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例文5篇.doc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5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5篇(一)初次捧起这本书,蓝白相间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张简易且略带模糊的图片印在正中,充满了年代感和文艺气息,我想这该是符合作者往常写作剧本时的独特品味,而对于阅读完整本书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且充满画面感和故事带入感,而内容上,作者用书信独白来阐述和描绘故事,更是本书的另一精彩看点。
我带着些许疑问,开启这场书海之旅。
我起初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仅仅局限于认为只是一个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书籍的地方,能够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从整个写作的背景来看,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故事,国家之间的战士和政治历来都会和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永远也摆脱不了现实下枪林弹雨和冷热交替的残酷。
但从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书店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的这根情感纽带,整整坚持了20年之久,从一个普通购书者(简单书信的往来)到相互帮助的好心人(实际利益上的相互关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对待。
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才会有如此难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们也不难想象,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充满遗憾的,一直到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战争或饥饿或疾病),弗兰克和他的同伴们始终未能见到海芙小姐,最终也只是一个留在脑海、从书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这也是本书最遗憾的地方,作者如此写,我想也是为隐射那个时代的果感与现实。
反倒如果最终作者将结束改为偏美好的氛围,我倒觉得与自身也与现实情境不符,相对比较不合理,也就没什么值得读者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了。
最后一封信里说道:即便人都离开了,可书店还在,永远在那里,作者依旧可以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从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远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感动当属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工作人员之间20年之久写的书信往来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个战争且充满愤恨的年代,怎么会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将心比心,真切往来,将自我心中善意给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读后感而至始至终用行动在证明他们的善意,这个时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辉不受任何负能量所影响,人们进行着他们最本真的行为和使命。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最初知道是于豆瓣上有人说这是爱读书人的圣经、甚至是爱书之人的集结号!
参加书架好久,今日读完:海莲开朗、活波、率真、大方,弗兰克拘束、认真、克己〔弗兰克妻子的信中所述并非如此,而是和海莲有着如此一样的幽默、仁慈,也是爱书之人〕;海莲因爱好英国文学购置古旧珍藏本书籍写信给英国的科恩书店,而与书店经理弗兰克相识,两人因书相识、相知,但20年无缘一面。
20年的通信、购书,49年英国处于战后配给经济、物资短缺,海莲的大方邮寄大块的肉和鸡蛋,科恩书店的员工感谢不已,相赠相敬,充满温情!
后记中说后来这本书被拍成电影,其实两人是有情愫的。
20年的通信,寻书、找书,假如说没有激起一丝爱的涟漪好似也说不过去,弗兰克的妻子给海莲的信中也说“我不能说我不妒忌你,弗兰克是收到你的`书信是如此的喜悦……”
20年未曾谋面,仅仅就因为海莲的贫困无法成行吗?人生的出场顺序还是很重要的,彼时,弗兰克已结婚育有二女,
海莲未婚夫死于二战后终身未婚。
不见面,或许是为各自的责任,止于礼,一场书缘亦是缘分,再说见了又如何………。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看这本小书并没有花费我预期的那么多时间,只一个下午,在凑人数参加会议的会场里便看完了。
这是一本书信集,信件的两边,是隔着大西洋的美国和英国。
1949年,美国的老姑娘海莲·汉芙想找书,于是写信给了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由此建立了起了20年的通信往来。
一个直率纯真、嗜书如命而又穷困潦倒的纽约女作家,一个是有着绅士风度但拘谨严肃的英国书店负责人弗兰克·德尔,在以书籍为桥梁的通信中,建立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
这样的通信往来扩展到了汉芙的朋友、书店的店员、德尔的家人乃至邻居,从购买精致的英国图书扩展到了礼物相赠。
信件里,汉芙多次期待到英国一游,到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看看,但终究未能如愿,随着德尔的辞世,通信往来廿年的他们终于还是未能谋面。
因为是私人信件的缘故,这本小书言辞真切,率真的纽约老姑娘与拘谨的伦敦绅士的形象活灵活现,汉芙对于好书的渴求和德尔查找、介绍和邮寄书籍的严谨的画面也栩栩如生。
从这些跨度达廿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书人的真挚与售书人的`热忱,还有基于通信所建立起的感情的升华的真挚友谊。
尽管自己只是一个贫穷的剧作家,但汉芙还是慷慨地给二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了许多物资;而德尔则是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
若是这样的信件能一直写下去,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微小而的事情。
但是,汉芙数次想到英国未能如愿,德尔先生又与世长辞,让这跨越20年的往来迎来了一个哀伤的结局。
因为书店所有人相继离世,后代又并未从事这一没落的事业,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书店早已消失无踪。
今天,查令十字街84号依然伫立在伦敦街头,只是已经从书店变成酒吧,再变成麦当劳。
