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合集下载

明代白话小说的发展

明代白话小说的发展

明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明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明代白话小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明代白话小说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代白话小说的产生背景明朝的前期,中国文学还以文言文为主,但是文言文的读者群体非常有限,很难普及到广大的民众之中,因此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生命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朝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个新的、广大的社会群体涌现出来。

他们大多数是普通百姓,他们希望有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知生活。

而白话小说应运而生,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另外,在明代初期,元朝的许多作家逃到了明朝,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讲述平民百姓生活的小说,由此有了白话小说的兴起。

二、明代白话小说的发展过程明代白话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4世纪,也就是明初。

在这个阶段,由于许多元朝的文人不想离开他们熟悉的写作形式和题材,因此最初的白话小说完成得非常简单,没有太多的艺术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变得越来越复杂,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个阶段是15世纪,也就是初中期。

在这个阶段,白话小说继续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如蒲松龄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冯梦龙的小说《古今图书集成·尤氏杂志》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16世纪,也就是中后期。

在这个阶段,白话小说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统,代表作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等。

三、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1.以平民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

明代白话小说通常侧重于阐述普通百姓的生活,许多故事都是基于实情创作而成。

2.饱含浓郁的民间色彩。

明代白话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往往处在民间文化的语境之中,这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民间特色。

3.情节紧凑、曲折离奇。

明代白话小说通常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情节紧凑,很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

初二语文教案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评析

初二语文教案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评析

初二语文教案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评析初二语文教案: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评析导语: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评析。

一、开篇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许多经典之作诞生于此,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文学形式的创新明清小说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重要的创新,例如采用了对话式的叙述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同时,明清小说还大量运用了描写和写景的手法,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明清小说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闻名,作品中的角色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他们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还具备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矛盾冲突,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四、情节的设置在明清小说中,情节的设置非常丰富多样,充满了悬念与冲突。

这些情节的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产生共鸣和深入的思考。

五、思想内涵的深刻明清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对社会、人性等方面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这使得明清小说具有了更高的文学品质和文化价值。

六、影响与传承明清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明清小说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成为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七、结语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创新、深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情节设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是对初二语文教案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评析。

通过深入剖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重要时期的作品。

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影响着后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本文作者】陈才训,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摘要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

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

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

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

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关键词明清小说;文本通俗化;白话;方言土语;小说评注;审美趣味明清时期,随着市民读者群的崛起,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文化商品属性日益突出。

读者的审美趣味往往会影响到小说作者,并最终在小说文本形态上反映出来,其中小说文本的通俗化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有自己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读者。

就明清通俗小说家而言,其隐含读者被定位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如冯梦龙就自称其《新列国志》面向“村夫俗子”;[1]熊大木也自言其《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庶便俗庸易识”,可“使愚夫愚妇,亦识其意思之一二”。

[2]由于“愚夫愚妇”多“文理不深,阅历甚浅,若观佳制,往往难喻,费心则厌”,[3]因此明清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在传播意识支配下,几乎都将“通俗”视为“演义”的应有之义,[4]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以适应庶众的阅读水平。

像林瀚所谓“使愚夫愚妇,一览可概见”,[5]林从吾所言“田夫野叟”可“一览了了”,[6]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创作趋向。

基于这样的读者定位和创作导向,明清小说家积极主动地以多种方略致力于小说文本的通俗化,促成了明清小说创作与传播的繁荣。

对于明清小说创作的通俗化倾向,学界多有讨论,但在明清小说文本通俗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策略,并无专门总结和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试论之。

冯梦龙画像一、白话:明清小说家的语体策略中国古代最早成熟的白话小说当属宋元话本小说,但当时的话本小说作者并无明确的语体自觉意识,作为文化地位低微的书会才人,他们以白话编创小说乃属无意识的自发行为,根本谈不上语体策略。

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发展及其成就

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发展及其成就

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发展及其成就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小说文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白话小说则成为了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个时期,白话小说不仅内容丰富,细致入微,而且其表现手法也更加真实、生动。

在这一阶段,白话小说文学出现了诸多的代表性作品,不仅受到了文化界的高度评价,也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笔佳话。

一、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发展概况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白话小说逐渐占据了中国小说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其浓厚、本真的文化气息。

