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0923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f.png)
经络研究报告经络研究报告1.报告背景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对经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经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3.经络的研究进展目前,经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经络的存在与分布通过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条经络系统,并在特定的区域有着明确的分布。
这些研究结果为经络研究提供了基础。
3.2 经络与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经络的阻塞、失调等问题被认为是一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经络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3.3 经络的功能与调节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视为能量传输和调节的通道。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可以通过传导、反射等方式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
4.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经络的存在与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但由于经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答。
未来的经络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经络的物质基础目前,关于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未明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生化分析和细胞学方法,探索经络组织的成分和结构,揭示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4.2 经络调节机制经络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调节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4.3 经络治疗的效果与机制经络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探究经络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估方法。
4.4 经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微电极技术、成像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更直观、精确地研究经络。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d0bb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c.png)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329778084868762caaed55c.png)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距 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 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 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 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还提出了经 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3 循经声信息检测 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 (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 轨迹与古典记载相吻合,信号的频率在 8-97赫之间,高峰集中于30-40赫。结果 稳定,可重复。
4 光检测法 ①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 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 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 康人有显著差异。 ②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一 定温度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 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 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 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 机记录。
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③在活体观察与淋巴和神经干无直接关系, 但与血管关系密切; ④在四肢部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基本循古 典记载走完全程。仅大肠经和心包经有一定变 异。专家鉴定认为此法直观、客观、重复性均 较强。
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 究和报导。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 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 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 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 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 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 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实验证明这种 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 的95%左右。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证的。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8ed6a2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d.png)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人体12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12条主要经络通路。
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也是身体各部位之间信息传递和协调的通道。
本报告旨在对人体12经络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中医文献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人体12经络的起源和发展。
经典文献中详细描述了每条经络的走向、路径和分布,以及与特定器官和系统的关联。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和丰富多样性。
其次,我们将通过实地调查和临床观察,验证人体12经络的存在和功能。
通过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如电针和经络检测仪,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经络的活动和反应。
同时,通过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经络在疾病发生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人体12经络与人体脏腑及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认为,经络与脏腑、经络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经络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综合调控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对人体12经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评估。
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体12经络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经络理论和技术,改善现代医学中的疗效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人体12经络的研究对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起源、功能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为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本报告能为经络研究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https://img.taocdn.com/s3/m/4c930b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d.png)
经络的现代研究(一)经络的解剖结构: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
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
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
《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
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
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
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
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
我们也可将时间追溯至人的的另一起点——胚胎那里来寻求答案。
在受精卵分裂的早期,即胚胎形成的早期,并没有心血管系统的形成,但细胞间的体液循环已经开始。
形成成体以后,体液循环始终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提示:人体是先有体液循环后有血液循环,而不是先有血液循环后有体液循环,血液循环是在体液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的下一级结构。
)通过观测,我们已经发现体液循环的路径不同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说明体液循环自成系统,不与血液循环的路径一致。
西医也曾提出过循环系统似乎还存在着其它途径,是西医倒过来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bb7a41680203d8cf2f2420.png)
最新.课件
15
4 光检测法
①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 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 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 康人有显著差异。
②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一 定温度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 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 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 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 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 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 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 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 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 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 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
最新.课件
16
三、 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 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 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 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 相应脏腑的疾病。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 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
最新.课件
17
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最新.课件
2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最新.课件
3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最新.课件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df86791b8f67c1cfad6b888.png)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221752bdf121dd36a32d8233.png)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张镱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
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
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
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
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
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
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c50dc5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8.png)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引言: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追溯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这些经络贯穿全身,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中医经络理论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探索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讨论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挑战。
