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课程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模板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模板

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二○一四年十二月《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是材料学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在完成课堂学习、生产实习和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是对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熟悉复合材料工艺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图制定、合理选择制材设备的方法,加强自学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任务和设计依据设计任务:日产量1500件树脂基复合材料注塑工艺设计设计依据:1. 每天工作班制:三班,8小时/班。

2. 每件样品不超过500g,一模一件。

3. 原料自选。

三、设计要求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注塑机结构及操作规程,按照设计要求合理选用设备,设置生产参数;2、根据生产任务,制作典型生产工艺流程。

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工艺设计一、设计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由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的纤维增强材料,通常使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或者芳纶等纤维增强体。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常用的树脂为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

目前常用的有: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以及各种各样改性或共混基体。

热塑性树脂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又变硬。

热固性树脂只能一次加热和成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固化,形成不熔和不溶解的网状交联型高分子化合物,因此不能再生。

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以热固性树脂为主。

早在40年代,在战斗机、轰炸机上就开始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作雷达罩。

60年代美国在F—4、F—111等军用飞机上采用了硼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作方向舵、水平安定面、机翼后缘、舵门等。

在导弹制造方面,50年代后期美国中程潜地导弹“北极星A—2”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上就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缠绕制件,较钢质壳体轻27%;后来采用高性能的玻璃纤维代替普通玻璃纤维造“北极星A—3”,使壳体重量较钢制壳体轻50%,从而使“北极星A—3”导弹的射程由2700千米增加到4500千米。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原理;2. 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表征方法,了解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复合材料结构的能力,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复合材料和结构;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等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热爱;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3. 使学生认识到复合材料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及其应用。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概述- 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2. 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 弹性力学基础理论- 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复合材料的强度理论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性能参数-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4. 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则- 复合材料选材及结构优化- 复合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案例5.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 简单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分析-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实验研究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复合材料概述第二周: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第三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第四周: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第五周: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教材章节: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第二章: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第三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第四章: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第五章: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复合材料微课程设计方案

复合材料微课程设计方案
思考题:
•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分哪几类?
•复合材料的特点是有哪些?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请在此处注明学科、学段)
中职机械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复合材料的概念。
2.熟悉常用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
(请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使用该微课程)
主要是利用本微课程课中辅助讲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
本课程通过展示、讲解、观察、交流讨论、分析总结等多环节展开学习过程,并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良好。
《复合材料》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复合材料的概念,熟悉复合材料的分类、特点和应用。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实物观察:展示复合材料实物
理论联系实际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复合材料分类及特点。
多方互动,加深理解
分析总结:复合材料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强化巩固
应用实例:
本课小结:
进一步强化
设计亮点:
(请你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关注微课程的设计细节,不超过300字。)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8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金属基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金属基复合材料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

4.能够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5.能够评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

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概念,解释其由金属基体和增强相组成的特点。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包括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等。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讲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搅拌法、热压法等。

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如高强度、高耐磨性、抗热性等,并举例说明其在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性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案例,使学生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基复合材料手册》等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应用场景。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 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3. 了解复合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 学会设计简单的复合材料结构,并进行性能预测;3. 能够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等方法,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复合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对材料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特点2.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的作用-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强度与韧性- 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4. 复合材料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复合材料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5. 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 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动态- 新型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复合材料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周: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第三周: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一)第四周: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二)第五周:复合材料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六周: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第二章: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四章:复合材料的应用第五章: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组成、分类及性能特点;2. 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原理,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3. 帮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了解其优势及局限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任务;2.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优化和仿真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能就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实际,认识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为辅。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科学和力学基础知识,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和设计方法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基本概念:包括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其性能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复合材料的分类与组成- 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2.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理:讲解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理- 结构设计方法及流程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介绍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包括结构优化、仿真等,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 结构优化与仿真4. 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案例,了解其优势及局限性,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高中化学复合材料教案