而这一时期的白话小说,不同于其前身唐宋小说,轻松愉悦的口吻让它们更接近于普通读者。

同时,白话小说的内容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甚至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此时的白话小说文学有着明显的语言特点。

它们使用的语言是比较接近于现代汉语的白话,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因此,这段时期的白话小说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成就1、小说主题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主题多元化,内容程度较丰富。

其所描绘的主题或许是爱情、生活、悬疑、冒险或者是历史事件,但总是保持生动传奇和富于想象力的特点。

这些主题深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喜爱,并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金瓶梅》,其所描绘的人物和情节描述更是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了解到了那里的情感变故,意欲还原了这个人文时代。

2、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白话小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他们使用的是更加生动逼真的对话,以及更具戏剧性和轻松愉悦的语言风格。

例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具有很高叙事技巧的代表作。

他们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读者情感上有了共鸣,更为接地气。

3、人物塑造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依然保持很高的人物塑造水准。

不同于古代小说对人物宏大的描绘,这些小说更加注重细致的描写,传递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作者:曾美桂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摘要: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娱乐和消遣的需要,明清时代成为通俗小说创作的旺盛期,长短篇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这些通俗小说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有教育作用、娱乐作用以及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小说;作用随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都市的兴起和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这些新兴的市民阶层有他们的娱乐需求,通俗小说和戏曲迎合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因而小说创作队伍日渐扩大,书商为牟利起见也大量刻印通俗小说,此外,小说的社会作用成为一些有见识的文人研究的问题,不少文人竭力推崇小说,认为小说的社会功用十分强大,通俗小说呈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局面。

一、明清小说在当时的教育作用在明清之前,小说一向为正统文人所轻视,小说的作用也颇有争议。

明初《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认为小说创作有“劝善惩恶,哀穷悼屈”的教育作用。

他的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赞同,明清时代肯定小说的社会功用的观点大大占了上风。

明清时代提倡小说的教育功用的文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明朝蒋大器托名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

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

”蒋大器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小说的教育作用,他在文中说明了但凡人们读书看到古人忠孝的地方,便想到自己的是不是忠孝,所谓“见善思齐,见不善思避”。

小说的教育作用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而且不光是思想上要受到教育,更是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即要思古人之善行,起而效仿施行,这才是小说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也认为小说的劝惩作用能成风化之美:“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

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

”这里说明了小说使善良的人知道勉励,使有缺点的人惭愧害怕,以便翻然改悔,一起向善,“共成风化之美”。

概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概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概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一、宋元“说话”伎艺明代称为“说书”或“评话”。

(一)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间洪便《清平山堂话本》。

1.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6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5种,共60种,故称《六十家小说》。

2.今仅残存29篇,其中24篇为《宝文堂书目》著录,一般认为其保存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

(二)万历间书商熊龙峰刊印的话本小说,今存四种,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一般认为《张生彩鸾灯传》是宋话本,《苏长公章台柳传》元,《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明。

(三)《京本通俗小说》含小说9种,1915年由缪荃孙刊行。

(四)“三言”之前话本小说主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和“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二、“拟话本”(一)概念:明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模仿“话本小说”样式而独立创作的新小说;从鲁迅起,一般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于“拟话本”类。

(二)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

1.受李贽思想影响,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人物。

2.曾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纂辑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创作、改编传奇剧本十馀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编印民歌《挂枝儿》、《山歌》等。

3.“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1)《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通称。

(2)“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①有的辑录宋元明以来旧本,但一般都作不同程度的修改;②也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明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社会意义

明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社会意义

明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社会意义明清小说是指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兴起并流传下来的小说,这些小说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历史、传奇、爱情、武侠等多种题材,风格各异,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学风格和社会意义。

一、文学风格1.艺术手法多样化明清小说在艺术手法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们不仅运用了真人真事的素材,也运用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加入了奇幻的元素,使得其色彩丰富而生动。

另外,明清小说还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构造了复杂的情节结构,引人入胜。

2.细节描写精细入微明清小说在描写方面也非常细腻,通过对人物、环境、事件的细节描写,使得读者可以逼真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景,例如《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和唐僧一行人的描写,以及《红楼梦》中对贾府生活的细致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幽默生动明清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幽默生动,它们常常使用俚语和方言,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例如《水浒传》中大梁说话的俚语、《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顽皮话,都非常有趣。

