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调系统的湿空气循环制冷机性能分析_张振迎

合集下载

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运行代价上升,节能减排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太阳能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绿色能源。

此外,由于传统的空调系统不仅能够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且也是最基本的耗能设备之一,因此研究更加环保且高效的空调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的新型空调系统。

首先,本文将解释该系统的原理和组成部分。

然后,我们将探讨它的性能和优点,并对它的一些应用场景进行探究。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由以下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太阳能集热板、循环水泵、水箱、蒸发(冷却)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和控制系统。

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太阳能集热板下方的吸附剂表面形成薄膜,当吸附剂表面从太阳能集热器中吸收到高温热量时,水会被蒸发并吸收热量。

一旦吸附剂表面达到饱和状态,压缩机将提取压缩剂并将压缩剂输送到冷凝器中。

压缩剂在冷凝器中被冷却并在凝结器中形成高压态,再通过电子膨胀阀流向蒸发器中降低压力而变成低压态。

低压态的压缩剂再次流回吸附剂表面的蒸发器继续吸收热量,以此为循环不断产生制冷效果。

这样构成的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太阳能集热器的优惠,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电费并减少环境负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系统性能和优点a. 高效太阳能集热板和水泵的使用使得能源消耗的最低化而达到节约的目的,同时,这个系统具有很高的散热能力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操作。

因此,它的制冷效率比传统空调系统要高得多。

b. 环保既然这个系统采用了太阳能为能量源供应,并且没有氟里昂等有害物质排放,所以这个系统对环境保护是有显著贡献的。

c. 节能太阳能源、高效能轮机和节流阀一起,使得这个系统节省了很多电费,同时也有很低的要求(或不能)对传统空调系统进行修改的使用环境。

d. 养护简单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的维护和养护工作非常简单。

由于不需要氟里昂等化学制剂,所以不需要太多的维护和修复。

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分析

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分析

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分析摘要: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在制冷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热泵技术在家用空调、商用制冷设备和工业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热泵系统的能效、环保性和稳定性是评价其优劣的关键指标,通过优化制冷剂、提高各组件效率和定期维护,可提升系统性能。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热泵系统将更加节能环保、智能化,为人们创造更舒适、便捷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热泵技术;制冷系统;应用;性能引言热泵技术作为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正在成为制冷系统中的主流选择。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循环工作物质的压缩和膨胀,将热能从低温热源转移到高温热源,实现制冷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热泵技术在制冷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性能特点。

随着社会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强,热泵技术以其高效节能和环保特性备受青睐。

从家用空调到商用制冷设备再到工业制冷系统,热泵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深入分析热泵系统的能效、环保性以及稳定性能,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

一、热泵技术简介热泵技术基于热力学原理,通过循环工作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压缩和膨胀过程,实现能量的传递。

其核心机制是将低温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从而实现能量的提升。

在制冷系统中,热泵技术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

通过控制压缩和膨胀过程,热泵系统可以在制冷和加热模式之间切换,灵活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

这种能量传递的方式使得热泵技术在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实现可持续、环保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此,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显示了其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

二、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热泵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用空调系统:家用空调系统是热泵技术的典型代表,通过循环压缩制冷剂的方式实现室内温度的控制。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刘迎福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08(59)12
【摘要】由于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不利影响,用自然工质替代合成工质越来
越受到国内外制冷界的重视。

在几种常用的自然工质中,除水和空气以外,CO2
是与环境最为友善的制冷工质之一。

CO2使用安全,无毒;物理化学稳定性好;
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有利于减少装置体积;在超临界条件下,它的流动传热性能好;此外,CO2容易获取,价格低廉,不需要回收,
【总页数】5页(P2985-2989)
【作者】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刘迎福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1
【相关文献】
1.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J], 刘圣春;李正
2.跨临界 CO2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 [J], 张振迎;佟丽蕊;王洪利;马一太
3.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J], 谢英柏;孙刚磊;张雪东;宗露香
4.CO2跨临界压缩式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J], 王燕江;陶乐仁;刘银燕;王超
5.CO_2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J], 刘军朴;陈江平;陈芝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汽车空调换热器特点及应用发展

汽车空调换热器特点及应用发展

汽车空调换热器特点及应用发展汽车空调换热器(冷凝器和蒸发器)是汽车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热器的性能优化直接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并影响整车的紧凑型。

针对蒸气压缩式汽车空调系统,总结其换热器的发展分类及各自结构特点,同时回顾国内、外对汽车空调换热器性能研究的发展,指出采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来开发具有更好传热效果且结构更为紧凑可靠的换热器是汽车空调换热器的研究发展趋势。

