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分析
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作者:韦还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2期[摘要]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是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可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师资力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业人才。
[关键词]农科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教学对策[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氮代谢解析水稻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生理机制”(31901448)[作者简介]韦还和(1990—),男,江苏大丰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72-02 [收稿日期] 2020-01-17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农业国际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这也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
针对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相继开设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的能力[2]。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受限于农科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授课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
一、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从近几年农科类学生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来看,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的农科类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外语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一段英文语句的准确翻译以及正常的口语交流;此外,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部分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吃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运用专业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较为缺乏[4],这也是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数字通信系统实训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学会使用数字通信系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是将信息源产生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通过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远距离、高速率的传输。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调制: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
2. 传输:通过信道将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3. 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信号。
4. 信道编码与解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观察各模块的连接方式,分析各模块的功能。
2.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QAM调制方式,进行信号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3. 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信道编码与解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卷积编码与Viterbi解码方式,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4. 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1)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搭建完整的数字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进行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信息的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检查各设备是否正常。
2. 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连接各模块。
3. 进行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4. 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5. 进行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实现信息的传输。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了各模块的功能。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二、实验器材1.一台个人电脑;2.路由器;3.交换机;4.网线。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实验在实验室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将一台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连接到互联网。
再连接一个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通过该拓扑结构,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2.数据通信实验在搭建好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下,通过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实验。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通性,并观察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网络协议实验通过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网络数据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FTP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搭建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要求,将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通过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2.进行数据通信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分别打开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进行相互通信测试。
观察通信情况,记录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进行网络协议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安装 Wireshark 软件,并打开抓包分析功能。
进行数据通信测试,并观察抓包结果。
分析抓包结果,了解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成功,多台电脑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并与互联网连接良好。
2.数据通信实验结果良好,延迟较低,丢包率较低。