二、社会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明清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它们描绘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和阶层矛盾,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道德等诸多问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弘扬人文精神明清小说弘扬了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孝道、纯真爱情、正义意识、忠诚精神、真善美等等。

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人性描写是非常深刻的,体现了人文情感的高度。

3.传承文化遗产明清小说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并加以吸收融合。

在中国文化遗产中,明清小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明清小说以其多样化的文学风格和独具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其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持久。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把握古代白话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把握古代白话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把握古代白话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作者:董显逵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第35期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考生除了要把握小说必备的要素外,还有理解文言文以及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任务。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这些白话小说在内容上有的反映当时百姓对社会黑暗压迫的反抗,有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有的讲述乱世寻贤才、礼贤下士的感人故事,有的则描写时代大背景下豪奢家族的生活场景,都呈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

一、把握情节和结构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把握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就能初步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篇章,所讲述的故事都曲折复杂、精彩纷呈。

考生在快速浏览全文后,可以抓住中心人物,思考小说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然后结合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冲突。

比如《智取生辰纲》,构思精巧,描写了两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汉、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押送生辰纲路上走与歇、快与慢、要喝酒与不让喝酒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杨志“押送”与晁盖“智取”之间的外部矛盾。

它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其发展、激化并解决的过程,就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

再如《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五十四岁得中秀才,接着去参加乡试并且中了举之后的事情。

中心人物是范进,中心事件是他中举前后的变化,以及胡屠户等人对他态度的改变。

二、揣摩语言古代小说语言精炼传神,气韵飞动;雅俗有致,变幻多姿;语言和内容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1.言简义丰,意境优美,富有神韵。

古代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生动传神,意味深长。

第七讲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第七讲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第七讲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一、关于说话、话本和拟话本 二、明清主要话本小说集 三、冯梦龙与凌濛初的生平
四、《三言》、《二拍》的主要内容
五、 《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
一、关于说话、话本和拟话本
宋代的说话伎艺已十分发达,一般分为四 家:讲史、说经、小说、合生。 “讲史”主要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 战的长篇故事,后来演变成演义和英雄传 奇类长篇小说,如《三国》、《水浒》等; “说经”主要是讲说宗教方面的故事,有 演变为长篇小说的如《和“合生”两家主要演变为短篇 小说。
话本及拟话本: 话本:古代白话小说,最初产生于“说 话”,“说话”是古代城市中的一种民间 伎艺,以讲故事为主。从事“说话”的艺 人称说话人,所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文 学史上所说的话本小说多指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明中叶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 一些文人开始独立创作一些新的白话短篇 小说,称拟话本。
小说还充分肯定了商人从事海外贸易。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在海外大发横财。
(2)改变了传统的商人无情的偏见,美妙的 爱情青睐于商人。
白居易诗:“商人重利轻别离”。 而《叠居奇程客得助》写主人公程宰发大财并与 海神之女喜结良缘的故事。 文学的发展变化:仙女、神女→钟情于文人学士、 农家子弟→移情于经商俗人。说明生气勃勃的商 人正在取代读书士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3)否定了传统的“无商不奸”的偏见,塑造 了一大批善良、正直、纯朴、有道德的商人形象。 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心地善良,拾 金不昧。将拣到的六两银子还给了失主朱恩。又 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 施,赢得了“合镇的人”的“欣羡”敬重。
五、《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
1、故事性强。 (1)情节曲折,善用巧合法。

明代白话小说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明代白话小说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明代白话小说的文化传播与影响明代白话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它以普通百姓的语言和生活为题材,表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性,成为明代文化传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白话小说的定义、历史背景、文化传播和影响等方面,剖析明代白话小说的地位和价值。

一、白话小说的定义明代白话小说是指以往书面文学中“文言小说”和“说话小说”之外,用白话口语书写的小说形式。

其特点是文风真实、通俗易懂、叙事生动、情节曲折等。

白话小说包括《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二、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崭新时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开始加速。

同时,社会矛盾和变革也为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在明代,文化传播从彩陶、石刻、纸张等物质上方式的进步,形成了一举十头,是字画、诗文、曲艺、小说等文艺形式争相发展的时期。

