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教学反思(刘国兰)
听课反思《中位数》这节课听后感
![听课反思《中位数》这节课听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fb7505a482fb4daa48d4b62.png)
听课反思《中位数》这节课听后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
胡老师安排残运会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的小组平均分导人新课,采用让学生猜测“哪一组进决赛的人数多”的策略,来揭示“平均数”在统计中存在的不足,导出“中位数”建立的必要性,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再利用决赛成绩,教学了数据成双数时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很自然。
接着,胡老师安排了另外一组材料,来组织学生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我认为没有必要。
只要在预赛的两组成绩上,加以引导和归纳,完全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因为在预赛成绩中就有一个极大数8.25。
把具体数据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的设想很好,但是,课中显然没有预设好教学策略,显得有些模糊,没有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练习设计上,应当适当减少已经排序的练习,添加让学生自己排序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排序意识,这是“中位数”的意义的再现与学生的体验活动之一。
保留意见:我认为从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到确定决赛名单,是一个择优选拔的过程,实际操作上的统计活动过程中是用不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所以,建议更换其他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材料,以体现统计的现实意义。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22b7725b0717fd5370cdc5f.png)
《中位数》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仅可以用平均数来反应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用中位数也同样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因此,本节课既要教学找出中位数的方法,又要教学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学生在之前接触的统计知识中,重点研究了平均数,今天将学生已有的知识重新建立的话,相信会有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课上,我设计了先让学生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环节,然后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对于整组数来说不太合理,因为高于平均数的数字有2个,而低于平均数的数字有7个,这样的9个数字,用平均数来反应他们的总体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中位数的概念,在这里为了强调公平性,务必将所有数据重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找到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数据的总数是偶数个的时候,需要找到中间的两个数字,然后求出这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此来给学生做好强调,这样的数据能反映出整组数的一般水平,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的多少都有关,与数据所在的位置无关,相反,中位数与某些数据的变化情况无关,而与这个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
这节课看似简单,但是概念性的话需要理解,这个班的孩子对这种概念性的东西总是很难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同桌互说的方式让孩子们加强理解、加深印象。
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好,在互相说一说的环节中,有好几个孩子在老师安排完任务之后开始“拉家常”,搞的我很是气愤!在本节课上,因为学生出现了这种“不自觉”的现象,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进程,本来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练习的,但是学案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得不够,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够;课堂内容较多,例题的处理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82d7b7fd0a79563c1e7248.png)
《中位数》教学反思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中位数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在中位数学习之后还要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众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平均数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统计知识的内容,继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众数做好知识准备。
教材分析应和方差一起分析知识结构,渗透一些方差知识。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来设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数学思想目标、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情感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基本符合要求。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较、讨论等活动,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形成正确处理数据的统计能力。
教学环节反思:1、复习准备:复习平均数,为学习中位数作知识准备。
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没有充分复习,导致后面学习选择什么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困难不少,没有突破难点。
2、究探新知。
(1)、新知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出发,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发现,引发知识矛盾冲突,在进行实践尝试,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学会新知识,发现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意识,但在知识重点上强调不够。
(2、)内化练习。
运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用已经掌握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解题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渗透了体育锻炼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
(3)、拓展练习。
通过拓展练习的补充,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出现众数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后续学习与研究。
(4)、由于本课内容含量较大,考虑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会为原则,所以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伸缩性,教学不一定全部完成中位数知识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6aa97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f.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精彩之处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环节。
因为学生估计的结果都在25米左右,可实际计算出的平均值却与估计值有较大出入。
正是因为这“出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造”出新的统计量。
本课最灵活之处在于引入计算器。
虽然许多教师认为在考试中学生是无法使用计算器的`,而计算作为根本技能必须加以强化训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愿让学生带计算器进校园。
可本课我大胆引入计算器,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
因为求平均数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计算也并非今天的重点,引入计算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更富实效。
本课教学中学生最精彩的生成之处在于他们主动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
当教学完例4,学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数的含义及其求法时,立即就有几名学生举手质疑“当有偶数个数据时如何求中位数”。
这反映出学生考虑问题全面,也表达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强烈。
在稍后例5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启发研讨,自己寻找到了偶数个数据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5b751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1.png)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在政治教学中,中位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的大小顺序,并让他们找出中间的数字是多少。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以及它在数据中的作用。
我还尝试了一些互动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分发了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按照顺序排列。
然后,我要求他们找出中间的数字,并将其抬高展示给全班。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并加深对数据分布的认识。
尽管这些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学生很容易混淆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并不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中位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设计一些更加具体和实践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演示。
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对于中位数在不同数据分布中的应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往往难以将中位数和不同类型的数据联系起来,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中位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反思,我相信我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应用。
我也会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272e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8.png)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在政治教学工作中,我曾经教授过关于中位数的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中位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们很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直观的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中位数的含义和求解过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还设置了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们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掌握。