标签:汽车空调;换热器;发展;应用在1927年,世界上研究出第一款带有空调的汽车,到现在为止空调系统已经进行了4次更替,已经可以将原有的只可以进行供热的空调系统发展到今天的由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

在汽车空调换热器进行工作中,换热及阻力性能都可以造成汽车空调系统的不稳定性工作,二者的空间占有量也决定了汽车空调系统在汽车内部的占有量。

根据这种情况,将汽车空调换热器进行设计改进,可以有效的提升空调系统的性能。

1 汽车空调换热器的发展及特点1.1汽车空调换热器发展汽车空调换热器会根据不同的汽车的性能进行相对应系统的安装,但是大题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管片式换热器、管带式换热器、平行流式换热器、层叠式换热器。

在汽车刚开是安装空调系统中安装的是管片式换热器。

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传统的管片式换热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空调系统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生产公司研究出了管带式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与传统相比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并将对于热量转化的能力进行明显提升,已经比阻力发热的幅度要大。

社会在不断的就进行发展,人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对于环境的保护。

原有汽车空调系统中含有氟利昂,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

汽车生产公司在研究发现可以使用对于臭氧层无害的物质进行替代,将空调的工作进行保证。

在将传统的氟利昂进行更替的过程中,传统的管带式换热器工作性能直接下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正常所需,针对这一现象汽车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解决,分别为在原有的基础上面进行改造或者是研究设计一款进行汽车空调换热器。