高中化学复合材料教案

高中化学复合材料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并能够分析其优劣势。

素材准备:
1. 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的相关资料;
2. 实例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复合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展示一些实例图片,引入复合材料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二、讲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
1. 阐述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具有优异性能和特定功能;
2. 介绍复合材料的优点,如轻质高强、耐磨耐腐蚀、设计性能可调;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复合材料?
三、介绍复合材料的分类(15分钟)
1. 根据成分的不同,将复合材料分为有机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材料、金属-非金属复合材
料等;
2. 详细讲解各类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四、讨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1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2. 展示各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五、总结讨论(10分钟)
回顾今天所学内容,总结复合材料的优势和应用领域,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复合材料的重
要性和实际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的产品或领域,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复合材料的类型、性
能和优势,并撰写相关报告。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反应及课堂情况适当调整。

大学高性能复合材料教案

大学高性能复合材料教案

大学高性能复合材料教案大学高性能复合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特点、制备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的定义、结构和分类2.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优点3.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4. 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5.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三、教学方法:1. 讲授课程内容2. 学生讨论和思考3. 实验操作演示4. 实例分析四、教学过程:1. 复合材料的定义、结构和分类。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以及聚合物、金属、陶瓷等添加剂通过某种方式组合成的材料。

它的结构由增强剂和基体组成,增强剂承担载荷,基体则起到连接增强剂的作用。

按照基体的类型,复合材料可分为有机基复合材料、无机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几种。

2.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优点。

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低比重、耐磨损、耐腐蚀和防水等特点。

相比于传统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钢性比、剪切模量比、弯曲模量比和拉伸模量比等,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

3.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目前,常见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有手工层压法、注塑法、挤出法、拉伸法、印刷法、制膜法和气相沉积法等。

其中手工层压法较为简单,适合制备小型复合材料。

注塑法、挤出法和拉伸法等工艺适用于制造大型或特殊外形的复合材料。

4. 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海洋工程、体育器材和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航空航天工业的高科技及高性能要求,让复合材料逐渐适用于飞行器及宇宙航天器。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使车身更加轻便、燃油消耗更少。

在建筑领域,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制造墙板、屋顶遮阳板和装饰品等。

5.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复合材料将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专业性的应用领域,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无限,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各个领域和行业中。

课程设计复合材料

课程设计复合材料

课程设计复合材料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复合材料的定义、组成及特点;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研究的兴趣和责任感。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应用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1.复合材料的定义及分类;2.复合材料的组成及制备方法;3.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4.复合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将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进行讲解和讨论,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复合材料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工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权威、系统的复合材料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复合材料的性质。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本章节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幼儿园复合材料制作教案

幼儿园复合材料制作教案

幼儿园复合材料制作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复合材料制作学习对象:幼儿园儿童难度级别:低教学目标:1. 意识到复合材料的作用和价值;2. 掌握复合材料的制作方法;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复合材料1. 介绍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而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和优越的性能优势。

2. 举一些复合材料的例子,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

第二步:复合材料的制作1. 准备所需的材料:牛奶盒、彩纸、蜡笔、剪刀、胶水等。

2. 将彩纸裁剪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并在彩纸上涂绘喜欢的图案。

3. 将彩纸用胶水粘贴在牛奶盒的表面。

4. 抽象思维激发:鼓励幼儿在牛奶盒上添加一些新的材料,如质感丰富的绒布、厚实的棉花等,通过“加法”方式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第三步:复合材料的应用1. 介绍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如航空、汽车、医疗、体育器材等。

2. 引导孩子们想象和设计一些有趣的复合材料制品,如飞机模型、玩具车、头盔等。

3. 让幼儿们分享他们创造出的精彩作品。

第四步:总结1. 总结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 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奇妙作品。

教学时间:1小时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情况;2. 学生对复合材料的理解;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拓展活动:1. 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复合材料制品,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能。

2. 参观一些复合材料的应用场所,让孩子们了解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

3. 让孩子们在课后花些时间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复合材料制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成果。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2. 学生能够掌握复合材料中各组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3. 学生能够描述复合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其优势;4. 学生能够解释复合材料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性能预测;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等手段,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复合材料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2. 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复合材料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意义,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材料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探究。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基本概念: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让学生对复合材料有全面的认识。

2. 复合材料组分及作用:分析复合材料中基体、增强体、填料等各组分的性能和作用,以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为基础,深入讲解各组分的相互关系。

