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5篇

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5篇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自主学习】一、力和力的图示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如何画力的示意图?二、重力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一、力的认识拓展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关于力的认识总结:二、重力的认识拓展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地球上方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当堂检测】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中华 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 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
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人教版5篇

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人教版5篇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人教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人教版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
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
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设计第十四章恒定电流14.1 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掌握电流强度的定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了解直流电和恒定电流2.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3.知道电阻的定义及定义式R=U/I;4.使学生正确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2.难点: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3.疑点:由电阻定义式R=U/I,少数学生会产生电阻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想法。
4.解决方法:对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有(1)有条件的学校采取通过学校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定律的理解。
(2)关于电阻伏安特性结合数学知识,并尽可能举实例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3)关于疑点的出现,这是正常的,教师应借此机会,巧妙为下节课电阻定律作铺垫。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四、教具:小灯泡、干电池电线若干。
伏特表(演示)安培表(演示)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待测电阻(约10Ω~30Ω两只)晶体二极管导线若干电键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进行新课1、电流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
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
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
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
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下册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下册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下册篇1本学年我担任高一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年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年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年,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年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高一下学期的物理教案

高一下学期的物理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状况启程,细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详细规定传授根底学问、造就根本技能。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高一下学期的物理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高一下学期的物理教案篇1教学打算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体会伽利略的志向试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回忆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志向试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开展和演化的过程。
⑵通过志向斜面的教学,体会志向试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历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一)创设嬉戏,引入课题撕纸嬉戏猜一猜: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假如快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2.此时此刻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假如快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假如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快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说明我们的嬉戏呢?其实,在我们的嬉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
运动和力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必须律。
(二)回忆历史,探究定律1.情景设问,经历猜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亲密相关。
比方:马拉车那么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那么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渐渐停下来。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5篇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5篇高一下册物理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位移的概念。
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一质点: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
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
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
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课堂训练: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
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
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5篇

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5篇高一下册的物理教案篇1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⑶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电荷(电子)从一个物体静电感应:电荷(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电荷守恒定律】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
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⑴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⑵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⑶最小的电荷量就是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子相同,但符号相反。
⑷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做。
用e表示。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等于e,或是e的。
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e=1.6×10-19C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B.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是摩擦过程中硬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了正电荷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8×10-17C【库仑定律】⑴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成正比,与它们的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这个规律叫库仑定律。
电荷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静电力或。
⑵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当带电体的形状、及电荷分布状况对静电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
⑶公式:,式中k=9×109Nm2/C为静电力常量。
巩固练习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处理4.A、B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B附近时,A、B之间的库仑力将()A.可能变大B.可能变小C.一定不变D.不能确定5.两个金属小球带有等量同种电荷q(可视为点电荷),当这两个球相距为5r 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的大小为:()A.B.C.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电场,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在其中的电荷有______________,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________发生的。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二、关于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篇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
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高中物理第二册教案全集目录第八章动量 48.1 冲量和动量48.2 动量定理(2课时)78.3 动量守恒定律13实验一: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168.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课时)19 8.5 反冲运动火箭23全章复习课25第九章机械振动299.1 简谐运动299.2 振幅、周期和频率329.3 简谐运动的图象359.4 单摆(2课时)40实验三、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46 9.6 简谐运动的能量阻尼振动49 9.7 受迫振动共振52全章习题课(共2课时) 56第十章机械波60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6010.2 波的图象6310.3 波长、频率和波速(2课时)67 10.4 波的衍射7410.5 波的干涉7610.7 多普勒效应80机械波习题课(2课时)85第十一章分子运动能量守恒9111.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91 11.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9911.4 物体的内能热量10211.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10511.6 热力学第二定律109实验四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113全章复习课115第十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11912.8 气体的压强11912.9 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121 第十三章电场12213.1 电荷库仑定律12213.2 电场电场强度(2课时)12713.3 电场线13713.4 静电屏蔽14213.5 电势差电势(2课时)14613.6 等势面15313.7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154实验五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57 13.8电容器的电容16113.9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2课时)168 全章复习课(2课时)175第十四章恒定电流18314.1 欧姆定律18314.2 电阻定律电阻率187实验六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19014.3 半导体及其应用19314.4 超导及其应用19414.5 电功和电功率19614.6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2课时)20014.7 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206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210实验八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213实验十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216实验十一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219 实验十三传感器的简单应用222全章恒定电流(复习课)224第十五章磁场22915.1 磁场磁感线(2课时)22915.2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2课时)23615.3 电流表的工作原理24415.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24615.5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24915.6 回旋加速器253全章复习课(2课时)255第十六章电磁感应26216.1 电磁感应现象(2课时)26216.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2课时)266习题课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的计算27116.3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27416.4 楞次定律的应用27716.5 自感28016.6 日光灯原理282全章复习课时(2课时)284第十七章交变电流29217.1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29217.2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296习题课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29817.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303 17.4 变压器(2课时)30517.5 电能的输送(2课时)312全章复习课(2课时)317第十八章电磁振荡和电磁波32218.1 电磁振荡32218.2 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325 18.3 电磁场32918.4 电磁波33118.5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333 18.6 电视雷达337。
新课标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

