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诗词赏析: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诗词赏析: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诗词赏析: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定风波·自春来宋代: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注释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亸(duǒ):下垂貌。

无那:无奈。

恁么:这么。

鸡窗:指书窗或书房。

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沈天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沈天祐)

《定风波》赏析(沈天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

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

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

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

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

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

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

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

“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

“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

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

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

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鉴赏

苏轼定风波鉴赏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苏轼《定风波》词赏析摘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以苏轼《定风波》词为载体,以该词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的意境交融方式为侧重点,在赏析该词独特精妙的叙志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苏轼本人令人称道的为人处世心态。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闲适旷达正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东坡词之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自我叙志之词。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东坡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触景生情,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十分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慌、笑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定风波》也正是以其闲适从容的文风,乐观豁达人生态度历来被人们所品味和赞扬。

那么,为什么这首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又凭什么能够感动千千万万人,除了有作者真挚旷达的情感以外,与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有着千千万万官场失意的文人,他们或许有着与苏轼同样的愁苦与郁闷,也有着与苏子一样的大彻大悟,但唯有苏东坡能够以其神来之笔,将内心之感受叙述得酣畅淋漓而又朴实无华,也让后来众多文人的官场失意归隐之作黯然失色。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篇一《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诗词鉴赏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诗词鉴赏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诗词鉴赏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诗词鉴赏如下: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原文的意思是: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原文是: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定风波诗词鉴赏

定风波诗词鉴赏

定风波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读起来的时候,让人只觉得欢畅淋漓、喜溢眉梢、神采飞扬、喜不自恃,感觉作者心中有无比欢乐的趣事要一骨脑的全部倾泻出来,好像要把无比得意的人生迫不及待的向世人昭告。

其实不然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只有苏轼不以为意,泰然自若,迎雨而行。

在风雨飘摇的逆境中,他驰骋纵横,我行我素;在坎坷的仕途中,他依旧满腔豪情,笑傲人生。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反正都要向前走,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

走过去,一切都变成了风景,一切都不值一提。

面对自然的风雨,苏东坡淡定以对,甚至把它当成风景欣赏,从中感悟出常人难以体会或者不愿驻足体会的情趣。

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风雨,我们又何尝不能学学他呢?学着做一颗丰富饱满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悲观、不伤颓,以达观疏旷的姿态,以超然万物的洒脱,去收获人生更深刻的反思。

春去秋来,红尘如梦。

我们能留给岁月的,岁月能留给我们的,除了最好的自己,别无他物。

“心怀善念可利人,心怀感恩则利己”。

释怀恩怨,人生才有和谐;懂得宽容,岁月才有温度;学会不计较,日子才会有斑斓。

在这世上,谁都不是谁的谁,不必依附谁,更没必要巴结谁,得意时莫张狂,跌倒后别气馁,抛却贪心妄念,正视颠簸坎坷,只管流自己的汗,走自己的路。

迎着万千秋色,继续向前走吧,尽管奔波的路途难免苦楚,但总好于在原地一直徘徊踏步,虽然明媚的风景日渐萧瑟,但我们的心里却可以永远住着秋水长天。

愿只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与之匹配的内涵和灵魂,或友善,或无畏,或纯粹,或沉稳,活得像自己,做好自己,不负这场生命的旅程。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定风波》含答案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抒写词人和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的所感所思。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徐”字刻画出词人在风雨中高声吟咏、悠然行走的形象。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的喜悦。

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31.C3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或:笑傲人生、潇洒乐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等)【解析】31.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赏析。

C.有误。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根据“相迎”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

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词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一语双关,“风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

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

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 。

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但他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可据此作答。

励志古诗词《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淇澳古渡阔水流,黄沙空里白鹭飞。

江山空回枫林声,定风波上平银台。

赏析:
《定风波》是盛唐诗人杨炯的名作,用描写风光的形象来表达对心中发自内心的理想的追求。

笔下的主题是一个豪迈勇敢的志士,在湍急的淇澳古渡之滨,乘风破浪,用精神和努力向追求的目标进发。

全诗表现了一份坚定不移、激越奋发的精神,并以出众的叙事手法带出了激情澎湃的感受。

全景式的描写穿梭于风景各处,以淇澳古渡为背景,描写阔水流、黄沙空里白鹭飞,江山空回枫林声,最后定风波上平银台,象征着向理想前进的无畏与勇气。

诗人对大自然的描写不能不令我们惊叹,它的细节性十分强,把前后的画面穿梭在雄浑的江山之间,也显示出诗人更高层次的哲理思想。

诗中表达的“定风波上平银台”,是一种惊叹之情,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也就是在定风波上,但仍能够平安到达银台,这既体现了作者对一切浩大和激荡的光辉愿景的追求,也体现了一种无出其右的豪情壮志和挚热的信仰之情。