3.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讲解常见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如熔融混合、溶液混合、原位聚合等,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并举例说明。

4. 复合材料性能及应用:介绍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分析其在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讲解。

5. 复合材料设计原则:阐述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优化设计、性能预测、结构模拟等,以教材第二章第五节为依据,指导学生了解设计过程。

复合材料工厂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工厂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工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性质;2. 学生能够掌握复合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及优势;3. 学生能够了解复合材料工厂的生产过程及主要设备;4. 学生能够掌握复合材料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复合材料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复合材料产品;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初步的质量检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复合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复合材料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基本概念: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 教学安排:1课时2. 复合材料的应用与优势:分析复合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其与传统材料相比的优势,参考课本第三章内容。

- 教学安排:1课时3. 复合材料工厂生产过程:讲解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设备及其作用,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

- 教学安排:1课时4. 复合材料产品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复合材料知识,设计简单的复合材料产品,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 教学安排:2课时5. 复合材料质量检验:介绍复合材料的质量检验方法,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初步的质量判断。

初二化学复合材料教学设计

初二化学复合材料教学设计

初二化学复合材料教学设计引言: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材料。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导电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初二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并掌握常见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本文将就初二化学复合材料教学进行设计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理解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和构成;- 分类:无机复合材料、有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2. 常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机械法:混合、压制;- 热法:热压、热固化;- 溶液法:浸渍、蒸发。

3.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特点;- 飞机、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引入复合材料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构成(20分钟)- 简单明了地解释复合材料的含义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构成的原理。

b. 复合材料的分类(20分钟)- 通过图示和例子具体介绍无机复合材料、有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c. 常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30分钟)- 使用实验仪器或幻灯片演示,让学生了解机械法、热法和溶液法制备复合材料的过程和原理。

d. 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应用(2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等特点,并展示其在飞机、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3. 实践活动a. 观察和分析(30分钟)-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种常见复合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记录其特点和应用。

高中化学的复合材料教案

高中化学的复合材料教案

高中化学的复合材料教案
主题:复合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 了解复合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
1.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是否是复合材料。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分别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三、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搜索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等性质。

四、展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复合材料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领域。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了解一个实际应用复合材料的产品,研究其材料组成和性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材料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1. 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材料科学和工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对材料性能和结构的不断研究,复合材料也在各个领域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课程设计旨在深入探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 选题意义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复合材料技术,学会分析和评价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特点,掌握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设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理论部分本课程设计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工艺等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特点、组成和应用领域。

2.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介绍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层板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阻燃性能等方面。

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介绍复合材料制备和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手工层叠法、浸涂法、预浸料法、层板复合法等。

3.2 实践部分本课程设计的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部分。

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复合材料制备和加工的基本技术,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实验实验部分主要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层板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测试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各种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复合材料的制备项目,包括具体的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等。

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复合材料制备和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复合材料教案范文

复合材料教案范文

复合材料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复合材料-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知道复合材料的分类和应用;3.掌握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1.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复合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难点:1.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2.复合材料的应用。

教学资源:1.视频:《复合材料制备实验演示》,可在课堂上播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复合材料”三个字,然后清晰地朗读,并要求学生重复几次,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复合材料吗?它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Step 2:引入新概念1.老师解释:“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

它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的优点,可以满足特定需求。

”2.老师可展示一些常见的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铝塑板等,并请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Step 3:复合材料的分类1.老师讲解复合材料的分类:无定型复合材料、刚性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老师可通过图片或示意图来说明每种类型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特点。

Step 4:复合材料的应用1.老师列举一些常见的复合材料的应用,如飞机制造、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等,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使用复合材料而不是单一材料。

2.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讨论一个复合材料的应用,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Step 5: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老师播放《复合材料制备实验演示》视频,学生可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和结果。

2.老师解释常见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如共沉淀法、浸渍法等,并展示制备过程的示意图。

Step 6:课堂练习1.准备几道选择题,让学生巩固对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的理解。

2.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7:课堂总结1.老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总结:“为什么复合材料在现代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2.总结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应用和制备方法。