3. 使用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通信过程中使用了TCP/IP、HTTP等协议,并且这些协议都能够正常工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我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了数据通信实验和网络协议实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月儿的教案月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
2.能听懂并能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描述月儿。
3.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
4.通过月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月儿的图片、月亮的图片、夜晚的图片。
2.录音机、磁带、CD。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拿着月儿的图片,引导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月儿)2.播放月儿的歌曲:让学生先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再播放一次,让学生一起跟着唱。
Step 2:听力训练1.听录音: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让学生仔细听,并根据描述内容猜猜月儿是什么样子的。
2.对话练习: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模仿对话,询问月儿的问题并回答。
A:月儿在哪里?B:月儿在天上。
A:月儿是什么形状的?B:月儿是圆的。
A:夜晚月儿是什么颜色的?B:夜晚月儿是白色的。
Step 3:拓展训练1.看图片:再次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并给学生展示月亮的图片和夜晚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描述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月儿的特点和作用,并表演出来。
Step 4:造句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用月儿的相关词汇造句。
月儿在天上,亮晶晶。
月儿是圆的,像个盘子。
夜晚月儿很亮,伴我入眠。
2.学生自由造句练习。
Step 5:巩固与评价1.结合日常生活:出示月亮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月亮的场景和时间。
2.评价:给学生几个简单的问题,测试学生对月儿的理解和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能够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能够听懂和描述月儿,并能够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次教学活动设置了多种教学手段,有趣味性、巩固性和拓展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数字通信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1、数字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数字信号是由离散的数值表示的信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传输信道进行传输。
2、信道编码与纠错为了提高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采用了信道编码技术,如卷积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3、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数字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实验设备数字通信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2、实验环境在实验室中,提供了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电磁屏蔽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1、数字信号产生与编码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通过实验箱中的编码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如 NRZ 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2、信道传输与干扰模拟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输入到传输信道模块,设置不同的信道参数,如信道衰减、噪声等,模拟实际传输环境中的干扰。
3、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 PSK 调制,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上。
在接收端,使用相应的解调模块对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的数字信号。
4、性能分析与评估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波形,对比分析其变化。
通过计算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评估数字通信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字信号编码结果观察不同编码方式下的数字信号波形,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例如,NRZ 编码简单但不具备自同步能力,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良好的自同步特性但编码效率较低。
2、信道传输对信号的影响在不同的信道衰减和噪声条件下,接收信号的幅度和波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1
-1 -15
-10
-5
2.编写程序实现 NRZ,RZ 信号 clear all;close all; 1.5 Ts=1;%周期 N_sample = 256; %每个码元的抽样点数 1 dt = Ts/N_sample; %抽样时间间隔 N = 1000; %码元数 0.5 t = 0:dt:(N*N_sample-1)*dt; T = N*N_sample*dt; 0 gt1 = ones(1,N_sample); %NRZ 非归零波形 gt2 = ones(1,N_sample/2); %RZ 归零波形 -0.5 gt2 = [gt2 zeros(1,N_sample/2)]; 0 d = ( sign( randn(1,N) ) +1 )/2; data = sigexpand(d,N_sample); %对序列间隔插入 N_sample-1 个 0 1.5 st1 = conv(data,gt1); st2 = conv(data,gt2); 1 subplot(211) plot(t,[st1(1:length(t))] );grid 0.5
3.编写程序实现周期信号(方波)的傅里叶级数 close all;clear all; 1 N=100; %取出展开式的项数为 2N+1 项 T=1;fs=1/T; 0.8 N_sample=128; 0.6 dt=T/ N_sample ; t=0:dt:10*T-dt ; 0.4 n=-N :N ; 0.2 Fn=sinc(n/pi).*exp(-j*n*pi/2) ; Fn(N+1)=0 ; 0 -100 ft=zeros(1,length(t)) ; for m=-N:N ft=ft+Fn(m+N+1)*exp(j*2*pi*m*fs*t) ; 3 end subplot(211) 2 plot(n,abs(Fn)) ; 1 xlabel('n');ylabel('|Fn|') title('周期信号(方波)的傅里叶展开'); 0 subplot(212) -1 plot(t,ft) xlabel('t');ylabel('f(t)') -2 title('由 Fn 得到周期信号(方波)'); 0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数据通信是指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线路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的过程。
而数据通信原理实验则是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向学生展示数据通信的工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据通信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技术,学习使用数据通信设备和工具。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涉及到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计算机、数据通信软件、调制解调器、串行通信线路、传感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确保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的正常运行;b. 配置调制解调器和串行通信线路的连接。
