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系统疾病 ppt课件

血液系统疾病  ppt课件
(1)铁摄入不足
(2)慢性失血
每日从食物中摄取1~ 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 平衡(生长发育时期的婴幼儿、 青少年、育龄及妊娠哺乳期妇 女铁的需要量为2~4mg)
ppt课件
22
二、缺铁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 )贫血的表现:一般有面色苍白、头晕、头痛、眼花、
耳鸣、乏力、倦怠、心悸及活动后气短等
(1)一般表现
(2)心血管系统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4)消化系统表现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6)其他
组织细胞缺氧
ppt课件
18
一、概述
3.治疗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3)输血 (4)脾切除 (5)骨髓移植
ppt课件
19
二、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 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贫血中最
( 1 )诊断: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维生素 B12 及 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要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相似表现疾病鉴别,特别 是与细胞形态上出现的巨幼样变相鉴别
ppt课件
49
四、其他贫血
(二)巨幼细胞贫血
6.治疗
(1)去除病因 ( 2 )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①叶酸缺乏;②维生素 B12 缺乏; ③如同时有缺铁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缺铁表现,应补充铁剂
2.发病机制
(1)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 (2)血红蛋白的不同降解途径 (3)红系代偿性增生
ppt课件
38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2)慢性溶血性贫血 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 伴头痛、呕吐、寒战, 随后高热、面色苍白、 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 尿色如酱油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论PPT课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论PPT课件
2、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①他汀类:胆固醇合成抑制剂 ,主要降低LDL,如辛伐他汀等②贝特类:主要 降低血TG,少量降低血胆固醇,如吉非罗齐、 非诺贝特等③其他调脂药物:如烟酸等。
调脂目标水平: 无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TC<5.72mmol/L(220mg/dl), LDL<3.64mmol/L(140mg/dl), TG<1.69mmol/L(150mg/dl)
临床表现
体征
可无体征,或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上升,严 重者出汗、四肢冰冷。或在心前区闻及收缩期杂 音,提示乳头肌功能不全。部分病人可有房性奔 马律或室性奔马律。
实验室及相关检查
一.心电图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1.静息心电图:非特异的ST-T改变 2.发作时心电图:一过性ST水平型压低大于0.1mv, 或表现为T波假性正常化。
分类
临床表现
发展缓慢,早期可无症状
主要症状体征是病变血管所供血的器官、组织缺血
、缺氧、坏死、纤维化等所致的功能受损的各种临
床表现。
辅助检查
(1)血脂异常:LDLC、TG升高,HDLC降低; (2)可显现动脉壁增厚、斑块、钙化和管腔狭窄 的检查: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选择性 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CT等; (3)脑电图、心电图、肾血流图、超声心动图等 ,可通过了解器官功能改变间接诊断动脉粥样硬 化;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 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 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H)。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
病理生理分类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二.心绞痛 三.心肌梗死 四.缺血性心肌病 五.猝死



stable angina pectoris

《传染病概论》课件

《传染病概论》课件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病 原体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品,将 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将病 原体传播给他人。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生物媒介,将病原体传播 给他人。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健康危害
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个体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
社会危害
传染病的传播可导致社会恐慌、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 失。
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古代传染病
如黑死病、天花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现代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等,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 威胁。
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不断进步。
传染病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传染病现状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中东呼吸综合征、 埃博拉出血热等。
传染病传播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影响 范围更广。
未来传染病威胁预测
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因素可能引发新型传 染病爆发。
疟疾症状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
登革热症状
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肺结核症状
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如 血液、痰液、粪便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 ,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