复合材料初中教案

复合材料初中教案

复合材料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3. 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4. 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3.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 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组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复合材料样品;3. 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材料?材料有哪些分类?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材料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 介绍复合材料的特点:强度高、轻质、耐腐蚀、耐磨损、具有良好的电磁性能等。

3. 介绍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汽车、建筑、体育用品等。

三、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0分钟)1. 介绍溶液法:将树脂和填料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再通过涂覆、浸渍等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2. 介绍悬浮法:将树脂和填料悬浮在溶剂中,形成悬浮液,再通过喷雾、沉淀等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3. 介绍粉末法:将树脂和填料混合成粉末,再通过压制、烧结等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4. 介绍原位合成法:在制备过程中,树脂和填料在微观尺度上均匀混合,形成复合材料。

四、实例分析(5分钟)1. 分析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的制备过程和性能;2. 分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制备过程和性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制备方法;2. 强调复合材料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复合材料及其应用;2. 思考如何制备一种具有特定性能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学的基本概念、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描述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解释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和工艺。

–阐述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性能优化。

–能够运用复合材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讲解溶液法、熔融法和原位聚合等制备工艺。

3.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

4.复合材料的应用:探讨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探讨复合材料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复合材料制品,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测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复合材料学》及相关参考书籍。

2.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

3.实验设备:复合材料制备装置、性能测试仪器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2.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占总评的30%。

3.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50%。

以上评估方式客观、公正,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性质。

2. 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3. 引导学生了解复合材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性能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复合材料制备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复合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复合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复合材料在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其环保意识。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对新材料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好奇心强,善于探索。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对比单一材料的特点。

- 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如金属基、陶瓷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概述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技术,如层压、缠绕、注射成型等。

- 分析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 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讲解复合材料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特点。

- 举例说明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

4. 复合材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分析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 阐述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课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三课时: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第四课时:复合材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课本第五章“复合材料”相关,涉及课文第5.1节至5.4节的内容。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2)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2)

复合材料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简介本次复合材料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该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制备方法、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

2. 课程设计内容2.1 实验设计本次课程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报告书写两个部分。

实验设计部分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制备复合材料:将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将混合物倒入模具中进行固化;2.制备复合材料试件:将固化后的复合材料进行切割和打磨,制备成符合要求的试件;3.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使用万能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试件进行拉伸和弯曲测试,测试其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

2.2 报告书写经过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和意义: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2.实验步骤和过程: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3.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4.结论和建议: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和意义,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建议;5.参考文献及引用:列出本次实验所参考的文献和引用部分实验数据。

3. 学习收获通过本次复合材料课程设计,学生将获得以下收获: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2.掌握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3.培养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的能力;4.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5.分享实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二○一四年十二月《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课程设计是材料学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在完成课堂学习、生产实习和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是对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熟悉复合材料工艺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图制定、合理选择制材设备的方法,加强自学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任务和设计依据设计任务:日产量1500件树脂基复合材料注塑工艺设计设计依据:1. 每天工作班制:三班,8小时/班。

2. 每件样品不超过500g,一模一件。

3. 原料自选。

三、设计要求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注塑机结构及操作规程,按照设计要求合理选用设备,设置生产参数;2、根据生产任务,制作典型生产工艺流程。

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工艺设计一、设计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由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的纤维增强材料,通常使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或者芳纶等纤维增强体。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常用的树脂为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

目前常用的有: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以及各种各样改性或共混基体。

热塑性树脂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又变硬。

热固性树脂只能一次加热和成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固化,形成不熔和不溶解的网状交联型高分子化合物,因此不能再生。

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以热固性树脂为主。

早在40年代,在战斗机、轰炸机上就开始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作雷达罩。

60年代美国在F—4、F—111等军用飞机上采用了硼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作方向舵、水平安定面、机翼后缘、舵门等。

在导弹制造方面,50年代后期美国中程潜地导弹“北极星A—2”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上就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缠绕制件,较钢质壳体轻27%;后来采用高性能的玻璃纤维代替普通玻璃纤维造“北极星A—3”,使壳体重量较钢制壳体轻50%,从而使“北极星A—3”导弹的射程由2700千米增加到4500千米。

70年代后采用芳香聚酰胺纤维代替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强度又大幅度提高,而重量减轻。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飞机、导弹、卫星等结构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

