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四:新课改所谓的一些新提法是以前就有的;

观点五:新课改没有重视人的社会性发展。
(4)课标-----已修订
2001年版
2011年版
前言
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课程内容 (略)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课标的修订
进程
历史学科的课标修订,情况比较特殊,它是初高中联 动的。可以用以下这几个年代来说明相关的进程: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初中课标解读 (七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前世今生
1.《历史教学大纲》 2.《历史课程标准》 3.大纲-课标对比研究 4.初中历史教育现状
5.课标的修订
二、七年级课标及其解读
1.七年级概述解读 2.阶段“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解读
三、历史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问
1.2011版的课标是另起炉灶,是对2001版的颠覆吗? 2.如何看待呈现方式的变化? 3.新课标如何看待、如何解决“难、繁、偏、旧”? 4.三维目标还能作其他的表述吗? 5.课标给教科书编写预留了多大的空间? 6.课标为教师教学搭建了怎样的平台? 7.课标是如何为学生着想的? 8.新课标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哪些建议和原则?
(1)进程-----课标 教科书 实验
1999年启动 2001年颁布课标 (实验稿) 2001年编写出版教材 开始实验
(2)教学-----存困惑
孩子与家长热情不高,担心课改影响孩 子的考试,不很配合和支持
校长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徘徊 课堂教学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3)理念-----有争议

2005年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第5个年头。这年3
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一颗重磅炸弹开始投向新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四川
大学教授刘应明院士,分别提交了针对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提案。
2005年3月,《光明日报》刊出一篇记者采访姜伯驹的文章 《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失去了什么》,希望立即停止推行“数 学新课标”,尽快修订课程标准,妥善部署试验,对实施过程进 行相对独立的调研与评估。此举顿时在基础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文章直指数学新课程。
●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 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 源的主要证据。
●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 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 的发生。知道考古发现 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 重要依据。
●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 故事, 了解传说与神话 中的历史信息。
2.《历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稿) (以下简称“旧课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3.大纲-课标对比研究
■《历史教学大纲 》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
(2000年试用修订版删除,增加 “教学评估”) 教材的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教学内容
初一、二(上):中国历史 初二(下)世界历史 高一(上):中国近现代史 高一(下)、高二:世界历史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 版)
课程标准基本结构(2001年版)
前言 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初中历史教育现状
于知识的传授,要不断加强,更加注重,越来越注重,永远不存
在“过于”的问题。

为考试而教也不能笼统说是弊端。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
识”的教育思潮。

观点一:新课改的理论和模式是美国人已经扔掉的;

观点二:台湾类似的新课改也以失败告终;

观点三:新课改把整个教学的知识体系都搞乱了;
其实,针对历史课程的批评一点也不比数学少。只是因为历史 学科的政治敏感性,媒体上关于历史学科的讨论没有被充分展开。
教育理论界的学术争论
2004年王策三、钟启泉,新课程的理论基础,素质教 育。 一些课程标准受到质疑(历史、语文、科学、物理)。 几个月后,教育部中断原定的新课程工作日程,重新组 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当年9月,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由计 划中的四个减为一个。
这期间,媒体上的争论,民间会议、网络上的讨 论沸沸扬扬。针对新课程(包括初中和高中)的各种观 点包括猜疑也层见叠出。
课程的本质是知识

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不是从所谓的“应试教育转轨”,或实
现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的“历史性转变”。 对
思路 变化 立意和取向
二、七年级课标内容及其解读
1.七年级概述解读 2.阶段“课程内容”与
“教学活动建议”解读
(1)史前时期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 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 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 的地区之一。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前世今生
1.《历史教学大纲 》
■1978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0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初二、三:中国历史 高一:世界历史
■1986年 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初一、二(上):中国历史 初二(下)世界历史 高一:世界历 史
■1990年 பைடு நூலகம்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修订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