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负担。
心脏病患者不仅需要进行生理上的治疗,也需要接受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心理护理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一、正确的心理态度心脏病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焦虑。
因此,心脏病患者首先需要具备正确的心理态度。
他们应该相信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学会接受现实,并学会积极地面对问题。
他们应该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二、积极的社会支持心脏病患者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支持和鼓励。
家人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
朋友可以通过陪伴、聆听和鼓励来支持患者。
医护人员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脏病患者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饮食方面,患者应该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控制摄入的脂肪和盐的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锻炼。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压力和焦虑。
四、学会放松和应对压力心脏病患者需要学会放松和应对压力。
放松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做瑜伽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缓解压力,如阅读、绘画、听音乐等。
重要的是,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过度紧张和担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参加心理辅导和支持小组心脏病患者可以参加心理辅导和支持小组,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心脏病所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和支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这种交流和分享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心理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负担。
因此,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帮助高血压患者处理负面情绪和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以提供全面的照顾。
1.接受自己的情绪:高血压的确诊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和焦虑。
在开始治疗和管理高血压之前,患者应该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并理解这些情绪是正常的。
这种接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高血压带来的负面情绪。
2.建立支持系统:患有高血压的人常常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这个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人、朋友、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患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学习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对于管理高血压的情绪和压力非常有效。
例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患者应该积极学习和练习这些技巧以提升自我护理的效果。
4.保持积极态度:积极的思维模式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尝试寻找积极的生活乐趣和目标,鼓励自己与他人保持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正面思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5.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食用高盐食物和高脂肪食品。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患者可以在身心上获得更好的平衡和健康。
6.寻求专业帮助:在一些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如果患者感到无法应对或情绪持续低落,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平衡。
总结起来,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建立支持系统、学习放松技巧、保持积极态度、调整生活方式和寻求专业帮助,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心理负担,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522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方案。
2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治愈虽然有赖于正确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护士应当给予必要的解释和一些卫生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要亲切和蔼,具有同情心。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有问必答,绝不能冷若冰霜.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提高疼痛的阈值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环境的安静与舒适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当安置在比较安静的单人房间。
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清洁,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在卧床4~6周内谢绝探视。
治疗处置时间要集中,尽量少打扰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2.3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由治疗护理带来的疼痛刺激。
2.4加强护患的密切配合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家属一旦知道亲人的病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病情加重。
要向家属交待病情,对家属和陪护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争得家属的配合.因为家属对患者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会更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疾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以防病情加重。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我们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外,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早日康复。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根据常规护理作为基础,心理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有效对心血管患者的焦虑、抑郁心态进行消除。
通过对不良情绪的消除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主动调节的目的,为患者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为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护理工作,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反复高。
同时还要在提高患者这生活质量这一工作核心下,对护理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往往负面情绪较多,正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干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对病情恢复影响,特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按照双盲法分组,观察组患者107例,为其制定健康路径进行心里疏导,年龄29-81岁,平均55.5±3.2岁。
对照组患者120例,进行常规护理,年龄37-77岁,平均54.8±3.5。
患者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脑出血及其他疾病。
两组患者在资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可那纳入同一研究组进行比较分析。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相关检查完毕后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路径与心理疏导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登记,并告知住院期间杜绝以往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吸烟、饮酒、药品混乱使用。
进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住院治疗期间会出现的明显、典型症状进行讲解,帮助医生做好家属工作,争取在治疗期间的主动配合。
入院后2-3d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根据患者住院前几日主诉情况及每日查房记录进行总结,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疏导方案制定。