据说,在店门口的墙上,一块圆匾刻述着这个地方因为这本书而名满天下的事,但当年的那个有着木霉味书架的二手书店,却已确凿地消失在了时空里。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买书的故事,更是一部描绘人性、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杰作。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书信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海莲·汉芙与英国旧书店之间的真实交流。
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真诚和深度。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友情的渴望,这些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让我深感共鸣。
其次,《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情感线索十分引人入胜。
海莲与书店店员之间的友情和默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他们对书籍的共同热爱和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温暖。
此外,这部作品还通过对书店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书香和文化气息的时代。
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了一个全球爱书人之间的暗号,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买卖书籍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圣地。
这让我对书籍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总的来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温暖而真挚的作品。
它通过书信的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和真挚,也让我对书籍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文化的深刻探讨。
它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文化的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是英国作家海伦·汉芙的一部畅销小说,它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一段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们领略到了书籍的魅力和人与书之间的深厚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对书籍和阅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
主人公哈蜜·多伊尔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美国女作家,她通过一封写给伦敦书店的求书信结识了勒特希尔书店的店主弗兰克·德洛西。
在那个时代,英国受战争影响,书籍匮乏,哈蜜渴望能在自己的书架上拥有来自英国的书籍,于是她通过信件与弗兰克交流,并请求他为她寻找一些书籍。
从此,哈蜜与弗兰克之间开始了长达20年的信件往来,他们分享着彼此对于书籍的热爱,讲述着各自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惑。
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友情,也展现了英国战后时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有体会到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所蕴含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邮件、短信等电子通讯方式的普及,使人们习惯了快速、简洁的交流方式,但却也丧失了书信所具有的那份情感和时间的沉淀。
和哈蜜一样,在书信中,人们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与人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联系。
每一封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充满了用心和温暖。
我们可以从哈蜜和弗兰克的书信中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交流,仿佛亲眼目睹他们的友情与成长。
这种感觉真实而鲜活,让我不禁思考起现代社交方式所可能丧失的人际关系纽带。
除了书信的魅力,这本小说还通过书籍的力量向我展示了人文关怀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在哈蜜的请求下,弗兰克为她寻找了许多珍贵的书籍,并通过这些书籍开阔了哈蜜的视野。
通过书籍,哈蜜能够体验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了解到更多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这些书籍也给哈蜜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在困惑和迷茫的时候,书籍像朋友一样给她指引方向。
通过书籍,哈蜜不断成长,她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初次捧起这本书,蓝白相间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张简易且略带模糊的图片印在正中,充满了年代感和文艺气息,我想这该是符合作者往常写作剧本时的独特品味,而对于阅读完整本书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且充满画面感和故事带入感,而内容上,作者用书信独白来阐述和描绘故事,更是本书的另一精彩看点。
我带着些许疑问,开启这场书海之旅。
我起初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仅仅局限于认为只是一个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书籍的地方,能够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从整个写作的背景来看,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故事,国家之间的战士和政治历来都会和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永远也摆脱不了现实下枪林弹雨和冷热交替的残酷。
但从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书店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的这根情感纽带,整整坚持了20年之久,从一个普通购书者(简单书信的往来)到相互帮助的好心人(实际利益上的相互关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对待。
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才会有如此难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们也不难想象,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充满遗憾的,一直到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战争或饥饿或疾病),弗兰克和他的同伴们始终未能见到海芙小姐,最终也只是一个留在脑海、从书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这也是本书最遗憾的地方,作者如此写,我想也是为隐射那个时代的果感与现实。
