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的内容,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说明文。
内容丰富,既有对古诗文的欣赏与介绍,也有对古代四大发明的涉足。
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初步感知,而且积累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因此,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构建趣味化课堂,让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产生深入了解汉语成语的愿望。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这些四字词语读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准“墨、雅、砚、好”等字音,理解雅人四好中的“好”是爱好的意思。
3.了解积累这些四字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不同的四字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和诵读这些四字词语,知道他们的含义,进而增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五、教具: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分钟)(播放ppt)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有着祭祖、扫墓等习俗的清明节、可以登高望远赏菊花的重阳节;欣赏了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并畅谈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乐曲,光芒四射。
也像一本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书本。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传统文化这本奇妙的书,一起探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请让我们一起欣赏本期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再一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妙。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朗读、默写课文内容;能够正确运用“日积月累”的成语;能够简单运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践。
2.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的理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学科交叉:语文与道德、数学。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朗读、默写课文内容;2.能够正确运用“日积月累”的成语。
三、教学难点1.能够简单运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践。
2.能够正确运用“日积月累”的成语。
四、教师教学活动1.课前预习预习本单元教材,确保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教学【导入】(1)呈现图片——日出海景,并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每天日出、日落的景象吗?”(2)介绍“日思夜想”、“日积月累”的成语,并谈及它们的意义。
引出“日积月累”的学习理念。
【阅读课文】(1)要求学生桢读课文,理解内容。
(2)再次读课文,教师通过解释,让学生理解“日积月累”在生活中的运用。
(3)提问让学生参与讨论:从举例中学习如何积累。
【讲解“日积月累”学习方法】(1)从每天做出一个小小的进步开始,(2)制定长期计划,注重规律与坚持,注重积极反馈。
【活动探究】教师让学生想想下列问题:(1)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复习今天所学课程?(2)你们有没有遇到“一蹴而就”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 (3)日积月累的理念对学习的重要性等问题。
【讲解“步步为营”】(1)让学生理解“步步为营”的含义,并学会将这种策略运用到学习中,以便更好的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分享在学习中如何使用“步步为营”策略,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
五、学生活动1.学生听讲,并认真思考与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3.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并分享“步步为营”的策略,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
六、教学资源及运用1.教师提供手写板,用于现场板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窝囊)第二课时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1.读句子,写古诗。
(1)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粽子)重阳节(菊花酒)元宵节(元宵)中秋节(月饼)春节(水饺)3.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和亲人)(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1.激趣引入:同学们,说到蔡伦,我想你们一
定马上就联想到了他改进的造纸术。
师生互动
(1)课件出示“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
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
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
捣烂成浆; 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思
轻便又好用的纸。”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句于,
边读边找出动词,体会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
呢?
生:作者抓住了几种不同的龙的形态,并把它
们各自的样子描写得形象逼真。
师生互动
生:为了更具体地写出龙的不”呢。
(2)课件再次出示文段,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
聚焦排比句式,引导学生体会“有的...有的...