而提高文化向下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白话小说的出现。

三、文化传播白话小说在明代的出现和风靡离不开文化传播的作用。

明代白话小说主要通过曲艺、说唱、书刊等形式的传播。

这些传播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市井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早市、晚市、坊市、村庄等地皆会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传媒活动,其中包括小说的各种演出等附属互动。

曲艺便是白话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曲艺民间艺术的内容有很多种,比如评书、相声、快板、独角戏等。

其中评书是一种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曲艺形式,而评书的选题和故事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白话小说。

书刊也是白话小说在明代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们通过印刷广泛传播,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明代小说流行的盛期,由于文艺汇聚一堂,起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四、影响明代白话小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文化领域,在以后的时间里尤为显著。

首先,白话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料和模板。

其次,白话小说的情节曲折,往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明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后,白话小说中蕴含的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浅析明清白话小说中体现出的商业文化

浅析明清白话小说中体现出的商业文化

浅析明清白话小说中体现出的商业文化
贾益东
【期刊名称】《商业文化》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浅析明清白话小说中体现出的商业文化贾益东明清时代的封建商业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白话小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中,都描写到大小商贾的各种经营活动及他们的思想行为。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多数商人所共存的一些经营思想和方法,构...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贾益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浅析动物词汇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以“龙dragon”为例 [J], 江帆
2.浅析如何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艺术的基本品质 [J], 郑竹平;
3.浅析如何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艺术的基本品质 [J], 郑竹平
4.浅析明清商业文化中的儒家伦理精神 [J], 段超
5.浅析《哈佛爱情故事》片段中体现出的光辉人性——“助人为乐者”的“法律”保障 [J], 黄建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历史悠久而丰富,其中白话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白话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白话小说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存在。

随着宋代的到来,白话小说逐渐开始以文字形式出现,并且开始有了一些成熟的作品问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水浒传》和《西游记》。

这两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白话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白话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其中代表作有《红楼梦》和《金瓶梅》。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金瓶梅》则以其大胆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广泛争议。

三、白话小说的现代转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白话小说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20世纪初,中国的文学界出现了一批新锐作家,他们开始尝试用白话来写作,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家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这些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当代白话小说的发展进入21世纪,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阅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平台阅读白话小说。

这些白话小说以其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同时,一些新锐作家也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和传播模式。

总结起来,白话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

从唐代的口头传承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再到现代的转型和当代的新兴,白话小说一直在不断地与时代保持联系,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创新。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

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的小说文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代表的大量小说作品涌现出来,它们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其创作手法。

一、明清小说的艺术价值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更在于它们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追求自然、佛家的慈悲等等。

这些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明清小说中,成为了它们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明清小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那就是它们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奇思妙想,作者们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让读者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中。

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更在于它们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是它们形成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法包括了对于情节的掌控、语言的运用、形象描写等多个方面。

首先,明清小说在情节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水准。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节,有悲欢离合、救世济人、恶霸降伏等等。

这些情节有时候很复杂,但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能把握住整个故事的进度,不让读者丝毫迷失方向。

其次,明清小说的语言运用也是非常棒的。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这让我们对于故事情节产生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加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怨情”等语言,让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

最后,明清小说在形象描写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它们的性格、喜好、行为等等都刻画的十分细致。

这些形象让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特点,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

大儒争气》中对程朱理学的嘲讽。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
以幻想的形式展现了商人的经商冒险活动,表
现了商人对金钱的崇拜与追求,对于认识资本 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一定价值。
描写男女爱情的也有感人之作,如《宣徽
院仕女秋千会》、《李将军错认舅》等,某些
篇章对于官场的揭露较深刻,如《钱多处白丁
面写小手工业者之间的友谊。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刘小官雌雄兄弟》都歌颂了小商人的信义。
还有不少作品赞美具有传统道德气息
的友谊。典型者如《俞伯牙摔琴哭知
音》、《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羊 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 友》。斥责背信弃义的,可以《桂员 外穷途忏悔》为代表。
3.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
这类作品在“三言”中占了很大份量,
三、凌濛初的“二拍”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乌 程人。曾任上海县丞,后擢徐州通判。“二拍”主
要是凌濛初根据“古今来杂碎事”,加工创作而成。
此二书共收七十八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与 “三言”相近,但有更多的惩戒说教和宿命论的色 彩,总体成就不及“三言”。不过也有不少作品写 得较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如《硬勘案
横带》等。《神偷寄兴一枝梅》赞美侠盗劫富 济贫的行为。
“二拍”文笔流畅,情节曲折,艺术水平比 明末一般拟话本高。它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
话本专集的先例。一般都将“二拍”与“三言”
并称。
最富于生活气息和最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精神 的,就在这一类作品中,又可分为三种小类 。
(1)描写封建势力和传统的婚姻观念对青年男女爱情
婚姻的阻挠破坏以及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而最优秀的是《杜十娘怒沉 百宝箱》。

