越重视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试图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 GIS技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研究尺度,并把不同尺度上 的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不同尺度。
3
2 景观功能的社会人文观(2)
1.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 海岸保护与防洪 保持水土、防止侵蚀 固定生物能 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 提供生物控制 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 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 娱乐与旅游 自然保护
3. 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 基因资源 建筑原材料 生物化学机质 能源(燃料、太阳能等) 观赏资源(如黑珊瑚) 4. 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 精神或伦理信息 历史信息

第2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PPT课件

第2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PPT课件
10
④等级结构的特征用“松散垂直耦连”和“松散水 平耦连”来解释。
松散耦连特征是层次之间以及整体之间存在边 界的根本原因或直接后果,也是复杂系统可分解性 的基础。 “松散”意味着“可分解”,而“耦连”意味着 “抵制分解”,可见等级理论既不同于整体论,亦 不同于简化论,而是综合二者为一整体,强调系统 中辨证统一的关系。
35
据渗透理论: 当生境斑块总面积占景观面积比例小于60%时,
景观中生境斑块面积小、离散性高; 当生境斑块总面积占景观面积比例增加到60%
时,景观中突然出现横贯两端的特大生境斑块。 这些特大生境斑块是由单个生境细胞(即最小生
境斑块)相连接形成的生境通道,称为“连通生境斑 块”或“连通斑块”。
36
连通斑块的形成标志着景观从高度离散状态突 然转变为高度连续状态。对于种群动态,意味着 生物个体从只能在局部生境范围内运动的情形突 然进入能够从景观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状态。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8
理论上,如果二维栅格景观很大或无限大时,渗透阈值 (Pc)对于四邻规则而言是0.5928(即上述的60%生境面积 的来源),对于八邻规则是0.4072。
39
渗透阈值的影响因素:
(1)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三角形细胞组成的 栅格景观的Pc值为0.50,六边形细胞则为0.70。
(2)生境缀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渗透 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当其分布 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 渗透闻值。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 道,渗透阂值会大大降低。
11
⑤等级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以简化复杂系统, 以便于对其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复杂系统的可分解性是应用等级理论的前提和 关键环节。用来分解复杂系统的标准包括过程的速 率(如周期、频率反应时间等)、边界和其它结构 特征(如植被空间分布、动物体重空间分布等)。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原理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原理

五、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六、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 • • • 1、景观连接度 2、景观渗透理论 3、中性模型 4、理论应用
1、景观连接度
•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 间连续性的度量 • 结构连接度:是指景观在空间结构特征 上表现出来的连续性 • 功能连接度:景观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关 系为主要特征 (2)非线性: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
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 构分支上
• (3)开放系统: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达到极大值,系统
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 ,如城市
2、理论要点
• 影响复合种群流动和扩散的因素有资源 阈值、资源冲突、避免近亲繁殖 • 亚种群的消失、交流与复合种群的稳定 • 不同尺度上复合种群的动态不同 • 生境破碎化隔离复合种群的过程对物种 的生存危害很大
3、应用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 • • • • • • 一、景观系统整体性原理 二、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三、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七、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景观中的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 数目、以及空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 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产生影响
八、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 1、概念 • 2、理论要点 • 3、应用
1、概念
• 复合种群: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能重新定 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也可看作是: 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的2个或2个 以上的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入 率的种群称为源种群 • 汇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且迁入率低于迁入 率的种群称为汇种群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渗透理论中的一些概念
生境损失效应(effect of habitat loss) 生境隔离效应(effect of habitat isolation)
LANDSCAPE ECOLOGY
渗透阈值(Pc)的影响因素
• 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0.50,而六边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 , Pc则为 则为0.70。 则为 。 • 生境班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 随机分布;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见Gardner和O‘Neill,1991)。 和 。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亦会影响Pc的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亦会影响 的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同一生态学过程在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物种的行为特征 物种的行为特征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20%.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
【狭义岛屿】 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海洋岛 陆桥岛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II)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一、整体论和系统论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中。

与整体论相反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

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揭示景观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从而避免单纯的使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将景观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去推断整体的属性。

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各组成分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终是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

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如种群控制机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物地 球化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1.3 等级系统理论
等级系统理论是由H.H.Pattee和H.A.Simon等在20世 纪60-70年代提出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 态的系统理论,即自然界是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 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个层 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层次或水平的系统 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1.2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1967) 提出的,在1977年荣获了诺贝尔奖。
该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各 元素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正是这种非线性 的相关机制,导致了大量离子的协同作用,突变 而产生有序结构。”
普利高津把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 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信息是指不确定性的量度,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物质能 量时空不均匀性的表现;
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涨落是对系统稳定平衡状态的偏离,有称干扰和嗓声;
突变是指外部条件连续变化时系统发生在跃迁临界点上的不连续 性;
自组织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结构的性质和能力。
系统论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整体的基本原则。
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不再局限于要素间单一的线性组合, 这是因为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与作 用,生态系统有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状态转到一 个新状态。
(3)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联系
非线性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两个量之间没有像正比 例那样的直线关系。
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表现在3个方面:
(1)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 结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由于景观生态学特别强 调空间异质性在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 程中的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的实质 就是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变化、维持和调控进 行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因此,景观异质性概念与 其相关的异质共生理论、异质性—稳定性理论等 一起成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蝴蝶效应”就形象地表述了这样的事实。
1961年E.N.Lorenz在进行模拟天气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机 模拟时,发现天气中一个极小差别就会导致气象的巨 大变化,这使他提出了蝴蝶效应。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在于:
✓ 首先,生态系统是开发系统,它与外界环境不断 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
✓ 其次,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平衡 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层次、结构、功能、反馈、信息、平衡、涨 落、突变和自组织等。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
层次是指系统组织的等级秩序性;
结构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间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与时空 表现形式;
功能指系统对外部环境所表现出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反馈是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自我调节的循环过 程;
1.1 系统论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L.V.Bertalanffy)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的。系统论是一门运用逻辑学 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从系统的角度 揭示了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 质和内在规律性。系统论的主题是阐述对于一切系统普遍 有效的原理,不管系统组成元素的性质和关系如何,任何 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本章概要介绍这些理论和原理的要点,作为理解 和掌握景观复杂性的基本范式。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主要有3个来源:
一是来自其母体学科,特别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二是来自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 三是景观生态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的提炼。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系统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结 构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 透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 理论等,在构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 论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理解和掌握景 观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范式,为景观生态学 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 综合交叉的产物,以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以及信息流在景观 结构中的转换与传输,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 结构、生态功能、时间与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时空 模型的构建等。
因此,景观生态学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均体 现着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
1.4 空间异质性理论
异质性是生态学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个概 念,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和空间维 上的变异程度。
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上的变异实际就是系统 和系统属性的动态变化,因此,生态学中的异质 性一般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 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耗散结构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系统的开放性、系 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系统各要素之 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关机制。
(1)系统的开放性
生态系统开放性是一切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生 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2)在远离平衡态中发展
在平衡态、近平衡态区域要素间呈一定规律性变化, 即是确定性或线性关系。
等级系统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了在等级结 构系统中,不同等级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相应的 结构、功能和过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也 各不相同。
特定的问题既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 也就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等级水平上加以研究, 还需要在其相邻的上下不同等级水平和尺度上考 察其效应和控制机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论、耗散结构与自 组织理论、等级结构系统理论、时空尺度和空间 异质性、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岛屿生物地 理学理论等基本理论;
还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及 其空间再分配原理、结构镶嵌性原理、文化性原 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和多重价值原理等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