还有的...”具体抓住了三种不同状态的龙来说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明确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的方法及意义。 难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楚、有条理的介绍手工活动过程。
教具学具及
多媒体课件;搜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标牌 课时
多媒体应用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掌握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的方法及意义, 同时能够进行合理运用。 2.掌握有条理的介绍手工活动过程的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文段,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作
者描写了大街上的各种招牌、形形色色的各类 学生自主探究、研读,
人物......),教师适时引导他们重点抓 住对人物 试着与同桌进行交流
的描写,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的细腻
刻画,并借助想象,进一步感受画面所反映出
来的“街市的热闹”。
3.引导学生再次联系两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说 学生再次联系两篇课文
个 意 思 来 写 的 , 并 且 都 运 用 了 “ 有 的 ... 有 么共同特点
(部编版)统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表格教案(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三年级语文卷(测试时间:80分钟)密1.根据语境写词语。
(10分)原创chuī fú chuí liǔ春天来了,微风轻轻地()着(),老师带着我们到操场上放风筝。
不一会儿,天空中就成了风筝的海洋:xiōng měng wēi wǔ yōu xián有( )的“老鹰”,有( )的“蜈蚣”,有( )huó pō的“蝴蝶”,还有( )可爱的“小燕子”,它们你追我赶,kuā jiǎng běn lǐng好不热闹。
校长看见了,也()我们的()高!jiāo’ào qiān xū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做人要()。
2.下面四组字的读音,每组中有一个不正确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原创(1)①薄(bó)弱②揉皱(zòu) ③旭(xù)日④万象更(ɡēnɡ)新()(2)①河豚(tún)②闲散(sàn)③纤(xiān)维④兴(xīnɡ)旺()(3)①裂缝(fèng) ②朝鲜(xiǎn)③投掷(zhèng)④栅(zhà)栏()(4)①模(mó)型②脊(jí)背③咳嗽(sòu)④遵(zūn)循()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改编A.冰雪戏要分裂娇软 B.扑腾清爽钩竿睡衣C.布料衬衫粘胶滴答 D.莫非池塘题前负责4.下列词语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2分)原创A.改进缺点 B.说明立场 C.传承文化 D.发展想象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原创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C.因/释其耒而/守株。
D.因释/其耒而/守株。
6.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诗文。
(4分)原创(1),春风花草香。
(2)借问酒家何处有?。
(3)改过不吝,。
(4)人间四月芳菲尽,。
7.挑战你的判断力,在你认为正确的句子后面,打上√。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课文分析】《纸的发明》是一篇关于纸的说明性文章。
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发明的缘由、演变和发展,告诉我们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文章虽然是说明性的文章,但是不枯燥、乏味,作者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纸发明的过程。
【教学要点】1.生字识写课文18个生字,8个要求会读、13个要求会写,其中“欧”“洲”“社”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会读的字中,要注意“创”是后鼻音,“伦”“鲜”“洲”是前鼻音,其中“鲜”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iǎn,组词鲜为人知,朝鲜,另一个读音xiān,组词新鲜。
13个会写的字中,“术”“册”为独体字,“录”为上下结构的字,“存”为半包围结构的字,“伟”“保”“约”“验”“阿”“伯”“欧”“洲”“社”为左右结构的字,“伟”“保”“约”“验”“阿”“伯”“洲”“社”8个字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与避让,“欧”左右等宽,“伟”“保”“伯”都是单人旁。
2.课文默读三年级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做这方面的训练。
检查默读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评估,看看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
3.概括段意《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的第一题,写出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要点,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感受纸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学习字词,认识蔡伦1.出示词串一:记录一册书携带经验保存(1)读准字音:注意“录”的声母是“l”,“册”“存”是平舌音。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课文解读】语文园地三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平台”关注的是本单元语文要素——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以《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两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都是以先总后分的结构布局,围绕第一句中心句铺陈叙述。
其实《赵州桥》一课中,第2自然段亦是如此。
为了写清楚“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作者介绍了桥上车马、行人走道的设计,还详细说明了桥身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的设计之妙。
“交流平台”虽然安排在“语文园地”中,但从其功能发挥来说,一定要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这一表达方法有所感悟,有所理解,并学会迁移运用。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招牌,其中需要识记的生字7个,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
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场景中认读标牌名字,认识这7个汉字。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呼应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
第一部分,以《纸的发明》一课蔡伦造纸的段落为例,通过图示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连贯准确的动词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第二部分选取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和《赵州桥》课文段落,提示学生比较发现两段话的共同点:1.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介绍事物的某方面特点;2.具体描写时都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个片段。
“日积月累”中要求朗读并积累“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的具体内容,这和本单元传统文化的主题是契合的。
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先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相机做图文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1.读招牌识字,认识7个生字、6个标牌。
2.能用连贯准确的动词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3.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4.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每课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教案+知识点总结9.古诗三首 (1)10.纸的发明 (6)11.赵州桥 (9)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3)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15)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17)语文园地三 (18)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导读课教案优秀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导读课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理解】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选一个节日,写一写。
【设计理念】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度把握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既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践,又要有效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示”,适时加以引导。