2.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并选择相应的调制解调器和通信线路;b.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参数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等。
3. 连接实验设备:a. 将传感器与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接口连接;b. 将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出接口连接到计算机。
4. 实验操作:a. 启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b. 调节数字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模拟传感器的信号输入;c. 观察数据通信软件的接收数据情况,并记录下实验数据;d.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信号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经调制解调器进行调制后,通过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给计算机。
2. 数据通信软件可以实时接收并解码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格式。
3. 数据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实时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合理配置波特率、数据位数和校验位等参数,能够提高通信质量和减少误码率。
结论与建议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据通信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 在实验中,我们注意到数据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数据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1: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乘法器1实验要求:(1) 编写乘法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注意乘法逻辑电路的设计.2 试验程序:Module multiplier(input rst,input clk,input [3:0]multiplicand,input [3:0]multiplier,input start_sig,output done_sig,output [7:0]result); reg [3:0]i;reg [7:0]r_result;reg r_done_sig;reg [7:0]intermediate;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if( !rst )begini<=4'b0;r_result<=8'b0;endelseif(start_sig)begincase(i)0:beginintermediate<={4'b0,multiplicand};r_result<=8'b0;i<=i+1;end1,2,3,4:beginif(multiplier[i-1])beginr_result<=r_result+intermediate;endintermediate<={intermediate[6:0],1'b0};i<=i+1;end5:beginr_done_sig<=1'b1;i<=i+1;end6:beginr_done_sig<=1'b0;i<=1'b0;endendcaseendassign result=r_done_sig?r_result:8'bz; assign done_sig=r_done_sig;endmodule3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multipli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3:0]multiplicand;reg [3:0]multiplier;reg start_sig;wire done_sig;wire [7:0]result;/***********************************/ 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 multiplier U1(.clk(clk),.rst(rst),.multiplicand(multiplicand),.multiplier(multiplier),.result(result),.done_sig(done_sig),.start_sig(start_sig));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begini <= 4'd0;start_sig <= 1'b0;multiplicand <= 4'd0;multiplier <= 4'd0;endelsecase( i )0: // multiplicand = 10 , multiplier = 2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10; multiplier <= 4'd2; start_sig <= 1'b1; end1: // multiplicand = 15 , multiplier = 15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15; multiplier <= 4'd15; start_sig <= 1'b1; end2: // multiplicand = 0 , multiplier = 0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0; multiplier <= 4'd1; start_sig <= 1'b1; end3: // multiplicand = 7 , multiplier = 11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7; multiplier <= 4'd11; start_sig <= 1'b1; end4:begin i <= i; endendcaseendmodule4仿真图形:实验2: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二分频1实验要求:(1) 编写二分频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掌握分频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4) 学习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frequency_divider(input clk,input rst,output out_clk); reg r_out_clk;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r_out_clk<=1'b0;endelsebeginr_out_clk<=~r_out_clk;endassign out_clk=r_out_clk;endmodule3 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frequency_divid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wire out_clk;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frequency_divider U1(.clk(clk),.rst(rst),.out_clk(out_clk));endmodule4 仿真图形:实验3: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一位四选一多路选择器1实验要求:(1) 编写一位四选一多路选择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学会其逻辑时序的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data_selector(input clk,input rst,input [1:0]address,input [3:0]data,output out_data);reg r_out_data;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r_out_data<=1'bz;endelsebeginr_out_data<=data[address];endassign out_data=r_out_data;endmodule3 测试基准:module data_selecto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1:0]address;reg [3:0]data;wire out_data;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data_selector U1(.clk(clk),.rst(rst),.address(address),.data(data),.out_data(out_data));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begini <= 4'd0;endelsecase( i )0:begindata<=4'b1010;address<=2'd0;i<=i+1;end1:begindata<=4'b1010;address<=2'd1;i<=i+1;end2:begindata<=4'b1010;address<=2'd2;i<=i+1;end3:begindata<=4'b1010;address<=2'd3;i<=i+1;end4:begin i <= 4'd4; endendcaseendmodule4 仿真图形:实验4: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四位加法器1实验要求:(1) 编写四位加法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注意逻辑时序的描述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adder(input rst,input clk,input [3:0]adder1,input [3:0]adder2,input start_sig,output [4:0]out_adder,output done_sig);reg [4:0]r_out_adder;reg [2:0]i;reg r_done_sig;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i<=3'b0;r_out_adder=5'b0;endelsebeginif(start_sig)case(i)0:beginr_out_adder<={1'b0,adder1};i<=i+1;end1:beginr_out_adder<=r_out_adder+{1'b0,adder2};r_done_sig<=1'b1;i<=i+1;end2:begini<=0;r_done_sig<=1'b0;endendcaseendassign done_sig=r_done_sig;assign out_adder=i?5'bz:r_out_adder;endmodule3 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add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3:0]adder1;reg [3:0]adder2;reg start_sig;wire done_sig;wire [4:0]out_adder;/***********************************/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adder U1(.clk(clk),.rst(rst),.adder1(adder1),.adder2(adder2),.out_adder(out_adder),.done_sig(done_sig),.start_sig(start_sig));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if( !rst )begini <= 4'd0;start_sig <= 1'b0;adder1 <= 4'd0;adder2 <= 4'd0;endelsecase( i )0: // adder1 = 10 , adder2 = 2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10; adder2 <= 4'd2; start_sig <= 1'b1; end 1: // adder1= 15 , adder2 = 15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15; adder2 <= 4'd15; start_sig <= 1'b1; end 2: // adder1 = 0 , adder2 = 0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0; adder2 <= 4'd1; start_sig <= 1'b1; end3: // adder1 = 7 , adder2 = 11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7; adder2 <= 4'd11; start_sig <= 1'b1; end4:begin i <= i; endendcaseendmodule4仿真图形:。
数字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通信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实习单位简介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通信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业务涵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数据通信等多个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教育、医疗等行业。
三、实习内容1. 数字通信基本理论的学习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信道编码、交织等技术。
通过学习,我对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种技术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数字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设备安装与调试:根据工程师的指导,我参与了数字通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熟悉了设备的安装流程、调试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设备日常维护:在工程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如何对数字通信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包括设备清洁、检查、更换备件等。
(3)故障排查与处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跟随工程师一起进行故障排查,学会了如何分析故障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协助工程师完成故障处理。
3. 项目参与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的一项数字通信项目。
具体内容包括:(1)项目需求分析: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对项目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确保项目目标明确、需求合理。
(2)方案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参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选型、参数配置、网络优化等。
(3)系统调试与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数字通信系统的调试与优化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四、实习收获1. 提升了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故障处理方法。
她通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知识。
3.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过程。
二、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数字信号发生器5.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三、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个方面。
模拟通信是将模拟信号通过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信息传递;数字通信则是将数字信号通过编码、传输、解码等过程实现信息传递。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实验① 打开通信原理实验平台,连接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
② 设置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频率为1kHz,幅度为1V。
③ 将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接入调制器,选择调幅调制方式。
④ 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调制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变化。