夏季潮湿地区不同THIC空调系统综合COP对比分析

夏季潮湿地区不同THIC空调系统综合COP对比分析

夏季潮湿地区不同THIC空调系统综合COP对比分析摘要:以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形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模型.通过一实际工程对各系统的COP进行分析、计算,揭示了不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自身的性能和地区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在室外空气含湿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应优先考虑热泵转轮除湿系统,对于室外含湿量相对较大的地区适合选择溶液除湿系统和冷凝除湿系统.关键词:空调;夏季潮湿地区;温湿度独立控制;COP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974(2016)05-0144-07Abstract:Tak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s the research project,different models of the system have been established.Through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each system's COP of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it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independent control system itself. By comparison,the heat pump wheel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where the outdoor air humidity ratio is relatively small. On the other hand,the liquid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and condensate system may be better where the ratio is relatively large.Key words:air-conditioning;humid regions in summer season;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COP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简称THIC空调系统)采用温度与湿度两套独立的空调子系统,分别控制、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从而避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热湿联合处理所带来的损失[1],所采取的新风处理形式包括转轮除湿、溶液除湿、冷凝除湿等[2-4].但是目前关于THIC系统COP 的分析主要集中对某单一系统的研究,而同一地区不同形式的THIC系统COP以及不同地区同一形式的THIC系统COP均存在相当大的不同[5~8],研究不同情况下不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综合COP特性,对指导空调系统选择和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不同地区室外气象参数的不同,结合各种THIC系统的处理过程研究了不同处理过程的能耗以及综合COP.1 基本参数信息1.1 气候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存在着显著差异,依据室外气象条件可分为潮湿地区和干燥地区.在干燥地区,室外空气比较干燥,空气处理过程的核心任务是对空气的降温处理过程,而在潮湿地区,需要对新风除湿之后才能送入室内,空气处理过程的核心任务是对新风的除湿处理过程.表1为我国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潮湿地区的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哈尔滨、海口、成都,各城市室外气象参数见表2[9].1.2 新风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以某高级办公楼为例,空调面积为5 000 m2,负荷指标为140 W/m2(房间显热负荷),因计算干球温度相差不大,为讨论简便忽略通过围护结构传入负荷的差异.人员密度为0.5人/m2,人员散湿量为109 g/(人?h),办公建筑的新风量取30 m3/(人?h),室内设计参数N:焓值、温度、含湿量和相对湿度分别为58.54 kJ/kg,26 ℃,12.7 g/kg和60%[10].新风送风湿度求解公式:空气处理过程见图1.图中O点为新风的处理状态点,F为干式风机盘管送风点,S为房间送风状态点,各状态点根据规范规定的送风温差、房间的显热潜热负荷确定[9].计算得新风焓值hO为44.8 kJ/kg,送风状态点S温度、含湿量、焓值分别为21 ℃,11.9 g/kg和51.4 kJ/kg;干式风机盘管送风参数F的温度、含湿量、焓值分别为22.2 ℃,12.7 g/kg和53.7 kJ/kg.总送风量、干式风机盘管送风量、新风送风量分别为97 kg/s,72 kg/s,25 kg/s.2 THIC模型的建立2.1 转轮除湿系统2.1.1 热回收式单级转轮除湿系统带全热回收的单级转轮除湿新风机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带全热回收的单级转轮除湿新风机组处理过程在焓湿图上表示如图3所示.新风W先经过全热回收装置与回风进行热回收,取全热回收器的显热回收效率为60%,潜热回收效率为55%,根据换热公式[11]可以得到热回收后W′点的状态.冷水机组制冷量的计算:2.1.2 热回收式双级转轮除湿系统带全热回收的双级转轮除湿新风机组流程如图4所示.新风热回收后W′点、再生空气状态点M和M′点的求解方法和热回收式单级转轮除湿一致. 2.1.3 热泵式单级转轮除湿系统热泵式单级转轮除湿新风机组流程如图6所示.热泵式单级转轮除湿新风处理焓湿图和图2一致.新风热回收后W′点、再生空气状态点M点的求解方法和热回收式单级转轮除湿一致.该过程中风冷热泵最大再生能力为50 ℃,再生温度高于50 ℃部分仍采用电加热再生.2.1.4 热泵式双级转轮除湿系统热泵式双级转轮除湿新风机组流程如图7所示.热泵式双级转轮除湿新风处理焓湿图和图4一致.热泵式双级转轮除湿处理过程的计算方法和热泵式单级转轮除湿的计算方法相同,在这里就不再赘述.2.2 溶液除湿系统2.2.1 热泵式单级溶液除湿系统热泵式单级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流程如图8所示.热泵式单级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处理过程在焓湿图上表示如图9所示.新风W和回风N进行热回收,热回收后新风A在右边喷淋模块中和被蒸发器5冷却的溶液进行热湿交换,溶液被稀释且温度升高,新风A被降温除湿达到送风状态点O,左边喷淋模块中的溶液被冷凝器4加热后,在喷淋单元内完成溶液的浓缩再生过程,被稀释的和被浓缩的溶液经过换热器7换热后通过溶液管相连,通过溶液管中溶液的流动完成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溶液的循环,以维持两端的浓度差.