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主管技师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六章 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技术。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免疫系统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沉淀反应。
简单来说,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这种反应的发生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就像是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只有特定的抗原和抗体才能相互匹配并产生反应。
沉淀反应有着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较为简单直观的方法。
将已知的抗血清小心地叠加在含有待测抗原的溶液上,在两者的界面处,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敏感性相对较低,通常用于一些初步的检测。
絮状沉淀反应则是将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通过观察溶液中出现的絮状沉淀物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它的敏感性要高于环状沉淀反应,但结果的判断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溶液的浓度、酸碱度等。
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
它利用琼脂作为介质,抗原和抗体在其中自由扩散,当它们相遇并达到合适的比例时,就会形成沉淀线。
其中,单向琼脂扩散常用于测定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双向琼脂扩散则可以用于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纯度、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异性关系。
那么,沉淀反应在医学领域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首先,它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对于某些传染病,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的阶段。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沉淀反应可以帮助检测体内异常产生的自身抗体,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
此外,沉淀反应还用于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变化,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有效性。
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有一些关键的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是试剂的质量和纯度,优质的抗原和抗体试剂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检测技术。
它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侦探”,帮助我们揭示体内免疫反应的奥秘,为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要理解沉淀反应,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抗原和抗体。
抗原就像是一个个“目标嫌疑人”,它们可能是细菌、病毒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体内异常产生的蛋白质等。
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派出的“抓捕能手”,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原。
沉淀反应的发生,正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特异性结合。
当抗原和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相遇,它们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就好像是“嫌疑人”和“抓捕能手”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团伙”。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多种类型,其中之一是环状沉淀反应。
想象一下,在一个小玻璃管中,先将抗血清小心地铺在底部,然后再将含有抗原的溶液轻轻地叠加在上面。
由于抗原和抗体的比重不同,它们会形成一个清晰的界面。
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就会在界面处形成白色的沉淀环,就像是给这个“犯罪现场”圈出了关键的证据。
还有一种是絮状沉淀反应。
把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如果它们相互匹配,就会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如同天空中飘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聚集在一起。
免疫比浊法也是沉淀反应中的重要一员。
它利用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溶液浊度的变化。
通过专门的仪器测量这种浊度的改变,可以定量地测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就好比是给“嫌疑人”和“抓捕能手”的“纠缠程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沉淀反应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临床诊断中,它可以帮助检测各种疾病相关的抗原或抗体。
比如,对于某些传染病,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就能判断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病原体。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体内自身抗体的存在和水平,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沉淀反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沉淀反应可以提供有关药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
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
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
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
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的变化而不同。