⑤ 调整调制参数,观察调制效果。
(2)解调实验① 将调制后的信号接入解调器,选择相应的解调方式(如包络检波、同步检波等)。
② 通过示波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解调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变化。
③ 调整解调参数,观察解调效果。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实验① 打开数字信号发生器,生成二进制信号序列。
② 将信号序列接入编码器,选择相应的编码方式(如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③ 通过示波器观察编码后的信号波形,记录编码信号的时序和幅度变化。
(2)解码实验① 将编码后的信号接入解码器,选择相应的解码方式。
② 通过示波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解码信号的时序和幅度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实验结果(1)调制实验:调制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信息的传递。
(2)解调实验:解调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与原始信号基本一致,验证了调制和解调过程的有效性。
2. 数字通信实验结果(1)编码实验:编码后的信号波形符合编码方式的要求,实现了信息的编码。
(2)解码实验:解码后的信号波形与原始信号基本一致,验证了编码和解码过程的有效性。
数据通信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数据通信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数据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训内容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与原理(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是指通过通信信道传输数据的过程,涉及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等方面。
(2)数据通信的原理:数据通信的原理主要包括信号传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信道传输、信号再生与放大等。
2. 数据通信技术(1)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等。
(2)传输技术:串行传输、并行传输、异步传输、同步传输等。
(3)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
(4)差错控制: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自动重发请求(ARQ)等。
3. 数据通信设备(1)传输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中继器(Repeater)、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等。
(2)网络设备:路由器(Router)、网桥(Bridge)、网关(Gateway)等。
4. 实践操作(1)双绞线制作:根据T568A/T568B标准制作双绞线,并进行测试。
(2)RJ-45水晶头焊接:学习RJ-45水晶头的焊接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3)以太网设备配置:学习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4)网络拓扑搭建: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前,学生需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以及相关设备进行深入学习,为实践操作做好准备。
2. 实践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实践操作:(1)双绞线制作:学生按照T568A/T568B标准制作双绞线,并进行测试,确保双绞线质量。
(2)RJ-45水晶头焊接:学生学习RJ-45水晶头的焊接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以太网设备配置:学生学习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熟悉网络设备配置。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通信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选择了数字通信实习这一课题。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字通信原理、技术及设备应用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 掌握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3. 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某通信公司实验室四、实习内容与过程1.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字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接收。
通过学习,我们对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数字通信设备操作在掌握了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后,我们开始学习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
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设备:(1)数字调制解调器(DMT):学习DMT的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DMT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光纤通信设备:学习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光纤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光纤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3)卫星通信设备:学习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卫星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卫星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3. 项目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一个实际项目,即利用数字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选择合适的数字通信设备,如光纤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3)搭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4)对监控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五、实习体会与收获1.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际操作数字通信设备,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在项目实践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通信已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数字通信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前期,我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学习,掌握了信号的数字化、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信号检测等关键技术。
2. 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信号源、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号检测、信号源等,并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
3. 实际操作与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实验室的数字通信实验,包括基带传输、调制解调、数字信号处理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习成果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深入了解了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实习总结中,我对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通信领域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
