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994c85f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1.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9c917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d.png)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452f802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a.png)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a529be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c.png)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4f8d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4d4b7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4.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1. 《关雎》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蒹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比兴手法。
2. 《蒹葭》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原文及译文。
2. 《关雎》和《蒹葭》的相关资料。
3.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让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集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关雎》和《蒹葭》原文,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三、课堂讨论1. 《关雎》赏析:a. 讨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比兴。
b. 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和淑女。
2. 《蒹葭》赏析:a.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和白露。
b. 探讨“伊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c. 比较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四、诗歌朗诵1. 学生分组朗读《关雎》和《蒹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 布置作业:a. 将《关雎》和《蒹葭》的译文背诵下来。
b. 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尝试运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使学生了解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并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a685d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a.png)
1.理论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情感。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关雎》和《蒹葭》为例,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它们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和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对比兴手法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它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和意义。
-学生对于古代婚恋风俗的认知,以及如何将这些习俗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
-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学生在朗读和鉴赏过程中,如何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举例解释:
-针对对比兴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现代诗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兴的转换和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指导。未来,我会在讨论前后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练习表达,同时也会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
八下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3课时
![八下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84e8bf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9.png)
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 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 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 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 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 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二)主旨探究《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 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 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 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写法探究1 .《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 教师点拨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 八八 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 、 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概括主旨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四、教师小结:《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 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 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板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121” 中的 第二 个 “1”景(苍苍——萋萋——采采J.一 .一 .物I白露——为霜——未已追[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B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求I J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作业布置背诵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因此我们在学习诗歌要 导学生多读,多思,多品。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afc0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e.png)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6ae07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4.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兼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兼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部作品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它就是《诗经》,一部汇集了古代人民智慧与情感的诗歌总集。
而在《诗经》众多的篇章中,有一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就是《兼葭》。
在一个清晨,薄雾笼罩着河岸,聚葭随风摇曳。
一位年轻人站在河边,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便是《素葭》所描绘的场景。
这首诗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陶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兼葭》的世界,感受它的美妙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美妙的文学之旅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
它以四言诗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律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
此外,《诗经》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诗歌形式多样,节奏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中的许多诗句成为了经典,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ed0ff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c.png)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了解《诗经》及其赋比兴手法,把握诗的内容。
(前者难点,后者重点)通过诵读、背诵、书写、默写基础上体会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感受古诗节奏韵律的艺术美,增进热爱文学信念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背诵默写全诗(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句白话:(版本一:教参版)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
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版本二)……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bf64411eb91a37f0115c2f.png)
九年级上教案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03781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4.png)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诗经中的两首《关雎》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品味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4.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共同创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关雎》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共同创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关雎》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f6ab65336c1eb91a375da9.png)
12.《诗经》二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8f8a1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c.png)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e6694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a.png)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关雎》《蒹葭》创作于周代,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雎》和《蒹葭》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关雎》《蒹葭》教案
![《关雎》《蒹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62c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1.png)
《关雎》《蒹葭》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关雎 蒹葭 教案
![关雎 蒹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aa6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7.png)
关雎蒹葭教案教案标题:《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关雎蒹葭》,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关雎蒹葭》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关雎蒹葭》的课文材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代诗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了解多少?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歌是什么?为什么?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的分享: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关雎蒹葭》的理解和感受;2. 教师介绍《关雎蒹葭》的背景和意义;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三、诗歌鉴赏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四、创作与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诗歌的场景或情节进行创作;2. 每个小组准备创作成果的表演;3. 学生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关雎蒹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专业诗人或文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关雎蒹葭》的文化意义;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了解更多与《关雎蒹葭》相关的文化背景。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小组创作成果和表演;3. 学生的课后作业:《关雎蒹葭》的读后感。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
检
4、《诗经》的诗体格式: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
章叠句、反复咏唱。
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手法。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
测
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
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让学生通过
二、朗读《关雎》,明确字音和节奏
朗读初步感
邓丽君《在水一方》歌曲导入。
听歌曲
感受歌曲优美 曲调(4 分钟)
1、熟读并背诵《蒹葭》,把握节奏。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写景与抒情的交融。 3、体会诗歌写法的特点。
学生明确目标
培养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的 思维(1 分钟)
朗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 蒹葭、溯回、晞、跻、坻、涘、沚
学生自主朗读 把 握 字 音 和 节 奏(5 分钟)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写景有什么
作用?
