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 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3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2、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教学难点: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新课引入]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碱金属原子光谱为什么会在光谱里呈现双线?为什么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银原子在外加电场里加速飞行通过一个不对称磁场时会分成两束?归根结底,为什么一个原子轨道里能容纳两个电子?[过渡]原子光谱、构造原理都无法解释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可的学习。

[讲解]量子力学告诉我们:ns能级各有一个轨道,np能级各有3个轨道,nd能级各有5个轨道,nf能级各有7个轨道。

每个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ns、np、nd、nf……分别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2x1、2x3、2x5、2x7……,由此可知,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这2个电子容纳在同一原子轨道,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空间运动状态相同。

为什么一个轨道允许容纳两个电子?[板书]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讲解]没有泡利原理,复杂的原子光谱无法得到解释,以光谱为事实的构建原理也无法建立。

[过渡]依据泡利原理,每个轨道里最多容纳的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可以表示同一原子轨道内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的定义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图):表示电子排布的一种图式。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数量。

3.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原子的价态、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行为等。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电子云、能级、轨道。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原子序数、质量数。

3. 电子排布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卡规则、洪特规则。

4. 原子的化学性质:价态、化学键、原子轨道的重叠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

2. 教学PPT或黑板。

3. 教学案例或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引入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学习。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排布规律等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

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原子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阶段性测试:安排一次针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测试,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应用领域,如核能、材料科学等。

2. 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3. 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科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第一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1 原子与分子的区别1.2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与电子云1.3 原子序数与原子质量1.4 元素与同位素的概念第二章: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排布2.1 能级与能级图2.2 电子排布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塔规则、洪特规则2.3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状2.4 近似能级与原子轨道的混合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3.2 共价键:共价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3.3 金属键: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3.4 氢键与范德华力的概念及作用第四章: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4.1 质子、中子与核力的概念4.2 核反应:核裂变与核聚变4.3 放射性衰变与放射性元素4.4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比结合能第五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5.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发展5.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5.3 主族元素与过渡元素的概念5.4 元素的位置、性质与周期表的关系第六章:化学反应与化学键6.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6.2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6.3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6.4 化学反应的实质与化学平衡第七章:晶体结构与物质的性质7.1 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7.2 晶体的类型:离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7.3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等7.4 晶体的生长与结晶过程第八章:主族元素:氢、碱金属、卤素8.1 氢元素及其化合物:氢气、水、酸、氢化物等8.2 碱金属:锂、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8.3 卤素:氟、氯、溴、碘等元素及其化合物8.4 主族元素的性质与用途第九章:过渡元素与金属化合物9.1 过渡元素:d轨道电子的填充与特性的过渡元素9.2 金属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等9.3 过渡元素的性质与应用:催化剂、合金等9.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十章:有机化合物与碳的化学键10.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10.2 碳的化学键:单键、双键、三键及其特性10.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链状、环状、支链状等10.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燃烧、取代、加成、消去等反应第十一章:酸碱反应与溶液的pH值11.1 酸碱概念:酸碱理论的发展11.2 酸碱反应的类型与实质:强酸强碱反应、强酸弱碱反应、弱酸强碱反应等11.3 溶液的pH值与酸碱指示剂11.4 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第十二章:沉淀反应与溶解度积12.1 沉淀反应的类型与条件12.2 溶解度积的概念与计算12.3 溶度积规则与沉淀的转化12.4 沉淀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十三章:氧化还原反应1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与特征1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单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合成反应等13.3 电子转移数与氧化态变化13.4 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十四章:原子核反应与核技术14.1 核裂变与核聚变反应14.2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示踪剂、核医疗、辐射防护等14.3 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与核能利用14.4 核技术在科学研究与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五章:环境化学与绿色化学15.1 环境污染与化学物质的关系15.2 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15.3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5.4 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推广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重点: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原子的组成,原子序数与原子质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概念。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掌握质子、中子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 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掌握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及其能量。

4.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掌握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述:原子的发现,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质量、原子核、电子等。