热泵系统制冷量计算:2.2.2 热泵式双级溶液除湿系统热泵式双级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流程如图10所示.热泵式双级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处理过程在焓湿图上表示如图11所示.两级除湿溶液采用不同浓度,浓度高的溶液无需承担较多的排热量,浓度低的溶液排出冷凝热的能力较强[12].热泵系统制冷量计算:2.3 冷凝除湿系统室内排风再热送风式冷凝除湿机组流程如图12所示.室内排风再热送风式冷凝除湿机组处理过程在焓湿图上表示如图13所示.除湿处理后的新风L与室内回风N之间进行显热热回收,实现对新风的再热处理.回风经过与除湿处理后的新风之间的显热回收后温度降低,之后再进入全热回收装置与新风进行全热交换,对新风进行预冷.预冷后的新风W′经过低温冷水盘管处理降温除湿处理到L点.低温冷水机组制冷量计算:3 系统能耗及系统效率3.1 计算方法本文计算结果采用COP的形式表示,计算过程中风冷热泵COP取2.8,低温冷水机组COP取4.6,高温冷水机组COP 取7.8.冷冻水输送系数和冷却水输送系数取41.5[10].取值符合《冷水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要求[13].3.2 计算结果热回收式转轮除湿系统采用电加热再生空气,低温冷水机组对除湿后新风进行降温处理,包括一级转轮除湿和双级转轮除湿系统.热泵式转轮除湿利用热泵对除湿后新风进行降温以及加热再生空气,热泵能提供的最高再生温度为50 ℃,高于50 ℃部分采用电加热再生空气.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新风和室内回收先在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中进行热湿交换,然后再通过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进行新风的降温除湿以及溶液的再生,除湿再生过程中所需的冷热量由热泵机组提供.各系统COP(含室内显热、潜热和新风负荷)见表3.4 THIC空调系统COP对比分析各个城市不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COP和含湿量关系见图14.对于转轮除湿系统,达到相同室内状态参数时热泵式机组的COP明显高于单纯采用电再生的转轮除湿系统,说明电加热再生是一种不可取的再生方式.采用热泵冷凝热再生转轮时,单级转轮的COP小于双级转轮,此时虽然双级转轮的再生热量大于单级转轮,但双级转轮的再生温度在50 ℃左右,能够很好的利用热泵的冷凝热.对于溶液除湿系统,同一个地区单级溶液除湿系统和双级溶液除湿系统的COP相差很小.但实际情况中双级溶液除湿中浓度低的一级排除冷凝热的能力比较强,有利于降低冷凝温度,而浓度较高的一级不用承担过多的排热量,也就不会提高冷凝温度.冷凝温度降低,整个系统的COP将有所提高[14].对于室外空气含湿量较低的地区如北京和哈尔滨,采用热泵式转轮除湿系统能获得较高的系统能效比;对于上海、长沙、广州、海口、成都等室外空气含湿量较高的地区,则采用溶液除湿系统、冷凝除湿系统能获得较高的系统能效比;室外空气含湿量越高的地区越适合采用冷凝除湿系统;从图13还可以看出,溶液除湿THIC系统COP值其地区差异性不大.5 结论本文根据3种不同形式的THIC系统的处理过程,结合不同城市的夏季室外状态参数,根据处理过程得出了不同室外状态参数下我国潮湿地区采用不同形式THIC系统的综合COP.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室外含湿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如北京、哈尔滨,在进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设计时,可优先考虑选择热泵转轮除湿系统;对于室外含湿量相对较大的地区如长沙、广州,适合选择溶液除湿系统和冷凝除湿系统.2)由于再生热对系统综合COP有很大的影响.应使用余热、废热等低品位能源作为再生热源.3)本次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变工况下机组COP和除湿器性能的变化以及风机的能耗,计算结果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供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参考.对于实际工况下各系统的COP,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刘晓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6-38.[2] JAIN S,BANSAL P K.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iquid desic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07,30(5):861-872. [3] NARAYANAN R,SAMAN W Y,WHITE S D,et 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desiccant wheel design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1,31(10):1613-1620.[4] LUO Yi-mo,YANG Hang-xing,LU Lin.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er:Development of a new performance predication model based on CF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4,69(2):408-416.[5] 马宏权,龙惟定.高温高湿地区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应用分析[J].暖通空调,2009,39(2):62-69.[6] 刘栓强,江亿,刘晓华,等.热泵驱动的双级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原理及性能测试[J].暖通空调,2008,38(1):54-63.[7] 杨自力,连之伟.基于理想除湿效率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48(6):822-826.[8] 杨昌智,陈丹.排风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12):103-108.[9]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2-177.[10] 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24.[11]刘云祥.排风热回收系统应用的探讨[J].暖通空调,2012(7):72-77.[12]黄蓉.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在长沙地区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49-51[13]GB 19577-2004 冷水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14]刘栓强.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0:63-65.。

