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一)生平及主要著述
帕森斯(1902-1979)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0年进入安姆赫斯特学院,主修生物学。生物学对他后来的系统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此期间,帕森斯对经济学和社会学产生兴趣,在三年级时改学社会科学。1924年帕森斯转学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认识了马林诺夫斯基,受其影响对功能主义产生了兴趣。一年后转学到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学说。192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1927回国后被哈弗大学聘为讲师,其后帕森斯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帕森斯任讲师的时候,默顿是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后来成为结构功能主义另一位大家。帕森斯1937年出版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用多维的角度分析社会行动,这本书被学界认为自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之后又一本里程碑的著作。1951年出版了《社会系统》一书,与希尔斯合作出版了《行动的一般理论》,从行动分析转向社会系统分析。1973
年从哈佛大学退休。1979年病逝。
(二)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早期阶段理论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中心,后期阶段以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主要阐述了社会行动理论。
1.行动概念
帕森斯认为行动是主体朝着目标的动作,行动的基本特征是意志性和目标导向。由于对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的强调,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也被成为“行动的唯意志理论”。
行动的构成要素:
任何单元行动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第二个要素是状态,也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状态可以进一步区分为:
(1)手段,指环境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工具性要素。
(2)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包
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行动的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2.对以往理论的批判和综合
帕森斯认为要完整地理解社会行动,要同时对行动的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关注。这是一种多维的研究视角,构成了帕森斯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多维理论是对以往理论的批判和综合中形成的。帕森斯认为以往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理论流派都只考虑上述要素的一个或两个要素,未能全面考虑三个要素。
帕森斯把以往的理论分为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类。实证主义只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忽视了社会规范对行动的影响。
比如实证主义中的功利主义流派,把人假设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尽管功利主义流派强调行动是经过理性谨慎的权衡利弊,也即有明确的目标,考虑到环境,选择适当的手段,但是这一派未能解释目标
的形成,仅仅是假设人都是以争取最大利益为最终目标的,而这个最终目标的形成需要用社会规范来解释,也就是说功利主义忽视了社会规范的影响。
而实证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把行动过程看成是类似物理学的无意识过程,只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行动的决定,而完全忽视人的自觉意识。理性主义传统以德国历史学派为代表。这一传统把时代精神、共同理想和一般价值规范作为理解行动的出发点。这一派完全忽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帕森斯通过对上述学派的批判,综合成了自己的多维的一般行动理论。从一般行动理论立场上看,状态背景(环境)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选择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因素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状态背景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三)社会系统中的模式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