表12-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12-1Dean-Webb定量沉淀试验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过剩物抗原沉淀量抗体沉淀量沉淀中Ab/Ag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6 0.043 0.68 0.734 - 0.043 0.691 16.17 0.064 0.68 0.720 Ab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10 0.341 0.68 0.368 Ag ---单位:mmol/L 从表12-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免疫沉淀试验培训课件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免疫适沉比淀试例验管。 1/11/2021
轻摇
10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
1/10
+
++
++
1/11/2021
免疫沉淀试验
14
透射比浊试验和散射比浊试验光路
IC
透射比浊试验
I
检测器A
I0
θ
当复合物<3×106dal,
I≈Iθ;θ<90°,散射光的
量代表IC的量。
1/11/2021
免疫沉淀试验
Iθ 检测器B
散射比浊试验
15
补充:免疫浊度测定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保持抗体过量
1/11/2021
免疫沉淀试验
18
(2)抗体的质量
•抗体的特异性 •抗体的效价(>1:20) •抗体的亲和力 •R型和H型抗体(R型)
1/11/2021
免疫沉淀试验
19
(3)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 最适PH为:6.5-8.5 离子强度大,IC形成快 离子种类的影响,常用磷酸盐缓冲液 (4)增浊剂 PEG(6000—8000) 浓度4%吐温-20
24~48h观察沉淀
27
1/11/2021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复习习题第六章沉淀反应(附答案解析)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六章沉淀反应(附答案解析)一、A1题型1、免疫比浊实验属于()A、中和反应B、凝集反应C、沉淀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溶血反应2、免疫固定电泳的英文缩写是()A、ECLB、RIEC、RIAD、IFEE、IEP3、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是()A、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B、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C、单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D、双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E、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免疫扩散技术的统称4、能够定量测定待检标本的免疫学试验是()A、间接凝集试验B、协同凝集试验C、单向扩散试验D、双向扩散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5、免疫比浊法对抗体的要求不正确的是()A、特异性强B、效价高C、亲和力强D、使用H型抗体E、使用R型抗体6、免疫比浊法的基本原则是()A、反应体系中保持抗原过量B、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C、反应体系中保持抗原抗体为最适比例D、抗体特异性强E、抗体亲和力强7、直接影响絮状沉淀实验的因素是()A、抗原分子量B、抗体分子量C、抗原抗体比例D、反应体系的PHE、反应体系的例子强度8、免疫沉淀法目前应用最广、定量比较准确的主要是下列哪种方法()A、免疫比浊法B、絮状沉淀试验C、单向扩散试验D、双向扩散试验E、棋盘滴定法9、关于双向扩散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于抗原抗体定性分析B、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C、可用于抗原纯度分析D、可用于抗原抗体半定性分析E、可用于抗体效价的滴定10、关于免疫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应将凝胶扩散置于交流电场中B、抗原及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离解成为带正电或负电的电子,在电场中向同相电荷的电极移动C、电子所带净电荷量越多、颗粒越小,泳动速度越慢D、电流会阻碍抗原、抗体的运行速度,延长两者结合的时间E、多种带电荷的物质电泳存在,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成分可得以区分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沉淀反应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蛋白质、多糖、毒素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的特点液体内沉淀试验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沉淀反应的特点差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抗原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反应时间数分钟数小时反应产物凝集物沉淀物敏感性高低液体内沉淀试验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常用作测定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
有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和棋盘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应用抗原、抗体在液相中反应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微粒对光线的干扰,利用仪器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种方法。
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的量呈正相关。
免疫浊度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比例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2.抗体的质量要求:抗体的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
R型>H型。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pH6.5~8.5,磷酸盐缓冲液。
4.增浊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可消除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免疫比浊方法分类透射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公式:c/d2=k。
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24h)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纸画线。