景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特点: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
能让学生表述,
作用:渲染出一种渺远迷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培养学生思维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 学 生 朗 读 课 建构能力,鉴赏
3、本诗语言采用叠字、双声、叠韵等手法,使诗歌富有 音韵美,试举例说明。
叠字:关关 双声:雎鸠 叠韵:好逑、窈窕 双声叠韵:辗转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通过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 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古代劳 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整理笔记。尝试背诵课文。
歌 ,以歌功颂德为主。
后注释大致 让 学 生 养 成
《颂》(40 篇):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以颂扬为 了解《诗经》 自 己 动 手 的
主。
相关文学常 习惯。知能并
习
3、《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识,并根据 重。(6 分钟)
“赋”者,铺陈直叙”
教师补充内
“比”者,比喻”
容做好相应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2、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生积累名句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背诵《蒹葭》
背诵
小组合作交流 (10 分钟)
拓展学生知识 面(5 分钟)
训练学生当堂 背诵能力(5 分 钟)
4
新课导入
书五经
习兴趣,引出
课文(2 分钟)
学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
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学生
培养学生主
内
2、熟读并背诵《关雎》,把握节奏,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 明确
动参与课堂
投放目标 达方式。
目标
教学的思维,
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合作 探究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主旨探究: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
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 学生自我总结
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
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2、写法探究:起兴手法、重章叠句
蒹葭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背诵《蒹葭》
教学环节设计
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4 分钟)—出示目标(1 分钟)—预习自测(5 分钟)—整体感知(10 分钟)—合作探究(10 分钟)—
3
教学内容
拓展探究(5 分钟)—布置作业(5 分钟)
具体环节 新课导入 投放目标 预习自测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学生朗读重 章叠句部 分,感受重 章叠句带来 的音韵节奏 美
感受诗经节 奏特征(4 分 钟)
学生根据双 声叠韵特征 寻找符合要 求的词语
感受诗歌音 韵美(5 分钟)
体会古人对 交流主题 爱 情 的 美 好
愿望(3 分钟) 背诵《关雎》 训 练 当 堂 记
忆能力(4 分 钟)
2课 时 学习目标
第 2 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二、 关
雎
背诵《关雎》
邂逅:产爱慕之意 追求:生相思之苦 想象:享梦境之乐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新课(2 分钟)—出示目标(1 分钟)—预习检测(10 分钟)—整体感知(8 分钟)—合作探究(15 分钟)—
作业布置(4 分钟)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 设计意图
设
四书五经中的“诗”指的是哪本书?
学生回顾四 激 发 学 生 学
年级 课题
九年级
学科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案设计及课后观评
语文
班级层次
励志班
教师
2课 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熟读并背诵《关雎》,把握节奏和内容。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学科素养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思考作用
探
作用:使诗人情趣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
界。
究
2、《关雎》这首诗歌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
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
2
作业布置
这就叫重章叠句。用这样方式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重章叠咏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 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 的韵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寤寐、辗转、芼
请学生单独 知 诗 经 语 言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朗读,检测 和节奏美(4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字音和节奏 分钟)
(二)整体感知
整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朗读课 能 让 学 生 动
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 文,利用课 手 的 让 学 生
课型
新授课
熟读并背诵《蒹葭》,把握节奏。
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写景与抒情的交融。体会诗歌写法的特点
学科素养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熟读并背诵《蒹葭》,把握节奏。
学习难点 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写景与抒情的交融。体会诗歌写法的特点
近五年中高 考命题特点 趋势
(1 分钟)
1
一、《诗经》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 305 篇,又称“诗三百”。
2、从内容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160 篇):多是各地民歌
预
《雅》(105 篇):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朝会宴饮所用诗 学生根据课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利用之前
本诗主要用了“兴”的手法。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 讲的关于赋 检 验 学 生 运
作
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 比兴常识来 用 知 识 的 能
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的“窈窕淑女, 带入验证并 力(3 分钟)
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体
夜思念,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 后注释疏通 动手,培养学
迎娶这位姑娘。
文意,概述 生 自 主 思 考
感
2、本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故事。
能力。突破重
邂逅:产爱慕之意
生抓关键词 点(8 分钟)
知
追求:生相思之苦
把握诗歌情
想象:享梦境之乐
感
合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Βιβλιοθήκη 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文,勾画关键 能力,品析语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 字词,独立思 的能力。(突破
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仍然“溯洄 考 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求,表达了诗人追求
重 难 点 ) ( 10 分钟)
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
学习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识记法、自主合作法、讲授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熟读并背诵《关雎》
学习难点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近五年中 高考命题 特点趋势
默写《关雎》
一、《诗经》文学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基本流程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