【学情简介】他们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式已经适应并渐渐习惯,教学本导读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度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会写5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字词;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阅读学习单、ppt【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直击主题(一)直接进入单元主题: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表格版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学生活动: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②语言运用: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③思维能力: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
③思维能力: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
2.学习重点难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2.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3.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第三单元相关课文内容,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熟练掌握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能流畅朗读和理解。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复习第三单元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进行讨论和思考。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难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提高课文理解深度。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或图片卡片。
3.其他:准备复习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和辅助练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场景或角色,帮助学生复习课文情节。
第二部分:课文复习(30分钟)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分段深入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和难句。
3.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和主旨。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30分钟)1.布置练习题或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解答。
2.分发课外读物或相关练习材料,让学生课外巩固练习。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10分钟)1.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进行个人或小组分享。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和反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课外阅读。
2.写一篇课文读后感并背诵。
3.完成相关练习题或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次复习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细致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名师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在教学“交流平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出例文中的总起句,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写作方法的训练落到实处。
2.识字加油站指导学生认识“税、档、咖”等7个生字,重点关注“税、档、阅”的读音。
引导学生交流,说说如何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生字。
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本上这些场所的名称,让学生说说这些场所是做什么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场所的了解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对学生不熟悉的场所做一些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人等途径做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3.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题教会我们如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书写手工活动过程;第二题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详细地写清楚了一个主体。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
运用范例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4.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将四字词语读正确,并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
教师板书:赵州桥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二、自读课文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3、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三)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五、指导书写1、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2、师范些,生练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二段:(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优质教案(新课标)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思路: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方案等方式,以“打卡中华文化展览,弘扬华夏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学习,以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整体化思维的结构化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整体学习中的运用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
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
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
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案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能回忆并总结出“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主动地把识字途径及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提取动词,有条理地介绍清楚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能说出句子的特点,并仿照例句进行仿写。
4.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能按活动的步骤提取动词,有条理地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回忆、总结出“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按活动步骤提取动词,有条理地介绍清楚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3.能说出句子的特点,并按例句仿写。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2、3:教师新课导入:老师今天考考大家,给同学们看两幅图,看谁最先说出是咱们学过的哪篇课文。
预设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纸的发明》。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直观的形象,给学生更强的回忆与提示作用。
)二、复习巩固,仿写练习。
1.教师过渡:这是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
继续学习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出示课件4求:学生自读教学目标。
教师黑板上板书:语文园地三。
分别出示课件5、6:教师引导思考:我们来看《赵州桥》第3段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学生读一读)谁能回忆起,我们学这一课时,是用怎样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预设1:老师我知道,第二自然段先写赵州桥的雄伟。
再用列数字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
预设2:第三自然段通过写桥上精美的狮子图案来展现赵州桥的美观。
预设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写人多热闹,写了各种各样的人。
预设4:还写了街市上热闹。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小组代表展示设计的春联、月饼、背诵中秋节诗句。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对腊八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认识,这些节日相比较其他节日来说学生接触的较少