反倒如果最终作者将结束改为偏美好的氛围,我倒觉得与自身也与现实情境不符,相对比较不合理,也就没什么值得读者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了。
最后一封信里说道:即便人都离开了,可书店还在,永远在那里,作者依旧可以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从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远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感动当属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工作人员之间20年之久写的书信往来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个战争且充满愤恨的年代,怎么会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将心比心,真切往来,将自我心中善意给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终用行动在证明他们的善意,这个时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辉不受任何负能量所影响,人们进行着他们最本真的行为和使命。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是由美国作家海伦·汉芙写的一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书信和阅读的故事。
这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趣和温馨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故事的起点,是主人公海伦·汉芙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旧书的追求。
她在一个夜晚,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受损的英国古书,而对其中的一些字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她决定写信给位于伦敦的一家书店,希望能够找到相关书籍的更多信息。
这封信就发给了查令街84号的书店。
主人公的邮件得到了书店的负责人弗兰克·道伯利的回复,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开始了。
这对书信的往来慢慢演变成了长达20年的友谊和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通过书信,他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点滴,交流了对书籍的热爱,共同探讨了文学与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话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信让人们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远隔千里的人建立起联系。
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人们在书信中畅所欲言,分享生活的点滴,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
同时,书信也是一种收藏,是一种记录时光的方式。
通过书信,我们可以重温往事,回忆过去的种种故事和回顾那些美好的时光。
正如弗兰克和海伦通过书信记录了20年的友谊,这些书信成为了他们珍贵的回忆,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也成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纽带。
在这本书中,我也感受到了书籍的力量。
海伦对书籍的热爱与追求,让她不断地发现新的世界,领略到更多人生的智慧。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精华所在。
通过书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考。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友谊和共享的重要性。
在书中,弗兰克和海伦之间的友谊逐渐加深,他们通过书信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痛苦,扶持和鼓励着彼此。
这种真诚的友谊感动了我,也让我意识到友情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
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书籍、书信和友谊的力量。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字街84号读后感篇⼀ 昨⽇收到朋友馈赠的《查令⼗字街84号》(台湾陈建铭翻译,译林出版社20xx年版20xx年14次印刷)。
虽近⽇⼯作极多,但还是忍不住读了⼀遍并想在这⾥絮叨⼏句,向恰好读到此⽂的你推荐。
这本书是⼀位纽约⼥作家与伦敦古旧书店之间关于邮购旧书的往来信件合集,出版后⼗分受欢迎,后来还改变成舞台剧和电影。
为什么这本书能如此受欢迎?我⾃⼰读后的感受,是⼼中感到温暖。
《查令⼗字街84号》中有真诚,有汉芙⼩姐快⼈快语的真诚;有弗兰克德尔及家⼈、其他员⼯⽆论尽⼼竭⼒收集汉芙⼩姐需要的书籍还是对她在英国物资匮乏时且⾃⼰经济不很宽裕时提供⽕腿、鸡蛋等感激的真诚;⽽汉芙⼩姐因为经济等原因在德尔先⽣⽣前⼀直没有去过“她的书店”,但汉芙⼩姐的朋友们去伦敦顺拜访查令⼗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并告知她们是汉芙⼩姐的朋友,都受到了最热情的招待“我们⼀说出是你的好友,便被⼤家团团围住......他们所有⼈都⼀副要好好地款待我们才肯善罢⽢休的样⼦,我们差点⼉就葬⾝在难却的盛情之中!” 为什么这本书能得到很多⼈的喜欢?因为⾥⾯虽有缘悭⼀⾯的遗憾,但到处都充满了美好,读书、搜书中的美好,当汉芙⼩姐收到⼀本其⼼系已久的书,⼩⼼翼翼地摊开书本,仔细地查看装帧、品鉴插图,与⼏⼗年前的读者在精神世界神游,多么美好!虽然你的⽣活⽐较拮据,但能对未能谋⾯的朋友纾困解难,多么美好!弗兰克德尔对汉芙⼩姐的称谓从“敬爱的夫⼈”到“敬爱的汉芙⼩姐”到“亲爱的汉芙⼩姐”最后变到“亲爱的海莲”,英国绅⼠的谨⾔慎⾏让你感到美好!最后,⼀切是因为⼤家共同喜欢的书籍,让你感到美好! P.S.我不是很关注书的品相的,但译林出版社的20xx年版,装帧精美,尤其要提到的⽬录前的内页粘贴的⼀⽅⼩纸。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字街84号,代我献上⼀吻,我亏⽋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 84 号>读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电子屏幕上的匆匆一瞥,习惯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更迭。
