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魏源名词解释
魏源名词解释
魏源(1811年-1887年),字子革,号洪波。
他是清朝末年的
思想家、文化名流和政治家,主要活跃于19世纪下半叶。
魏
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学著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学、政治学和军事学的先驱者。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海国图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独秦集》等。
魏源提出并倡导了“学术为上”的观念,主张应当以学术上的成就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封建礼教,主张注重实际能力和学术成就,以此来提拔人才和选拔官员。
他还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魏源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海国图志》一书中。
这本书是一部由他亲自编写和绘制的地理和历史著作,主要描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情况。
他以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方法,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总结了海外各国的信息,从而提供给中国读者一个全面了解世界的机会。
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当时封闭、脱离世界潮流的国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开拓视野、促进国际交流的作用。
魏源在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反对专制主义、主张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
他通过研究历史和分析现实,认为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制度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他主张以法治为本,建立起一个公正、透明和民主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富强。
总的来说,魏源是一个开明进步、实事求是、注重学术和个人价值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源的主要事迹
魏源的主要事迹魏源(1795年-1857年),字父慈,号半山,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被誉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的先锋”等。
魏源生于浙江余姚,家境贫寒。
早年在私塾读书,后考中秀才。
他勤奋好学,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深受群众爱戴。
他曾担任过著名书院“东湖书院”的讲师,传授经史子集,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他还组织了“半山社”,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
魏源在政治上主张变法,主张实行宪政,提倡民主自由。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
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官僚制度,建立起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
他还主张实行平等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魏源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海国图志》、《海阔山遥》、《黄老乡书》、《梦梁录》等。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在教育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普及教育,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他曾创办过“半山书院”和“天一书院”,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魏源在革命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曾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和太平天国后期的反清斗争。
他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提出了“四不”原则(不杀不抢、不分贫富、不分男女、不分官民),以期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魏源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事迹和成就,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魏源海国图志的名词解释
魏源海国图志的名词解释魏源(1794-1859)是中国晚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以其深刻的中国问题研究、对西方文明的思考与借鉴而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的专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海国图志》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海国《海国图志》全书主要以19世纪初为背景,对当时世界各国进行描述,以及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书中,魏源将其他国家称为“海国”,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中国的海外贸易相对较少,而其他国家则以海洋为纽带进行贸易往来。
二、夷狄在《海国图志》中,魏源使用了“夷狄”一词,用来指代外国人。
这个词在古代中国的文字中出现频繁,是用来形容与中国文明有差异的异族。
魏源使用这一词语,既表达了对他们的异域文化的好奇,同时也表达了对西方技术和思想的认同。
三、文化《海国图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文化”。
魏源对于不同海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比较。
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信仰和习俗,还包括了科学、艺术、教育、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
他强调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大的重要性,也呼吁中国要借鉴海国的文化建设之道,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变革。
四、工业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在他看来,海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中国。
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探讨使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并认识到了工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以促进国家繁荣的观点。
五、科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到了西方科学的重要性,并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与成果进行了介绍。
他强调科学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
他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科学,推动国家的科学进步,以赶上其他国家的发展。
六、日本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日本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他对日本的政治制度、农业水平、社会风俗等进行了评述。
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
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汇报人:2023-12-06•绪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目•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结论与展望录01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人才伦理思想对于中国近代人才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意义研究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人才观的发展历程,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目的通过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研究,揭示其思想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探讨。
创新点通过对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对中国近代人才观发展的贡献,为当代人才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创新点VS02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0102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道德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这一思想在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儒家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认为“德”是人才的第一标准,这一观点对魏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源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认为这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关键。
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观。