2. 实际操作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如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不够到位等。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习总结本次数字通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电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线等。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
使用交换机和网络线将几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星状拓扑结构。
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和连接无误。
2. 实验二:IP地址配置和子网划分IP地址是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基本寻址方式。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给每台电脑分配一个IP地址,并进行子网划分。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使用私有IP地址,如192.168.1.1、192.168.1.2等,并通过子网掩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子网。
3. 实验三:路由器配置和静态路由设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路由器来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网。
首先,需要将路由器与交换机相连,并配置路由器的基本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接下来,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用于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4. 实验四: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控制数据包流动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ACL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访问控制。
通过配置ACL 的规则,可以限制某些子网对其他子网的访问权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5. 实验五:虚拟局域网(VLAN)的配置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设备组织在一起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VLAN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隔离和通信。
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并将不同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可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独立操作。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操作,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
每台电脑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并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通过配置ACL和VLAN,还实现了对不同子网的访问控制和隔离。
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并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数字基带信号 1、 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1、熟悉信源模块和HDB3编译码模块的工作原理,使直流稳压电源输出+5V,-12V电压。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模块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接通信源单元的+5V电源,用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进行下列观察:(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2)用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1)将信源模块的+5V电源连到HDB3编译码模块,将直流稳压电源上的-12V 连到HDB3编译码模块。
用信源模块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2)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NRZ-OUT和(AMI)HDB3,将信源模块K1、K2、K3的每一位都置1,观察并记录全1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再将K1、K2、K3置为全0,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
全1码对应的AMI码和HDB码:3码: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观察AMI码时将开关K4置于A端,观察HDB3码时将K4置于H端,观察时应注意编码输出(AMI)HDB比输入NRZ-OUT延迟了4个码元。
数字传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数字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3. 学习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特性;4. 评估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包括误码率等指标。
二、实验原理数字传输系统是将数字信号通过信道传输的过程。
实验中,我们将模拟数字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和解调过程,以验证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
1. 数字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发生器产生数字序列,作为输入信号;2. 数字调制:将数字序列映射为模拟信号,以便在信道中传输;3. 传输:将模拟信号通过信道传输,信道可能引入噪声和干扰;4. 数字解调: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为数字序列;5. 性能评估:计算误码率等指标,评估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
三、实验设备1. 数字信号发生器;2. 数字调制器;3. 信道模拟器;4. 数字解调器;5.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设置实验参数,如采样频率、码元速率等;2. 数字信号产生: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产生数字序列;3. 数字调制:将数字序列映射为模拟信号,进行调制;4. 信道传输:通过信道模拟器模拟信道传输过程,引入噪声和干扰;5. 数字解调:对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进行解调,恢复数字序列;6. 性能评估:计算误码率等指标,评估数字传输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信号产生:实验中产生的数字序列满足实验要求;2. 数字调制:调制后的模拟信号满足实验要求;3. 信道传输:信道模拟器引入的噪声和干扰符合实验预期;4. 数字解调:解调后的数字序列与原始数字序列基本一致;5. 性能评估:误码率等指标满足实验要求。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了解了数字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学会了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特性。