然而,当我翻开《查令十字街 84 号》这本书,却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缓慢流淌的世界,那里充满了温暖、深情与无尽的期待。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书信体形式,记录了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旧书店老板弗兰克·德尔之间长达二十年的书缘与情缘。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有的只是一封封跨越海洋、传递着书籍与情感的信件。
海莲,一个生活在美国纽约、经济并不宽裕却嗜书如命的女子,她对书籍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渴望寻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心灵的经典之作。
而弗兰克,一个严谨、谦逊、有着极高职业素养的英国绅士,他在查令十字街 84 号的旧书店里,为海莲精心挑选着每一本她所需求的书籍。
他们的通信始于海莲对一本珍稀书籍的询问,从那一刻起,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在大西洋的两端悄然连接。
信中,海莲的率真与热情跃然纸上,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好书的渴望,对弗兰克服务的赞赏,以及对英国文化的好奇。
而弗兰克的回信则总是彬彬有礼,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认真与负责。
随着信件的往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书籍。
海莲会关心弗兰克一家的生活状况,会为他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而弗兰克也会在回信中表达对海莲的感激之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份来自大洋彼岸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海莲和弗兰克始终未曾谋面。
尽管他们在信中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命运的捉弄让他们一次次错过相见的机会。
当海莲终于有机会踏上英国的土地,前往查令十字街84 号时,弗兰克却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种未曾相见的遗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去实现那些心中的愿望,去见那些想见的人。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它不会等待我们做好准备,不会给我们无数次重来的机会。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与亲人、朋友相处的瞬间,不要让遗憾成为生命中的常客。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由海伦·汉芙所著的小说,它讲述了一段跨越大西洋的书信往来,以及书籍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温馨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书籍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美国女作家海伦·汉芙和英国书商弗兰克·多伊尔之间的书信往来展开。
海伦是一位独居的作家,她对书籍有着极大的热爱,而弗兰克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书商,他们之间因一本书而开始了通信。
随着书信的往来,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和对书籍的热爱。
通过书信,他们不仅分享了彼此的生活经历,还一起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种种问题。
这种书信往来不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更是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书籍对人生的影响。
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海伦和弗兰克通过书籍找到了共同语言,也因为书籍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它们能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能够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在这部小说中,书籍成为了海伦和弗兰克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也让他们在孤独的时刻感到温暖和安慰。
此外,这部小说还深刻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尽管海伦和弗兰克之间没有见过面,但他们通过书信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在书信中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倾诉彼此的心声,彼此成为了对方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这种情感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力量。
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即使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只要心灵相通,友情就能够长久地存在。
总的来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温馨感人的小说,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书籍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海伦和弗兰克之间的书信往来,我看到了书籍对人生的深远影响,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美好。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的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读后感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读后感《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读后感《查理十字街84号》创作于2005年05月01日,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
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篇关于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这已是我不止三次阅读《查令十字街 84号》,我非常感谢顾小姐的赠送,让我能够接触到这么一本爱不释手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是描述海莲.汉芙(此文他处也称hh小姐)与弗兰克.德尔以及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其他员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记录二十多间跨越大西洋的友谊。
很多书评者认为hh小姐与德尔先生两位未曾谋面的知己并非只有纯粹的友谊,因为诺拉在书信中写过“她曾对海莲心存嫉妒,认为弗兰克爱读海莲的书信,你们比起我们有更多共通点。