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ppt课件

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ppt课件
(三)并发症
急性喉炎:症状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表现为声音粗糙、发空,似老牛叫,有吸气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重者需气管切开。急需应用静脉激素控制炎症。 喉气管支气管炎(感染性哮吼、格鲁布):与喉炎表现类似,更重。 中耳炎: 低热、哭闹,以手抓耳,不哭后流脓。 咽后壁脓肿:咽疼、言语不清、头后仰、张口呼吸。现已少见,但应注意,若压舌板将脓肿捅破,脓液流出,可造成窒息。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 2.对症治疗 退热 热惊厥 鼻塞 止咳、祛痰 3.抗病毒药 4.抗生素 5.中药
(六)预防
增强抵抗力 母乳喂养 避免被动吸烟 避免去公共场所 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
内容提要
概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肺炎 支气管哮喘
按病因分类
感染性肺炎
非感染性肺炎
按病程分类
急性肺炎 迁延性肺炎 慢性肺炎
按病情分类
轻症肺炎(Mild Pneumonia) 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
按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按发生肺炎的地区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院内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另外,新生儿患肺炎则称之为新生儿肺炎。
内容提要
概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肺炎 支气管哮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URI
(一)病因
病原体 病毒占90%,可有混合感染。 内因:解剖生理免疫特点;佝偻病和营 养不良等。 外因:气候、环境和护理等因素。

心脏疾病概论课件

心脏疾病概论课件

体外循环时代
血泵的发展
• 血泵:代替心脏泵功能,驱动体外氧合血液产生 单向血流,回输到人体动脉进行循环。 • 转压式泵:价格低,使用方便,国内多数医院使 用;但对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大。 • 离心泵:采用离心力原理,使氧合动脉血回输体 内。对血球破坏小。临床未普及。
氧合器的发展
• 氧合器:代替肺功能氧合静脉血、排出二 氧化碳的装置。 –生物肺氧合阶段(人体交叉体外循环) –鼓泡式氧合器(60年代) –膜式氧合器(70年代末)
体外循环
1、概念: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 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 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 支持技术。亦称心肺转流。 2、体外循环的目的:暂时取代心肺 功能,维持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 和气体交换,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少血 或无血的术野。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
• • • • • • • • 泵 氧合器 变温器 贮血器 过滤器 吸引器 心脏停搏液传送系统 检测系统
心脏外科疾病
概 论
心脏外科疾病的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 后天性心脏病 分类 心脏肿瘤 心脏外伤及其他
非紫绀性 1、先天性 心脏病 紫绀性
PDA ASD VSD PS F3
F4
MS、MS+MI
心脏瓣膜病
2、后天性 心脏病
AS+AI
联合瓣膜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良性:心脏粘液瘤
3、心脏肿瘤
恶性:各种肉瘤 4、心脏外伤 5、胸主动脉瘤 6、其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体外循环后生理变化
1、代谢的改变: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
毒。
2、电解质失衡:高钾、低钾、低钙
3、血液改变-使用止血药,术中应用抑肽酶 红细胞破坏、溶酶激活、血小板及纤维蛋 白 原减少。 4、心、脑、肺、肾损伤 5、感染

(医学课件)疾病概论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疾病概论ppt演示课件

.
8 8
亚健康的可能原因
• 工作学习负荷过重
• 心理应激 • 环境污染 • 生活习惯不良
.
9 9
亚健康的防治
• 加强自我保健 • 开展体育锻炼 • 提高免疫功能
• 心理调节
.
10 10
健 康
亚健康
.
疾 病
11 11
第二节 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 件的科学。 一 、病因(cause)
创伤
疾病概论
.
1 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 一、健康(Health) :
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而是躯体
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 。即:
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
神状态。
. 2 2
The original WHO definition
• ������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1948)
.
3 3
WHO提出了10条健康人的标准:
.
25 25
第三节
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是研究疾病 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
26 26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因果交替
• 损伤与抗损伤
• 局部和整体
.
27 27
1.因果交替
(原始病因) (结果)

疾病概论PPT课件

疾病概论PPT课件
因果交替 局部和整体
四大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组织细胞机制 分子机制
康复 死亡 脑死亡
36
教学要求:
• 1. 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2.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 3. 掌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 4. 熟悉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
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 5.了解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7
(二)理化因素
◆ 物理性因素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机械力
冻伤、烧伤、中暑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外伤、骨折
8
◆ 化学因素
包括强酸、强碱、化学毒物以及动植物 毒性物质等。
白毒伞
9
(三)营养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10
(四)遗传性因素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17
发病学
三大规律
四大机制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
1. 神经机制 2. 体液机制 3. 组织细胞机制 4. 分子机制
18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
19
损伤与抗损伤
毒物
解毒
感染
免疫 屏障
三大规律
应激原
应激
修复
创伤
凝血
出血
抗氧化
自由基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机体状态或 环境。
• 诱因: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 的因素。
15
病因学
原因
条件
诱因
大叶性肺炎、肺结核(原因、条件) 妊娠后期的血液高凝状态--DIC诱因 感染--心衰诱因