新课标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新课标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新课标高一下学期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2.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加强感官印象,加深对平抛运动特点的理解。
3.能够设计实验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能够对平抛运动轨迹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4.能够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计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教学重点A.如何设计实验。
B.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C.通过实验处理结果加深对平抛运动的理解三、通过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我们进行的都是定性的观察,如果要定量地对平抛运动进行研究,我们首先必须设法描绘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师:为了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我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同学们自己选择方法1:用水流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如图,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
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
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
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
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
方法2:用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约15帧照片。
可以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桌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
如果用数学课上画函数图象的方格黑板做背景,就可以根据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的轨迹。
方法3:斜面、小槽、小球等实验仪器(实验室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图如下:1、将平抛运动实验器置于桌面,装好平抛轨道,使轨道的抛射端处于水平位置。
高一物理下册优秀教案

【导语】⾼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学习负担及压⼒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制定学习计划,养成⾃主学习的好习惯。
今天⽆忧考⾼⼀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物理下册优秀教案》,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篇⼀】⾼⼀物理下册优秀教案 (⼀)教学⽬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 1⽶长的⼀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并留约2厘⽶长的⼀段空⽓柱,管⼝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常⽤的测量长度的⼯具是什么?常⽤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练习。
教师⼝述:0.2千⽶=______厘⽶。
(答:2×104厘⽶) 500微⽶=______⽶。
(答:0.0005⽶) 对学⽣所答进⾏讲评。
3.⽤最⼩刻度是毫⽶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动⼿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弹在运动吗?飞⾏员为什么能顺⼿抓住⼀颗飞⾏的⼦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章简单的运动 ⼀、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车时,⼈和⾃⾏车对地⾯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它相对于地⾯有位置的变化。
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案5篇