入院3d后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集中心里疏导干预,伴随治疗的深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应对心理疏导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治疗顺利病情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及鼓励,争取在下一阶段的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冠心病患者如何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如何心理护理冠心病作为一种临床尤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偏高,约有75%的冠心病患者会存在高血压并发症,如果病人血压持续上升,则会导致动脉硬化,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人体毛细血管狭窄甚至发生闭塞,患者会出现冠状循环障碍,心肌氧气供需不平衡,引发心肌缺血或坏死。
冠心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容易引发心理疾病,然而引发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比方说,社会心理应激、情绪波动大、精神高度紧张等,通过临床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主要是忧虑、恐惧、焦虑、否认、角色紊乱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各种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护理与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如何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内容。
一、焦虑的心理护理初次发生冠心病的患者大多会出现焦虑情绪,有可能会将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从而出现不良预后或并发症。
初次发生冠心病的患者时常因为疾病是否可以治愈的问题产生焦虑心理,再加上,很多冠心病患者具有心率失常的现象,当心率失常发生频率增加,患者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不安、难以入眠,导致患者的焦虑程度不断增加,进而影响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个性全方位了解,然后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个性,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冠心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深入了解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另外,还要耐心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将情绪稳定,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再发性心肌梗死以及心衰反复出现时,相应的药物治疗效果下降,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出现不适,长时间如此,冠心病患者心理会呈现出抑郁、悲观等。
冠心病的夜间发作的几率比较高,而且冠心病症状会加重,导致患者每到晚上就会出现精神紧张,还有一些患者看到各种急救情况和抢救仪器会出现精神紧张的情绪,导致患者治疗配合度有所下降,降低冠心病治疗效果。
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

度 。活 动或 休息 时注 意不 要 内旋 内收膝关 节 、 交叉
双 腿 、 在 低 于小腿 高度 的椅 子 或 沙 发上 , 弯腰 坐 或
捡 拾 地上 的物 品 , 保 持髋 部 的外 展 中立 位 , 要 以免 引起髋 关节脱 。
表 1 两 组 疗 程 比较
梗 塞 进 一 步恶 化 , 如 能 配合 心 理 护理 治 疗 , 将 故 必 对 心力 衰竭及 心肌 梗塞 等心血 管疾 病 的治 疗有益 。
1资 料 和 方 法
1 对 象 收集 10病 例 , . 1 0 常规 药 物 治 疗组 ( 以常 规
药物治 疗 为主 ) 5例 , 中心衰 竭 2 4 其 5例 , 心功 能 I v
医药 与 保 健
Me ii n el ae 00年 第 1 第 2期 d n A dH a hC r ce t 2 1 8卷
28有感 染 的危 险与手 术及 组织 损伤 有关 。保 持 敷 . 料 清 洁十 燥 , 口换 药 严 格无 菌 操 作 , 持 床单 的 切 保 清 洁 , 洁。 整 根据 医 嘱合理使 用抗 生素 。 鼓励 患者有 效 的 咳嗽 和深 呼 吸 , 为患 者 翻身 拍 背 , 效 的清 理 有 呼 吸道 , 防止坠 积性肺 炎 的发生 。 留置 尿管期 间 , 保
岁; 观察 组 ( 心理 护 理协 同常 规 治疗 )5例 , 中心 5 其 力衰竭 3 0例 , 功 能 I 心 V级 , 龄 4 年 6岁 ± 21 1 .3岁 , 病史 l1 ~ 0年不 等 ,急性 心 肌梗 塞 2 5例 ,年 龄 4 7
岁 ± 37 1 .8岁 。
组 . 效优 于对 照组 ,< . 。 疗 P O0 5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危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影响,因此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两个方面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在卧床期间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心理特点1. 恐惧和焦虑: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在卧床期间会面临着疾病加重、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等情况,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2. 孤独和无助: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患者无法和外界正常接触,失去了社交活动的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加重了心理负担。
3. 沮丧和抑郁: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身心疲惫,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和抑郁的情况。
4. 自卑和自怜:患者在床上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容易出现自卑和自怜的情绪。
二、护理对策1. 积极沟通:护士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情况和康复进展,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
2. 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要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保持室内的通风、阳光充足,定期为患者进行床上病患者的特殊护理,保持个人卫生。
3. 增强社交活动:护士要经常开展一些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床边活动,如集体唱歌、手工、讲故事等,为患者提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4. 增加心理支持:护士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积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5. 增强自理能力: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护士要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自理训练,激励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因为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
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的护理工作中,只有护士和家属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心里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性。
方法:对收集80 例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进行病情回顾,其中有不同年龄的病患,患有不同类别的心血管疾病,经过心理护理的干预手段,心血管疾病的好转率高达90%。
资料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的干预治疗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结果:收集的80 例病患分别患有的心血管疾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 例,风湿性心脏病18 例,高血压病38 例,肺原性心脏病7例,其中治愈的有32 例,好转有39 例,通过干预的心理护理,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治疗1.前言心血管疾病是近几年越来越多发和常见的疾病,医院里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心血管疾病理论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循环系统的病变有关,运送血液的一些器官和人体组织统称循环系统,其包括心脏、血管(静脉、动脉、微血管),心血管疾病有急性和慢性的大体分类,发病常常与动脉硬化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病患有雷同的发病原因,其中就包括心理影响,病患多表现出心理压力大、遇事忧郁、面对诊疗和生活存有悲观态度、对待事物疑虑重重和部分患者对治疗的抗拒,针对上述这些严重的心理影响,必须介入心理护理来积极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
2.资料与研究方法2.1 一般资料收集的80 例患有心血管病疾病的病患,其中男47 例、女33 例,病患年龄分布为40 岁到75岁。
2.2 方法对这80 例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介入心理护理,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18 例,高血压病38 例,肺原性心脏病7 例,冠状动___________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 例,其中治愈的有32 例。
治愈率为40%,好转39 例,好转率为48.75%,所以介入心理护理病患有积极好转的占到88.75%。