” 然而,我却不大认同,因为从陈建铭先生的译文来看,只道是汉芙和弗兰克之间满满的友谊以及相识的温暖。
阅读完hh小姐与弗兰克之间往来的书信,你或许会跟我一样感同身受。
hh小姐是一位风趣幽默善良温暖不拘小节而浏览群书的可爱女作家。
而德尔先生却与hh小姐这位美国人大相径庭的性格,他严谨认真谦和有耐心,着实是一位典型的并饱富学识的英国绅士作派。
比起无尽的时间大海,hh小姐和德尔先生不过是漫长无尽的岁月中一场曼妙友谊的际遇。
就像唐诺曾说过,两人书信往来的友谊被作者和后人所记录,从而赋予了比他们自身生命更坚强的力量-是一种足以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也是一份温暖他人的力量。
1949年10月05日,hh小姐寄出了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长达20多年友谊的第一封信,这位可爱并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但却窘困潦倒的女作家正在积极地找寻价格合理的书籍。
反观现今,愿意掏钱买书的人比购买烟酒,服装和化妆品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然而这份书钱却不及这些费用的一半。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去看了汤唯和吴秀波主演的《北京爱上西雅图》,《不二情书》,也看了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妮·班克罗夫特主演的同名电影,最近还看了腾讯《一本好书》潘虹和尤靖茹主演的话剧,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倾情演绎,总是能让我泪流满面,为之动容。
20年的素未谋面,20年的.书信往来,20年的纸短情长,”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哀悼伤逝的书,纪念人心在二十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
有位读者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时,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前几天收拾房间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封小姨写给妈妈的信,翻开泛黄的纸张,我看到的首句是:“见字如面,真的太想念你了,小琼霞出生都几个月了,她长得好吗,好想回去抱抱她!”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想不到可以从妈妈和小姨的书信里找到自己成长的一些痕迹,真的好温暖啊。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高水阔知何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读着这些诗句,真的觉得,书信,好美。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1真是本很神奇的小书!我很惊讶自己居然这么喜欢这本书,停不下来,不看的时候总惦记着,奇怪,不过是些书信而已,究竟哪里来的这种魔力?读完后,意犹未尽,想了想喜欢她的理由:第一恐怕和自身的经验有关,学出版,出过书,作译者,算是边缘从业人员,与书有缘;第二来自身边人的影响,老公甚爱书,也收藏书,时常和我念叨,这本书哪里得来的,版本如何,装帧如何,作者译者等等,尤其最近得到一本颇为难得的牛津出版社的书,不对外发售,是特别本,真皮封面,我洗净手摸过,真是舒服,让人爱不释手;第三是书中流淌的真情打动着我,平淡甚至艰辛的生活中,永远不乏认真善良的人,没有勃勃的野心,也没有抓马,或许hh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的抓马吧,像是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掷下的小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从中心不断波及四周,先击中弗兰基,接着每一个人都因为hh的好心受益,不断加入其中,让人内心荡漾着愉悦。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收录了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
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性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
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
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
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
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
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
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
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
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摘要与概述《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充满文学色彩和个人情感交织的小说,以第二手书店老板海莲·汉芙写给伦敦弗思书店的信件为线索,记录了她与这家书店长达数十年跨越大洋的情感纠葛。
这不仅是一段关于书籍和爱的故事,更深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超越时空的友谊以及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大纲1. 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海莲·汉芙(卖家):美国作家,热爱阅读和收藏旧书。
弗思书店(买家):伦敦著名的二手书店,与海莲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书店员工(买方代理人):尤其是乔治先生、艾伦小姐等,他们帮助海莲实现了她的梦想。
2. 书籍的象征意义书中提到的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故事。
这些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海莲通过买书来逃避现实中的孤独与挫败感,书店成为了她精神上的避风港。
3. 跨越时空的友情书中的友谊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海莲与书店之间建立了一种特别的情感联系。
这种非正式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在商业社会中,人际关系往往被金钱所束缚,《查令十字街84号》则展示了真正的友情是无私且纯洁的。
4. 对生活态度的影响书中通过各种书籍和信件传达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在艰难时期也不放弃追求知识与美好事物。
海莲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值得我们去寻找,比如一本好书、一封温暖的信。