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碳纤维在传统使用中除用作绝热保温材料外。

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

碳纤维已成为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而强、轻而刚、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以及设计性好、可大面积整体成型等特点,已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1] 碳纤维可加工成织物、毡、席、带、纸及其他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是制造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

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热塑性塑料为原料,热塑性塑料可采用新塑料或工业、生活废弃的各种塑料,而碳纤维可采用因此木塑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广泛应用有助于减缓塑料废弃物的公害污染,也有助于减少农业废弃物焚烧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木塑复合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不会向周围环境散发危害人类健康的挥发物,材料本身还可以回收进行二次利用,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

二、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配方(生产原料)2.1 原材料的选择2.1.1聚乙烯树脂作为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挤出发泡的原料,选择分子质量适当的聚乙烯非常重要,因为分子质量影响聚合物的流变性,从而对气泡的生长影响很大。

分子质量过低,熔体强度较差,熔体对发泡气体逃逸的阻碍能力差,很难得到泡孔均匀细密的泡沫塑料;若分子量过高,熔体的拉伸强度很大,抑制泡孑L的生长,致使发泡不充分,也难以得到高发泡率的泡沫塑料。

故选择K值为57~60的聚乙烯较为合适。

2.1.2碳纤维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应用较普遍的碳纤维主要是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

主要通过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4个过程制得。

2.1.3固化剂固化剂又名硬化剂、熟化剂或变定剂,是一类增进或控制固化反应的物质或混合物。

树脂固化是经过缩合、闭环、加成或催化等化学反应,使热固性树脂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固化是通过添加固化(交联)剂来完成的。

固化剂是必不可少的添加物,无论是作粘接剂、涂料、浇注料都需添加固化剂,否则环氧树脂不能固化。

固化剂的品种对固化物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耐腐蚀性等都有很大影响。

固化剂的品种对固化物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耐腐蚀性等都有很大影响,例如芳香多胺、咪唑、酸酐等固化剂固化环氧树脂的耐热性高于脂肪族多胺、低分子聚酰胺固化剂;芳香族酸酐固化环氧树脂的耐水性优于芳香二胺和脂肪族多胺固化剂;三亚乙基四胺固化剂耐碱性好,但耐酸性和耐甲醛溶液性较差。

脂环族多胺(如异佛尔酮二胺)固化环氧树脂的耐药品性优良。

酸酐固化剂固化环氧树脂的耐碱性优于耐酸性。

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固化剂。

对光泽来说,芳香族最好,脂肪族最差。

此性质受固化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光泽变好。

至于柔软性,官能基间距离长的聚酰胺更优良一些,而交联密度高的芳香胺则差。

耐热性与柔软性正好相反,而粘接性则与柔软性一致。

耐药品性(耐酸性)受化学结构影响,芳香族比较优良,脂肪胺和聚酰胺则易受化学药品腐蚀。

耐水性受官能基质量浓度的支配,官能基质量浓度低、疏水度高的聚酰胺类更耐水,而官能基质量浓度高的芳香族则差一些。

2.1.4阻聚剂为了避免烯类单体在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聚合,单体中往往加入少量阻聚剂,在使用前再将它除去。

一般,阻聚剂为固体物质,挥发性小,在蒸馏单体时即可将它除去。

常用的阻聚剂对苯二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钠盐,所以可用5%~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