基于理想除湿效率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理想除湿效率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理想除湿效率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杨自力;连之伟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48)6
【摘要】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提出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理想除湿效率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已有实验研究,对空气和盐溶液的质量流量、入口温度及入口含湿量、入口浓度等因素与系统溶液除湿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单一增大溶液质量流量或减小空气质量流量都可以增大系统液气比,但这两种情况中系统除湿效率的增长规律是不同的;在不同液气比下,理想除湿效率均随空气含湿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液气比越大,理想除湿效率变化转折点所对应的空气含湿量越大;除湿效率将随溶液入口浓度增大而增大,而空气入口温度及溶液入口温度对除湿效率无显著影响.文中结果校正或拓展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更加精细、合理.
【总页数】6页(P821-826)
【关键词】液体除湿;理想除湿效率;影响因素
【作者】杨自力;连之伟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34.9
【相关文献】
1.液体除湿空调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J], 胡中平;刘秋新
2.液体除湿空调系统除湿剂再生性能影响因素 [J], 丛大勇;沈钰龙;柳建华
3.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塔的性能分析 [J], 王维国
4.蒸发冷却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J], 张广丽;王瑾;柳建华;李含瑛
5.超声雾化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J], 边争;杨自力;连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级压缩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的特性与优化研究

双级压缩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的特性与优化研究

冷系数要 比单级压缩的制冷系数高 01 .左右 。
本 文 主要 分 析 了 双级 压缩 空 气 循 环 制 冷 系 统 的 详 细 流 程 ,并 对 循 环 中部 件 和 系统 建 立 了热 力 学 模 型 , 用 E S软 件 R F R P 中 的空气 热 物性 , 利 E 和 EP O  ̄ 对 此种 空气 制冷 循环 的特 性与 优化 进行 了研 究 。
2 6

维普资讯
专 题 研 讨
变化 , 文 主要研 究 回热 器对 最优 膨 胀 比的影 响 。 本
对 于 回热循 环 : 。 。7,7) q =C( 5 5 一
() 6
无 回热循环和 回热循环 的 s 图如图 2 所示。其 中 1 2 3 4 5 1 示无 回热循 环 ,黑 粗 体 1 2 3 4 ——— —— 表 — …
回热 循 环与无 回热循环 比较 ,增 加 了一 个 回热 器
列车空调制冷系统就使用了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到 目前 为 止 , 研究 者 们 对空 气 循环 制冷 系统 的 特
性及优化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 。 S ec 等人通过实验 pne 得 出部件效率 、换热器压降对制冷系数都有显著影 响 , 中透平膨胀机 的效率影响最大 , 其 并得 出结论 , 此 实验 系统 能 耗 在设 计 工况 下 比蒸 气 压缩 循 环 高 7 , % 而在部分负荷下却 比蒸气压缩循环低 3 % 。 5 刘云霞 等人讨论了列车空调用空气制冷系统 的设计 , 并得出
4- — 1 示 回热循 环 。死是 室 内空气 温度 , 是环 "5 5一 表 境介 质温 度 。4 4 和 5_ - -1是 回热器 中 的 回热过 程 。
0 引 言