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3.1 心理压力大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同, 医院中的医疗环境如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仪器对患处的检查和特殊的护理, 患者在接受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会支出一笔可观的消费,有时因为经济的压力造成病患的心理压力,加之特殊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心理承受力降低, 心理压力大带来患者的忐忑不安、对病情的恐惧、日常生活不自理、对家人的依赖变大、患者把自己带入困境被自己的压力弄的难以解脱、病患得知自己的病情在没有理性对待的时候做出后事安排,有的存在自杀倾向,在没有接受治疗和心理护理的病患不愿意与人交流变得闭塞,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心理护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这些患者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心理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措施

戒烟限酒,避免过 度劳累和压力
定期进行体检与筛查
定期体检的重 要性:及时发 现疾病,早期
治疗
体检项目:血 压、血糖、血 脂、心电图等
筛查方法:超 声、CT、核磁
共振等
体检频率:根 据个人健康状 况和医生建议
确定
控制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 按时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控制血脂:合理饮食,减 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量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 更好地适应康复后的生活与工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防措 施
5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 惯,保证充足的睡
眠
坚持适量的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
泳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等。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进行 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
负担。
休息充足:保证充足的睡 眠,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 睡早起,避免熬夜。
心理支持
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 爱好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 对疾病的信心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 标
药物的服用方式:口服、注射、 外用等,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 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服用方式
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 反应或降低疗效
药物的保存与更换
药物保存:阴凉、干燥、避光处保存 药物更换: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物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种类和用途进行分类存放 药物使用:按照医嘱和说明书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心血管病相关心理护理的方法

心血管病相关心理护理的方法摘要:针对心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疗,通常患者容易产生头昏及心血管、如头痛、消化呼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使患者顺利接受诊疗,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就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其数量在日渐增加,越来越成为临床的常见病,这种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恶化严重、患者身体内神经组织异常,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情绪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
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诊疗法治疗心血管病,可是这一治疗方法很容易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害,造成的心理上的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在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会有心理问题产生,对这些心理异常反应加以重视导致病情经常反复同时也加重病情造成我们治疗的难度加大。
所以,在心血管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适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想法,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现报告如下:1 心血管病治疗的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在近2年的时间内,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60例,都经过CT和临床确诊。
患者年龄均大于0岁,病程大于2周,60例患者中,没有明显的失认、失语等表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精神上均无障碍,没有病情严重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的患者。
1.2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1.2.1 恐惧:患者由于对介入诊疗的过程在很多时候还存在空白的误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深,过多的担心实施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造成精神上很大的焦虑,担心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且饮食不正常,睡眠不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1.2.2 焦虑: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介入诊疗,大部分的患者治疗中所选用的材料也都是进口的产品,费用方面相对较高,为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在治疗前情绪一般都不是很好的状态,甚至怀疑治疗水平导致自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焦虑异常情况;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四肢不能活动,产生腰酸背痛等临床表现,更加促进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摘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心血管患者,单纯依赖相应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得到好的效果,这需要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时的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问题。
使患者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
1心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1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心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患者常常会感觉自己的病情很严重,认为医生和家人没有对自己说出自己实际病情。
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联想到自己身上,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恶性联想,最后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倦,使病情不断加剧。
1.2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管收缩压上升,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轻微的则会出现过度担心、紧张、出汗、失眠、胸痛、气短等现象。
1.3绝望心理。
患者常常会因病情的加重和病情没有得到快速好转的原因而产生绝望心理。
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别人,不愿与人交流。
严重的还会出现轻生行为。
1.4自责心理。
一些经济低下、心胸狭窄或性格孤僻的患者,会觉得自己的病花了很多钱,给家里带来了经济负担,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而产生自责心理。
1.5抑郁心理。
患者因为长时间呆在医院治疗,心情长时间处于低落的状态,最后导致了抑郁障碍。
常表现为精力减退,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兴趣,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
2心理问题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心理问题是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患者的血管疾病的恢复有重大的影响。
心理问题,不仅会给患者自己、家属带来一些问题,还会给医生的医疗过程带来问题。
最终,会导致患者的防御能力低下,病情不断加重。
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紧张的信息会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护理心血管患者心理问题的措施3.1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达到 护患 之 间 的默 契与 配合 。护 士 娴熟 的 技术 能 够使 恐 惧 、 失望 的患 者 重新得 到希 望 , 加治 疗信 心 。 增