中学明清白话小说教学策略

中学明清白话小说教学策略

中学明清白话小说教学策略作者:沈依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明清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髓,是中学生积累文化底蕴的重要材料。

中学明清白话小说的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明清小说原著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现在中学明清教学中,还存在着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功利化的教学态度教条化和随意性并存的文本解读等问题。

怎么对中学明清白话小说的进行教学,本文将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明清白话;教学策略作者简介:沈依依,籍贯:温州,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年1月,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一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02一、重点抓住文本的某一个话题,要求文本细读。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

我们赞其佳妙,不外乎其思想深邃,见解精辟;言其感情真挚,掷地有声;言其绘景、状物、记人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凡此种种,皆离不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力”。

[1]而这些精妙之处,如果不细加品味,是难以领略的。

但中学教材中节选的明清白话小说,相对来说篇幅较长,且无论在叙事技巧、语言特色、还是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精彩之处。

如果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等等面面俱到,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对课文的解读便只能如蜻蜓点水一样,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小说的妙处,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课文特点,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的东西,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要求学生文本细读,深入探讨。

如教授《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在学生了解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提出“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细读课文,深入文本,找出相关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也领略了课文的美感,同时学生在自己尝试中找出答案,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明清时期北方民间文学与南方白话小说的比较研究

明清时期北方民间文学与南方白话小说的比较研究

明清时期北方民间文学与南方白话小说的比较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是小说创作达到了顶峰,而且民间文学作品也极为丰富。

但是,由于南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明清时期的北方民间文学与南方白话小说在写作风格、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

一、写作风格在写作风格方面,北方民间文学和南方白话小说有明显的差异。

北方民间文学强调“直白”、“质朴”、“朴实”,讲究平实自然,主张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例如《水浒传》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十年一觉扬州梦”等描写,都是反映来自生活的实际情况。

而南方白话小说则更多地关注于细节和表现手法,更加依赖于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如《红楼梦》中的“并蒂莲”、“荷塘月色”等,都是明显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二、内容北方民间文学和南方白话小说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

北方民间文学主要关注于社会问题、历史故事、英雄传奇等,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所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大多源于历史、民间传说和宗教、神话故事,以强烈的英雄主义、忠义精神和反抗封建统治为主题,富有冒险和战斗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民间传统和文化气息。

而南方白话小说则更为注重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以婚姻、家族、爱情、权力斗争等为主题,比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更为注重人物性格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相互作用。

三、表现手法北方民间文学和南方白话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北方民间文学作品多采用口头语言,以俚语、俗语等为主要表现方式,而南方白话小说则使用文言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意象等,严谨而华丽的文风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论述手法上,北方民间文学重工具性,南方白话小说则更强调讲述。

北方民间文学对道德、价值观的评判和反映往往通过事实说明,而南方白话小说(如《红楼梦》)通常借助对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描写来谈价值判断。

总之,明清时期的北方民间文学和南方白话小说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内容和表现手法。

明代白话小说的艺术形式

明代白话小说的艺术形式

明代白话小说的艺术形式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白话小说兴盛的时期。

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的文字、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明代白话小说的艺术形式入手,论述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首先,明代白话小说采用了白话字体,这与古代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话字体的运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白话小说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明代白话小说注重生活的写实性,以平民百姓的生活为题材,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例如《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各具特色,使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明代白话小说也借鉴了叙事诗和戏曲的表现手法,注重情节的编排和节奏的控制。

小说与古代传统文艺形式的结合,使得其艺术形式更加完整丰满。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以巧妙的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渗透到人物的性格和言谈之中,达到了情感和思想的极致表达。

此外,明代白话小说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

通过对话,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这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金瓶梅》中的对话极富特色,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使作品更具社会批判意义。