氯化亚铜和三氯化铁等无机阻聚剂也可用碱洗除去。

阻聚剂分子与链自由基反应,形成非自由基物质或不能引发的低活性自由基,从而使聚合终止。

2.1.5脱模剂脱模剂(mold discharging agent)是一种介于模具和成品之间的功能性物质。

脱模剂有耐化学性,在与不同树脂的化学成份(特别是苯乙烯和胺类)接触时不被溶解。

脱模剂还具有耐热及应力性能,不易分解或磨损;脱模剂粘合到模具上而不转移到被加工的制件上,不妨碍喷漆或其他二次加工操作。

由于注塑、挤出、压延、模压、层压等工艺的迅速发展,脱模剂的用量也大幅度地提高按脱模剂的化学成分可分为三类:无机物、有机物和高聚物。

①无机物脱模剂如滑石粉、云母粉以及陶土、白黏土等为主要成分配制的复合物。

②有机物脱模剂如脂肪酸皂(钾皂、钠皂、铵皂等)、脂肪酸、石蜡、甘油及凡士林等。

③高聚物脱模剂如硅油、硅酯、聚乙二醇、低分子聚乙烯等。

其脱模效果和热稳定性比有机脱模剂好得多。

硅油、硅酯是最主要的脱模剂。

2.2工艺流程图。

2.3具体生产原料及配方因每件样品质量不超过500g,故按照生产配方,取聚乙烯树脂200g,碳纤维90g,碳酸钙30g,其它原料依次类推。

此样品质量m=(200+90+18+30+9+20+6+0.6+1)g=374.6g该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如图:2.4单螺杆挤出造粒机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是SJSH-57C 型双螺杆挤出造粒机,主要技术参数,挤出造粒时各段机筒温度,母粒效果等,下表。

单螺杆挤出造粒机主要参数2.5注塑机结构及操作流程2.5.1注射成型机的结构2.5.2注塑机的基本参数注塑机的性能通常采用一些参数加以表示,其基本参数有注射量、注射压力、注射速度、注射时间、塑化能力、锁模力、移模速度和合模装置基本尺寸等。

这些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出注塑件的大小、物料种类和品级范围,又是注塑模具设计和注塑机选用的依据。

要求日产1500件树脂基复合材料样品,8h/班,一天24h,每小时的产量为:1500件/24h=62.5件/h,则每分钟的产量为:62.5/60=1.04件。

每件产品的质量是381.6g,本课程设计选用的是HTF200J/TJ—C。

2.5.3碳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路线碳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可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两种工艺路线。

两步法即先造粒后成型,其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将经干燥处理和表面改性的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置于高速混合机中,经充分搅拌后由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再注射成型。

该方法可提高碳纤维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且造粒后加料也较容易,但会使整个工艺过程比较复杂。

一步法(图2-2)即采用表面改性后的碳纤维与树脂经高速混合后直接加料注射,可省去造粒这一工序,但这对设备的要求较高。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1)将碳纤维在恒温110℃的干燥箱中烘干3h,其目的在于除去碳纤维中的水分和易挥发的组分。

(2)将干燥好的碳纤维与聚乙烯以及其他辅料按配比称量好后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8-10min,取出后在造粒机中造粒。

(3)将所得的母粒放入恒温的80℃的干燥箱中烘干12h,取出冷却后,添加固化剂、阻聚剂、脱模剂等其他助剂,搅拌均匀,加入注塑机进行注塑成型。

2.5.4根据以上设计,确定生产技术路线为:2.6注塑机的操作流程2.6.1 注塑机的动作程序喷嘴前进→注射→保压→预塑→倒缩→喷嘴后退→冷却→开模→顶出→退针→开门→关门→合模→喷嘴前进。

2.6.2 注塑机的操作项目注塑机操作项目包括控制键盘操作、电器控制柜操作和液压系统操作三个方面。

分别进行注射过程动作、加料动作、注射压力、注射速度、顶出型式的选择,料筒各段温度及电流、电压的监控,注射压力和背压压力的调节等。

2.6.3 注塑机操作的注意事项养成良好的注塑机操作习惯对提高机器寿命和生产安全都大有好处。

(1)开机之前检查电器控制箱内是否有水、油进入,若电器受潮,切勿开机。

应由维修人员将电器零件吹干后再开机。

检查供电电压是否符合,一般不应超过±15%。

检查各冷却管道是否畅通,并对油冷却器和机筒端部的冷却水套通入冷却水。

打开电热控制系统,对机筒各段进行加温。

当各段温度达到要求时,再保温一段时间,以使机器温度趋于稳定。

保温时间根据不同设备和塑料原料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料斗内加入足够的塑料。

根据注塑不同塑料的要求,有些原料最好先经过干燥。

(2)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压力油的温度,不要超出规定的范围,一般控制在35-60℃范围内。

(3)结束工作时清理模具和机筒,预防剩料氧化或长期受热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