公式:logc/d=k。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1.加快了反应速度2.集中了扩散方向3.分开了不同的蛋白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固定电流模式图沉淀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评价应用经典沉淀反应操作繁琐、敏感度低、精密度差、时间长和难以自动化逐渐减少【习题】下列哪项不是沉淀反应的特点A.其特性与经典抗原抗体反应相同B.抗原是可溶性抗原C.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D.抗体是McAbE.需一定电解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沉淀反应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课件:沉淀反应
火箭免疫電泳
影響因素
1.瓊脂(無電滲或電滲很小的)影響火箭形狀不規 則。 2.電泳終點時間的確定。 3.標本數量多時應先通電後加樣,防止寬底峰形. 4.IgG定量時,可用甲醛與IgG上的氨基結合(甲 醯化),抵消了電滲作用。
火箭免疫電泳示意圖
+
-
火箭免疫電泳圖 ①②③④為標準抗原;⑤⑥為標本
三、免疫電泳
電泳時凝膠中抗體不移動,樣品孔中的 抗原向正極泳動,隨著抗原量的逐漸減 少,抗原泳動的基底區越來越窄,抗原 抗體分子複合物形成的沉澱線逐漸變窄, 形成一個形狀如火箭的不溶性複合物沉 澱峰,抗體濃度固定時,峰的高度與抗 原量呈正相關。
火箭免疫電泳
技術要點
1.2%巴比妥瓊脂糖約55℃,加入適量抗 血清,混勻後制板,打孔,孔內加待測樣 品,樣品孔放負極側, 6h後觀察瓊脂板 上沉澱峰,繪製標準曲線,求出待測樣品 濃度。
單向擴散試驗(平板法)
傾注平板 打孔 加樣 放置37℃ 24~48h觀察沉澱環
單向擴散試驗 (平板法)
沉澱環的直徑與待測標本含量兩種計算方法
Mancini曲線: 大分子抗原(IgM)
時間擴散>48h, 常數K=C∕d2 普通座標紙曲線
Fahey曲線: 小分子抗原(IgG,IgA)
擴散時間24h 常數K=logC∕d 半對數座標紙曲線
單克隆抗體;多克隆抗體; 可出現假性降低與增高
• 雙環現象
不同擴散率抗原性相同的兩個 組分
單向擴散試驗 上排為5個不同濃度的參考品; 下排為患者血清,下排右2為異常病 理血清
二、雙向擴散試驗 (平板法)
鑒定抗原抗體的最基本、最常見的方法之一
原理:將抗原抗體 分別加在瓊脂糖 不同的對應孔中, 兩者在凝膠中自 由擴散,在比例 合適處形成白色 沉澱線。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验技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还在科研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结合时,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这一过程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只有当两者的结构和电荷相互匹配时,才能发生有效的反应。
沉淀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环状沉淀反应是比较经典的一种。
在这种反应中,将抗原溶液小心地叠加在抗体溶液之上,在两者的界面处,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抗体,就会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灵敏度相对较低,如今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那么常见。
另一种常见的沉淀反应是絮状沉淀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后,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然而,这种反应的结果判断往往比较主观,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溶液的浓度、温度以及混合的方式等。
相较于上述两种方法,免疫比浊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它通过测量溶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导致的浊度变化,来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大量样本的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沉淀反应有着广泛的用途。
比如在疾病诊断方面,当我们怀疑一个人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时,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存在相应的沉淀反应,就提示患者可能已经感染了该病原体。
再比如,在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测中,沉淀反应可以帮助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杂质或异常蛋白。
这对于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沉淀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常常会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的抗体,通过沉淀反应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沉淀反应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
比如,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抗原或抗体的活性,从而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6章沉淀反应2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
1/10
+
++ ++ ++ +++ ++
•基本原理:电泳技术+沉淀反应 •优点:加快沉淀反应的速度;
提高灵敏度。 •应用: 主要用于细微成分的分析。
•电泳原理: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带有异相电荷的 电极移动。
•在常规血清蛋白电泳,一般选择可使所有蛋白质 分子均带负电荷的碱性缓冲液。
•电场中的作用力(碱性条件下) 电泳力:蛋白质由阴极向阳极移动。 电渗力:水分子向阴极移动。 若电泳力>电渗力, 向阳极移动(大多数Ag) 电渗力>电泳力, 向阴极移动(Ab)。
• 对待检蛋白质样品定量测定的条件: 1、具有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2、已知含量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用) 3、待检含量>1.25ug/ml。(敏感度稍低)
• 单扩试验的应用范围: 常用于IgG、IgA、IgM、C3、C4等测定, 简易的抗原定量技术。
• 双环现象
抗原性相同、扩 散率不同的两个 组分:α重链病 人血清中的α重 链与正常IgA
抗体相遇,在界面处形 •临床意义:
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 鉴定血迹、
临床免疫学检验 课件 第6章 沉淀反应 2
1898年Kraus首次发现毒素-抗毒素的沉 淀现象;
1905年Bechgold 发现沉淀可以在明胶中 进行;
1965年Mancini发明单向免疫扩散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免疫浊度法出现。
上述技术的发明发展,使得沉淀反应向 快速、准确、微量、自动化方向发展, 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把抗原液小心地加于 已含抗体液的细试管液
?方法评价: 敏感度较低、简便、 快速、实用、只能 定性不能定量、缺
面上,当对应的抗原与 乏多对分辨力。
抗体相遇,在界面处形 ?临床意义:
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 鉴定血迹、
诊断炭疽
操作步骤
环状沉淀示意图