2. 原子核:质子、中子,原子核的构成,质子数、中子数与质量数的关系。

3. 电子云:电子云的概念,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原子的能量级。

4. 原子化学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原子的氧化还原性,原子的活性。

5. 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电子云的概念,原子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数学模型,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构成,电子云的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稳定性,原子得失电子的化学反应等。

4. 实践操作法:观察元素周期表,分析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原子的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电子云的概念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稳定性,原子得失电子的化学反应等。

5. 实践操作:观察元素周期表,分析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回答等,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构成。

3. 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和图像,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原子结构。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探究原子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结构。

2. 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构成。

3.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1. 电子云的概念和理解。

2. 电子排布的规则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模型和图像of atom structure2. laboratory equipments for experiments学具:1. notes on ato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2. textbooks on chemistry四、教学过程Step 1: Introduction1. warm-up question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tom?2. introduce the topic: Ato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Step 2: Presentation1.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of atom, including nucleus and electron cloud2. expln the concept of electron arrangement and periodic table3.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utermost electronsStep 3: Demonstration1. show models and images of atom structure2. conduct experiments to explor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tomsStep 4: Practice1. work in groups to plete exercises on ato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2.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and experiments Step 5: Summary1. review the mn points of ato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2. answer any questions from the studentsStep 6: Assessment1. assign exercises and homework on atom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2. conduct quizzes or exams to assess student understanding五、作业与评价作业:1. 完成相关的习题和练习,加深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包括原子核、电子的分布等。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周期和族的划分依据。

(4)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即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以及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律的内容。

2、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运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元素的某些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硅用于制造芯片等,引出元素的概念,进而提问:“元素的性质是如何决定的?”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原子结构(1)介绍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2)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展示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如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5)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美丽的四季交替,激发学生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

(2)通过简介原子理论发展的科学史,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并复习已学的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引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3)基于以往的电子层的知识,通过楼房、楼梯的形象类比,帮助学生建构起能层和能级的概念。

(4)根据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不是2,8,9;而是2,8,8,1;进行设疑激趣,引出构造原理。

(5)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解能层和能级的相关概念,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3)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教学难点:(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过程结合前面的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总体包括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导入】带领同学们以化学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四季的美景。

目的是以美丽的图片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选修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原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3.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和电子构型。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2. 电子的排布规律和量子数的概念;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量子力学理论对原子结构的解释;2. 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实验演示;2. 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作业布置和课堂互动。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2. 量子力学理论对原子结构的解释;3. 电子的排布规律和量子数的概念;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三、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互相交流并解答疑惑,加深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了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量子力学理论和电子构型的理解有待加强,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

选修3-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3-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 ~ 36 号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复习回顾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2)表示的意示: A BCD E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短周第二周期期第三周期周期(共七个)第四周期第五周期长周期第六周期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②族族序数罗马数字用表示;主族用A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主族7个族(共 18 个)副族7个第 VIII 族是第 8、 9、10 纵行零族是第 18 纵行阿拉伯数字: 12345678罗马数字:(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4) 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 A 族:碱金属第Ⅰ IA 族:碱土金属②第Ⅶ A 族:卤族元素③第 0 族:稀有气体元素3、有关概念:(1)质量数=+(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原子。

(3)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应用视频、图片、类比和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进一步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层状排列。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了解电子排布式,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简单元素(1~18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视频和图片观察、讲解、归纳、练习。

四、教学用具录播教室、本节课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原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视频:地球的起源宇宙大爆炸_标清讲解:(展示三张宇宙大爆炸图片)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思考与交流: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讲解: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约为氢的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总数加起来不足1%。

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建议课外阅读: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从大爆炸到生命诞生的故事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图片讲解)1、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化学人教版选修二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人教版选修二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学习目标】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基态、激发态和光谱3、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引入】我们必修二学习过,我们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请思考:思考: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什么左侧书写正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呢?带着这个思考进行今天的学习。

