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经济篇重点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经济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市场经济概述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 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
价格是市场经济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包括商品与劳务价格、工资、利息、汇率、地租等等。
竞争的手段主要包括:价格、质量、服务等等。
2. 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
二、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
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 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价格机制具有几大功能和作用:信息功能、调节功能、竞争工具、分配功能)
2. 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实现形式)
3.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包括:供求决定价格机制{核心},价格调节供求机制)
4. 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实践的选择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1.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①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 企业(1)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
(2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 居民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市场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商品流通的时序来划分,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和零售市场。
二是按商品的地域来划分,市场可分为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三是按流通商品的属性来划分,市场可分为一般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前者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后者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1. 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市场主体;②市场客体;③价格;④市场的供给与需求;⑤市场竞争
2. 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 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 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失,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使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的作用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2.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 按资分配:资产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参与分配取得收入
2. 按经营风险分配:经营主体单位和个人由于其对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正确决策而得到收入
3.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的分配形式
4. 直接的劳动收入分配:①个体经济;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劳动
5. 按资历分配
6. 来自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的个人收入分配:离退休金、公费医疗、奖学金、物价补贴、养老金、军人转业或退役费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3. 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 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4. 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
2. 普遍性原则 5. 城乡有别原则
3.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及目标
1. 涵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活动
2. 目标:①经济稳定增长;②经济结构优化;③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充分就业;
⑤社会公平;⑥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率、汇率、利率、工资等。
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和权威性)
三、主要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产业政策
4. 收入分配政策
第十章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自然资源
1. 国土资源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东西跨经度约62°,南北跨纬度约50°,陆地面积有96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第三。
(2 )陆地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长约两万多公里,与14 个国家接壤(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 )海岸线总长度为32 000 多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
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小岛屿5400多个。
中国海域的面积为473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000多公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
2. 水资源
(1)我国河流总长达43 万公里
(2 )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
可利用水资源约2.8亿立方米。
3. 矿产资源(已发现160多种,可利用15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
4. 生物资源由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组成。
植物资源只要有高等植物3.28万种,种子植物有2.45万余种,动物资源有10.4万种,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全世界的11%。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5. 能源资源:能源生产总量约为100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
6. 海洋资源
二、人口概况: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 ,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
三、民族概况:大杂居,小聚居
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数93.3% 。
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有1300多万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仅2000余人。
四、宗教概况
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天主教,喇嘛教,东正教。
五、我国的综合国力
国力,即一个国家的实力,首先指经济势力。
1. 我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
2.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3. 我国的工业品钢、煤炭、水泥、花费、棉布、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2 位;主要农产品谷物、肉类、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居世界第1 位
4. 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排世界第6 位
第二节重庆市情
一、自然地理
1. 重庆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辖区面积82 403 平方公里,常年降雨1000到1400毫升,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2. 重庆下辖40 个行政区县,有15 个区,4 个县级市(江津,合川,永川,南川),21 个县
二、重庆的民族人口
重庆市总人口3144.23 万人,以汉族为主体,有49 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 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 万人,其次苗族52 万人
三、重庆的物产资源
1.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 多种各类植物
2. 重庆市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探明煤炭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
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
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
四、重庆的综合实力
1.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 3.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2. 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 4. 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
重庆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占二分之一。
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第十一章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关系
一、国际贸易理论
1. 成本优势理论
(1)涵义:建立在以生产成本低为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张各国生产和出口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2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将其资源投入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即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的生产,而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
(3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没有生产任何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只要遵循“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即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可以获取贸易后的利益
3.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阶段
4. 新贸易理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政策
1. 国际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总贸易政策、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2. 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②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③优化产业结构;④积累发展资金;⑤维护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⑥其他
3. 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②保护贸易政策
三、我国对外贸易
1. 我国的货物贸易
(1)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 )我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 )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我国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2. 我国的服务贸易: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还缺乏竞争力
第二节国际货币关系
一、外汇与汇率的概念
1. 外汇的概念: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2. 汇率的概念: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3. 外汇交易类型
(1)即期交易: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的交易,其对应的汇率称为即期汇率
(2 )远期交易: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此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的交易,实现约定的未来交割日的汇率称为远期汇率
(3 )掉期交易:一笔外汇交易中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行为
二、汇率决定一般理论
1. 购买力平价说: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2. 利率平价说:由于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未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
3. 国际收支说认为汇率是由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状况决定的
三、汇率制度及其政策
1. 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2 )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2. 汇率政策
(1)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进出口②国际资本移动③非贸易收支④外汇储备⑤物价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⑦国际经济
(2 )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性特征;②特定的政策目的;③地区经济合作情况;④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
(3 )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四、我国对外货币关系
1.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货币贬值可能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
(2 )外汇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
(3 )货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有利影响
(4 )货币汇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又有紧缩性影响
(5 )货币贬值是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进口的一种征税
2. 人民币自由兑换
(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 年以前)
(2 )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 年)
(3 )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 年)
(4 )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 年12 月1 日至今)
第三节国际投资关系
一、国际投资概念
1. 概念: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特点:①投资主体单一化;②投资环境多样化;③投资目标多样化;④投资运行复杂化
3. 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
二、国际投资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使用知识资产生产出当地企业无法与之竞争的高技术产品或异质化产品,创造额外利润,就能弥补从事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克服直接投资中碰到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能够胜过当地厂商一筹,得以生存与发展
2. 内部化理论
3.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过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三、我国利用外资
1.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①股权式合营企业②契约式合作企业③独资企业形式④BOT 方式
2. 我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①特殊行业优惠②税收优惠③开发费用回扣优惠④加速折旧优惠
四、我国的对外投资
1. 投资主体:①全国专营性的外贸总公司②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③规模较大的银行金融④地方工贸、技贸、银贸结合的中小型企业集团⑤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2. 进入方式:①贸易式进入②投资式进入③契约式进入
3. 区位选择: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区为主
4. 行业选择
5. 技术重点:①传统工艺、特色技术②小规模生产、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③我国已消化和改良的引进技术
6. 管理方面: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
7. 人才培养: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
第四节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 年1 月1 日正式成立,取代1948 年建立的GATT,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两年开一次的部长级会议。
我国于2001 年12 月11 日顺利加入WTO,目前WTO 组织共有148 个成员国(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于1946 年,1980 年4 月,中国恢复了在IMF 的合法席位(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贷款帮助成员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三、世界银行IBRD(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成立于1945 年12 月(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四、联合国(UN)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第十二章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形式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三,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包括:贸易领域中的国际经济协调、货币基金领域中的国际经济协调、经济增长和债务问题的国际协调、
四,国际经济协调主要手段和组织包括:贸易条约与协定,国际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国所属机构,如工业发展基金,粮食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及其代管的十几个联合国独立基金组织,地方开发银行等。
五,我国对外经济协调的主要手段包括: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外经贸体制改革。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国际生产领域,国际商品交换领域,国际金融领域中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不公平的做法,以及存在的经济控制方面的不合理关系。
G—7高峰会议是指西方国家7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
1964年的第二届不结盟国际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1974年在第六次联合国特别会议上通过了有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