环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沉淀管内径 1.5~2mm Ag ?1~5min出现沉淀环为阳性 Ab ?30min不出现沉淀环为阴性
将抗原作系列稀释,与恒量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 随抗原量的变化而不同。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形成的沉淀物最多。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将抗体作系列稀释,与恒量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反应后,产生的 沉淀物随抗体量的变化而不同。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将抗原抗体同时稀释,找出最佳比例。
一、絮状沉淀试验 ( flocculation test)
? 原理
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 溶液混合,在电解质存 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 出现可见的絮状沉淀。
?操作步骤 ?方法评价:
敏感度较低、简便、 易受抗原抗体比例 影响--最适比 ?临床意义: 测定抗原抗体反应 的最适比。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一、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平板法)
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形 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本法稳定、简便、无需仪器设备。重复性和线性 均可信,但灵敏度稍差、耗时长、影响因素多。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平板法)
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凝胶不同的对应孔 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 色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对比关系,可 进行定性分析,如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相对含 量估计、相对分子量分析和性质分析。
方法评价:简便快速,只能定性。
二、絮状沉淀试验
原理: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 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状 沉淀。由此可作为最适比测定的基本方法。
技术要点:
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阵滴定法
方法评价: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敏感度较低, 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显。常用于滴定抗原 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沉淀反应
前言
•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
当条件下而出现的沉淀现象。
•
沉淀反应分类
1.液相内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 免疫比浊度分析。
2.凝胶内沉淀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 扩散试验。
3.凝胶免疫电泳技术 对流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 术、火箭电泳技术、免疫固定电泳技术。
三、免疫比浊度分析
根据抗原抗体在体内快速结合的原理
透射免疫比浊法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散射免疫比浊法
(nephelometry immunoassay)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6章 沉淀反应【精品】
第六章沉淀反应一、A11、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相应的()。
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D、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匀地混人琼脂糖凝胶内制板E、抗原抗体同时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2、下列有关沉淀反应第一阶段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3、沉淀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
A、肉眼可见B、肉眼不可见C、必须用精密仪器测定D、必须染色才可见E、经电泳后可见4、环状沉淀试验中要求()。
A、抗原澄清B、抗体澄清C、抗原和抗体都必须澄清D、对抗原和抗体没有特别要求E、抗原比重大于抗血清5、沉淀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价取决于抗原的分子量,一般说来,抗原的分子量与结合价的关系是()。
A、抗原分子量越大,结合价越小B、抗原分子量越大,结合价越大C、两者没有关系D、两者呈函数关系E、抗原结合价为二价6、下列关于光学检测原理的叙述何者正确()。
A、荧光检测时,激发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B、反射比色检测时,入射光与反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C、透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透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D、散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散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E、磷光计检测时,入射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抗体混入9g/L琼脂糖,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然后在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让其自由扩散,24~48小时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测定环的直径与待检标本的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的结果,扩散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是呈线性关系;二是Fahey曲线法,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结果,浓度对数与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答疑编号100065763】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讲义 06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需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量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特异性强(2)效价高:低效价(<1: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可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4)R型和H型抗体:R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特点是亲和力较强,抗原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解离。