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他强调人才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尚志尚力的人才观魏源认为,人才的价值在于其志向和实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详细描述魏源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拥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取得成功。
同时,实力也是实现志向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将志向转化为现实。
魏源认为,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在魏源看来,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主张:①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②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③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到了近代,这种经世学风继续被湖湘弟子传承.魏源在京求学期间除了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外,也结交了大批师友,其中就有陶贺等人.魏源后来又长期担任陶澍与贺长龄的幕僚,深受二人经世思想影响.如果说魏源教育思想在求学岳麓时已萌发,那么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在江苏为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一经世著作,并在参与陶贺二人的经世改革中予以实践而完善.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统是魏源经世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此外,湖湘文化中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也非常突出.湖湘文化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形成伊始就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因而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历代湖湘士人都有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创新精神.魏源高举王船山主变旗帜,冲破顽固派叫喊的"天地之理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束缚,提出师夷变革主张,指出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应该说,湖湘文化的变革精神是魏源教育改革思想的力量之源.二,魏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魏源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者.概括起来,魏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改革传统教育魏源对科举制度基本上持"扬弃"的态度,从取士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虽圣王复做,必不舍科举而复选举".因为"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虽古人教育有道其公卿子多通六艺,岂能世世皆贤于草野之人" "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辄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科举以命题考试为准,入选者无分氏族寒门,具有公平的竞争起点,这是科举制度比氏族选举进步之所在.但是,魏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意的,认为"后世之养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伊人而遍责以六宫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从体制上脱节,这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竞争体制,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但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不能搞"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那一套,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文武应有实事实功的考绩标准.鸦片战争以后,他提出中国要建立海军,海军军官的选拔不能"舍船械而空谈韬略",更不能以八股时文为选择标准,而应该于"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这个方案虽然袭用了科举考试的形式,但其考试内容和方法却完全变了.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说,魏源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不是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扬弃".(二)提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封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士大夫,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国家行政管理完全丧失了科学意义.各级官吏奉帝王"圣旨"办事,有成绩归功于皇上,有错误则或碍于"圣旨"而自我弥缝,或诋为违背"圣旨"而归咎于个人.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及秩序,是封建国家行政的最高要求.所谓"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无事太平",就是尧舜盛世之治.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开拓性的专门人才,而是保守性的循规蹈矩之士.所循道的最大规矩,就是维护封建宗法专制体系的"三纲五常".因此,封建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条.由此人才模式决定的封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等同于教化.如宋儒胡瑷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学校教化的根本内容,在"明伦而已","民伦之外,无学矣".对这种封建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魏源没有提出正面的批评意见,但在他的一些主张中,却显示了这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左的思想倾向.第一,在国家对人才的总体需要和人才价值观念问题上,他继承可湖湘文化质朴健行,内圣外王,重义轻利,无我务实,勇挑重担,维护团结,运筹决胜,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不能培养那种"口心性,躬礼义"的腐儒和以"饾饤为圣学"的陋儒,而成才养士的目的九在于经邦治国,以求民瘼,习吏治,卫疆防,而且还要把品德与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人才不能"但取文采而不审其德".据此,魏源提出在选人用人上这就需要有方面之才或专门之才,如"李长庚剿海贼,皆身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及".在海军选才方面,"不以工匠,舵师视在骑射之下."以专门技术作为选材标准,则"船厂,火器局出身"者,"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者,都可以成为海军军官.这种选材标准,已经具有"不问你不能干什么,只问你能干什么"的信任才价值观念.第二,在德与才德关系问题上,他们还是注重"德".但他讲德"德"的内容,既完全不是"明伦守礼"那一套,也不同于我们时今提倡的"德育首位"中的"德".他认为,热德大德时"制国用","靖疆圉,"苏民困".国家"以足食足兵为治天下之具",人德才能就效诸民物要在"效诸民物"德实践过程中显示出来,离此则为"无用之王道".所以,国家"造(教育)之试(选拔)之"德人才,都要以经世致用为的.第三,魏源经世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学习论和教化论上.魏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新知识.他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知者乎".为理论基础来说明脱离实践是不能获得真知,就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提出"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第四,以"睁眼看世界"的目光注重吸引进自然科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理想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魏源尽管不是专职的教育家,但他所著的《海国图志》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涵盖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数学,机械,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材料收集详密,而且宏篇巨制,图文并茂,堪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海国图志》写成后风行海内外,成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在日本一些地方的教馆,《海国图志》被作为教材.魏源逝世以后的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要求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即将《海国图志》作为皇家子弟的教材.此奏虽未获准,但《海国图志》中崇尚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所传播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算得上使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材内容得一次革命性变革.《海国图志》所介绍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从以下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可见一斑. 天文学:《海国图志》第九十六至一百卷,魏源辑录了玛吉士等人纂的《地球天文合论》五篇,介绍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包括: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2,五星运行轨道;3,月球运行规律,晦明望朔的成因;4,天体运行规律,日月蚀成因;5,彗星成因;6,恒星与行星的区别;7,银河成因. 