213抚 触 、 慰 .. 安 抚 摸 可 缩 短 护 患 之 间 距 离 , 进 护 患 之 间 增
感情 交 流 。对急 诊 患者 , 可站 在患 者一 旁 , 握住 患 者双 手 , 从
心理 上 减轻 患 者产 生 的疼 痛 感 ; 于 老年 人 , 摸脉 搏 , 对 摸 测测 血压 , 拉拉 被 子 , 患者 感到 护 士对 他 的重 视 、 心 、 贴 , 使 关 体 消
护理研究
28 1 第5第 期 0年2 1 6 0 月 卷
心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患 者 的心理 护理
王艳 蕊 , 向炜 傅
( 京 丰 台医 院心 内科 , 北 北京 10 7 ) 0 0 1 [ 关键 词】I 管疾 病 ; 入 治疗 ; 心血 介 心理 护理
【 中图分 类号】 4 35 R7.
理焦 虑 , 患者 以安全 、 给 信任 感 。特别 是 急 诊护 士 能够 在 危 、
急 、 患 者 面 前表 现 出勇敢 、 毅 、 定 、 重 坚 镇 当机 立 断 等 非 语 言 行 为 , 疑 会 使患 者 的情绪 由恐 惧 、 无 焦虑 到平 静 、 定 , 而 镇 从
整 、 导 和控 制 , 疏 既增 加 患者 的 痛苦 , 又影 响治 疗效 果 。 111焦虑 、 .. 急躁 由 于 疾 病来 的 突然 , 自觉 症 状 明 显 , 者 患
21 .. 熟 的技 术 。 2娴 沉着 、 重 的举 止 这 些 可 消 除患 者 的 心 稳
急诊 患 者无 论其 病 情 的严重 程 度如 何 , 都可 以使 患者 进 入急 诊情 境 , 认 为 自己的健 康受 到 了严 重 的威 胁 而 产生 焦 并
护理学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护理学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有效的治疗,科学合理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一、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要任务。
护士需要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血压的波动情况,观察其是否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表现。
同时,护士还需关注患者的面色、神志、精神状态等。
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此外,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了解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变化,也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
二、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出每天所需的热量,并合理分配到三餐中。
减少钠盐的摄入是关键。
建议患者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
同时,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橙子、菠菜等。
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等。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持肠道通畅。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根据病情控制饮水量,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加重心脏负担。
三、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安慰和支持。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减轻恐惧和不安。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
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新进展

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新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的、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成为了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新进展。
一、心理护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面临着病痛的困扰和伴随而来的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心理护理的方法包括情感疏导、认知重建、行为疗法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患者教育、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二、营养护理营养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础。
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因此,营养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同样非常重要。
营养护理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和饮水、运动锻炼、控制体重等。
三、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心肌梗死、降低血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
四、康复护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控制并降低疾病风险,达到疾病稳定或恢复健康的状态。
康复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十分重要。
康复护理的方法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治疗、社交支持等。
五、家庭护理家庭护理是心血管疾病康复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家庭护理的重点在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导和护理技能培训,以及家属的支持和合作。
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用药管理等问题。
六、护理用品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用品,如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氧测量器、糖尿病监测仪等。
这些护理用品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更加实时和精准的监测,并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在护理新进展的背景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也越来越完善。
但是,仍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科研和医疗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和失落感,增强对疾病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接受情感波动。
患者需要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波动,如感到沮丧、焦虑、害怕或不安等。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并帮助他们正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感,同时告诉他们这些情感是正常的,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反应。
2. 提供支持和理解。
患者需要得到家人、医护人员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通过耐心、关心和倾听的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提高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3. 提供信息和教育。
患者和家人需要接受足够的、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更好地掌控疾病的发展。
心理护理师可以为患者和家人提供准确、及时、易于理解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4. 帮助患者应对疾病。
心理护理师应该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他们调整生活方式、改进饮食和增加运动,以控制和缓解疾病的发展。
同时,心理护理师也应该教育患者如何减轻压力、放松身心、增强防御力,以帮助他们维持稳定的心态和身体健康。
5. 鼓励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老年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参加群体活动,增进社交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减轻孤独和焦虑的感受。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公害。
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正在向中青年扩大。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该类患者既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点,又有病态的特殊表现。
根据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幼稚、敏感、敌对情绪等表现,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之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掌握心血管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护理,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别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理工作在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
解除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的焦虑和忧郁。
