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原理参考答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是指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原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探讨德育原理的参考答案。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原则:1.榜样示范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友爱心和责任心。
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乐于助人。
3.规范引导原则: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
同时,要注重规范的宣传和解释,让学生理解规范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人本主义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学精神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民主价值观原则: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教育者应该倡导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民主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民主决策和管理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一些参考答案:1.社会实践原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2.公益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
教育者可以开展公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德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德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1. 下列哪项是德育的目标之一?A. 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B.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C.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D.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答案: B.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2. 德育的含义是指:A.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B. 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C.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D. 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答案: C.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3. 德育活动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课堂教育B. 社团活动C. 家庭教育D. 全员参与答案: A. 课堂教育、B. 社团活动、C. 家庭教育、D. 全员参与4. 德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有着以下哪些特点?A. 长期性B. 循序渐进性C. 综合性D. 关联性答案: A. 长期性、B. 循序渐进性、C. 综合性、D. 关联性5·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是:A.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B.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D.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答案: D.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第二部分: 填空题(共40分)1.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和道德素养。
答案: 品德2. 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教育中起着________作用。
答案: 重要3. 德育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答案: 自律4. 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应学会________自己、________他人和________社会。
答案: 爱护、关心、服务5.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________的个体。
答案: 素质全面发展的第三部分: 简答题(共30分)1. 请简述德育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德育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德育原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理论知识考核一、选择题1.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λ[单选题]*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启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答案解析: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A.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答案解析: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自然德育资濡口社会德育资源。
3 .在德育体系中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有的期望和要求的要素是(\[单选题]*A.德育目标。
B.德育主体C.德育内容答案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育的期望和要求。
4 .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I[单选题]*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VD启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答案解析: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5 .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校德育现实中资源匮乏是(\[单选题]*A.绝对意义上的匮乏8 .相对意义上的匮乏√C.显性意义上的匮乏D.隐性意义上的匮乏答案解析: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现实中的资源匮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和利用德育资源的实际能力导致的相对意义上的匮乏。
6.学校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1[单选题]*A.校园物质文化资源B.校园精神文化资源VC.校园活动文化资源D.学校德育人力资源答案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 卷)得分评卷教师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1、影响道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含()、()、()、()。
4、德育方法的限制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依据德育评论所采纳的标准不一样,德育评论分为()得分评卷教师和()。
二、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同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道德形成的先导,因此,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同样的。
()6、适合的体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十分有利。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经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能够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拥有能动性的特色。
()得分评卷教师三、简述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要求:只写重点,不做阐述)1、人的道德形成规律是什么?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3、德育过程的特色是什么?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5、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标记是什么?得分评卷教师四、论述题(每题10 分,共 20 分)1、德育过程中为何要重申教师的楷模作用?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灌注能否可行?为何?得分评卷教师五、实践剖析题(每题10 分,共 20 分)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2、班主任如何转变一个道德有问题学生?《德育原理》( A)答案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1、影响道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达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含(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德育原理考试试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考试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来塑造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
A. 教育目标B. 教育内容C. 教育方法D. 教育环境答案:B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D.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答案:A3. 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
A. 权威与服从B. 指导与被指导C. 教育与被教育D. 合作与互动答案:D4. 德育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
A. 社会需要B. 学生需要C. 教师需要D. 家长需要答案:A5.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
A.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B.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C. 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D.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答案:A6. 德育方法中的“榜样示范法”主要强调的是()。
A. 道德知识的传授B. 道德情感的培养C. 道德行为的模仿D. 道德意志的锻炼答案:C7. 德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 选拔优秀学生B. 检查教学效果C. 促进学生发展D. 提高教师水平答案:C8. 德育过程中,学生是()。
A. 知识的接受者B. 道德的实践者C. 教育的旁观者D. 道德的旁观者答案:B9. 德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C.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答案:B10. 德育的实施途径不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个人修养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德育的功能包括()。