现行的教材中对中位数的讲解内容相对简单,没有给出较多实际应用的例子。
这导致学生们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应用方面有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教授更多的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这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来讲解。
虽然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们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相对单一,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中位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我还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为保守,没有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
这导致学生们对中位数的学习兴趣不高,只是单纯地完成学习任务。
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教育。
通过对这次教学的总结和反思,我发现了自身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也得到了一些进步的经验。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
中位数.的教学反思doc
![中位数.的教学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e94568deb9f3f90f76c61b55.png)
《中位数》的教学反思《中位数》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知,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还要求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同时会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上。
通过学生的对比活动,交流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从比较认知的冲突中发现新知,再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新知,最后总结应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教学本课之后我觉得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开始就设计了一组活动,让学生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的高低。
第一组数据是175 164 120 117 113 112 109 130 第二组数据是131 130 128 126 124 122 121 126 学生先通过计算发现第一组数据平均数较高。
接着在分析数据特点时又觉得第二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要好于第一组数据。
学生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发现有时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这时就需要认识一个新的统计量,这样中位数的引入就水到渠成了。
二.注重探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在认识中位数的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让学生能够自己找出一个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特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中位数的理解,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清晰。
3.用具体数据分析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区别,感受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4.结合生活中统计的具体实例学习找中位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1425c989eb172ded63b748.png)
《中位数》教学反思中位数的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中位数则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成功之处:1. 把握好教学层次,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确定了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教学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在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对于平均数和中位数,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抬高平均数;反之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大,而另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小,则相互抵消,会促使平均数接近中位数。
2.中位数顾名思义,中间位置的数字。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从而为后面深入学习中位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不足之处:1.小结时不够具体,导致学生只认识到中位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而不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同。
2.如何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缺少具体题目的练习。
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db752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4.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教学反思“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到:一组数据的一般程度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适宜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程度。
同时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中位数的值。
根据教材特点我这样展开教学: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考虑。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李去应聘普通职员,经理告诉他,我们这个部门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左右。
当一个月后,小李却只领到了八百元的工资,就去找经理,经理把工资表给他看,小李顿时傻眼了。
原来工资表是这样的,部门经理一人,月工资8000元,职员5人,月工资800元。
同学们,你们觉得经理欺骗小李了吗?那问题又出如今哪儿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这组数据不能用平均数来表示职员的一般程度。
这时我自然的引出了中位数。
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考虑,他们明白了有些数据是不能再用平均数来表示一般程度,必需要有一个新的表示方法,使他们对新知充满了渴望,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起来了。
二、设置悬念,层层深化。
我板书了“中位数”,学生发表想法了,“中位数”就是处于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据。
学生没有发表疑义,我也暂且不说。
于是又出了几组数据让学生找出中位数。
〔1〕1,3,5,7,9〔2〕2,13,18,24,27,35,38〔3〕9,3,5,11,14〔4〕5,11,14,3,9前两个学生毫无疑义的找出来了,第三个都说是“5”,我还是不发表意见,再继续找第四个,都说是“14”。
我一句话都没说,微笑着看着他们。
有些学生发现不对了,后两组的数据一样,为什么中位数会不一样呢?吴晋顺同学发表意见了:“我觉得应该把一组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不然把数据的顺序重新排列,中位数就不一样了,而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应该只有一个。
”掌声响起来了,同学们非常快乐,不少同学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应该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是顺序排列后,再找中间个数。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3b3e5f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0.png)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当你教学中是否有些感想呢?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但是它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
平均数、也是第一次作为统计领域来教学。
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统计知识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
在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
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感悟”的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新知的学习变为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一、在“快与慢”的对比中感悟为了让学生明确“排序”这一前提条件,季老师明确提出“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吗”的数学问题;王老师则通过几个小组的成绩依次呈现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凌乱的顺序排列让学生感悟到要给这组数据进行排序;刘老师则干脆出示一组凌乱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时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序。
三位教师让学生经历“凌乱”和“有序”这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回答同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获得快与慢这两种不同的效果,从而深刻感悟到将数据有序排列后更便于研究,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猜与算”的对比中感悟三、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感悟统计数据时平均数出现了问题,其实是因为极端数据的存在,学生们否定了“平均数”,并自然地产生了寻找新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欲望。
三位教师都采用改变极端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有极端数据时中位数是比较稳定的。
在对比中充分感悟到“118'’不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重要特点,此时中位数的内涵已印人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巩固练习环节,将练习的题目进行适当的变式,层层深入,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当极端数据没有时,用平均数来作为统计量比较合适。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8bb81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c.png)
《中位数》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中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中位数》教学反思《中位数》,一看到那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截了当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