表演写春联、做月饼和搜集古诗既锻炼了学生手脑,又巩固了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是学生切实开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学生查找的内容可能大多关于春节、元宵等众所周知的节日,对于部分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过节氛围较轻的节日查找资料不足,内容不够丰富,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与身边的伙伴分享。
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备
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认识《小熊的好耐心》这篇课文
-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 能够听懂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
-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
教学重点
-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
教学难点
-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
- 课文:《小熊的好耐心》
- PPT课件
- 讲义
- 小熊玩偶
教学环节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小熊玩偶,引出小熊十分耐心的事情,激发学生好奇
心和研究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文《小熊的好耐心》。
2. 朗读课文
老师学生齐读,再分段读,学生个别读。
3. 讲解课文
通过PPT课件,全面解析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道理。
4. 研究课文
通过和学生互动,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提高其观察分
析和理解能力。
5. 情感体验
通过剧情导入,现场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小熊
在课文中的内心世界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流畅朗读课文的技巧,
还学会了在课文中理解道理的方法,以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
课程设置合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环节步骤清晰,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快速地朗读押韵词。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句意。
3.能够正确书写生字、生词。
4.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5.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能力目标1.能够在语文园地中尝试表演,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能够在交际中尊重他人,学会沟通。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语文园地生成团队,学会团队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课文,掌握正确的朗读和书写方式。
难点1.学习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句意。
2.熟练掌握朗读和书写生字、生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团队、学校、社区三个范畴,了解团队的概念,并带出本节课的主题:“语文园地”。
2. 学习课文(40分钟)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学习正确的朗读方式,注意语调、语速、停顿等细节。
3.学习新的生字、生词,通过讲解和实践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
4.让学生自己钻研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谈论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3. 团队学习(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要求表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讲解员、话题提出者等。
2.通过设立话题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尊重他人。
4. 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去,阅读生词、生字,熟悉课文,做好准备,以便下次课上更好地表现。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团队”和“合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讨论不同的话题、表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
在语文园地中,他们学习了正确的朗读和书写方式,并逐渐熟悉了生词、生字。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下一节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实力。
部编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也门撤侨》优质教案
*也门撤侨教学要求1.认识“撤、侨”等12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什”,理解词语。
2.了解也门撤侨的原因和过程,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在中国军人的护送下,也门同胞登上军舰,准备离开也门的图片。
2.讲述:2015年3月29日中国同胞从也门在我国军人的护送下,乘坐军舰离开了也门。
3.板书课题:也门撤侨,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师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撤侨..有声警戒.码.头预料.热泪盈眶.协.助什.叶派..海域.执.行赴.扫描.猎猎注意读准:翘舌音“撤执”,后鼻音“眶”等。
注意多音字“什”,在这里读“shí”,还有一个读音“shén”,组词“什么”。
3.通过回家后的预习,你学会了本课的哪些词语?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1)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开火车”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并思考:课文是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2)集体交流,理清层次。
(课文是按撤侨的原因、撤侨的过程、以及作者的感想写的。
)四、品读课文,重点感悟1.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军舰撤侨?师相机点拨以及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可能回答如下:A.也门安全形势持续恶化。
B.武装组织大举进攻亚丁市。
C.首都等地遭受沙特空袭。
D.为保护在也门的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准备也门撤侨行动。
指导朗读:要读出恐怖、紧张的气氛,如果学生读得不是很好老师范读,再知名读,学生评价或自评。
最后全班齐读。
2.汇报交流“也门撤侨的过程”。
3月26日夜,海军向也门亚丁港海域机动。
3月29日,祖国派军舰把中国公民撤离也门亚丁港海域。
之后几天,分4批撤出613名中国公民,还协助15个国家撤离279名外国公民。
3.理解“人道主义情怀”和“大国担当”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58页)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 三语下教案第三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 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画》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018-2019 三语下教案课题内容简说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古诗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三首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发明智。
赵州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中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的画学习目标1.认识 50 个生字,会写 37 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2018-2019 三语下教案9.古三首⋯⋯⋯⋯⋯⋯⋯⋯⋯⋯⋯⋯⋯⋯⋯⋯⋯⋯⋯⋯⋯⋯⋯⋯⋯⋯⋯⋯2 ~310.的明⋯⋯⋯⋯⋯⋯⋯⋯⋯⋯⋯⋯⋯⋯⋯⋯⋯⋯⋯⋯⋯⋯⋯⋯⋯⋯⋯2 ~ 311.州⋯⋯⋯⋯⋯⋯⋯⋯⋯⋯⋯⋯⋯⋯⋯⋯⋯⋯⋯⋯⋯⋯⋯⋯⋯⋯⋯⋯2 ~ 312*. 一幅名中外的画⋯⋯⋯⋯⋯⋯⋯⋯⋯⋯⋯⋯⋯⋯⋯⋯⋯⋯⋯⋯⋯⋯⋯1~2合性学· 文园地⋯⋯⋯⋯⋯⋯⋯⋯⋯⋯⋯⋯⋯⋯⋯⋯⋯⋯⋯⋯⋯⋯⋯ 3 ~4教法与学法1.学生自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文内容,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文化的料,增民族自豪感。
9. 古诗三首古三首型新授《元日》是宋代人王安石所作,通春放鞭炮、喝屠酒、等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人杜牧写的,的前两句写清明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后两句通一一答,把路人的愁思化前行的斗心。
《九月九日山兄弟》是唐代人王写下的一篇流千古的思佳作,人明借重阳佳表达了自己家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首先是熟古,再合生活理解意,感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1.自古,生字。
( 学生 )学前2. 收集人的相关料和中国日的俗。
(生)准3.多媒体件。