本诗在描写上充满了锐利的艺术高度,栩栩如生,而那收尾处,更是雄浑的语气中,将审美情趣升腾至最高点。

总之,这首定
风波,使人有一种无限的赞叹之情,杨炯的灵魂正传递着无尽的信念和志气。

苏轼《定风波》鉴赏课件

苏轼《定风波》鉴赏课件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 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诗词主题
此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仕途挫折、人生坎坷的超然、旷达、豪迈和坦荡的人生态 度。
诗词意境分析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雨中行路的风景,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 解。雨中的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沧桑感相互呼应,使整首词的 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
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 、词、散文等多个领域。
输标02入题
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表达了作者对 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他的诗作如《海棠》 、《题西林壁》等,深受读者喜爱。
04 苏轼其他作品鉴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总结词
苏轼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 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和无尽哀思。
详细描述
这首词以梦境开头,苏轼梦见与妻子 相见,但醒来后却发现一切只是梦境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苏轼表达 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结词
05 苏轼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作
苏轼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被广泛模仿 和学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
思想观念
艺术审美
苏轼的艺术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创 作和审美标准产生了影响,使人们对 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的思想观念,如对人生、自然和 社会的独到见解,影响了后人对这些 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古诗定风波·暮春漫兴翻译赏析

古诗定风波·暮春漫兴翻译赏析

古诗定风波·暮春漫兴翻译赏析《定风波·暮春漫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前言】《定风波·暮春漫兴》,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

上情下景,情景交融。

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

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

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注释】⑴暮春:春末,农历三月。

《逸周书·文傅》:“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⑵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明杨慎《木泾周公裒集鄙诗刻之作此以谢》诗:“漫兴诗成散逸多,玉人彩笔为编摩。

”⑶少日:少年之时。

清纳兰性德《湘灵鼓瑟》词:“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

”⑷插花:戴花。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⑸走马:骑马疾走;驰逐《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⑹钟:酒杯。

千钟极言粮多。

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

《孔子家语·致思》:“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

”⑺病酒:饮酒沉醉。

《晏子春秋·谏上三》:“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⑻茶瓯:一种茶具。

⑼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茶瓯(ōu欧):茶罐。

香篆(zhu àn音同“赚”):篆字形的盘香。

宋范成大《社日独坐》诗:“香篆结云深院静,去年今日燕来时。

”同时,该词又有香名的意思,形似篆文。

宋洪刍《香谱·香篆》:“[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⑽帘栊:挂有帘子的窗户。

亦作“帘笼”。

窗帘和窗牖。

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

苏轼《定风波》鉴赏

苏轼《定风波》鉴赏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动荡, 社会矛盾尖锐,百姓 生活困苦。
苏轼因上书反对王安 石变法而被贬官,后 因“乌台诗案”被捕 入狱。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 革,与当权者存在分 歧。
个人背景
苏轼性格豁达,为人正直,不畏 权贵。
苏轼在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法、绘画等方面 均有很高的造诣。
苏轼的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和人生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苏轼在词中描绘了自己在雨中行走的场景,通过雨中行走的 感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认为无论人生中遇到何种困难 ,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超然。
艺术手法
苏轼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雨中行走 的场景来象征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苏轼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雨 中行走的感受和自然景象,与人生的 困难和挑战进行对比,强调了保持内 心平静和超然的重要性。
自我超越
通过描写自然风雨,苏轼表达了自我超越的愿望,启示我们要不断突 破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自然景物的描绘
苏轼在词中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描绘,为文学作品创作提 供了借鉴,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情感表达的含蓄
苏轼在词中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使作品具有更深的 内涵和意蕴,启示文学创作者要善于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 表,诗、词、散文均有深 远影响,其作品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苏轼文学成就
诗词创作
苏轼的诗、词创作均取得了极高的成 就,其诗清新自然,词豪放洒脱,被 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散文创作
文学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 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文坛宗师”。