同时,我们评估了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1. 采样频率的选择对数字信号产生和传输至关重要;2. 数字调制和解调方法的选择对误码率有较大影响;3. 信道模拟器的噪声和干扰设置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完整word版)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信息154姓名:**学号:*************教师:**日期:2016.03.26实验一1、实验项目基于MATLAB的离散无记忆高斯信源的失真-率函数曲线仿真;2、实验目的(1)、理解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2)、分析离散信源在误码失真下的信息率失真函数表达式;(3)、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曲线的绘制。
3、实验内容与理论依据实验内容:分析离散信源在误码失真下的信息率失真函数表达式,并绘制曲线图。
理论依据: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研究在限定失真下为了恢复信源符号所必需的信息率,简称率失真理论。
信源发出的符号传到信宿后,一般不能完全保持原样,而会产生失真。
要避免这种失真几乎是不可能,而且也无必要,因为信宿不管是人还是机器,灵敏度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觉察无穷微小的失真。
倘若在处理信源符号时允许一定限度的失真,可减小所必需的信息率,有利于传输和存储。
率失真理论就是用以计算不同类型的信源在各种失真限度下所需的最小信息率。
因此,这一理论是现代所有信息处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香农首先定义了信息率失真函数R(D),并论述了关于这个函数的基本定理。
定理指出:在允许一定失真度D的情况下,信源输出的信息传输率可压缩到R(D)值,这就从理论上给出了信息传输率与允许失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信息率失真理论的基础。
信息率失真理论是进行量化、数模转换、频带压缩和数据压缩的理论基础。
离散信源:信源是信息的来源,是产生消息、时间离散的消息序列以及时间连续的消息的来源。
信源输出的消息都是随机的,因此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其统计特性。
信源在数学上可以用随机变量、随机序列和随机过程来表示。
信息是抽象的,信源则是具体的。
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是平稳随机序列,并且符号之间是无关的,即是统计独立的。
同时,由于是平稳信源,每个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都相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DOC)
Digital Communication Project姓名:***学号:************在PSK调制时,载波的相位随调制信号状态不同而改变。
如果两个频率相同的载波同时开始振荡,这两个频率同时达到正最大值,同时达到零值,同时达到负最大值,此时它们就处于“同相”状态;如果一个达到正最大值时,另一个达到负最大值,则称为“反相”。
把信号振荡一次(一周)作为360度。
如果一个波比另一个波相差半个周期,两个波的相位差180度,也就是反相。
当传输数字信号时,“1”码控制发0度相位,“0”码控制发180度相位。
PSK相移键控调制技术在数据传输中,尤其是在中速和中高速的数传机(2400bit/s~4800bit/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移键控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在有衰落的信道中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主要讨论二相和四相调相,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八相及十六相调相。
PSK也可分为二进制PSK(2PSK或BIT/SK)和多进制PSK(MPSK)。
在这种调制技术中,载波相位只有0和π两种取值,分别对应于调制信号的“0”和“1”。
传“1“信号时,发起始相位为π的载波;当传“0”信号时,发起始相位为0的载波。
由“0”和“1”表示的二进制调制信号通过电平转换后,变成由“–1”和“1”表示的双极性NRZ(不归零)信号,然后与载波相乘,即可形成2PSK信号,在MPSK中,最常用的是四相相移键控,即QPSK (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在卫星信道中传送数字电视信号时采用的就是QPSK调制方式。
可以看成是由两个2PSK调制器构成的。
输入的串行二进制信息序列经串—并变换后分成两路速率减半的序列,由电平转换器分别产生双极性二电平信号I(t)和Q(t),然后对载波Acos2πfct和Asin2πfct进行调制,相加后即可得到QPSK信号。
PSK信号也可以用矢量图表示,矢量图中通常以零度载波相位作为参考相位。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数字通信系统实验箱等。
实验原理,数字通信是利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器调制成模拟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再经过解调器解调为数字信号,最终恢复原始信号。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的调制方式有ASK、FSK和PSK。
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首先将数字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上,然后将示波器连接到数字通信系统实验箱的发送端,频谱分析仪连接到接收端。
2. 设置数字信号发生器,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数字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度和波形。
3. 进行调制实验,依次进行ASK、FSK和PSK的调制实验,观察发送端的波形和频谱,并记录相关数据。
4. 进行解调实验,将接收端连接到示波器上,依次进行ASK、FSK和PSK的解调实验,观察接收端的波形和频谱,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性能,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调制方式的波形和频谱图,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ASK调制适用于带宽较窄的通信系统,但抗干扰能力较差。
2. FSK调制适用于抗干扰能力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但带宽较宽。
3. PSK调制适用于对频谱利用率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掌握了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总结,数字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通信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能,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信息154 姓名:**学号: ************* 教师:**日期: 2016.03.26实验一1、 实验项目基于MATLAB 的离散无记忆高斯信源的失真-率函数曲线仿真;2、 实验目的(1)、理解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2)、分析离散信源在误码失真下的信息率失真函数表达式; (3)、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曲线的绘制。
3、 实验内容与理论依据 实验内容:分析离散信源在误码失真下的信息率失真函数表达式,并绘制曲线图。
理论依据: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 研究在限定失真下为了恢复信源符号所必需的信息率,简称率失真理论。
信源发出的符号传到信宿后,一般不能完全保持原样,而会产生失真。
要避免这种失真几乎是不可能,而且也无必要,因为信宿不管是人还是机器,灵敏度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觉察无穷微小的失真。
倘若在处理信源符号时允许一定限度的失真,可减小所必需的信息率,有利于传输和存储。
率失真理论就是用以计算不同类型的信源在各种失真限度下所需的最小信息率。
因此,这一理论是现代所有信息处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香农首先定义了信息率失真函数R(D),并论述了关于这个函数的基本定理。
定理指出:在允许一定失真度D 的情况下,信源输出的信息传输率可压缩到R(D)值,这就从理论上给出了信息传输率与允许失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信息率失真理论的基础。
信息率失真理论是进行量化、数模转换、频带压缩和数据压缩的理论基础。
离散信源:信源是信息的来源,是产生消息、时间离散的消息序列以及时间连续的消息的来源。
信源输出的消息都是随机的,因此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其统计特性。
信源在数学上可以用随机变量、随机序列和随机过程来表示。
信息是抽象的,信源则是具体的。