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案5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同时,《向心力》一节能够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质量、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经历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的内涵。
并熟悉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并学会用力和运动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历的老师写得简单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依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分。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便利大家学习。
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教学打算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展充分的探讨与沟通,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会物理方法的微妙,体会科学的力气.3.养成良好的思索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学问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造就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教学难点1.协助学生正确相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根本学问(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索判定(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分.(×)(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着陆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胜利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放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沟通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试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试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假设要比拟准确地探究物体的运动状况,有时须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试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根本学问(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索判定(1)路程的大小必须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必须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沟通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下图,那么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一样?【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一样,位移一样.三、矢量和标量1.根本学问(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那么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那么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索判定(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沟通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篇2教学打算教学目标1.知道伽利略的志向试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志向试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内容及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说明有关的惯性现象.教学重难点1.牛顿第必须律的内容及意义.2.惯性的概念,说明有关的惯性现象.教学过程[学问探究]一、志向试验的魅力[问题设计]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马拉车,车就前进,停顿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2.假如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志向试验的魅力”,思索伽利略是如何由志向试验得出结论的.答案假如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恒久运动下去.志向试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假如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假如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到达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接着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恒久运动下去.[要点提炼]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需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填“须要”或“不须要”)力来维持.2.伽利略的志向试验的意义(1)伽利略的志向试验将牢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纳“牢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提醒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试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牛顿第必须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更这种状态.2.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1)定性说明白力和运动的关系.①说明白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②说明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2)提醒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必须律也叫惯性定律.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有以下三种状况:(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变更.(物体做直线运动)(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变更.(物体做曲线运动)(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变更.(物体做曲线运动)三、惯性与质量[问题设计]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顿时,又有什么感觉?说明上述现象.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顿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顿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顿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要点提炼]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特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必须律又叫惯性定律.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惯性与力无关(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2)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4.惯性的表现(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变更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变更.[延长思索]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定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一样状况下比拟,比方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拟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简单变更.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设计篇3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觉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学问入手,讲解并描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根底学问、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最新优秀高一物理下册教案大全

