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张文光
【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
【专题号】K3
【复印期号】1995年12期
【原文出处】《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海口)1995年03期第59-66页
【作者简介】张文光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创建湘军,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反动军事活动的分析,概括了曾国藩颇具特色的建军思想和军事战略,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清朝曾国藩湘军军事思想战略思想太平天国捻军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39年中进士,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诸部侍郎。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创立湘军,征战11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清王朝的一代“中兴名将”。1867年,曾国藩奉旨北上剿捻,无功而返。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所,享年62岁,追赠太傅,赐谥“文正”。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作为湘军统帅,他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于从全局着眼,把握主要矛盾;不仅善于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善于总结现实军事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十几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一、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湖南人民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反动统治摇摇欲坠。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省团练大臣,负责办团剿“匪”事宜。其间,太平军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清朝绿营兵望风而逃。武汉、九江、安庆、南京等重镇先后失守。曾国藩目睹绿营的腐败,深感靠绿营兵对付不了太平军,地方团练也只能剿剿“土匪”而已。他决意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创建一支新军,与太平军争雄于大江南北。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曾国藩练成水陆两军共一万七千余人,号称“湘勇”,即后人所说的“湘军”。1854年2月,湘军正式出省作战,成为绞杀太平天国革命的最凶恶的敌人。
从湘军的创建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到曾国藩建军思想的大貌,归纳起来,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选将制度
清朝八旗、绿营的腐败,与清朝积弊丛生的选将制度关系甚大。清朝的选将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重骑射,轻枪炮;重体能,轻战略战术;重资历,轻实绩。由此而导致将领年龄老化,军事素质低下。曾国藩认为,要建设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关键在于将领的选拔得当。他参照戚继光组建戚家军的经验,对清朝的选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在湘军内部,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选将制度。清朝绿营将领的铨选、任免、调升之权属于兵部。曾国藩一反常规,规定:“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于由什长挑选。”①湘军将领的设置由统帅决定,将领的调任升免,兵部不能过问。曾国藩认为这种选将方法有如树木,“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
通,”②能提高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2.规定了严格的选将标准。曾国藩的选将标准大有四:一是忠义血性。曾国藩把忠义血性放在选将标准的首位。所谓忠义血性,就是要求将领们卫道、保教,誓死捍卫清王朝。曾国藩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③二是勤恕廉明。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军勤则胜,惰则败。他要求将领们在点名、查哨、修城、扎营、察地形等军事方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所谓“恕”,就是指要以仁治军。他要求将领们治军如治家,带兵如同父兄带子弟一般,如此则士兵咸感知遇之恩。“廉”就是要求将领们廉洁奉公。“明”是指为将者必须知人晓事,是非分明。曾国藩要求高级将领做到“高明”,即具有全局观念、远见卓识;要求一般将领做到“精明”,即对士兵、部下在作战中的表现,平时的贤愚优劣,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是简默朴实。清朝绿营官气重,军中投机取巧、钻营逢迎之风盛行。曾国藩对此深恶痛绝。为了防止湘军受其影响,曾国藩规定湘军不用守备以上的绿营将官,主张“军营宜多补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醇正”。他说:“大抵人才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者。”④四是坚忍耐劳。曾国藩以儒生治军,建军之始虽无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深知行军作战是最艰苦备尝的事情,因此,他选将以“耐冷、耐苦、耐劳、耐闲”为警句,提倡“习苦为办事之本”。所谓“坚忍”,就是要求将领们在作战时不怕苦,不怕死,身先士卒。
3.成立营务处,以储备和培养人才。曾国藩在湘军创建、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中都深感优秀军事人才的缺乏。为了培育人才,他把有军事才能的人罗致他的幕府,把长于治军的人安置到营务处锻炼。营务处的主要任务有二:施号令,执军法。在营务处可以直接从战争中学习军务,为将来出任将领作准备。曾国藩说:“营务处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⑤曾国藩通过营务处培养了一大批得力将领。
4.选拔将领不拘出身,不拘资格,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他提出:人才“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相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倔奇男子乎?”⑥又说:“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⑦强调对于人才,要适时适地用其所长。对于不合格者,坚决撤换,不讲情面。
曾国藩对清朝选将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绿营将领腐败无能、贪生怕死、互不统属、胜则相妒、败不相救、年龄老化、素质低下等弊端,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既具有较高文化和封建道德素养,又能征惯战的优秀将领,如左宗棠、罗泽南、塔齐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由于曾国藩选用将领把“忠义血性”放在首位,所以造就了湘军将领异常突出的封建性,超乎寻常的残暴性。湘军将领在作战时好杀及很少投降叛变就是一个例证。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曾国藩对清朝选将制度的改革是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此外,由于曾国藩选将以“忠义血性”相标榜,而有“忠义血性”者,多为知书识“礼”者,这就使得一大批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走上投军从戎的道路。据罗尔纲先生考证:湘军将领可考的179人中,书生出身的有104人,占58%;武途出身的75人,占42%。统帅3人及15个重要幕僚均为书生。统领13人,书生出身者8。分统43人,书生出身者28。湘军以书生为将的选将制度,打破了清朝文武殊途的用将模式,不仅收到了特殊的效果,而且开了近代书生从军的先河,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的习气,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但曾国藩在选将制度上的改革,也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首先,按照曾国藩的标准选拔和培养出来的将领仍是一批封建旧式将领,不具备近代军事知识,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