疾病概论—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学课件)

疾病概论—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学课件)

❖ 现代标志: 脑死亡(brain death)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
特别是大脑两半球和脑干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7
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 自主呼吸停止 • 不可逆昏迷 •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 瞳孔散大或固定 • 脑电波消失 • 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准。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 地、不可逆性地丧失功能。无自主呼吸。 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 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 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
1、完全康复(complete rehabilitation) 又称痊愈,致病因素已经消失或不再起作用,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
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如:感冒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转归
3
2、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habilitation)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 但体内仍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只是通过代偿反应维持着 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风心病的转归、器官切除后或截肢后的状态
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干反射 恢复的可能
全脑功能丧 无 无
丧失 无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有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 意识 有 有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 美国女植物人特里·夏沃
以脑死亡做为死亡标志的意义 (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 (2)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节约医药资源; (3)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
4
二、死 亡(dea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死亡 (brain death)
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 自主呼吸停止 ◆ 不可逆性深昏迷 ◆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 瞳孔散大或固定 ◆ 脑电波消失 ◆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的意义
◆ 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 ◆ 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 ◆ 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男,24岁。因高热、咳嗽、胸痛一天急诊入院。患 者4天前因受凉起病,咳嗽、食欲下降;昨天起畏寒、 高烧、咳嗽加剧;今晨咳铁锈色痰、胸痛、精神萎靡、 卧床不起。(症状)
健康: 15% 亚健康: 70% 疾病: 15%
二、疾病的概念
(disease)
无因则 无病
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 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 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 体征
缺氧 发等热
第二节 病因学
(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病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 特异性的因素。

意识水平 深度,不可逆性昏迷
脑干反射

恢复可能性 无
植物状态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大脑皮质广泛坏死

觉醒状态 但无意识
有 偶尔有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发病学原因)
心输出量↓
(结果)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细胞缺氧
心收缩力↑
良 性
微循环障碍
恶 性


环 维持动脉血压
休克

恢复
死亡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一) 条件的概念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促进疾病发生 (诱因)
延缓疾病发生
第三节 发病学
(Pathogenesis)
研究疾病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规 律和共同机制。 “怎样发生,怎样发展”
一、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损伤与抗损伤 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二) 因果交替
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的改变
◆ 遗传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
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5. 先天性因素 (congenital factors)
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先天愚型
先心
5. 先天性因素 (congenital factors)
唇裂
无脑儿
6. 免疫性因素
(三) 局部和整体
糖尿病足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 神经机制 (neural mechanism) 2. 体液机制 (humoral mechanism) 3. 细胞机制 (cellular mechanism) 4. 分子机制 (molecular mechanism)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康复 死亡
大失血时的因果交替示意图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一、康复
(一) 完全康复 (Complete recovery) “痊愈”
◆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 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二) 不完全康复 (Incomplete recovery)
◆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 ◆ 遗留有基本病理变化
二、死亡 (Death)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体查: T 39.5°,CP106次/分,R36次/分, BP80/50mmHg,脸色潮红,重病容,呼吸迫促,发绀。 左上胸叩诊浊音,听诊管状呼吸音、湿罗音。(体征)
胸透:左上肺大片阴影
化验:血WBC21600/mm3 N94%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区别
定义
脑死亡
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解剖
全脑坏死
自主呼吸
(immunological factors)
◆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 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 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 免疫缺陷病
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 所引起的疾病。
红斑狼疮
7.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 特发性 ” “ 原发 性”
(二) 病因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etiological factors)
1. 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特点: 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 理化因素
◆ 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外伤、骨折 冻伤、烧伤、中暑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第二章 疾病概论
(General concept of disease)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Concepts of health and disease)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 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 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Case study
35 years old man, smokes several packs of cigarettes a day, has three or more drinks every evening, is overweight, and is often anxious. The other does not smoke, drinks alcohol rarely, exercises regularly, and is relaxed and confident. Both people pass all laboratory tests and are declared free of disease. Question: Are they equally healthy?
◆ 化学性因素
强酸、强碱、化学毒物 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
3.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4. 遗传性因素 (genetic factors)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