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合集下载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无产阶级的选择。

这条道路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作出的选择。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独立的封建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加速了侵略的步伐。

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寻找一条适合当时中国生存、发展的道路,近代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进行了各种尝试。

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追求的方法。

1851年,农民出身的洪秀全掀起了一场历时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但由于小农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后也只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860年,洋务派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

他们企图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拯救清王朝,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他们试图在不推翻清王朝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与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清王朝的旧臣袁世凯所窃取。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人民仍然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没有改变。

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彷徨和思索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深受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1921年,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政法学院法学姜梦112030005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一)历史必然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在经济恢复工作中,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空前统一,使国民经济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这一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成为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

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拜托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他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的条件。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一化三改2(1)

一化三改2(1)

歼——5
歼——6
歼——7
歼——8II
机 歼 十
中 国 最 新 的 战 斗
1957年 1957年10 25日 月25日,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 通车。 通车。通车典 礼上, 礼上,数百辆 汽车驶过公路 桥面。 桥面。
1952年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年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年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1840年 年 1949年 年 1956年 年 现在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新民主 主义社 会
社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经济体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体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 代替私有制, 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农业的改造 对手工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工作过粗、 急于求成、工作过粗、行政 命令过多而违背了部分人意愿。 命令过多而违背了部分人意愿。 助长党内的急噪冒进情绪
3、中国在五十年代为何选择了
社会主义?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落后的中国面对着 如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当时有几种 选择:第一种是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第二种 是选择农业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认为中国只能 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毛概第三章

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点: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难点: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周恩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在政治上,实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2、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在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从而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这些对国民经济有利的一切城乡资本主义都是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

个体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动向,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A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1952年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认为先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也许十几年,也许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2)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随着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议,使得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所必需的优越的政治条件。

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虽然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快就超过资本主义因素。

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期地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地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须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总议题: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课标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教材分析】本框分两目:第一目“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了解过渡时期及其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做出艰辛探索。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的基本史实,对“一化三改”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尚未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具体的、理性的认知。

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课堂的深度学习和辩证思考,可以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有较深的体悟,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抉择,增强政治认同。

【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2.通过回望1956年的中共八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制定我国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3.通过辩证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与意义。

难点: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学习方法】情境议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分析法等。

【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结合相关史实视频,通过情境设置,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请问是哪两步?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引出节课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 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 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 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 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 达到高潮。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 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 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 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 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 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 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 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 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 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 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可能。
政治条件
• 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 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 •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 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 的主导力量。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 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主主义社会。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被袁世凯窃夺了。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国际条件
• 西方资本主 当时国际上东西方冷战正炽 义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 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 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 国与西方本就很紧张的关 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 • 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 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 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8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1、B2、C3、A4、B5、B6、D7、C8、A9、B10、A 11、D12、D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主要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B、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E、土地改革的完成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是()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新民主主义义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是()A、工人阶级B、资产阶级C、地主阶级D、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E、官僚资产阶级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主要依据有()A、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B、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施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E、马克思、列宁关于“革命转变”与过渡时期的理论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主要包括()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的加工费和货价B、“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C、公私全营后资本家拿取的定息D、国家支付给资本家的补偿基金E、给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和恰当的政治安排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8、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包括()A、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B、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C、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D、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E、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9、我国在对个体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要求过急B、工作过粗C、改变过快D、侵犯了中农的利益E、形式过于简单划一1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采取和平的方式C、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D、对所有制和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E、一切从实际出发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4、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外条件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语法知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语法知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从国家角度看,其有利因素有()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脸,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A.①©B. ®@C.②③D.③④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忠是()A.新政协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邓小平所指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的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改造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超到了促进作用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③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收归国有,壮大了国家实力A.①©B.②®C.①®D.③④4.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在于①调动了群众建设的积极性,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楚了坚实基础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富到强的伟大飞跃A.①©B. ®@C.②®D.③®5.历史犹如一而镜子,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轨迹。

