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1.北京人
答: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历史学为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距今约60万年前。

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北京人的脑容量是现代人的75%,嘴巴突出,没有下颌,鼻子扁平,颧骨高突,眉骨相连。

北京人已经会制造骨角器,生活以采集、狩猎为主,已经学会使用并能很好的管理火。

2.马家窑文化
答: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3.殷墟
答: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盘庚迁殷至商亡皆以此为都。

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推动了诸如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水平、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4.曾侯乙墓
答: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类似窗户的图案,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5.悬泉汉简
答:悬泉汉简是1990~1991年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汉代简牍。

因出土简牍释文有“悬泉置”而得名。

悬泉汉简出土大约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

所见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东汉和帝永和十三年(公元101年)。

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

简文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悬泉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提供了重要资料。

6.鹿石
答:鹿石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

一般面东而立,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

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
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

它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具图案化鹿形象的;②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③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

7.青花瓷
答:青花瓷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范围的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常简称青花。

广义上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

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的产品为标准,要满足以下特征:①胎体要完全瓷化;②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的颜料发色;③必须是釉下彩;④最终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狭义的青花的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用料基本相同,只是微量金属含量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8.莫高窟
答: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2.5公里的鸡鸣山断崖上,据载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经唐至元代屡次修建。

现存492窟,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反映了4~16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情况和历代艺术风格的特点和变化。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9.形制
答:形制通常是描述考古遗存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术语。

器物的形制描述通常包括器物的造型和外表装饰。

遗迹的形制描述通常包括遗迹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形制是否相同是考古类型学将遗存归类的依据。

10.环境考古
答:环境考古是揭示人类及其文化形成的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考古学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考古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60年代形成为一门学科。

包括地质考古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植物学等内容。

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随着环境考古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完善,许多重大考古学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环境考古学的支持。

二、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40分,共120分)
1.简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新石器时期的长江中游大概经历了如下文化阶段: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各文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1)彭头山文化
①房屋分大型地面建筑与小型半地穴式房屋两种。

②墓葬墓坑小而浅,有方形、长条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

③陶器多红色或褐色,有红色陶衣。

④石器分为细小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

⑤水稻遗存的出土,说明距今水稻的栽培已越过了选育、驯化阶段,进入到稻作农业的诞生阶段。

(2)皂市下层文化
①人们对居址位置的选择多着眼于发展农业。

②石器共分三类,即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大型打制石器和燧石小石器的数量最多。

③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的比例远大于夹炭陶,而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陶的数量比彭头山文化增多。

(3)城背溪文化
陶器主要用泥片贴筑法成型。

(4)大溪文化
①长江中游的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猪、牛、羊)。

②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骨器和木器。

③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灰、黑陶的数量很少;晚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④房屋有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

⑤墓葬大都是一次葬,二次葬少见,大多数为头向南;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

(5)屈家岭文化
①早期
a.早期的石器磨制得比较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磨的痕迹。

b.陶器以灰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c.墓葬头向东北,随葬品大都为日用陶器,也有随葬生产工具的,如石铲、石锛等。

②中期
a.房屋遗址发现得比较多,按房屋的平面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单间、长方形双间、圆形单间等。

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陶器较少。

c.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很少。

d.墓葬大都是“散葬”、“单人葬”,也无多人二次合葬墓。

③晚期
a.石器有中、小型上窄下宽的长方形石斧、弧背长方形双孔石刀、三棱锥形和三棱圆柱形有铤石镞。

b.彩陶纺轮数量增多,形制变小,彩纹多作太极图式和对称的双弧线中夹斜线的图案。

c.陶器以灰陶为主,但红陶的数量较中期增加。

(6)石家河文化
①陶器以泥质灰陶的数量最多,有少量泥质红陶。

②纹饰以篮纹最多,其次是绳纹和叶脉纹。

③墓葬中一部分有二层台,墓坑和人骨用胶泥封填,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

2.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及史学研究意义。

答:(1)二里头文化概述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2)二里头文化的内涵
根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的变化,现在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

临汝煤山及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依据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的年代数据,大致为公元前2010年至公元前1625年之间。

(3)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