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明白得,然而,什么缘故学习中位数呢?平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
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明白得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明白得中位数的意义,把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设计为: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干脆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第一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
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显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那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讨论圆圆的口算成绩是不是处于小组的中上水平,该不该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的数据的显现,用平均数来与圆圆的成绩比较并不合理。
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然而,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
尽管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然而,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样水平,一样来说,是在显现偏大或偏小如此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d7654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4.png)
教学文档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是在学习了平均数后的一个统计概念的学习。
课标修订后提出: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开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针对(中位数)这节课,我觉得数据分析的观念不仅仅是通过分析数据能做出决策和推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是不是还要关注能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宜的数据来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方法性〞的问题。
因为我认为:对中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求法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中位数,中位数有什么特点和优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凸显中位数区别于平均数的特点、方法、呈现方法等内容。
是期望在学生与数据接触的过程中能引发对数据的某种“感想〞,在思考的同时能对它的“应用价值〞有所认识和体会。
需要说明两点:
1、对于课本中例题中的数据我进行了修改,因为我觉得例题中的数字比拟繁琐,不简单学生观察和计算,所以我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了简化。
2、练习中关于爸爸求职的练习中需要求两个公司的工资平均数,其实学生在计算这两个平均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下面的这些数据加起来除以4,而无视了上面的人数。
这其实也是锻炼学生对表格的阅读能力。
但由于学校要求我尽量在30分钟内结束,所以我就没有细致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把他放在课前见学生的时候复习有关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把这个地方讲了。
在我们老师平常的正常教学中,我觉得这点还是需要再敲一下的。
.。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0c16a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c.png)
教学反思:中位数感想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在本学期的政治教学中,我认为我最成功的一堂课是关于中位数的课。
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得益于在传统学科教学中加入多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举例说明等多种教学方式。
比如,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测量某地区人均收入的中位数,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作用。
同时,我还将学生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计算中位数,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我认为教学反思也是我教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课堂结束后,我针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开展了反思。
我写下了教学记录和教学感想,并与同事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和解决相同问题。
通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中位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设想了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
最后,我认为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思考。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位数计算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希望未来我能够继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更多科目的教学中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优质课《中位数》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优质课《中位数》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0e1ea473169a4517623a32e.png)
小学数学优质课《中位数》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中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师:你对此有何评价?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
然后提问:略)(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广泛,但…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e69c4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2.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位数》教
学反思
本文旨在对我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研究中位数教学活动的反思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授课能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研究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中位数的概念,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并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递进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尤其是那些研究困难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同时,我们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位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和有效的提升。
其次,我在本次教学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某些情况下,表述不够清晰,使得学生们难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此外,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受到了其他事务的干扰,时间利用不够合理,导致研究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照顾到学生个体的需求。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
多媒体、板书和实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中位数的概念。
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
精神,实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本次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为
今后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希望我们在不断探索中不断提高,为
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
![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68521b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b.png)
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篇1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中位数和众数”安排在“算数平均和加权平均数”之后的一节概念与方法教学课,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选用”奠定基础。
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引出已学过的平均数,再过度到中位数与众数?由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概念、方法,再由一般情况到特殊情况,如:奇数个数据到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寻找方法,一组数据中有一个众数到有多个众数,没有众数的特殊请况;最后由方法到应用。
在练习题目的设置上,有代表性、有层次性。
由概念判断到较易的找中位数和众数,再到有难度的变式练习。
其中,在课堂小结时,由学生表述当堂所学,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但是,在备课时,对备学生这块准备不足,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各环节的时间掌控也不甚理想,以致最后有两道题未能在课堂上完成,而留着课下作业。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尽量少留或不留课下作业,为学生减负。
不尽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不吝赐教。
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篇22023年中位数教学反思篇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
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一组典型数据80、6、6、6、6猜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
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教学反思
拉堡小学刘国兰
亮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用冲突引发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
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不足:学生对于中位数、平均数的理解和区别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设计上应该突出这两个量的对比会更好!
总之,能充分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真实自然的融合,使得枯燥的概念变得生机勃勃,迸发出课堂活力。
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