下列词语能够记录“三大改造”时期待征的是①“社会主义” “合作化”②“公私合营” “过渡时期”③“开国大典” “站起来”④“一化三改” “共产国际”A.①©B. ®®C.②③D.③④6.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是性的胜利,对其意义理解正确的是()①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②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立了坚实基础③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④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立了根本政治前提A.①©B. ®@C.②®D.③④7.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第2课 第2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题纲

第2课 第2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题纲

议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过渡时期1.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国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1.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2.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四、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3.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某些经济落后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恰恰相反,它正是这一规律在革命发展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必然体现。

它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少数国家取胜、然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胜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使整个世界能更快地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毛概专题五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OK

毛概专题五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OK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28
失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 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 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 理也很不适当。”
34
讨论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顺应历史发展 的需要,两者的历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改造是改 革的前提,改革是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 对其遗留问题和缺陷作改正和弥补。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发展 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项目 四马分肥 定息 资本家高薪 共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支出 13亿 11亿 8亿5千万 32亿5千万
26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 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 合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27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35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科学院
36
人文社科学院
24
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利润分配)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分析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结构, 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的经 济形态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 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 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 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 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
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和 历史经验
一 、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走合作化道路 基本原则: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形式: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
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952年冬——互助组 1953年1月—1955年上——初级社 1955年夏—1956年底——高级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 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从供销合作 入手,逐步发展到走 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形式是:
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 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B6、D7、C8、A9、B10、A11、D12、D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班级:学号:姓名:2015年3月20日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这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伟大转折、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

要面对当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未来可预测与不可预测并存的发展趋势,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和科学准确的理性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实事求是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迅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随即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毫无质疑,理论界、学术界和党的高层领导者都坚信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思考当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

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等。

经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与理论总结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结论。

语法知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真题汇编含解析

语法知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真题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历史意义在于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③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

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使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

”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5.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关于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表述正确的有①党的基本路线是其转变的指导纲领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③这一转变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起点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6.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D.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C3、 A4、 B5、 B6、D7、 C8、 A9、 B10、 A11、 D12、 D二、多项选择题1、ACD2 、 ABCDE3 、 ADE4 、 ABD5 、 ABCD6、ABCE7 、 ABC8 、 ABCDE9 、 ABCE10 、 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在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论文: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论文: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

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

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对共和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它是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开端。

它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已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中国建立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急于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因此,这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而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就其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来说,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问题解析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问题解析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二)可能性 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按 照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 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只用了三年时间, 就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各项 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新民主主 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向社会主 义转变创造了条件。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1.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 家政权的巩固,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 治保证。 政权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是从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 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政治制度还 不完善。为此,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 列斗争。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初步建立,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意识形态 基础。
建国初期,党开展了思想文化改造工作, 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洋奴买办思想, 进行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使广 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发展 规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与性质 特征:(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 主义因素起领导作用。 经济上,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文化上,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 济形态。 毛泽东承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独立性和阶段 性,并且指出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 展生产,搞好经济即民生问题。当时毛泽东 已经注意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社会主义建立是有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即高 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落后的中 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就避不开大工业及其世 界交往的普遍发展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3)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
毛泽东肯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是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的 楼梯。作为一个楼梯,必然是过渡的、暂时的,同时 和上下两个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的。尽管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却又是暂时的。对于这 样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而言,发展不是目的,结束才 是归宿。换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是走上社 会主义之途的逻辑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解放生产力,
从而促迚社会的全面迚步和发展。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
务的基本完成,为了促迚社会生产力的迚一步发展,为了实现
民族复兴、人民并福,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其历史必然性是: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觃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2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
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
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J 国家政权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
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并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迚一步增强,中国特艱社会主义
事业迚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
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
幵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迚而使中华
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
族乊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共同享有人
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
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
的精神追求,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
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

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
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
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
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含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是把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成果;③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
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两大理论成果及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共同特点:①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
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

②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③这些理论成果在
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