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_张振迎

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_张振迎

( 3)
以上各式中 hi 表示 i 点的焓值,kJ / kg。
压缩机的等熵效率采用下面表达式[17 - 20]:
ηcom = 1. 003 - 0. 121p2 / p1
( 4)
对于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一般存在一最佳中
间压力,使得循环性能系数达到最大,而且最佳中
间压力往往在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附近。本文为
图 6 循环 COP 随 PR 值的变化
图 7 示出了不同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 温度下,TCFI 循环和 TCEI 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 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随蒸发温度的升高,两循 环的最佳中间压力都逐渐上升; 随气体冷却器出 口温度的升高,TCFI 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逐渐下 降,而 TCEI 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逐渐升高。两 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TCEI 循 环的最佳中间压力要高于 TCFI,而且蒸发温度和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越高,差别越大。
1 引言
制冷剂替代和系统节能已成为制冷空调领域 的前沿课题。自然工质 CO2 以其环境友好性、安 全性和良好的热物理性质,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 替代工 质,得 到 了 广 泛 关 注[1,2]。 但 是 与 常 规 工 质制冷循环相比,跨临界 CO2 制冷循环的节流损 失较大,使其基本循环的能效比较低。采用双级 压缩可以减小压缩机耗功和制冷剂泄露[3 ~ 6],采 用膨胀机取代节流阀可以减小节流损失[7 ~ 9],这 两项措施都能提高跨临界 CO2 制冷循环的性能。
ZHANG Zhen-ying1 ,TONG Li-rui1 ,WANG Hong-li2 ,MA Yi-tai3
( 1.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9,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edium-Low Temperature Energy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开式逆升压空气制冷机在列车空调上的应用分析

开式逆升压空气制冷机在列车空调上的应用分析

有 限 、热负荷高的列车空调上 。铁路列 车运行环境 恶
劣, 运输 过程中冲击 、 动大 , 振 要求空调机组 运行可靠 、
抗 冲击 、 振动 陛好 。在这方 面 , 涡轮式空气制冷机 比蒸 汽压缩 式制冷 机更具有 优越性 [ “ 。近几 十年来 , 小型 高 效 透平膨胀机 ( 的等熵 效率可达 9 %)高效率 的 紧 有 0 、 凑式换热 器 、 空气静压轴承 等的出现 和发展 , 使得空气 制冷机 的效率大大提 高 , 特别是随着 C C制冷 工质 的 F
制冷机 气制冷机 列车空调 流程 性能
Anal si he Applca i f Op y s on t i t on o en Negatve Pr i ess e- oos i r Cycl ur b t ng Ai e
设 计工况下 比蒸气 压缩循环 高 7 %,而在部分 负荷下
却 比蒸气压缩循环低 3 %。 5 文献[] 1 讨论 了双级正升 压 流程在我 国列 车空调 中的应 用 ; 文献 [] 4对列 车用空气 循环制冷 系统进行 了对 比研究 ,并得 出结论开式逆升 压流程具有较高 的制冷 系数 。

u e e i n sae o r i i—o dto so ti e h o g e o y a i ac lto nd rt d sg t t ft tan arc n i n i b an dt r u h t r d n m cc lu ai n he he i h m
禁用 , 空气制冷机 的优势更加 明显 。因此 , 开发研制列 车用 的空气制冷机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本文进一步分析 了开式逆升压空气制冷机在我 国
列车空调上 的应用 , 包括系统设计 、 效率分析 以及影 响 因素等问题 。

实际逆布雷顿空气制冷循环的性能研究_张振迎

实际逆布雷顿空气制冷循环的性能研究_张振迎

低温与超导第35卷 第6期制冷技术Refrigerati on Cryo .&Supercond .Vol .35 No .6收稿日期:2007-08-02作者简介:张振迎(1979-),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制冷空调装置及相关传热流动现象。