H型抗体是指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清,这类抗血清的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一)-沉淀反应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一)-沉淀反应[单选题]1.双向扩散试验中,若抗原含量较多,但抗体的分子量比抗原大,则沉淀线应为A.靠(江南博哥)近抗原孔,且弧线弯向抗原侧B.靠近抗原孔,且弧线弯向抗体侧C.靠近抗体孔,且弧线弯向抗体侧D.靠近抗体孔,且弧线弯向抗原侧E.居于抗原和抗体中间,且形成直线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沉淀反应中,沉淀线靠近抗原孔,表示抗体含量较多;靠近抗体孔,表示抗原含量多。
抗原抗体在琼脂内扩散的速度受分子量的影响,分子量小的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单选题]2.免疫固定电泳是下列哪两种技术的结合A.区带电泳+免疫沉淀反应B.区带电泳+免疫凝集反应C.免疫双扩散+区带电泳D.免疫单扩散+区带电泳E.免疫双扩散+免疫凝集反应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一种包括琼脂凝胶蛋白电泳和免疫沉淀两个过程的操作。
检测标本可以是血清、尿液、脑脊液或其他体液。
[单选题]3.下列有关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说法中错误的是A.测定方法有终点法和速率法两种B.终点法是在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即复合物形成后作用一定时间,通常是30~60分钟,复合物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C.速率法是测最大反应的速度,即反应达到顶峰时的峰值D.速率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比终点法好E.终点法必须在聚合产生絮状沉淀之后进行浊度测定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终点法是在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即复合物形成后作用一定时间,通常是30~60分钟,复合物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但又必须在聚合产生絮状沉淀之前进行浊度测定。
速率法是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
速率法是测最大反应的速度,即反应达到顶峰时的峰值。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几十秒内得出结果,峰值的高低与抗原的量成正比,峰值出现的时间和抗体浓度、抗原抗体的亲和力直接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需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量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特异性强(2)效价高:低效价(<1: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可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4)R型和H型抗体:R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特点是亲和力较强,抗原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解离。
H型抗体是指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清,这类抗血清的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反应液最适pH为6.5~8.5。
常使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免疫比浊法的反应液。
在一定范围内,离子强度大,IC形成越快。
4.增浊剂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对促进IC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其作用是消除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二)免疫比浊法方法分类1.透射免疫比浊法通过检测光被吸收、衍射、反射和折射后光线减弱的变化,来定量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2.散射免疫比浊法通过检测光折射和衍射而形成的散射光强度来定量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3.免疫胶乳比浊法是以胶乳作为载体对小分子免疫复合物进行微量测定,进一步提高了免疫浊度测定的灵敏度。
第三节凝胶内沉淀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内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与抗体浓度比例恰当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凝胶支持物的种类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在凝胶中扩散速度不同,借此可用以识别不同待测物分子量的差别。
一、单向扩散试验在琼脂内混入抗体,待测抗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如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则形成沉淀环。
(一)试管法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0.7%琼脂糖溶液中,注入小试管内,上层加抗原溶液,使其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比例恰当位置形成沉淀环。
(二)平板法是将抗体或抗血清混入0.9%琼脂糖凝胶内,制成平板,在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37℃行自由扩散,24~48小时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测定环的直径或面积计算标本中待测抗原的浓度。
有两种计算方法:1.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d2)与抗原浓度(c)呈线性关系:c/d2=k。
2.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纸画线,浓度对数logc与扩散环直径(d)呈线性关系:logc/d=k(其中c为抗原浓度,d为沉淀环直径,k为常数)。
(三)影响因素1.抗血清必须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在良好条件下保存。
2.每次测定都必须作标准曲线。
3.每次测定时必须用质控血清作质控。
4.注意双环现象(出现了两种抗原性相同成分)。
二、双向扩散试验让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比例恰当之处形成沉淀线,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双向扩散试验灵敏度低,出现结果慢,不能精确定量。
