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_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杀未遂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
●刘斌志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自杀越来越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自杀未遂青少年不同方面的表征以及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微观、中观、外部以及宏观系统因素,并由此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方式方法和具体工作模式。
关键词:自杀未遂;青少年;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
根据有限的有关综合医院急诊室诊治的自杀未遂数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估计中国每年接受治疗的自杀未遂人数在250万至350万之间。对此,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将其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并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1]。最终,社会系统所造成的青少年自杀问题必须藉由对这些相关系统的介入,以采取社会整合的方法进行防治[2]。
一、自杀未遂青少年的表征分析
自杀未遂或自杀企图(attempted suicide)指的是有自杀行为,却未因为该次自杀行为而死亡的现象。未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人发现而加以救助,或者是因为其自杀的方式并不足以毁灭其生命[3]。充分了解自杀未遂青少年的以下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1.在世界范围内,企图自杀以及自杀成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并且在青春期以后明显增加,到2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在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因素中,自杀高居第三位。如果考虑到许多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案例并未报道,真正自杀未遂的青少年远较我们所知道的更多。更为有意思的是,有自杀企图的青少年中女性远比男性要高(美国男∶女=1∶9),但自杀死亡的比率男性则比女性高(美国男∶女=3∶1)。
2.相关研究显示约有50%~70%的自杀者生前曾以各种方式,向周遭的亲友或重要他人表示自己轻生的念头[4],言谈举止或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显现青少年自杀的警示讯息。美国Kalafa提出“自杀警告信号”量表,分为情绪感受、行动或事件、改变以及预兆等四方面的警讯,具体表现为[5]:(1)情绪感受,包括无望感、无助感、无价值感,无法抵抗的罪恶感、羞耻,自我怨恨,充满悲伤以及持续性焦虑或愤怒;(2)行动或事件,包括药物或酒精滥用,在谈话或书写资料中出现死亡或毁灭的字眼,经常梦魇,最近经历家人死亡或者父母离婚等消极事件;(3)改变,包括退缩、冷淡、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学业上、过多睡眠、失眠、早醒、突然失去食欲或吃的过多,失掉对朋友、嗜好、个人修饰或以前所喜好活动的兴趣,一段时间的消沉或退缩后突然改善;(4)预兆,比如突然表达“流血至死需要多少时间”,突然表现出“我不会再回到这里了”、“我不用再忍受这些苦了”之类的前兆,突然有“放弃喜欢的东西、归还别人的财物”的行为,或者有服药过量或割腕的企图等。此外,沉默者变得多话、活泼者转为安
注:本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课题(0821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斌志,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实验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年探索
静、突然将积蓄花光、突然对家人很好或向爸妈道歉等,也有可能为青少年自杀的征兆[6]。
3.青少年自杀及未遂的原因非常复杂,很难归结为单一因素。正如Michel等人指出自杀往往不只决定于现在,而是有其历史脉络故事的[7]。这些自杀的原因可能包括强烈的自杀意念、致命性的自杀方式、各类诱发的家庭和社会事件、人格相关的各类因素、身体疾病、社会人口的影响以及青春期本身的变化等,也可能包括青少年本身适应能力的弱化、对成人形象的幻想瓦解以及家庭功能不全等,而不少的研究也进一步地发现,缺乏适当的社会支持以及沟通技巧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走向自杀的境地。当然刻意的人际交往的疏离也透露了青少年自杀的信息,因为当一个人产生抑郁心理以及低自杀意念的时候,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那么自杀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高。
4.青少年在自杀之前多出现沮丧、抑郁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杨庸一在2000年对182位因自杀住院的病人做的调查发现:有情感性疾病诊断的人约有3
5.2%,而有关适应性疾病的患者约占31.9%。相关的统计资料发现自杀死亡人口中,98%的人在自杀前罹患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重度抑郁症(87%),酒精及药物成瘾(44%)与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疾病(41%)[8]。Beautrais回顾有关年轻人自杀的文献指出,环境与情境因素,例如自杀的感染及媒体的影响,都会鼓励自杀行为,不少证据也显示潜在有自杀企图的个案,很可能再次受到相关事件的感染而再次尝试自杀,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影响下[9]。
二、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生态系统观透视
(一)微观系统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与青少年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第一场所,包括家庭、学校以及工作地点等。微观系统决定青少年的活动形态、角色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以及自杀态度。具体来说,微观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1.人格特质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具备自杀倾向的人格特质,男性多展现出“具有攻击性及非社会性”、女性则多“有自卑感及精神病倾向”,但整体而言都是较极端、不稳定而缺乏回复机制的人格特质。另外,那些人格相关因素表现为具有高度绝望感、完美主义、冲动行为、敌意和攻击性以及那些压力因应方式缺乏弹性的青少年,具备更高尝试自杀的危险。2.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一方面包括青少年的患病情况,比如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酒精和药物滥用、AIDS患者,都是自杀的一项危险因子。另一方面,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都有较高的自杀率。如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神经性厌食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品行障碍等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的危险性。3.家庭因素。自杀的青少年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敌意的受害者,他们通常会因为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而感到不被关心[11]。具体来说,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包括:具备自杀尝试、抑郁、药物和酒精滥用以及暴力倾向的家族史,混乱、没有支持性的家庭,家人否认自杀行为的严重性,家庭呈现高度的压力和拥挤,以及家庭关系疏离以及缺乏社会支持。4.学校因素。樊富珉的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杀的原因一般比较简单,比如被父母训斥、责骂,被同学欺负。初中生常因学习问题、家庭关系、考试、校内管理问题而自杀。高中生常因朋友关系、对前途担忧、高考压力、学校不适应等原因自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多是个人的烦恼、学业压力、异性关系、求职择业等[12]。5.同辈关系。与同辈的友谊关系可以让青少年快乐地分享游戏,并在其中自在地分享和感受希望、情感、温暖、合作、相互尊重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促进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受到排挤以及挫折的同辈关系,则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失落、孤独和绝望感,甚至产生自我伤害的念头。
(二)中观系统及外部系统
正如Merrick所说的:“中间系统包括发生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影响个体发展的场域联结,这些场域可能相互冲突或互补”[13]。当中间系统无法有效联结,或者两个微观系统之间存在价值的冲突,将会让青少年无法适从,导致自我迷茫和怀疑,甚至产生人格分裂。例如,当青少年觉察到家庭与学校,或者学校与社会价值观不一致,并且不能将这些差异有效调适的时候,将会降低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意愿,进而造成学习成就低落的压力[14]。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所居住的社会环境如何、政府是否为青少年提供各类辅导服务、学校和社区是否举办了相关活动以让青少年发泄旺盛的精力、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