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通过我们的自身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启发诱导、暗示影响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有利于开展系统化、整体化护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士不仅要严格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征和生活社会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对患者要有同情心,态度要热情,和善对每一位患者,要根据临床经验,从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了解疾病的来源,为医生提供诊断治疗方便。
对住院患者都要按照护理程序,全面系统地护理,同时必须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中,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护理不仅关注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还要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日常的生活要求,是为了能够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心身状态,所以提出如下针对性护理措施。
国外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病人的研究发现,至少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58%出现抑郁情绪、22%产生敌对情绪、16%表现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摘要:临床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发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以及吸烟等,心理障碍能够促进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其病情[1,2]。
本研究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护理,得到较好成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5例,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3.5±4.7)岁;其中冠心病19例,高血压11例,心律失常8例,心功能不全7例,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心瓣膜病2例;对照组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3±4.8)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12例,心律失常8例,心功能不全8例,心绞痛4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心瓣膜病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护理:医护人员应当主动对患者进行疾病常识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
心。
中年患者的家庭负担一般较重,而老年患者则相对较固执,故而在护理中应加强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并认真对待,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时,教育患者家属体贴患者的疾苦,主动担起家庭的重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指导,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及时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多与其进行沟通,给予其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关心和抚慰,促进其重新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有重要作用,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影响治疗效果。
对此,患者应主动找患者谈心,关心体贴患者,用和蔼的态度解说其病情,以及消极情绪对病情、疗效的影响,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爱好应用音乐疗法等,每天早晚播放舒缓的音乐,辅助药物治疗,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情绪。
另外,对于有心理障碍但又不愿意说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与其谈心交流减轻其压力,积极应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使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患者情绪得打倾诉和释放,给予其宽慰、开导,帮助患者消除心理上的创伤。
护理人员面对患者应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自身微笑带动患者情绪上的变化,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
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其情绪不佳时,护理人员做到心平气和、微笑服务,避免其出现负面情绪。
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确保患者及时、准确用药。
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鼓励其进行体能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还应给予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做腹式深呼吸15min,待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平稳后,指导其继续平卧30min。
通过这种放松疗法,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其多食用果蔬和粗粮,尽量进食清淡、低脂的食物[3,4]。
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督促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保持开朗的心境,坚持后续治疗,家属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冷静下来妥善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状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1.4疗效判定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均明显改善,此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所改善,此为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均未改善甚至恶化,此为无效。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但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这表明心血管疾病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心血管疾病发生在老年群体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逐步下降,故而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并发症,不加以干预,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发生在青壮年群体的心血管疾病可能是因为: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青壮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习惯。
而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心理压力对其的影响非常大,不能依靠传统治疗方法和遵医嘱服药来防治心血管疾病,必须在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的相互支持下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干预,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乐观的态度应对疾病,积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促进病情的缓解。
心血管疾病往往是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所导致,有研究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干预护理是指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指导,并结合患者的特点和共性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5],还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转归。
本院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护理,研究发现对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干预护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因此我们认为,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鹏,王艳娉.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425-426.
[2]徐祥凤.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145-146.
[3]谢艳红.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52-153.
[4]余晓林. 心血管疾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642.
[5]单慧斌. 护理干预对于40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 2012,25(1):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