5. 文化的交流小说中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以及通过书籍进行文化沟通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享,加深了海莲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她更广泛的文化探索欲望。
结语《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是一部关于书信往来的记录集,更是一首关于梦想、爱与希望的赞歌。
它教会我们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带来极大幸福的小事,在繁忙喧嚣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作家海伦·汉芙所著的一本仿真书,由独白和信件构成。
这本书出版于1970年,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爱书人士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对书籍、对文字的追求和热爱。
读完这本书,我被其中展现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深受启发。
整本书以书信往来为主要形式,通过主人公海伦·汉芙与伦敦的一家书店之间的通信,展现了书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这种以书信为媒介的叙事方式为整本书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由于书信往来的特性,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情感的流露,了解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伦·汉芙是一个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的爱书人。
她通过信件向伦敦一家书店倾诉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并逐渐与店主弗兰克成为了朋友。
弗兰克为汉芙提供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书籍,两人随信而来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交流。
通过书店和信件的纽带,汉芙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对文字的依赖和痴迷。
《查令十字街84号》中,书店成为了一个连接各界爱书人的纽带,这个纽带不仅是文字,也是情感的体现。
作者真实地展现了书店里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书店成为了爱书人们的聚集地,他们分享着彼此的阅读经验和心灵感悟。
尽管海伦·汉芙身在美国,却通过书信与伦敦书店的信件往来,远距离地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这种书信往来渲染出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
通过《查令十字街84号》,我深深感受到了书籍的力量。
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体,更是人们灵魂的滋养剂。
文中的主人公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到了书籍的点滴,通过书店和信件与书籍交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中,我也意识到了阅读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它能够引发思考、开阔视野、增添生活的乐趣。
此外,《查令十字街84号》还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书中提到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让我对英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对英国二战期间的叙述,也使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索。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刚刚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这份跨越大西洋陌生人之间的书信来往难能可贵,因为“书”海莲・汉芙小姐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们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查令十字街84号》描述了一位潦倒困窘却嗜书如名的女作家海莲・汉芙因在巴诺书店里买不到想读的书,恰好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刊登的广告,便写信求寄一些喜欢的绝版书。
从此,海莲・汉芙小姐便与弗兰克・德尔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来往。
起初,他们之间写信用尊称到开始相互打趣、分享日常,彼此建立了一份特殊的友谊。
弗兰克・德尔竭尽所能在英国各地奔波,努力补充店里捉襟见肘的库存,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爱书;海莲・汉芙小姐时不时地给店里的店员们寄去肉,鸡蛋,火腿等稀缺的食物,同时还贴心的为女店员们准备丝袜。
我想,他们之间不仅有精神食粮的的支撑,更有属于彼此间的默契与信任,平凡而可贵。
故事停留在了1969年1月29日,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寄去了弗兰克・德尔去世的消息。
海莲・汉芙小姐曾说:“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的电影”虽然她未曾去到伦敦,不过在他们的信中向她展示了一切。
所以,不曾有什么遗憾。
人们常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缓一生只够爱专注于一件事情”。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书信是唯一的通讯工具,铺纸,提笔,用笔墨香传达出书信的魅力,充满了仪式感。
现在,电子产品充斥着的网络时代,很少有人会通过书信去表达对友人的感情,也包括我。
我喜欢收藏明信片,也喜欢用清新味的油笔。
攒了很多明信片,却没寄出去过。
前年给我一直敬重的冯老师,高三时给帮我补数学的师父和闺蜜写过。
前些日子,师父竟然把我当时写的明信片拍给我,到也勾起了一段有意思的回忆。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特殊魅力吧。
现在,有时想写,只是不知道寄到哪里,也就就此停笔。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那天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2》后,脑子里充斥的全部都是“查令十字街84号”我想迫不及待的了解在那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海莲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那个与她书信20年的人又是谁?刚刚读完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晚,我几乎一夜没睡,我激动、兴奋又夹杂着伤感、忐忑总之那心情实在太复杂了,我想这感觉应该只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才能体会。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5篇