A. 社会功能B. 个体功能C. 经济功能D. 政治功能答案:A, B, D12. 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包括()。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 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答案:A, C13. 德育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德育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客观性题目:1.协调性是(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 )A.校内非正式群体B.班集体C.学生兴趣小组D.学生群体4.校外活动是指(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A.学前期B.学龄初期C.青少年期D.壮年期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品德认识B.活动与交往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1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A.品德情感B.品德行为C.品德认识D.品德意志1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品德的活动B.意志的活动C.情感的活动D.美感的活动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A.自我品德认识B.自我品德评价C.自我品德体验D.自我品德锻炼13.品德属于( )A.集体现象B.个体现象C.社会现象D.民族现象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A.1990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B.政治经济制度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17.德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 )A.广延性B.创造性C.长期性D.连续性18.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德育目标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C.制订德育计划D.检查和总结19.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20.不符合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 )A.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相一致B.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二、主观性题目: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什么是品德测评?品德测评应遵循哪些原则?3.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作用?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6.中小学生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请你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分析说明其中一条原则的提出依据和贯彻要求。
成人教育德育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复习题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德育的本质是(B)。
A.培养人的活动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A)。
A.善B.美C.真D.丑3.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以(D)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A.社会B.父母C.教师D.自我4.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C)。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5师德的核心是(A)。
A.师爱B.忠于教育事业C.严于律己D.创新6道德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
A.民主的B.权威的C.放任的D.专制的7.(C)是贯穿德育活动和实现德育价值的中心环节。
A.德育内容B.德育方法C.德育目标D.德育环境8.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属于(B)。
A.政治教育目标B.思想教育目标C.法纪教育目标D.道德教育目标9.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A)。
A.政治经济制度B.德育目标C.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D.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10.衡量人的品德的主要标志是(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德育意志D.道德行为11.“教是为了不教”要求德育过程应遵循(B)规律。
A.知、情、意、行统一B.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C.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D.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12.主张“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德育内容顺序的教育家是(D)。
A.孔子B.孟子C.王充D.朱熹13.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宗教为本,道德为用的国家是(D)。
A.美国B.英国C.德育D.印度1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过程是(C)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D.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C)的力量。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6.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能改变、废除的是(B)。
《德育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德育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共40分)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赞科夫 D.凯洛夫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A.全面发展性 B.全面性 C.科学性 D.主体独立性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A.社会实践活动 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 D.信仰敬拜活动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A.社会适应说 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 D.自我建构说6.学校群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学生集体是()A. 共青团组织B. 班集体C. 学生会D. 班委会7.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是()A. 学生个人自查自测B. 学生集体查测C. 学生相互查测D. 教师查测8.关于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基本目标是“明人伦”B. 职能是维护社会上层建筑C. 有明显的奴役性、专制性特点D. 有明显的经验性、开放性的特点9.不属于社会主义德育初级性的是()A. 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B. 社会主义初级性质的德育C. 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D. 反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德育10.对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情感及行为具有定向调控动力作用的是()A. 品德B. 智力C. 认知D. 意志11.不属于学校主要德育管理人员的是()A. 大队辅导员B. 班主任C. 年级组长D. 任课教师12.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培养剥削者B.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 培养知识分子D. 培养统治者13.对品德认识产生能动作用的是()A. 品德知识B. 品德动机C. 品德意志D. 品德行为14.班集体教育者的工作重点和做好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关键是()A. 狠抓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B. 优秀学生C. 学生干部D. 全体学生15.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不包括()A. 校外辅导站B. 走出去,请进来C. 关心下一代协会D. 通讯联系1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17.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A.实践法 B.陶冶法 C.评价法 D.内省法18.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 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 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19.新时期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德育的()A.统一性 B.全民性 C.全面发展性 D.整体性20.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A.协调各科德育关系 B.控制纪律 C.规划目标 D.组织德育活动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题,共20分)21.价值观澄清学说强调榜样示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鲁东大学成人教育德育原理(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参考答案: A2.(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参考答案: B3.(2分)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 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C.否定性评定D.肯定性评定参考答案: B4.(2分)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参考答案: B5.(2分)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参考答案: A6.(2分)关于德育与品德发展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水平B.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方向C.德育受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D.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速度参考答案: C7.(2分)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参考答案: C8.(2分)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参考答案: C9.(2分)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A.班杜拉B.柯尔伯格D.凯洛夫参考答案: A10.(2分)“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人类进步”属于A.纪律教育的内容B.道德教育的内容C.法制教育的内容D.政治教育的内容参考答案: D11.(2分)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参考答案: C12.(2分)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A.确定德育目标B.研究德育规律C.制订德育计划D.开展德育活动参考答案: D13.(2分)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参考答案: B14.(2分)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A.周会C.晨会D.队会参考答案: D15.(2分)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参考答案: C16.(2分)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参考答案: A17.(2分)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参考答案: B18.(2分)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 B19.(2分)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B.形成优良班风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参考答案: C20.(2分)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洛克C.杜威D.卢梭参考答案: A二、判断题1.(2分)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德育原理》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德育原理》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德育原理:德育原理是对道德教育的规律性认识,研究德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原则和评价等问题,旨在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揭示了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