根据试验形式可分为试管法和平板法两种。
(一)试管法抗体——琼脂——抗原(二)平板法是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1.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1)沉淀线靠近抗原孔,则抗体含量较大;(2)沉淀线靠近抗体孔,则抗原含量较大;(3)不出现沉淀线则无对应的抗体(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2.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1)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2)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3.抗原性质的分析(1)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2)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3)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4.抗体效价的滴定固定抗原的浓度,稀释抗体;或者抗原和抗体双方皆作不同的稀释,经过自由扩散,形成沉淀线,以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5.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用混合抗原或抗体鉴定抗体或抗原,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第四节免疫电泳技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一、优点(一)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二)电场规定了抗原抗体的扩散方向,使其集中,提高了灵敏度;(三)可将某些蛋白组分根据其带电荷的不同而将其分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
二、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在pH8.6缓冲液中,大多蛋白质带强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而IgG等电点偏高(pH6~7),在pH8.6时带负电荷较少,且分子量较大,移动速度慢。
在凝胶的电渗作用下,随水流向负极。
IgG3和IgG4泳向正极,而IgG1和IgG2因其带电荷少,受电渗的作用力大于电泳,所以被水分子挟裹向负极移动。
三、火箭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
将抗体混入琼脂,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
当琼脂中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
如火箭电泳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作IgG定量时,因电渗呈纺锤状,可用甲醛与IgG上的氨基结合(甲酰化)IgG变为只带负电荷,加快了电泳速度。
四、免疫电泳区带电泳与免疫双扩散相结合的技术,为定性试验。
先用区带电泳技术将抗原在凝胶中电泳,分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带,电泳停止后,沿电泳方向挖一与之平行的抗体槽,加入相应抗血清,置室温37℃作双向扩散,经18~24小时后,已分离成区带的各种抗原成分与抗体槽中相应抗体在两者比例适合处形成弧形沉淀线。
免疫电泳为定性试验,目前主要应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免疫球蛋白的识别与鉴定方面,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在免疫电泳后,可观察到异常的M蛋白沉淀弧。
五、免疫固定电泳可用于各种蛋白质的鉴定。
原理:将待检样品在凝胶板上作区带电泳,将蛋白质分离成不同区带,然后在其上覆盖抗血清,当抗血清与某区带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结合,便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沉淀。
最后通过漂洗和染色,并与蛋白质参考泳道对照分析,可对各类免疫球蛋白及其轻链进行分型。
本法可用于迁移率近似的蛋白和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免疫球蛋白轻链,尿液中的本-周蛋白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鉴定游离轻链,补体裂解产物等。
免疫固定电泳最大的优势是分辨率强,敏感度高,操作周期短,仅需数小时,结果易于分析。
六、交叉免疫电泳将区带电泳和火箭免疫电泳相结合的技术。
可一次同时对多种抗原定量。
有利于各种蛋白组分的比较,对于蛋白质遗传多态性、微小异质性、蛋白质裂解产物和不正常片段等进行定性分析。
第五节沉淀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免疫浊度法主要用于血液、体液中蛋白质的测定。
稳定性好,敏感度高(达ng/L),精确度高(CV<5%),简便快速,易于自动化,无放射性核素污染,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临床应用较广。
最大的优势是分辨力强,敏感度高,结果易于分析,现最常用于血清中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
(1~4题共用答案)A.带现象B.前带C.后带D.等价带E.拖尾现象1.沉淀反应中抗原过量的现象称为『正确答案』C2.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正确答案』B3.沉淀反应的反应曲线中,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正确答案』D4.沉淀反应的反应曲线中,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而引起无沉淀物形成的现象称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沉淀反应中抗原过量的现象称为后带。
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前带。
沉淀反应的反应曲线中,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等价带。
沉淀反应的反应曲线中,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而引起无沉淀物形成的现象称为带现象。
沉淀反应的抗原是A.颗粒性抗原B.可溶性抗原C.半抗原D.超抗原E.致敏抗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关于免疫浊度法测定错误的是A.反应液中抗体过量B.反应液中抗原过量C.反应液中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常用聚乙二醇等增浊剂E.通常用磷酸盐反应液『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免疫比浊测定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需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下列有关沉淀反应第一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免疫沉淀反应A.常用于颗粒性抗原检测B.抗原抗体的结合瞬间肉眼可见C.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D.不能用于定量检测E.可不考虑抗原抗体的比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