明代白话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情感的描写。

在《西游记》中,作者以独特的幽默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孙悟空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小说中爱情的描写也别具特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让读者陶醉其中。

总之,明代白话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潜入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的机会。

通过白话字体的运用、生活的写实性、叙事手法的创新以及对话和情感的表达,明代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形式的小说不仅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明清白话小说中“罢了”的话语标记化及功能研究

明清白话小说中“罢了”的话语标记化及功能研究
义滞 留原 则是 “ 罢 了”发展 成 为话 语 标记 的 决 定性 因素 ,句首位 置 的语 用环 境加 速 “ 罢 了” 的
话语 标记 化 。在 话语 链 中 ,话语 标 记 “ 罢 了” 的主要 功 能表 现 为 :制 止话题 、搁 置话 题 、判 断
话 题 、 凸显 言者 心理语 目 ( H B 1 6 Y Y 0 1 8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彦霞 ( 1 9 7 4 一 ) ,女 ,河北 藁城人 , 讲师, 博士, 研究方 向 :近代汉语研究 。
网络 出版 时 间 :2 0 1 7 - 0 4 — 1 9 网络 出版 地 址 :h t t p :/ / k n s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1 3 . 1 3 9 6 . G 4 . 2 0 1 7 0 4 1 9 . 1 5 0 9 . 0 0 8 . h t ml
明清 白话小 说 的语 言在 一 定 程度 上 记 录 了 当时
鲜 活 的 口语 ,对汉 语史 的研 究 具 有重 要 价值 。考 察 明清 白话 小说 我 们发 现 , “ 罢 了 ” 出现 频率 高 ,句 法 位 置灵 活 ,功能 多 变 。刘 晓 晴 、邵 敬 敏 从 语 法 化 、 语 义演 变 角 度 进 行过 考 察【 ” 。不 过 ,我 们 认 为 ,当 “ 罢 了” 处 于 下 列 情 况 时 ,从 言语 交 际 角 度 着 眼 , 它 的性质 及 功能需 要重 新 界定 ,如 下例 :
( 1 ) 庄 生道 : “ 多谢 娘子 厚 意 。只是 一件 ,娘 子
在 ,既可 以用 于句子 的开头 位 置 ,也 可 以用 于 语段
的 中间位 置 ,从 话语 链 中判 断 它 的语 义也 具 有 一定 的模糊 性 。此处 的 “ 罢 了”显 然不 同于一般 的语气

明清时期的文化人与白话文学

明清时期的文化人与白话文学

明清时期的文化人与白话文学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和文化事物。

这个时期文化人对于白话文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对于白话文学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白话文学的兴起在明清时期,白话文学经历了一段从被改革到被推崇的历程。

在此之前,白话文学被视为不正统的文学形式,只有文人墨客才能读懂其中的内容。

而这些文人墨客往往都擅长于汉文、诗词,对于白话文学并不熟悉。

直到明朝末年,随着南明与清朝的交替,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圈子也变得更加广阔,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商业和民间文化的发展,白话文学开始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渐渐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文化人对于白话文学的贡献文化人可以说是推动白话文学发展的关键力量。

他们积极参与到白话文学的创作和推广中,其作品和影响力对于白话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名的戏曲作家汤显祖就是明清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他的作品《牡丹亭》等竹枝词、杂剧广受欢迎,为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另一位杰出的文化人——曹雪芹,他的代表作《红楼梦》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冠。

曹雪芹的作品融合了白话与文言的优点,并在艺术性和历史性上都有非常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除了这些杰出的文化人之外,不少其他文人也同样参与到白话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作品,推动着白话文学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三、白话文学的影响文化人对于白话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创作上,还在推广和普及上有所体现。

随着白话文学的推广,汉字文化的阅读范围也逐渐扩大,百姓对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也有所提高。

白话文学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次重要革命,不仅扩大了文学的文化覆盖面,而且还为后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文化方面,白话文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变革和创新,使得古代文学得以更好地向广大百姓普及和传播。

在经济方面,白话文学也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推手,为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作者:王同舟《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4日08版)《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小说类型。