唐宋诗词赏析之定风波【北宋】苏轼

唐宋诗词赏析之定风波【北宋】苏轼
写作者在去沙湖的路上遭遇风雨 的情景。从字面上看像是一幅田间写照,出 行遇雨,本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这一切对 于作者感受却与众不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如同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幸,所以古往今来, 人们总是很自然的把人的一生叫风雨人生。 怎首词揭示出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理。伟 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 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 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 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 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 位置。

黄庭坚诗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黄庭坚诗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这是诗人黄庭坚被贬黔州所作,那时候黄庭坚身居恶劣环境,但是他没有屈服于生活的艰难,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保持着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定风波⑴·次高左藏使君韵万里黔中一漏天⑵,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⑶,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⑷。

莫笑老翁犹气岸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⑹?戏马台南追两谢⑺,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⑶霁:雨雪之止也。

⑷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⑸气岸:气度傲岸。

⑹华颠:白头。

⑺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译文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

这首词就是他在黔州贬所的作品。

赏析《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发奋精神。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诗词鉴赏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诗词鉴赏题

定风波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名篇,该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深受后人喜爱。

罗绮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名篇,该诗以其清新秀丽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也深受后人喜爱。

本次鉴赏题以定风波和罗绮这两首诗为主题,将对它们的风格、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定风波赏析1. 定风波蕴含的意象定风波以描写春天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出现了莺啼燕语、花枝蕊艳、风动草摇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起到了丰富形象、烘托氛围的作用,使整篇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定风波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其表现主义的手法和豪放的情感表达,深受后人喜爱。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使整篇诗歌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诗中对春天的描绘也极富感染力,给人一种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对诗中的春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定风波的意境创设定风波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充满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使整篇诗歌具有了浓厚的生命力和朝气。

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使整篇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意蕴和内涵。

二、罗绮赏析1. 罗绮蕴含的意象罗绮以描写春天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出现了桃花潭水、小楼春风、百花深处等清新秀丽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起到了丰富形象、烘托氛围的作用,使整篇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罗绮的艺术特色罗绮以其清新秀丽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而著称,其清新的语言和秀丽的意象深受后人喜爱。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写景、拟人、意象等,使整篇诗歌充满了浪漫和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诗词鉴赏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

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

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自从春
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

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

“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

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

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

”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身旁。

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表现。

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

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

柳永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

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它较少封建思想的羁縻,也比较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

“男女
授授不亲”的封建时代,它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词里,就形成了《定风波》中这位女性的声口:“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她看来,青春年少,男恩女爱,才是人间最可宝贵的,至于什么功名富贵、仕途经济,统统都是可有可无的。

这里所显露出来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愿望,晏殊等正统士大夫文人看来,自然是“俗不可耐”和“离经叛道”的,但是其中却显露了某些新的时代契机。

对于当时的市民群众来说,也唯有这种毫不掩饰的热切恋情,才是他们倍感亲切的东西。

因而,这种既带有些俗气却又十分真诚的感情内容的词作虽得不到正统文人的认同,却能市井间不径而走,以至达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诵歌的地齿。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是对传统词风的一种俗化。

柳永以前,词坛基本是小令的天下,它要求含蓄、文雅。

到了柳永,他创制了大量的慢词长调,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柳词所写的一对青年男女,实际上是属于市民阶层中的“才子佳人”,是功名未就的柳永自己和他青楼中的恋人的化身。

所以,为了要表现这样的生活和心态,柳词就采用一种从俗的风格和从俗的语言。

为表现一位青楼歌女的情感,这首词就采用了民间词所常用的代言体写法和任情放露的风格,以及那种似雅而实俗的语言。

词的上片,用富有刺激性的字面,例如“惨绿愁红”,尽情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再用浓艳的词
笔,如“暖酥消,腻云亸”之类,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形态;接下来便直接点明她那无聊寂寞的心境即“终日厌厌”。

以下直到下片终结,则转入第一人称的自述。

那一连串的快语快谈,那一叠叠的绮语、痴语,其中又夹着许多口语、俚语,就把这个人物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她那香艳而放肆的神态,真挚而发露的情思,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柳永的这首词典型地体现了市民价层那种“以真为美”、“以俗为美”的文学趣味。

它不讲求含蓄、文雅,只求畅快淋漓、一泻无余地发泄和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柳永的这种文学追求和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宦场失意后落魄文人和知书识文的风尘女子极易产生共鸣,这首词就是这种共鸣的产物。

难怪元曲大家关汉卿会据此把柳词摆上舞台,用另一种方式传唱这种非正统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