一、中医经络理论的科学性验证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首先要考虑的是其科学性验证,即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经络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经络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调整经络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经络的穴位上存在着比其他部位更多的微血管,并且这些微血管的密度与经络的位置有关。
这一发现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对某些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尽管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但这些初步的实验证明了中医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一定潜力。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经络理论的科学性。
二、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方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医学模式,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例如,在现代医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是依靠现代医学的方法,如影像学、生化检查等。
但有时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中。
而中医经络理论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对经络的观察和调节来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中医经络理论也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络调节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1cfc4183d049649b6658d4.png)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 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 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 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 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
1.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 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 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 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 机记录。
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 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 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 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 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 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 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 察之”。
在病人身上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 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 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 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 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 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 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c2c4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2.png)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
经络为中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脏器官相互联系,沟通气血等物质和信息的通道。
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等,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经络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中医经典中将经络定义为人体内部的沟通通道,包括经脉、络脉、筋、脉等。
经络系统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2.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输送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关系等功能。
它能够传递信息和物质,调节机体的平衡状态。
3. 经络与脏腑关系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器官相互关联,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现代研究方法在经络学中的应用1. 生物物理学方法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方法,如红外热成像、脉冲激光照射等技术,可以观察经络系统的热量、光反射等生物物理特性,从而验证经络的存在和生理功能。
2. 细胞生物学方法运用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经络内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经络内细胞与关键生理过程(如细胞信号传导、分泌物运输等)之间的关系。
3. 神经科学方法运用神经科学方法,研究经络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可以观察到经络活动与大脑功能的相关性。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病因病机分析中医经络学可以为临床提供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诊断思路。
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2. 治疗方法选择经络学对于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可以选择经络穴位、经络调理等方法来干预疾病。
3. 个体化治疗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实现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
根据经络系统的状况和病情,量身定制适合的治疗方案。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ec833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4.png)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经络系统的描述和论述。
古代医家通过实践观察和总结,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通道,相互之间贯穿、沟通,调节阴阳的平衡和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经络系统对身体健康和疾病形成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体经络的研究。
现代研究方法的发展为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一方面是通过解剖和观察人体组织、血管和神经等结构,探寻经络的存在和分布。
另一方面,一些现代技术如针刺、电针和激光等,可以通过经络来治疗疾病,验证经络系统的存在和功能。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如超声波和磁共振等也可以用于研究经络系统的形态和功能。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认识。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通过刺激经络来治疗疾病,例如采用针灸、草药和按摩等方法,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经络系统的研究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些启示,例如通过经络的调节,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尽管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在中医学中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
例如,有些学者认为经络是一种实体结构,有明确的形态和分布,而有些学者认为经络是一种功能性的系统,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淋巴和血管等。
此外,经络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热门领域。
通过历史上的实践观察和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我们对经络系统的形态、功能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经络系统的研究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与应用
![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27083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0.png)
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与应用一、介绍人体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就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性的探讨。
二、人体经络的概念与分类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能量体系,即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
其中,经络系统是指人体内各器官之间、脏腑表里之间、四肢百骸之间,如同一个网络般相互链接,并使之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的系统。
人体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生物电性质的网络系统,由主线经络、分布于身体各处的络穴和连接穴道组成。
据研究,全身共有12个主经络、八个奇经六脉以及数百个络脉。
三、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1.生理功能研究通过对人体经络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生命的本质方式和生理现象。
例如,尝试理解经络网络如何夹杂着生命的传递以及如何实现对生命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等等。
2.病理机制研究人体经络理论看重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经络的疏通达到治疗的目的。
研究表明,经络的不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可以通过疏通经络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四、人体经络的应用1.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它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经络的通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经络推拿疗法经络推拿疗法在治疗中风、胃病、神经衰弱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经络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按揉等方法,刺激穴位,改善经络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草药配伍疗法草药配伍疗法是一种中药疗法,它通过研究不同草药的性质和功效,通过配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验表明,草药的配伍药对各经络穴位具有差异性,在针灸和经络推拿的治疗中有助于提高疗效。
五、总结人体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人体经络的医学研究与应用在现代医学学科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ca811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c.png)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
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
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
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
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
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
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
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
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
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
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e0f13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8.png)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得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经络系统的存在与功能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被称为经络系统的网络结构。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贯穿于全身各部位。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络脉则是与之相连的次要通道。
这些脉络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系统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经络系统是气血流动的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经脉可以传输气血,使得气血能够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循环。
其次,经络系统还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重要途径。
经络系统中的气血通过调节和影响全身的生理机能,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平衡人体的作用。
最后,经络系统还起到了导引和转运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药物可以快速传输到需要的部位,发挥其疗效。
二、经络系统的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经络系统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1. 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用于观察和研究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和变化。