最新优秀高一物理下册教案大全【篇一】高一物理下册优秀教案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篇二】高一物理下册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法建议“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方案一](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方案二](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探究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篇三】高一物理下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下册全册教案高中物理必修2(新人教版)全册复习教学案(强烈推荐)内容简介:包括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网络、高考常考点的分析和指导和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是高一高三复习比较好的资料。
第五章曲线运动(一)、知识网络(二)重点内容讲解1、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
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等四边形定则。
2、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其运动规律为:(1)水平方向:ax=0,vx=v0,x=v0t。
(2)竖直方向:ay=g,vy=gt,y=gt2/2。
(3)合运动:a=g,,。
vt与v0方向夹角为θ,tanθ=gt/v0,s与x方向夹角为α,tanα=gt/2v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与v0无关。
水平射程s=v0。
3、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F=mv2/r=mrω2列式求解。
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来提供,也可以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来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即为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应结合受力分析,找准圆心的位置,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方程求解,要注意绳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杆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0。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1.渡河问题分析小船过河的问题,可以小船渡河运动分解为他同时参与的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水的运动(设水不流时船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运动),一是随水流的运动(水冲船的运动,等于水流的运动),船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例1:设河宽为d,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河水流速为v2①船头正对河岸行驶,渡河时间最短,t短=②当v1>v2时,且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1=d当v1三、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知识网络(二)、重点内容讲解1.机车起动的两种过程一恒定的功率起动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F=P/v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f)/m=P/mv-f/m,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直至F=F'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vm=P/f,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速度v当a=0时a=(F-f)/m即F=f时保持vm匀速F=P/vv达到vm变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车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动由a=(F-f)/m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P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功率不变,继续增大,牵引力减小,直至F=f时,a=0,车速达到值vm=P额/f,此后匀速运动在P增至P额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t0=v0/a=P额/F•a=P额/(ma+F’)a(这个v0必定小于vm,它是车的功率增至P额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计算出F,F-F’=ma,再求出v=P额/F,最后根据v=at求t在P增至P额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vm.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方框图.匀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vvm注意:中的仅是机车的牵引力,而非车辆所受的合力,这一点在计算题目中极易出错.实际上,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受到自身发动机额定功率P和运动阻力f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运动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气阻力,而且阻力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种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除想办法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外,还要想办法减小运动阻力,汽车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线型设计不仅为了美观,更是出于减小运动阻力的考虑.2.动能定理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EK2-EK1=ΔE或W合=mv22/2-mv12/2。
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mv22/2,EK1表示这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2。
物理意义:动能地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动能变化的大小由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多少来决定。
动能定理是力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贯穿整个物理教材,是物理课中的学习重点。
说明: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要点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为相对与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只要求出在作用的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
这些正是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所在。
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考虑全过程作为一整体来处理。
3.动能定理的应用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ΔEK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换关系,若ΔEK›0,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小,其减少良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负功的绝对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零。
反之亦然。
这种等量代换关系提供了一种计算变力做功的简便方法。
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学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动能定理。
由于只需从力在整个位移内的功和这段位移始末两状态动能变化去考察,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又由于动能和功都是标量,无方向性,无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计算都会特别方便。
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K2-E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过程,进行求解。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力可以是变力,也可以是恒力,只要符合守恒条件,机械能就守恒。
而且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涉及物体第的初末状态的物理量,而不须分析中间过程的复杂变化,使处理问题得到简化,应用的基本思路如下: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右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时的机械能。
(一般选地面或最低点为零势能面)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注意:(1)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做题,一定要按基本思路逐步分析求解。
(2)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怛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机械能守恒。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1.机车起动的两种过程(1)一恒定的功率起动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F=P/v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f)/m=P/mv-f/m,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直至F=F'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vm=P/f,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速度v当a=0时a=(F-f)/m即F=f时保持vm匀速F=P/vv达到vm变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2)车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动由a=(F-f)/m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P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功率不变,继续增大,牵引力减小,直至F=f时,a=0,车速达到值vm=P额/f,此后匀速运动在P增至P额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t0=v0/a=P额/F•a=P额/(ma+F’)a(这个v0必定小于vm,它是车的功率增至P额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计算出F,F-F’=ma,再求出v=P额/F,最后根据v=at求t在P增至P额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vm.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方框图.匀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v这一过程的关系可由右图所示vm注意:中的仅是机车的牵引力,而非车辆所受的合力,这v0一点在计算题目中极易出错.实际上,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受到自身发动机额定功率P和运动阻力f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运动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气阻力,而且阻力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种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除想办法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外,还要想办法减小运动阻力,汽车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线型设计不仅为了美观,更是出于减小运动阻力的考虑.一汽车的额定功率为P0=100KW,质量为m=10×103,设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取若汽车以额定功率起①所达到的速度vm②当速度v=1m/s时,汽车加速度为少③加速度a=5m/s2时,汽车速度为多少g=10m/s2若汽车以的加速度a=0.5m/s2起动,求其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①汽车以额定功率起动,达到速度时,阻力与牵引力相等,依题,所以vm=P0/F=P0/f=P0/0.1mg=10m/s②汽车速度v1=1m/s时,汽车牵引力为F1F1=P0/v1==1×105N汽车加速度为a1a1=(F1-0.1mg)/m=90m/s2③汽车加速度a2=5m/s2时,汽车牵引力为F2F2-0.1mg=ma2F2=6×104N汽车速度v2=P0/F2=1.67m/s汽车匀加速起动时的牵引力为:F=ma+f=ma+0.1mg=(10×103×0.5+10×103×10)N=1.5×104N达到额定功率时的速度为:vt=P额/F=6.7m/svt即为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故做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为:t=vt/a=6.7/0.5=13.3s1①vm=10m/s②a1=90m/s2③v2=1.67m/s2.t=13.3s⑴机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指的是该机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实际输出功率可在零和额定值之间取值.所以,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受额定功率限制的.⑵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匀速行驶的速度受额定功率的限制,所以要提高速度,必须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这就是高速火车和汽车需要大功率发动机的原因.此外,要尽可能减小阻力.⑶本题涉及两个速度:一个是以恒定功率起动的速度v1,另一个是匀加速运动的速度v2,事实上,汽车以匀加速起动的过程中,在匀加速运动后还可以做加速度减小的运动,由此可知,v2>v1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质量为5t,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大小恒为车重的0.1倍.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汽车所能达到的速度是多少当汽车以5m/s 时的加速度多大若汽车以恒定加速度0.5m/s2启动,则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一过程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做功多少(1)12m/s,1.4m/s2(2)16s,4.8×105J2.动能定理内容和表达式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W=EK2-EK1动能定理的应用技巧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ΔEK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