实际逆布雷顿空气制冷循环的性能研究张振迎1,廖胜明2(1.河北理工大学,唐山063009;2.中南大学,长沙410083)摘要:对实际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对其循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影响实际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膨胀比、转动部件等熵效率、工作温度等;实际循环中存在一最优膨胀比;制冷机用作空调冷源时,膨胀比在最优膨胀比附近;最优膨胀比的大小受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换热器端部温度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逆布雷顿循环;制冷;性能I nvesti ga ti on on perfor mance of actua l reverse -brayton a i r cycleZhang Zhenying 1,L iao Sheng m ing2(1.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9,China;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The ther modynam ic analysis of the actual reverse -B rayt on air cycle was perfor med and the perf or mance was studied by nu 2merical si m ulati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fact ors on the perfor mance of the actual cycle include the s welling rati o,the isentr op ic efficien 2cies of the r ot ors,working te mperature and etc .;there is an op ti m al s welling rati o f or the actual cycle;the refrigerat or can be used for air conditi oning near the op ti m al s welling rati o;the op ti m al s welling rati o is affected by the isentr op ic efficiencies of the r ot ors and the tempera 2ture of heat exchangers .Keywords:Reverse -B rayt on cycle,Refrigerati on,Perf or mance1 引言空气无毒无害,可以自由获得,对生态环境无破坏作用,是最理想的制冷剂。

一种新型前置预冷转轮除湿复合空调系统

一种新型前置预冷转轮除湿复合空调系统

一种新型前置预冷转轮除湿复合空调系统罗纪超【摘要】A new type of hybri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mbining an active desiccant wheel with a con -ventional pre-cooling coil is presented , in which the Type Ⅲ desiccant is used for the active desiccant wheel.Then a performance analysis is presen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hybrid desiccant system served as a 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 ( DOAS).And the result shows: under two typical outdoor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the area of South China , the desiccant system which only needs to adopt a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of 45℃ and does not need to lower the coil temperature can satisfy the demand for indoor humidity ; when operating in hot and humid climate with a high humidity of 90%and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36.7℃, the desiccant system only driven at a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of 60℃can also provide enough dehumidifying capacity;but compared with the active desiccant wheel using a Type Ⅰor Type Ⅱ desiccant , this system can not deliver a lower supply air dew point.Therefore, this system can operate effectively with a moderate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and will be available to the high quality and comfortable space conditions.%提出了一种新型前置预冷转轮除湿复合空调系统,除湿转轮采用第Ⅲ类吸湿剂。

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范力群
申请号:CN200920074665.1
申请日:20091109
公开号:CN201531407U
公开日:
2010072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系统(10)、水箱(20)、冷却设备(30)和换热器(40);所述主系统(10)中至少包括冷凝器(12),所述冷凝器(12)中具有冷却水管道;所述冷却水管道的出水(121)通过换热器(40)连接水箱(20);所述水箱(20)又连接所述冷却水管道的进水口(122)。

本实用新型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将冷凝器(12)流出的高温冷却水先经过一个换热器(40)冷却,然后再排入水箱(20)中由冷却设备(30)再次冷却。

这样就可以减少冷却设备(30)为了降低并控制水箱(20)中的水温所产生的能耗,从而减低了整套试验系统的能耗。

申请人:上海佐竹冷热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201204 上海市浦东新区陈春路10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变质量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变质量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变质量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空调系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传统的空调系统大都采用制冷剂循环实现制冷功能,但制冷剂的使用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空调系统,例如使用热泵技术的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等。

其中,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

该系统通过蓄能体将室内的热量吸收并储存,然后使用外部空气进行冷却,释放储存的热量,在夜间或低峰期用于制冷。

同时,该系统还采用喷水方式增大室内空气湿度,调节室内舒适度。

因此,相比传统空调系统,该系统具有环保、节能、舒适等优点,并且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

然而,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的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和研究。

因此,对该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系统的传热循环过程、水蒸气的生成与吸附过程等。

2.模型建立与仿真:基于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其动态响应特性。

3.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动态特性的因素,包括室内外温度、湿度、直射日照等因素,研究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优化控制策略: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提出并优化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的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能量蓄能除湿喷水冷却空调系统的原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2.模型建立与仿真: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其动态响应特性,为系统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

节能型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研究

节能型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研究

节能型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研究
方利国;冯毅
【期刊名称】《广东节能》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几种除湿制冷空调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性能计算公式。