2. 经络活动监测技术:如红外成像、红外热像仪等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经络系统的热量分布和活动来了解其功能状态。
3. 经络穴位刺激技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如针灸、推拿、按摩等,以探究经络系统对刺激的反应和调节作用。
4. 经络电流检测技术:通过测量经络中的电流变化,如皮电反应等,可以了解经络系统的电活动及其变化。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和揭示中医经络系统的本质。
三、经络系统和疾病的关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的不畅通或者功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关系的科学验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deeb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9.png)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经络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络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理特性。
例如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发现,经络系统中存在局部电流分布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电流与穴位的位置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表现出良好的声学特性,如在超声波检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回波信号。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热传导性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其进行研究。
经络的化学特性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药物传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经络在药物传输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此外通过对经络中各种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经络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通过脑电图(EEG)技术观察到穴位刺激后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进一步证实了穴位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联。
此外神经递质在经络中的传递也成为研究热点,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穴位刺激后的传递过程得到了深入探讨。
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络病理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络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以及中医络病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3639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0.png)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理解和应用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以下将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和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三个方面介绍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
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通过使用显微解剖技术、电镜技术、X线成像技术等,研究者们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揭示了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分布规律。
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物质传递的荧光标记技术。
研究者们使用荧光标记物质经穴位或经络注入体内,通过观察荧光标记物质的运动轨迹和分布情况,揭示了经络系统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方法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估、经络穴位定位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也被应用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经络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揭示了经络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这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中医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经络系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
经络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经络通则,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经络系统与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经络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经络系统的调节失常还可能导致机体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诱发代谢性疾病等。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ba9c0c508a1284ac8504385.png)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8年3月第18卷第1期 64 Jou rnal of H unan Co llege of TCM M ar .1998V o l.18N o .1 ・文献综述・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常小荣 严 洁(针灸系 长沙410007)关键词 经络诊断 经络辨证中国图书分类号 R 224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的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在经络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诊断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经穴压痛和经络辨证诊断研究经络或经穴某些特殊感觉的变化,常常可以反映该经或所属脏腑的病变。
十二经脉的是动和所生病就是这些感觉变化和脏腑以及全身病变的具体体现,《灵枢・经水》篇指出:“审、切、循、扪、按及视其寒温、盛衰”,是诊断疾病必须采用的方法。
临床上体表的过敏点或较大范围的过敏线(带)不仅对接触、叩击或循摄发生异常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的硬度也可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扪及圆形或呈索条状的硬结构,这些循经或穴位的变化,成为近代针灸学家进行临床辨证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祝总骧[1、2]报道对475例胃、肝、肺、肠、心及肾病的患者进行了穴位检查,发现不同的病在不同的穴位有明显的病理反应,而且穴位反应,随病情的转化而变化,病愈时则反应消失。
例如胃的疾患可以在腹部的上脘、中脘,背部的胃俞、脾俞和四肢梁丘、足三里等处有压痛;肝的疾患在右期门、日月、隔俞、肝俞、胆俞、中都、阳陵泉等处有压痛;而呼吸系统疾患常在大杼、风门、肺俞以及前臂的肺经有关穴位出现压痛等;肠道疾患和阑尾炎在上巨虚有压痛,结肠炎在三阴交有压痛;肾炎,泌尿系结石在肾俞、承山有压痛;冠心病在内关、冠心点有压痛[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有的人在感传过程中还有走走停停的的“间歇”现象,或越过某一部位的“跨越式”传导。
5、循经感传对脏腑器官活动的影响循经感传过程中,出现的感传与脏腑、官窍功能活动相联系的现象极为普遍。
如感传沿肺经到达胸部时,受试者觉胸部紧迫、呼吸困难,到达上腹部时觉胃部灼热、发胀等。
如此这些不胜枚举,为循经感传现象客观存在提供了佐证。
6、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大量的循经感传现象观察中,发现在病理情况下其传导的路线和方向有“趋向病所”的特征,有单位观察到聋哑患者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
有的针灸医生还体会到,部分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7、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在感传过程中于经线上用弹簧压力棒施加一定的机械压力,可使循经感传被阻断。
此外,在感传线上放置冰袋,使受试者局部降温,亦可使感传被阻滞。
随着循经感传被阻滞,相应脏腑的效应也受到影响。
如有人对10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郄门穴上施加压迫,可使针刺内关的针效显著降低。
(二)隐性感传在感传“阴性”者的井穴上给予脉冲电刺激,然后用特制的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水平面沿着经脉的垂直线在体表进行连续、均匀的叩击,结果可找到一个最明显的阳性点,把这些阳性点连起来,恰与古典经线相符合,研究者们对这种需经附加刺激才能使受试者出现感传感觉的现象称为“隐性感传”。
自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各地先后对1030人作了调查,其隐性感传出现率最低为58%,最高则达100%。
(三)循经感传的激发1、传统针刺手法导气手法激发经气的传导,一直为针灸学家所重视。
近年来,有人以小幅度捻转、震颤、循摄方法,对45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1642次的激发,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达82.1%。
另有人相继运用大体相同的手法对100例青少年受试者进行针刺激发,经30日的针刺激发,全部出现了感传。
2、电钅是针短程接力有人在对57例聋哑人的三焦经或大肠经采用电钅是上针在井穴上刺激,当出现短程感传时,则在其终止处再加刺激,如此多次短程接力,感传可由短变长,直至头部入耳。
3、入静诱发入静诱发是指通过诱导入静改变人体的功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
有人曾在118例战士和中小学生中入静诱发,其感传出现率达85.6%。
(四)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指出“气至病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证明感传越显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
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
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
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它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
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
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
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
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经络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
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
其中的经络学说产生最早。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
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
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一百二十余国家均有针灸医师工作。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
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
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肯定现象-为阐明本质进行现象的客观观察-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1 肯定现象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
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
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
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
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
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内加尔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例)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
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中,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
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
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
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
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
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
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证的。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
证实了明代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察之”。
国内外的学者还对循经皮肤病进行了观察,总结了346例478条循经皮肤变化,包括有贫血痣、神经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等25个病种。
有些疾患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十四经脉及带脉都有。
有的见于经脉的一部分,有的波及经脉的全程,十分醒目。
还有的单位和笔者,均发现针刺时出现循经的红线、白线、红疹及皮下出血等血管神经反应。
常可保持数小时以上。
在病人身上我们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感。
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
病程短者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
称为循经感觉病。
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按照“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我国的经络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