地理学:1,地球全图;2,世界各国地理合沿革;3,地球论;4,空气论;5,风论,风乃空气流动所致;6,潮论,海潮与月球吸引力有关;7,地震论,地政乃地内"硫磺各石类燃烧"所致;8,火山论,火山及地内之火喷发所致.此外,《海国图志》在介绍西洋奇器和船炮制造方法时,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光学,热力学,铸造学,电子等知识;还介绍了化学,测绘学印刷技术,西洋历法,国际法和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可见,《海国图志》中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开时人和后来者的眼界,为后继者探索救国救民途径提供了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更为变革封建的教育内容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三,魏源教育思想的历史启示同处社会历史的宏阔"转型"时期,尽管"转型"的根本社会性质不一样,但从其形式上的结构变换和内在价值要求的层面上说,又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共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德才并重,因才施教,量才录用,各尽其才"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兼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才模式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标准.在这个前提下,应大力扶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培养大量各种规格类别的人才,使所培养出的"新人"品学兼优,身心完美,既有历史眼光,又了国际大势,既晓自然社会科学,又备创新思维方法,既有理论胆识,又勤实践探究,既通科技经济,又握各种才干等.既重智力素质,又涵非智力素质等,只有当这样一批批德,才,识,学,体,美,劳齐备德"通才,帅才"和"一专多能"德"专才","将才"如洪流般涌现出来时,才能聚集起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早日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舍此之外,要真正挫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图谋,实现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遗训,达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无他途.1)、主张“经世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改革教育作为实现他们变法改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
魏源
为什么《海国图 志》在当时对中 国的影响甚小, 对日本 却影响颇大?
原 因
中国
历史原因
闭关锁国 政策 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水平
自傲、自大的 消极性
日本
向外学习的长处 和民族忧患意识
西方自然科学 长期推行闭关政策 一直影响着 日本的知识分子 缺少接受西方 经济相对开放 新思想的主体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水平高于中国
因而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更易被日本接受,引起巨大反响。
后人评他
“生前有学名、有政绩” “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魏源名言
•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 推崇民主制度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著作
《圣武记》 《皇朝经世文编》 《筹漕篇》
《筹齿差篇》
《海国图志》
《湖广水利论》等。
海国图志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地理
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和历史
•西方技艺
其中包括军事技术等
•西方文化
如西洋的历法、语言、宗教等
海国图志 意义
• 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 内容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
• 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 • 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 新鲜事物
梁启超赞誉说:
治域外地理者, (魏)源实为先驱。
《海国图志》
对日本的影响
•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唯有“师夷之长 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 • 《海国图志》推进了日本变革,使日本逐 渐摆脱西方列强 • 《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 启蒙作用
魏源——精选推荐
魏源简介1.生平及著作:魏源(1794~1857)活到了63岁,名远达,字默深,汉族人,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 新旧矛盾层出不穷,地主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
魏源生于湖南偏僻但不闭塞的乡下,幼时便天赋很高。
他在九岁童子试时更以一句“腹中孕乾坤”震惊全座,有了神童之誉,此后十五岁中秀才,十七岁开始著述,先后写成了《孔子年表》《孟子年表》等著作。
可惜魏源的仕途十分坎坷,二十九岁中举人之后,本以为科举之路会畅通无阻地走下去,谁知此后他运交华盖,屡屡受挫,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实现其经世理想。
默默过了多年的幕僚生活,直到五十一岁他才中进士,虽说这对魏源是一种安慰,不过一生只是做到州县级的小官,魏源的理想看来更是遥遥无期。
深感现实的残酷和前途的无望。
鸦片战争爆发后,整个清朝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着时代的剧变和生计的困难,魏源不得不以半百之身再次投身科举,真是“中年老女,重作新妇”。
这时的他希冀以微薄之力来挽救乱世中的国家,虽幸运考中进,无奈造化弄人,于1853年太平军攻扬州时,无端以迟误报罪被革职,后虽复职,年过半百的魏源饱受了科举大半生的折磨后,彻底看破了清朝社会无可挽救的败局,最终辞而不就,避居兴化,饭依佛门,潜心佛学,由经世派的巨匠变成了佛门新徒,“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焚”地结束了余生。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魏源一生深处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乾、嘉、道、咸四朝,而建功立业主要在嘉庆到咸丰年间,此时的清政府远远没有开国之初的清明与繁荣,统治者优柔寡断,贪于享乐,更激发了长久以来深藏的社会矛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819-1885)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海国图志》和《中国历史新钞》等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源主张变法兴国。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弱小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变法来使中国强大起来。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他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注重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提倡启蒙运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魏源关注民族问题和国家意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该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和和谐发展。
他主张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也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魏源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他批评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自守和保守主义思想,主张要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
他认为国家应该追求强盛和独立,扩大国家的权势和领土,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政策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法兴国、民族团结和重视国家利益。
他的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魏源的中西文化观浅析
魏源的中西文化观浅析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和哲学家,他对中西文化的观点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魏源的中西文化对比、文化特征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浅析他的中西文化观。
首先,魏源在中西文化对比方面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点。
他认为中体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西用则是指西方现代文明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他强调了中体的主导地位,认为中国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吸收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扬光大。
其次,魏源对中西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他认为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实际与理想、自由与秩序等方面的差异。
他指出,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在于中文化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追求和谐与稳定;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主张追求幸福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互补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任务。
