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金属材料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镁条、锌片、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问(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Mg〉Zn〉Fe〉Cu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
应【实验】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3、铜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
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思考:
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观察、分
析金属活动
性顺序为铁>
铜>银.
金属+金属化合
物→新金属+新
金属化合物
此性质常也常用于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
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 Sn Pb (H) 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
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运用】
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
的化学性质鉴别吗?
学习、运用
回答:用火烧变
黑的为铜,放入
稀盐酸中,有气
泡产生的是黄
铜
放入硝酸银溶
液,能置换出银
的为黄铜,
学以致用,体会化学
的实用性,并感受化
学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
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
9.1溶液的形成
学校: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引入新课】
[展示]无色(NaCl溶液)蓝色(CuSO4溶液)黄色
(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
提问:请同学们猜猜,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
么共性?
带着好奇展开讨
论,回答
从学生已有知识
出发,增强学生对
溶液的感性认识。
1、溶液的
形分组实验蔗糖食盐的溶解
提问: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和
泥水有什么区别?
[板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
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分组实验】
蔗糖食盐碘
水水酒精
实验让学生更直
观地感知,便于接
受。同时培养学生
的合作能力。
激发兴趣,增强学
生探究欲。
③有些物质溶于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 变化
练习(1)植物油溶于水吗?
(2)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是溶液吗?
(3)什么叫乳浊液?
(4)乳浊液里小液滴的分散均一吗?稳定吗?
(5)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
里了吗?
(6)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
植物油的试管,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归纳、总结
本课主要内容,提
出疑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总结
提问式学生总结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整
理能力能力
板书设计课题1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滴的现象。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步步设疑、层层推进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培养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⑴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⑵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⑶学习者通过表达与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