通过计算,分析了多种工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COP可达4左右。

相对于常规制冷空调系统而言,除湿制冷空调系统不仅低噪音,同时亦是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方利国;冯毅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31.5
【相关文献】
1.高温低湿环境下节能型高除湿量空气处理系统的研究 [J], 商允恒;钟瑜;昝世超
2.吸附除湿制冷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王全学
3.转轮除湿与冷却除湿结合的新风除湿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J], 冉广鹏;傅允准
4.节能型冷冻除湿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J], 耿世彬;袁丽;范良凯;王起伟;刁曙明
5.节能型冷冻除湿机研究开发 [J], 袁丽;耿世彬;范良凯;王起伟;赵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FLU ID MACH INERY
Vo l 36, No 03, 2008
式中 h3 h 4a
w e = e ( h3 - h4a )
( 11)
膨胀机入口焓值, kJ/kg
等熵过程膨胀机出口焓值, kJ/kg
e 膨胀机的等熵效率 膨胀机的出口焓值为:
h4 = h3 - we
( 12)
膨胀机的出口状态分为 两种情况: 干式膨胀
图 2中示出了压比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图 2 ( a) 中示出了送风状态随压比的变化, 可以看出, 把工质看作干空气时, 送风温度随着压比的增大 迅速下降, 当压比为 2时, 已经下降到了 0∀ 以下。 而湿空气循环送风温度下降缓慢, 压比接近 3时, 送风温度才接近 0∀ , 这主要是因为湿空气时, 随 和压比增大和出口温度降低, 膨胀机出口空气达 到饱和, 开始出现水蒸气凝结, 水蒸气的凝结热使 得膨胀机出口空气温度相对干空气上升, 并且下 将减缓, 这样就使得湿空气循环不仅能降温, 而且 能除湿。由图可以看出压比等于 1. 4时, 膨胀机 出口开始 析湿, 随压比增 大, 送 风含 湿量不 断减 小。图 2( b) 中示出了性能系数 COP 和单位制冷 量 q随压比的变化。可以看出, 循环中存在一个 最佳压比 opt, 此时性能系数最大, 而且当压比小 于最佳压比时, 制冷系数迅速下降; 当压比大于最 佳压比时, 制冷系数下降逐渐变缓。而且还可以 看出压比越大, 单位制冷量 q越大。
由于空气热容小, 单位体积制冷量很小, 使得 设备体积庞大, 由图 2( b)可看出, 要增大单位体
2008年第 36卷第 03期
被分离, 此过程近似为等温过程, 水分离其的出口
焓值为:
hs = h4 - hw
( 13)
式中 hw 水分离器分离出的水的焓值, kJ/ kg
3. 7 循环分析
循环单位制冷量:
q = hR - hs
( 14)
循环所耗单位净功:
w0 = wc- we
( 15)
循环性能系数:
COP = q /w0
( 16)
2008年第 36卷第 03期
流体机械
77
2 循环流程分析 图 1所示为制冷机的流程示意。
图 1 用于空调系统的湿空气循环制冷机 流程示意
因为循环工质为空气, 相对传统的蒸汽压缩 制冷循环省掉了室内换热器。为了提高循环的效 率, 充分利用排风能量, 使室内排风和环境空气的 混合气流冷却高压换热器。
4 结果与讨论
4. 1 循环的各状态点参数变化 循环的各状态点参数变化如表 1所示。 表 1、2中假设 1点温度为 28∀ , 相对湿度为
60% , 5点温度为 32∀ , 压缩机和膨胀机等熵效率 都为 85% 、换热器换热效率为 85% 、水分离器的 分离效率为 100% 、压比为 2时的模拟结果。表 1 中示出了系统中各点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变化。
( 7)
c
wc = ( h2a - h1 )
( 8)
c
式中 p2 压缩机出口压力, bar
循环压力比
T 2 压缩机出口温度, K k 等熵指数
c 压缩机等熵效率 h2a 等熵过程压缩机出口焓值, kJ/ kg w c 压缩机所耗单位功, kW /kg 进出口湿空气的焓值根据式 ( 3)进行计算, 压 缩过程空气的含湿量保持不变。
型, 分析了循环压比、空气湿度 、设计参数、部件效率等相关因素对循环 性能和送 风温湿度的 影响, 指出了 湿空气 循环制
冷机的特性和提高效 率的途径。
关键词: 空调; 湿空气循环制 冷机; 循环性能; 热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TB657
文 献标识码: A
P erform ance Analysis ofM o ist A ir Cycle R efrigerator U sed in A ir C ond ition ing System
ZHANG Zhen y ing (H ebei P o ly techn ic U n iversity, T ang shan 063009, Ch ina)
Abstrac t: The perform ance of mo ist a ir cyc le re frigerator used in a ir cond itioning system w as investig ated. T he components w ere m ode led using the the rmodynam ic relations. The fac to rs on the pe rfo rm ance and sending a ir tem pera ture and hum idity w ere analyzed such as pressure ratio, hum id ity, design ing param eters and e ffic iency o f the components, and the cha racte ristics o f cyc le and som e approaches to im prove the cyc le perform ance have been presented. K ey word s: a ir condition ing; mo ist a ir cyc le re frigerator; perform ance; the rmodynam ic m ode l
kg
对于显热换热器来说, h3min可利用热空气出口 时的压力、含湿量和冷空气的入口温度 求得。对
于全热换热器, 因为热空气会被冷却到露点温度,
所以 h3m in应根据热空气出口时的压力、冷空气的 入口温度和相对湿度为 100% 求得。 3. 5 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应用等熵效率模型, 膨胀机输出的
单位功为:
了研究方便, 都是把循环工质近似为干空气进行 研究, 而忽略空气湿度的影响。文献 [ 6] 讨论了 空气制冷系统在列 车空调中的应用, 文献 [ 7 ] 讨 论了空气制冷循环在除湿装置中的应用, 并且都 把循环工质看作了湿空气, 但只是对循环流程的 简单参数计算, 并没有深入分析循环特性。
当空气循环制冷机用于空调系统中时, 往往 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成开式, 此时制冷工质为湿空 气, 由于循环的压力和温度变化, 空气的湿度也在 变化, 空气湿度对循环的影响不可忽略。针对上 述情况, 本文建立了湿空气热力计算模型, 对逆布 雷顿湿空气循环制冷机在空调中的应用进行了研
3 湿空气计算模型的建立
3. 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计算
根据湿空气热力学理论, 湿空气独立的状态
参数有 3个, 因此求出某一状态的 3 个相互独立
的参数, 其它状态参数也就可以确定。在以下的
各状态点热力参数计算中, 用到的计算式:
相对湿度:
= pq 100%
( 1)
pq, b
含湿量 d:
d=
0.
622
单位制冷量 q ( kW /kg) 单位除湿量 !d ( g /kg)
性能系 数 COP
数值 80. 2 49. 6 22. 3 6. 44 0. 815
可以看出, 系统温降和除湿过程主要发生在 3 - 4过程, 即膨胀过程。循环中 的最高温度可达 105. 7∀ , 最终送风状态点的温度为 10. 6∀ , 含湿 量为 8g / kg, 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要低于常规空 调系统, 因此建议采用低温送风技术。循环的单 位制冷量为 22. 3kW /kg, 单位除湿量为 6. 44g /kg。 循环性能系数 COP 为 0. 815, 要小于常规空调用 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但是空气制冷机的优势在 于其优良的环境特性和简易的工艺流程, 特别适 用于某些特殊场合, 比如列车空调氟利昂泄漏严 重, 对制冷系数要求不是很高, 而对系统稳定性和 可靠性要求高。另外, 空气循环 制冷机的性能还 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下面分析了主要因素对循环 性能的影响, 进而研究提高循环效率的途径, 以其 优化制冷机性能。 4. 2 压比对循环的影响
pq, b可用经验公式求得, 即:
7. 45t
pq, b = 602. 4 10235+ t
( 5)
3. 2 混合过程
压缩机入口 1点的空气状态参数, 根据新风
O 和回风 R 的状态参数混合确定。 3. 3 压缩过程
压缩机的出口压力、出口温 度和压缩机所耗
单位功分别为:
p 2 = p1
( 6)
T 2 = T 1 { 1+ [ ( k- - 1) /k 1] }
76
FLU ID MACH INERY
文章编号: 1005 0329( 2008) 03 0076 05
Vo l 36, No 03, 2008
用于空调系统的湿空气循环制冷机性能分析
张振迎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9)
摘 要: 针对用于空调系统中的湿空气循 环制冷 机性能 进行了 数值模 拟研究, 对循 环中各 部件建 立了热 力学 计算模
1 前言
在制冷空调领域, 使用天然工质是解决环境 问题的方法之一 [ 1] 。空气无毒无害, 可以自由获 得, 对生态环境无破坏作用, 是最理想的制冷剂, 空气循环制冷机就是以空气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 统。在普通空调中, 空气循环制冷机由于其体积 庞大, 性能低下, 使其应用推广受到了一定限制。 但随着 CFC 工质的禁用, 空气循环制冷机再次受 到关注, 近年来先后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空气制冷 装置和技术的研究及试验, 应用范围涉及住宅、列 车空调、食品冷冻和冷藏等几乎所有的制冷空调 技术领域 [ 2] 。其中研究者们对空气循环制冷机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 文献 [ 3] 探 讨了空气循环制冷 机在列车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并通过实验得出部 件效率、换热器压降对制冷系数都有显著影响, 其 中透平膨胀机的效率影响最大; 文献 [ 4、5] 对空气 循环制冷机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以上的研究者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