魏源还对中西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和不合理之处,并呼吁进行与创新。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之融入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提出了“启蒙自身”、“学写节奏”等理念,强调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现代科学等方法,进行文化的参与和创造。
总之,魏源对中西文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深度。
他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特征分析以及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思路和方法。
他主张中国要发展中体、吸收西用,通过现代思维和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魏源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魏源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主张革新变法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
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
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
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
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魏源生平简介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
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以下就是魏源的简介。
魏源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794年。
他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县的金谭。
魏源从7岁就开始学习,从师刘之纲、魏辅邦。
小时候的魏源学习十分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
9岁时应童子试,魏源的聪明让考官大为惊叹。
1810年,魏源中举秀才。
1822年,魏源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开始了从政之路。
在从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内心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他感到了国家的危亡。
于是在次年,魏源入两江总督府衙,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但是在看到清政府无能之后,无奈辞官而归,立志著书。
公元1844年,魏源再次参加会试,中进士,又一次进入仕途,希望凭借一己之力为挽救国家命运作出贡献。
多次起伏的官场生涯,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深深的担忧。
因此,他开始研究西方列强的情况。
魏源根据林则徐所写的《四洲志》,再加上历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史书文献以及当时西方的地图资料,编写成立一部囊括世界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信息的《海国图志》,这是魏源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个观点成为了后来洋务运动的主要理论。
读完魏源的简介,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中国近代的伟大人物。
魏源洋务运动魏源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魏源的改革思想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这个理论突破了中国历代以来传统陈旧的思想,打破了“祖宗制度不可变”封建理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魏源近代洋务运动的思想家
魏源近代洋务运动的思想家近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国家管理制度,以强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在这一运动中,魏源作为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魏源在近代洋务运动中的思想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魏源的思想基础魏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受到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魏源通过阅读西方经典著作,深入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要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国家制度,以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同时,魏源也积极思考如何改革旧有的观念和体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魏源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在洋务运动中,魏源积极支持并参与了相关的活动。
他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必须积极推行。
魏源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来发展中国。
他通过自己与外国人的交往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来填补这一差距。
因此,魏源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源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他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鼓励中国人民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科学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其次,魏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以发展中国的实力,这与洋务运动的初衷相符。
魏源的思想鼓舞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魏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国家制度来建设中国。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思想,包括言论自由、选举制度等。
虽然这些思想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一、魏源生平简介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发端时期进步思想家的代表,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著名的经学大师,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
他毕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富国强兵之道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宏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隆回金潭(现隆回县司门前镇学湾村)人。
一七九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生于隆回县金潭魏家段沙洲上。
早年从学于王守仁,后来跟刘逢禄学过《公羊春秋》。
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日趋加深的情势下,他逐渐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一八二二年,魏源中举。
此后的十多年,他先是搞学术研究,后来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
他曾经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反过去汉学家们支离破碎、烦琐的研究方法,树起了一面新学风的旗帜。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界别开生面,卓然成为一代名家。
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这是对他最恰切的评价。
他在两江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领导下,筹议、举办和主持漕运、水利、盐政事务,总结不少实际经验,以擅长经世之学闻名于当时和后世。
特别在任兴化县知县和高邮知州期间,为国为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兴修水利,二是改革盐政,深得百姓爱戴。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魏源加入了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曾亲自参加了浙江前线抗英战争的筹划和指挥工作。
一八四二年八月,清朝政府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国人愤激,上下忧心。
魏源有感于“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1-遂写成《圣武记》一书。
《圣武记》通过对清政府的一些重大军政活动的记录与评述,表明了魏源的爱国、民族立场,和反对侵略的思想,想以此激励清政府振兴武备,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和国家。
接着,他又受林则徐的嘱托,编辑了世界历史、地理专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扩充了《四洲志》的内容,并且较为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发挥了包括龚自珍、林则徐的主张在内的有关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主张。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794年-1857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思想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国家改革、议政制度、道德教育和文化观念改革。