.榜样示范法: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通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或自身行为作为榜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包括对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
.道德内化: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稳定的个人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二、填空题:.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五育体系。
答案:智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孔子提出的"答案:以德为先“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德育应与紧密结合。
答案:现实生活.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可分为、基本道德品质养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三个层次。
答案: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运用进行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答案:集体主义教育三、单项选择题:.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A. 华生B.科尔伯格C.斯金纳D.弗洛伊德答案:B. 科尔伯格.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社会实践活动B.各科教学C.班主任工作D.校园文化活动答案:B. 各科教学."寓德育千教学之中,寓德育千活动之中,寓德育千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千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千管理之中。
”体现了德育实施的哪种原则?A. 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D. 整体性原则.关千德育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德育过程是单向影响过程B. 德育过程只需要外部条件的影响C.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D. 德育过程不需要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参与答案:C.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下列属千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的是:A. 正义感B.责任感C.荣誉感D.羞耻感E.以上都是答案:E. 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德育方法主要包括:A. 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E.陶冶教育法答案:A B CDE.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 家庭环境B.学校教育C.社会文化D.同伴交往E.个体主观能动性答案:A B CDE.德育的功能包括:A. 社会功能B.个体功能C.发展功能D.认识功能E.教育功能答案:A B CD (注:教育功能已包含在个体和社会功能之中).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 受教育者内部思想品德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 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其现实道德面貌之间的矛盾E. 学校德育任务与家庭德育任务的矛盾答案: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五、判断题:.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的过程。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考试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德育原理》(A )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德育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答案在最后一页)1道德法则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D.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修养指导法3德育功能从作用对象上可分为()A.正功能与负功能B.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D.理想功能与现实功能4中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是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02年B.1903年C.1904年D.1905年5按照课程的形态划分,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A.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B.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C.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6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们一系列的自主性活动而实施的德育课程称为()?A.学科德育课程B.显性德育课程C.活动德育课程D.隐性德育课程7提出平行教育原则的人是()A.赞可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维果斯基8“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9持“道德天赋论”观点的是()A.尼采B.康德C.孔子D.孟子10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质和卓有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法B.说服法C.榜样示范法D.奖赏与惩罚法1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给我们揭示了“一是道德生活的复杂有如无垠的夜空;二是道德生活的瑰丽胜过灿烂的星群。
”这是哪位思想家说的()?A.黑格尔B.康德C.海德格尔D.奖赏与惩罚法12持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观点的人是()A.涂尔干B.卢梭C.那笃普D.杜威13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B.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性原则C.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4“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
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传统思想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及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
4)在实践中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因而,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3、你是怎样理解德育概念的?⑴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
⑵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⑶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理解人类社会划分的依据和标志是什么,怎么划分的?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
福师17春《德育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
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
具有德育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德育方法
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
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
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
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
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
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
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
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
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
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
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
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
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
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
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
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
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
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
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
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
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
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
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
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
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
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
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
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
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
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
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
学校教育是整体的。
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
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
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
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
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