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是平稳随机序列,并且符号之间是无关的,即是统计独立的。
同时,由于是平稳信源,每个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都相同。
信息率失真函数R(D)对给定的一个信源随机变量,服从概率分布i p ,(,)i j d u v 为失真测度,定义信息率失真函数为:()(),,(,)()min ;j i i j I i j Q v u Ed u v DR D I u v ≤=其中(),i j I u v 为iu 与其复制jv 的互信息,min 是对所有满足以下性质的条件概率()|j i P v u 取值。
在给定的信源概率分布()i p u 及条件概率()|j i P v u 的乘积所得的联合分布(,)()(|)i j i i j p u v p u P u v =下的平均失真(,)(,).i j i j i ji ij ijijD d p u v d u v p P d ≥==∑∑∑∑在讨论信息率失真函数时,考虑到信源与信宿之间有一个无失真信道,称它为试验信道,对离散信源可记为ji P ,对限失真信源这一试验信道集合可定义为::.Dji i ji ij ijP P D d p P d ⎧⎫=≥=⎨⎬⎩⎭∑∑根据前面在互信息中已讨论过的性质:);();(ji i P p I V U I =且互信息是i p 的上凸函数,其极限值存在且为信道容量:);(max ji i p P p I C i=这里,我们给出其对偶定义:);(min );(min )(ji i P P P P P p I V U I D R Dji Dji ∈∈==即互信息是ji P 的下凸函数。
其极限值存在且为信息率失真函数。
它还存在下列等效定义[1]:对给定的一个失真度D ,率失真函数R (D )定义为:()(){}inf :,R D R R D =∈率失真区域对给定的一个码率R ,率失真函数D (R )定义为:()(){}inf :,D R D R D =∈率失真区域直观地结实,率失真函数R (D )是在信源序列与复制序列的失真不超过D 的条件下最小可能的码率(或信源最大可能的压缩率)。
相对偶地,失真率函数D (R )是给定码率(压缩率)R 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小失真。
至此,我们已给定R(D)函数一个初步描述,如图1。
)(U H D图1 R(D)函数描述由定义,R(D)函数是在限定失真为最大允许失真为D 时信源最小信息速率,它是通过改变试验信道ji p 特性(实际上是信源编码)来达到的。
所以R(D)是表示不同D 值时对应的理论上最小信息速率值。
然而对于不同的实际信源,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信源编码,即不同的试验信道特性ji p 并可以求解出不同的信息率失真R'(D)函数,它与理论上最佳的R(D)之间存在着差异,它反映了不同方式信源编码性能的优劣,这也正是R(D)函数的理论价值所在。
特别对于连续信源,无失真是毫无意义的,这时R(D)函数具有更大的价值。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迭代计算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达到率失真函数的条件概率()|j i P v u 及输出字母概率分布()j q v 都不一定是唯一的。
具体迭代算法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9]:(1)先假定一个负数作为1S ,选定初始转移概率()11/j i p b a r s=⨯组成()r s ⨯阶初始矩阵。
(2)把选定的初始转移概率()1/j i p b a 代入表达式()()()1/rj i j i i p b p a p b a *==∑中,得到相应的()1j p b ,然后用()1j p b 代入表达式()()()()(),,1/i ji jSd a b j j i s Sd a b j j p b ep b a p b e*==∑中,得到相应的()2/j i p b a 。
(3)再用()2/j i p b a 代入表达式()()()1/rj i j i i p b p a p b a *==∑中,得到相应的()2j p b ,然后用()2j p b 代入表达式()()()()(),,1/i ji jSd a b j j i sSd a b jj p b ep b a p b e*==∑中,得到相应的()3/j i p b a 。
(4)以此推类进行下去,直到()()()()()()111/,r sn n i j i i j i j DS p a p b a d a b ===∑∑与()()()()()()11111/,r sn n i j i i j i j DS p a p b a d a b ++===∑∑相当接近,其差别已在允许的精度范围之内,以及()()()()()()()()()111//logn r sjin n i j i ni j jp b a R S p a pb a p b ===∑∑与()()()()()()()()()1111111//logn rsji n n i j i n i j jp b a RS p a pb a p b ++++===∑∑ 相当接近,其差别也在允许的精度范围之内,则()()1n R S 或()()11n R S +就是这个1S 值所对应的信息率失真函数()1R S 的近似值。
(5)再选定一个略大一些的负数作为2S 值,重复以上的迭代计算过程,得到2S 值的信息率失真函数()2R S 的近似值。
(6)这种过程一直到信息率失真函数()max R S 逼近于零为止,随着12max ,,,S S S 的选定就可得到信息率失真函数()R S 的曲线。
4、 MATLAB 程序框图与代码function[]=RateDF(Pa,d,S) format longd=input('失真矩阵d=');Pa=input('输入概率分布 Pa='); r=input('输入信源数r='); s=input('输出信源数s='); S=input('拉式乘子S=');times=input('迭代次数times='); [r,s]=size(d);if(length(find(Pa<=0))~=0)error('Not a prob.vector,shoud be positive component!'); endif(abs(sum(Pa)-1)>10e-10)error('Not a prob.vector,component do not add up to 1!') endif(r~=length(Pa))error('The parameters do not match!'); end pba=[]; RS=[]; DS=[];m=1;for z= 1: timesPba(1:r,1:s,1)=1/s*ones(r,s);for j=1:sPb(j,1)=0;for i=1:rPb(j,1)=Pb(j,1)+Pa(i)*Pba(i,j,1);endendfor i=1:rtemp(i)=0;for j=1:stemp(i)=temp(i)+Pb(j,1)*exp(S(m)*d(i,j));endendfor i=1:rfor j=1:sPba(i,j,2)=(Pb(j,1)*exp(S(m)*d(i,j)))/temp(i);endD(1)=0;for i=1:rfor j=1:sD(1)=D(1)+Pa(i)*Pba(i,j,1)*d(i,j);endendR(1)=0;for i=1:rfor j=1:sif(Pba(i,j,1)~=0)R(1)=R(1)+Pa(i)*Pba(i,j,1)*log2(Pba(i,j,1)/Pb(j,1));endendendn=2;while(1)for j=1:sPb(j,n)=0;for i=1:rPb(j,n)=Pb(j,n)+Pa(i)*Pba(i,j,n);endendfor i=1:rtemp(i)=0;for j=1:s% disp('SM:');disp(S(m));temp(i)=temp(i)+Pb(j,n)*exp(S(m)*d(i,j));endendfor i=1:rfor j=1:sif(temp(i)~=0)Pba(i,j,n+1)=(Pb(j,n)*exp(S(m)*d(i,j)))/temp(i);endendendD(n)=0;for i=1:rfor j=1:sD(n)=D(n)+Pa(i)*Pba(i,j,n)*d(i,j);endendR(n)=0;for i=1:rfor j=1:sif(Pba(i,j,n)~=0)R(n)=R(n)+Pa(i)*Pba(i,j,n)*log2(Pba(i,j,n)/Pb(j,n));endendend%disp('E1:');disp(abs(R(n)-R(n-1)));%disp('E2:');disp(abs(D(n)-D(n-1)));if(abs(R(n)-R(n-1))<=10^(-7))if(abs(D(n)-D(n-1))<=10^(-7))break;endendn=n+1;endS(m+1)=S(m)+0.5;if(abs(R(n)<10^(-7)))endpba=[Pba(:,:,:)];RS=[RS R(n)];DS=[DS D(n)];m=m+1;endend[k,l,q]=size(pba); Pba=pba(:,:,q); Rmin=min(RS); Dmax=max(DS); Smax=S(m-1);disp('输入正确,迭代结果如下:'); disp('最小信息率Rmin:');disp(Rmin); disp('最大Dmax:');disp(Dmax);disp('最佳转移概率分布Pba:');disp(Pba); disp('最大拉式乘子Smax:');disp(Smax); plot(DS,RS)xlabel('允许的失真度D')ylabel('信息率失真函数R(D)')title('信息率失真函数R(D)的曲线图')5、 实验结果及分析某二元离散无记忆信源()011212X P X ⎡⎤⎡⎤=⎢⎥⎢⎥⎣⎦⎣⎦ 其失真矩阵为0110D ⎡⎤=⎢⎥⎣⎦求该信源的max D ,min D 和()R D 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