首先,魏源非常关注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治理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主张改变传统的官僚体制,提倡选拔人才和提升官员素质,以提高政府的效能。
他还提出要改革军队制度,并主张加强国防建设,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魏源主张实行议政制度,即通过议会来参与国家决策。
他认为,议政制度能够使国家决策更加公正和透明,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他提出了“民智当上”的观点,主张通过知识分子的参与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魏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道德风尚紧密相关。
他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崇德向善的价值观。
他追溯历史,寻找道德典范,并提出了“以教为国之一策”的主张,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最后,魏源提出了文化观念的改革。
他认为,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强调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吸取其优点,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方案。
他的思想是为了振兴国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提出的,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改革、议政制度、道德教育和文化观念改革等多个方面,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魏源名言名句大全-44句
魏源名言名句大全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人。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道光二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始成进士。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44句。
1、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2、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竟之谓贫。
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4、善琴奕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
5、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6、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7、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8、人聚则强,人散则弱。
同心同德,庶几有成。
9、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1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11、故国鱼兼莼菜美,新霜人共菊花寒。
12、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13、天地之性,人为贵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14、细雨濛濛江汉宽,楚天无际倚阑干。
15、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灩;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16、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17、可侍者己,难侍者人。
18、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19、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20、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
21、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远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
22、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23、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24、江逆飞,海立起,天风刮海见海底,涌作银涛劈天驶。
25、水为万古无情绿,酒是千龄不老丹。
26、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27、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
28、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29、师夷长技以制夷。
30、上好紫刚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
31、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32、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自非众议参同,焉能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也?历山川但壮游览而不考其形势,阅井疆但观市肆而不察其风俗,揽人材但取文采而不审其才德,一旦躬负天下之事,利不知孰兴,害不知孰革,荐黜委任不知孰贤不肖,自非持方柄纳圆凿奈何以哉?33、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是目的的局限性。
一般我们认为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认识到了效法西方的必要性,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爱国性,这在当时有着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作用。
但是魏源主张的只是通过“师夷长技”这一手段来达到“制夷”的效果,而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种主张的动机是一种传统的忠君思想。
所以,魏源思想主张只可能维护而不可能触犯业已腐朽落后封建制度,因此这一主张的内容和作用都受到了极大束缚。
魏源作为晚清开明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主张被认为是该时代最先进的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他毕竟是出生和成长于闭关锁国的晚清时代,是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士大夫,同时也是晚清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表。
无论从其生活环境、思想结构还是阶级属性来看,在国家危难关头,他的主张都不可避免以忠君思想为动机,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根本目的。
关于观念的局限性。
夷夏观念,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华尊夷卑优越观。
魏源作为晚清开明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主张是同一时代最先进的代表。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仍然把万国称为“四夷”,而把中国自身置于“世界”之外[4]。
另外,他认为的西人的长技仅限于船炮技术,华夏文明之于夷狄仍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无论魏源本人眼界如何开阔,观念如何先进,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无法脱离当时社会存在的,因此必然或多或少带有那个时代和环境的烙印。
要短时间内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华尊夷卑观,这还是难以做到的。
这一点是魏源的局限,但更是那个时代里的局限。
关于内容的局限性。
许多学者认为:既然魏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王朝统治,那么在这种目的的支配下,其学习内容受到极大束缚,即仅限于我们经常提到的战舰、火气、养兵练兵之法等器物层面上的内容[5],而不可能触及到政治层面上,因此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而远远没有触及到思想和制度。
这种企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艺,而不变革封建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是无法震荡士大夫传统的忠君心理,也无法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的,当然,更不用说实现近代化的任务了。
这无疑是魏源思想上最大的局限,也是其对中国作用有限的根本原因。
魏源的思想虽然存在一些局限,但它们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属性下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这些局限不能影响其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而其作用之所以有限根本在于中国特殊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制约;魏源所处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他的思想不够先进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是他已有的先进方案的无法去实现问题。
近代中国面临着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两大艰巨任务。
每一个阶段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有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使命和不可退却的责任。
然而,出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前程关怀和情感,站在今天的标准上,脱离当时的客观实际苛刻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想的局限,这显然是不客观的,是不可取的。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