(教)2安排教学程第一1.本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学目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古。
学习重 1. 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点 2. 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学前准备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
(用时: 5 分钟)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用时: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
(学生)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生)3.《元日》相关课件。
(教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些传统节日吗?每个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2. 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呢?习惯。
2.板书诗题:元日。
1.教师范读,引导学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生自读三首古诗,读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15 分钟)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的掌握情况。
来读。
1.教师简单介绍作 1. 了解作者王安石。
者。
2. 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三、精读2.课件出示前两句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古诗,感诗,思考:问题。
悟诗情。
(1)“除”是什么意 3. 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用时:思?问题。
15分钟)(2)这两句诗描绘了 4. 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3. 齐读后两句诗,思流。
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1. 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四、诵读 1. 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感悟。
行交流。
同?(用时: 2.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5 分钟)2. 有感情地朗读古尝试背诵。
诗。
3.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 1. 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目标 2.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学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环节1. 学生自读古诗,互一、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 课件出示第一、二细读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清关风俗。
什么“欲断魂”?他们的明》。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心情如何?(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 课件出示第三、四时: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15 分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钟)4. 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 自读古诗,交流对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二、者。
作者的了解。
细读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2. 课件出示重阳节的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九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异”和“倍”。
月九习俗。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日忆 3. 逐句理解诗意,想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山东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什么?兄 4. 说说整首诗的诗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弟》意。
诗意。
三、1. 教师带领学生再读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诗表达的情感。
再读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悟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的节奏和韵律。
情。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四、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诗,了解传统节日。
其他的传统节日。
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纸的发明课题纸的发明课型新授课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我先设计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说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前 1. 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准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 2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 1.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目标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重点学前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准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环节1. 教师拿出课本和各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1. 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什么做的 ?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 小结,揭题。
2. 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了解。
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3. 齐读课题。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1.要求学生自读课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音。
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 掌握多音字“累”和2.课件出示本课词“鲜”。
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3. 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4. 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章大意。
主要内容。
82018-2019 三语下教案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
四、总结巩固。
钟)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前准备教学环节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第2、3 自然段,了解人类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2. 再读第 2、 3 自然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式的缺点。
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张进行比较。
汉时代,用麻造纸。
板书:竹片、木头→ 2. 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笨重纸的缺点。
1.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复述。
程。
2.布置课堂作业。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增删一、品1.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读第 4 欢的方式读第 4 自然段,自然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段。
2. 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用3.根据原文,思考交时:20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分钟)什么能传承下来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二、了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解发2. 联系第一自然段,明意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义。
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三、拓2.再读课文,完成课展延后习题第一题。
伸。
作业:收集资料了3.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1.自由读第 4 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
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