《阅微草堂笔记》代表着笔记小说这种体式最古的小说类型,《聊斋志异》可视为唐代产生的传奇小说的流变,而《红楼梦》则是宋元以降兴起的白话小说的代表。

清代读者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同置于书案,反映出中国传统小说体系的独特性。

笔记小说脱胎于作为学术门类的子部“小说家”,《四库全书总目》勉强将它划分为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三类,将它的主要功能概括为“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是说这类小说着重传述知识和见解。

这种古老的小说类型和传奇小说,在明清两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新兴的白话小说与旧有类型小说共用“小说”之名,一方面顺理成章地继承旧型小说的种种功能,另一方面也力图发展旧型小说力有未及的新功能。

这使得明清白话小说呈现出与现代小说鲜明的差异。

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固然通常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但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

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

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

教化大众的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

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包含的训诫。

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

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

现代读者可能惊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的。

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

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

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但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引导舆论功能。

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经刺激了说话伎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也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

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

《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

但从作品数量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

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华光传》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故事。

这些故事不外乎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

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就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神迹型的神魔小说。

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

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他们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

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

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
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

在人们的印象里,包括笔记小说在内的中国古代小说整个体系是“杂文学”,而白话小说则比较“纯”,真实情况并不如此。

明清的白话小说只是排除了笔记小说可以不叙事、可以没有情节这种状况。

至于笔记小说可以虚构,也可以不虚构这种特点,则被白话小说继承下来,传述知识和见解这一笔记小说的主要功能也在白话小说中得到延续。

小说创作的经济功能,作家们多避而不谈。

但在明清一些小说的序跋里,作家和书商指责他们的同行为“射利”而创作诲淫诲盗的作品,为“射利”而侵犯他人的版权时,却无意中暴露了小说可以谋利的事实。

明代福建书商熊大木、余象斗等人都曾亲自操觚gū改编和创作小说,用于自家书坊出售获利。

“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和凌濛méng 初与小说出版商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创作也带来了经济上的收入。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张匀,自己写作小说,同时自己也经营刊印。

其作《玉妖梨》《平山冷燕》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商业行为。

同时代的徐震也是受书坊的邀请而作有《合浦珠》《珍珠舶》等。

在明清小说家的前辈宋元说话艺人那里,演述小说就是谋生的手段。

这种情况,在文人中也存在。

朝鲜后期(明朝时)文人李相璜曾记载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说:“江南西蜀举子应举上京,见落者,路远不得还,留待后科,作小说印刊,卖以资生,故其多如是。

”可见作小说不少是失去了科举仕进缘机的文人,在小说创作迈入兴盛之际的一种谋生方式。

所以,小说家们因为耻于言利的风气而讳言创作的经济功能,老派文士把写作小说谋利当成末路文人的卑贱行为,但事实上明清两代相当比例的小说作者都曾从书商那里获得过报酬。

尽管这逐利的动机确实带来了一批趣味低下的作品,但“润笔”的存在还是支持了小说的繁荣。

明清作家经常强调白话小说可以“通俗”,也就是说白话小说的各种功能主要针对着文化
层次较低的民众。

随着艺术经验的积累,一些作家意识到白话小说不是专属于民众的低下文体,同样可以用于文化精英的自我表达,用于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

这意味着白话小说各种功能在应用范围上的扩展。

《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小说,就改变了以往白话小说用为善获报、夫贵妻荣之类“俗谛”来导俗的做法,表达了文化精英们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对社会的严肃思考,也在士林中赢得了声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以小说见才学”的情况,也可以置于小说艺术水平提高并引起功能扩大的进程中理解。

以《镜花缘》为例,小说中唐敖、林之洋漫游海外诸国所见风物人情,往往是根据《山海经》《博物志》等笔记小说的记载加以点染敷衍,显示的是作者掌故方面的才学。

小说又塑造了众多才女形象,通过展示这些奇女子的才艺,作者将自己关于音韵训诂、琴棋书画以至医卜星相诸多方面的学问倾筐倒箧qiè而出。

分析这些才学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作家显示才学的对象是他的同道,是士林中人。

以白话小说显示才学、弋取名声,这和唐人拿传奇去“温卷”貌异心同。

无论这部小说成功与否,它都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白话小说已经不再是专属下层民众的文体,它同时也是文化精英们自我表达、彼此交流的工具。

随着功能的这种变动,白话小说如何增强作家的主体性、作品的抒情性等一系列艺术课题也摆在了小说作家的面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