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景物描写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评价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代表作品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北平(今北京),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0102描绘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北国秋日的色彩、声音、气息等多方面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秋日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深沉与厚重。
抒发对故乡深沉眷恋之情03景物描写技巧分析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描绘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比喻和拟人排比和反复情景交融,抒发内心感受融情于景作者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
例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破屋”、“浓茶”、“碧绿的天色”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借景抒情作者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例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息索索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天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04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孤独、沉默、内敛主人公在文中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他的沉默和内敛体现了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对故都的深情眷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对故都秋天的细腻感受和深深眷恋。
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主人公的形象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他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追忆。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辅助主人公表达情感01体现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02与主人公形成对比或共鸣03人物形象在主题表达中的意义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深化了文化记忆与历史反思突显了主题内涵05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探讨传统文化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诗词引用四季意象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文章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原文赏析《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ppt课件
秋院晨景
怎样突显“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味之“清”(清闲、清冷):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青天色、蓝白朵牵牛花);内心—静坐小院、泡一浓茶、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等,体现清闲之感。 秋味之“静”: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 秋味之“悲凉”:环境—“破屋”“疏疏落落的秋草”。
赏析第七段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 词“卷”“露”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图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行动: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 清闲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 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 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秋景总结
秋景图
景物
破屋 浓茶 青 秋院晨景图 天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秋槐落蕊图 槐树 落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蝉叫
凉风 雨 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图
枣子
感官角度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读题目
“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 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高中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高中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如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及赏析(2020年7月整理).pdf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及赏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及赏析
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及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故都的秋赏析:
以秋为题目来写的文章,能以短短二千来字把秋的意境写得这样引人入胜,把秋的情调写得如此入木三分,并且还能写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只怕并不多见,而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佼佼者。
故都的秋味,表现在哪里?作者列举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槐树落叶以及秋雨后闲人的对话等等,闲闲写来,极富情趣,把故都的秋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浮想联翩,享受到无限的秋的乐趣。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英双语)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英双语)《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种沉静、寡淡的⼼境。
此⽂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多次被选⼊中学语⽂教材。
此处选⽤的英译版本及⽂末注释出⾃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张培基先⽣。
张先⽣的译⽂⾃然流畅并且极具⽂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实乃翻译作品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
故都的秋 Autumn in Peiping作者:郁达夫By Yu Dafu秋天,⽆论在什么地⽅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凋得慢,空⽓来得润,天的颜⾊显得淡,并且⼜时常多⾬⽽少风;⼀个⼈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港⼴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Xian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ur, colou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英文互译)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英文互译)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故都的秋Autumn in Peiping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Xia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ur, colou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郁达夫《故都的秋》实用PPT课件课件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01
对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
02
怀旧情感表达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03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对逝去岁月的无奈和感伤。 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技巧
精细的笔触
郁达夫运用细腻的笔触,将故都秋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如“黄叶”、“秋蝉”、“秋雨”等元素的刻画,都表现 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
社会动荡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危机 日益深重。
文化思潮
在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正在深入开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文学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 的创作空间。
02
通过问题解答,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中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和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有助于唤起人们对自然和文
化的敬畏之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故都的秋》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欣赏该作品,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追求。
05
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欣赏
通过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体 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 为一体。
作品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 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 的主题,同时又注入了现代人 的情感体验。
当代社会下《故都的秋》价值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 离乡背井的现象日益普遍,《故都的秋》 所表达的乡愁情感具有广泛的共鸣价值。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及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及赏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课件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但知 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 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 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 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 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 都的秋》。
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 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微。“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
(2)颓废·颓丧 ①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 颓丧 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②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 颓废
下去。
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塌荒废。“颓丧” 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语意比“颓废”要轻。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 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一、背景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重回北京的第四天。
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
在历经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非的故都,让他感慨万千。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
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
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
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二、语言赏析课文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却有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
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活中捡出来的,平常极了,可是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了。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名词,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动词与形容词,尽管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
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表达的特征将读者置身其中。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地风格。
如第二段,写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几组排比句中,前两个分句是偶句,最后一个分句是散句,读来参差错落,富有节奏感。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及原文
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院秋晨
破屋:陈旧、沧桑;浓茶:虽苦,味甘。
天色:纯净而高远 ;“漏下来的日光” 地 上光影的斑驳,清淡,宁静;“细数”见出 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 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 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 竟又鲜艳了些。牵牛花所处的环境, “破 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 命的衰败。
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 何的心境。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 一、清晨静观图 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
“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 清:碧天 • 静: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 静对
蓝朵 • 悲凉:破壁腰 蓝朵 秋草
秋槐落蕊
思考:
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 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 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 章呢?
让我们走进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无边落木萧萧下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秋风里,马致远读到的是凄苦。
枫浔 叶阳 白 荻江 居 花头 易 秋夜 瑟送 琵 瑟客 琶 。, 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蓝朵为佳
淡红者最下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 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 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 作陪衬?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 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 沉重了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 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 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 的特殊喜好。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晨踏落 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 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 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 寻觅觅为何事?
花事凋零,物是人非,关于生命陨落 的伤感其实是人们一种共同的体验,王国 维的两句词或许集中地表达了这种沧桑而 无奈地感情:“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柳永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 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 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 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秋 “衰弱” 蝉 “残声” 残 “啼唱”“嘶叫” 鸣
(清、静、悲凉)
课题释义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课题释义
咀嚼“故都”二字的意 蕴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 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 说,这座城市的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 郁达夫心醉神迷。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 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 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的结合,明确而又深沉。
思考问题: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划分文章 结构。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故都的秋” 有着怎样的特点? 3.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 (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在秋意中,白居易读到是离情之伤感 。 6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秋雨话凉
四、秋雨话凉图
第6-10段:“还有秋雨哩……“可不 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第6段:“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 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l奇:“忽而”“息列索落”“卷”
l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l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
对都市闲人的描写:
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 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 点是什么?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 较,对比。作用:南 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 比北国秋的特点,点 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浓郁。作者运用对比 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 之秋的依恋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 秋景也不同,有人说:“一片风景就是 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 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3.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 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
图画的内容)
故都秋景图
五 四 三二 一
秋 秋 秋槐 清 果 雨 蝉树 晨 奇 话 残落 静 景 凉 鸣蕊 观
钓鱼台的柳影
潭柘寺的钟声
陶然亭的芦花
玉泉的夜月
故都的秋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 非常典雅优美,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 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 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二、槐树落蕊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
❖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
❖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秋蝉残鸣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方 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穿着:虽身在都市,却穿着传统的手工织出的衣 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神态动作:“咬着””一立“等词,一下子就 传达出了一种闲闲的散淡的意味
言语:”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展现一种恬淡情趣
为何要写都市闲人
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 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就 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 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 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 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 悠远的态度,却为高雅的文化人所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