《查令十字街84号》收录了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
该作品内容均为真实信件,内容亲切感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查令十字街84 号》读后感,欢迎借鉴!《查令十字街84 号》读后感1“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重温查令十字街84 号这本书时,这句话在扉页、封底出现,书页一开一合之间,竟有些怅然。
当初买这本书时,好像是为了满减而凑单的,书拿到手,却立刻喜欢上了,也许跟海莲汉芙一样,见到了装帧精美的书籍,即使还未开卷,就已经有了阅读的冲动。
那时二战刚结束,居住在纽约的作家海莲汉芙无意间看到伦敦一家旧书店的广告,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书店写了第一封求购的信,没想到得到了书店员工弗兰克德尔认真的回复,飞鸿来往之间,却是整整二十年。
在她心里,弗兰克就是一位严禁刻板的英国绅士,而在他的心里,海莲就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美国lady 。
二十年从未谋面,却始终保持着初遇时的感受多么有意思的开始?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求购书籍,慢慢多了些感叹和嗔怪,多了些对英国绅士的好奇,最终发出了“弗兰基,这世界上最懂我的就是你了”的感叹。
而一开始,只是出于责任心将需要的书籍收集邮寄,慢慢会主动提供海莲喜欢的书籍,会对提供的书籍海莲不满意而感到难受,会对久久无法找到海莲喜欢的书籍感到歉疚,会为了找到更多的旧书而长时间在外奔波,在最后一封信中,终于写上了“想念你”。
从一开始的你一封我一封,至V后来随时都会写信,间隔长长短短,却始终没有停歇。
从一开始的先生小姐的称呼,到后来彼此互称亲爱的,还有海莲屡次对于弗兰克近乎捉弄的称呼,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但是却如此贴切,自然。
可以想象,当他或者她,收到彼此的来信,迫不及待打开,仔细阅读几遍,应该在字里行间,探寻彼此的牵挂吧。
海莲在信中,曾经写到很好奇为他服务的英国绅士到底是个何等样人物,而弗兰克,也屡次在脑海中描绘这位美国来的女游客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然是爱书人的圣经, 那么装帧风格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 该书是爱书之人必看之书,写这本 书的作者是爱书之人,书中的故事 因爱书而开始,而书中所提及的那 些人也都是爱书之人。我认为,真 正爱书之人,是不会在乎一本书的 外在而忽略了它的内涵的。所以, 洗尽铅华、干净利落、温和舒适、 耐看耐翻,才是制作该书的上上之
•
•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 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 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 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 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 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 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 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 就这样, 二十年过去了,直至弗兰克逝世的那一天 。 一切似乎已经结束,但似乎又重新开始。
O(∩_∩)O 谢 谢~
书名拟定
其二,该文无论是在序言还是 到后面的附录,几乎每一页 都写有“查令十字街84号” 这几个字,所以选这几个字 作为题目是最为适合的。
书籍定位
• 这本书很明显道出了人与书、人与人之间 的感人情愫,容易与爱好书籍的读者产生 共鸣。因此,标明它是“爱书人的圣经” 最适合不过。且这五个字的潜台词就是只 要是爱书之人,都应该去读、去看、去拥 有这本书。
这本书最美之处,
莫过于 其中那缓缓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感。
• •
•
第一次读时,不过尔尔;当我第二次看这本书时 ,其中所隐藏的光芒顿时大放异彩。 作为一个读者,大多都认为一本短篇书信集是不 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的,除非是悬疑类型的作品。 但是,这一本小说却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 短小的书信集也是可以耐人寻味并成为经典的。 文字贵精不贵多。 它的文字十分精简,但并不刻意;它里面带有一 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 抱怨,但并不讨厌;它里面除了感谢之意就没 有其它明显的表达,但仍有很多人看出弗兰克 与海莲说不出、道不明的羁绊。说是情感,或 许不那么准确;说是情愫,也许多了那么一点意 味不明的暧昧;说是羁绊,的确是羁绊。
•
第一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 是那么平淡,也没有什么令人值得关注 的亮点。只道是整本书的一个内容简介 ,不过用了倒叙的写法提及了书本之外 的事情而已。而且,作为一个比较资深 的读者,我刚一看到开头,便已经知道 结局了。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新鲜 感不强。不过,这本书若真的是靠情节 取胜,那它也不会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 传。
策。
整体设计
首先,该书的封面一点都不花俏:底色为 清雅的米黄色,标题是纯黑色,标题上方 有两张泛黄的图片,图片内容分别为马克 思与科恩书店以及一叠包扎好的信封。这 张封面的设计既与内容相契合,又给人一 种历经沧桑、洗尽铅华干净细腻的感觉, 有爱书人想要的“书卷味”。其次,它的 封面用纸类似于牛皮纸,环衬页与版权页 都用了较厚的纸质,对于书籍的保护有很 好的效果,耐看耐翻。再者,内文的版式 设计字体、字间距大,不会像一般书籍那 样字多行多,让人看起来温和舒适,无丝 毫的压抑感。
笔 者 篇
• 作为一个笔者,我认为海莲· 汉芙是 一个一般的作者,不过她的这本《 查令十字街84号》倒还过得去。这 本书是书信集,所以里面的文字大 都朴实无华,没有很浓重的笔墨。 情节如同生活一样平淡,不去琢磨 就品不出味道。人物塑造并不是十 分吸引人,只能说这个人物的形象 就是这个样子了。
• 对我而言,她的文笔我看个两三遍 就可以模仿得并无二致,情节琢磨 透了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从小说 的角度上讲,一部作品是否成功, 一个令读者喜欢的人物形象十分重 要。但在这部作品上,这个因素也 没有多大的体现。所以,从这三点 上看,我认为《查令十字街84号》 是一部很平常甚至比较失败的作品 。
编 者 篇
• • • •
书名拟定 书籍定位 整体设计 序和附录
书名拟定
该书的名字,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 ,我认为这个题目拟得十分贴切。其一,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个地名,目前很少会 有小说以一个纯粹的地名来命名书籍。这 样做可以吸引大量读者的目光,激发读者 的好奇心以及阅读欲,令读者产生疑问: 查令十字街84号在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 非凡的建筑或是其他什么东西可以特别到 写在一本书上?
序和附录
• 很少有书可以有如此棒的序和附录。这三 篇文字,我认为至少可以抵上一千篇书评 。现在中国的书评,只不过是随便捡了一 堆赞美的辞藻然后不负责任地堆砌。那些 所谓的“金牌书评人”根本就没有认真地 去看过自己所要评论的书,所以他们写得 东西还不如一些大学还没有毕业的读者。 所以,在中国的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需 要他们的存在了,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 欺骗了那些读者。所以,有一篇不错的序 或者附录,胜过万千垃圾书评。出书者在 这一点上拿捏地很不错。
•
•
•
• • •
序文里面说:当海莲听闻噩讯马上赶到查令十字 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书店时,距离她 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书上面这么记载:“她笑着对空荡荡的书店说: ‘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 二十年,从未蒙面,却一直为对方着想,却一直 为彼此而奔波,却一直只出现在各自的想象里。 没有金钱或是权利的污染,只是大家都爱着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任是时间也无法抹去的青色记忆。
•
既然以《查令十字街84号》开始,那便以《 查令十字街84号》结束吧。
•
•
•
1949年10月5日,海莲寄给马克思与恩波 书店的第一封信。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 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营绝版书’。 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 ,因为我总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 ‘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 ‘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在我住的地 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是索价奇 昂的珍本,就是巴诺书店里头那些被小鬼 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 “随信附上一份清单,上面列出我目前最 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如果贵店有符合 该书单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 ,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 我?” H· W
• 但是这部作品能够被誉为“爱书人圣经 ”,还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甚至连 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都被全 球爱书人征用为暗号,因此该书还是有 过人之处的。
•
第一,我认为这本书胜在真实。许多小说都 带有“小说气”,即用无数个巧合和一些不 常用的经典话语拼凑出主角的喜怒哀乐,就 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教导我写小说的 老师曾经说过,偶然型的小说能成为经典, 而巧合型小说有致命缺陷。女主人公海莲在 报纸上无意看到了马克思与恩波书店刊登的 广告,正是这一次偶然,促成了二十年的《 查令十字街84号》。整本书行文流畅、自然 ,丝毫没有巧合感、模式化的感觉。我想, 这大致是托了“书信集”的福。写信并不需 要文采,记录真实的生活就好了。
•
第二,我认为这本书胜在作品之外的情感。海 莲在1969年4月11日的信上面说道:“卖这些 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 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 店还在那儿,你们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 ,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每每看 到这一段文字,我都会莫名的感动。很少有作 品会重视作品之外的情感,也很少有作品有 能力不置一词却将作品之外的情感呈现的如 此淋漓尽致。这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 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按照海明威自己的解释, 就是: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 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 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 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查令十字街84号》
里写 号 全 查它 广 被 书女 ” 这 彼它 , 球 令, 播 译 店作 的 本 此、 三 爱 十那 、 成 之家 书 被 问演 十 书 字家 舞 数 间海 信 誉 候它 多 人 街书 台 十 的莲 集 为 ,, 年 之 店 和 种 书和 , “ 相在 人 间 号的 银 文 缘一 记 爱 互这 们 的 已地 幕 字 情家 录 书 取段 读 一 经址 也 流 缘伦 了 人 暖传 它 个 成- 钟 传 。敦 纽 圣 。奇 、 暗 为- 情 , 它旧 约 经 84
• • 百 度 曰 :
1987年版《查令十字街84号》预告片
/v_show/id_XMzY3MTEyMzI=.html
• 读者篇 • 编者篇 • 笔者篇
读 者 篇
•
•
一切开始于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对于古旧书的喜爱 以及她的囊中羞涩。 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海莲便按照《 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 号的马克思与恩波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 版图书。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 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很快达成, 而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也很快将远 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从陌生人变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