【主干知识梳理】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电子层):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成能层能层(n) 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规律:用n来表示能层序数,则每个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2n而且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所以不同能层能量的高低顺序从K、L、M、N、O、P、Q依次增大,即E(K)<E(L)<E(M)<E(N)<E(O)<E(P)<E(Q)2、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根据能量不同被分层不同能级能级表示方法及各能级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能层(n) 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能级(l)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最多电子数2 ……………2n2规律:(1)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增加,即E(s)<E(p)<E(d)<E(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思考】(1)一个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3)以s、p、d、f为符号的能级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4)3d、4d、5d能级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③)第五能层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它们分别容纳在几个能级中?二、基态和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2、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3、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的能量转化的关系(吸收)能量基态原子激发态原子(释放)能量三、构造原理——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电子的填充顺序)1、构造原理:多电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是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由低能级逐步填充到高能级。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结构》经典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结构》经典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发展史2、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制作模型及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与同伴合作共享资源、观点分享,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在揭示原子结构秘密过程中,赞赏科学家为人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欣赏他们建立了各种模型,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热爱科学。

2、认同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表示 难点:能级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用具:橡皮泥、气球多媒体辅助:PPT 、视频及资料卡片(供学生使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小组合作2、揭秘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资料卡片——分组讨论————收获启迪1、引课激趣:观看核弹爆炸的蘑菇云3、 对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复习和质疑:在复习了能层的基础上,以上模型可否解释为什么这样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到底怎样描述?六、教学过程设计程教重新认识电子的运动[过度] PPT播放原子大小示意图[讲述]科学离不开假设,如果你的同桌突然变成了电子,你做为观察者,会看到什么?[问题3]:能画出电子运动的方向、轨迹是怎样的?讲解:电子的特征:体积小、质量小、运动空间小、高速(接近光速)——无法确定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实验法)。

不完全能照般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

[过度]怎样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以氢原子为例。

科学家提出了不同与以往的假设:播放模拟动画[问题3] 这一假设是从怎样的角度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的?结论:从统计学的角度,描绘成图像[问题4]大家齐动手——根据视频的画面,用橡皮泥做出氢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思考观看听讲学生讨论、交流观看小组拿到材料:橡皮泥、,动手制作模型、并展示个电子排序,描述(而不是测量)电子的运动状态。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鲁科版选修三教案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鲁科版选修三教案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鲁科版选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组成及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掌握离子与化合价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4.掌握材料的多种物理性质及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2.1 原子结构及其组成2.1.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核外环电子数目的不同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2.1.2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原子的重心。

•核外电子:以轨道的方式环绕在原子核的外层。

2.1.3 原子的性质•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一个电子,没有中子,在自然界中仅存在一种氢原子核,并形成了许多同位素。

•原子核数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原子量和放射性方面有所不同。

•同一元素原子核带电荷的种类不同,称为同位素,其放射性不同。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电子数有关。

2.2 元素周期律2.2.1 早期元素周期律的缺陷早期的元素周期律,没有考虑元素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征,不能全面反映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2.2 现代元素周期表现代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明确的递增规律,使得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更加全面和明显。

2.3 离子与化合价2.3.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指带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2.3.2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原子的结合方式,是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最常用的方法有已知离子式的推导和共价键的估算法。

2.4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分子结构2.4.1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弹性、熔点、沸点、热容量、导电性等,与材料分子结构有很大关系。

2.4.2 分子结构的关系分子的大小、形状和极性等都对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分子规则对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影响。

•分子间的作用力对正常/超常状态下的物质性质有影响。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教学重点: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难点: 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复习回顾]上节课, 我们研究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同一能层有不同的能级, 同时研究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这节课研究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构造原理。

[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构造原理:[讲]构造原理是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 从氢开始, 随核电荷数递增, 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在多电子原子中, 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 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 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板书]1. 构造原理:(1)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2)构造原理规律: ns (n-2)f (n-1)d np。

[过渡]按照构造原理, 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 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核外电子, 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填满一个能级, 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 由此构建了元素周期系中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从氢到碳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如下:1s1→1s2→1s22s1→1s22s2→1s22s22p1→1s22s22p2[板书]2.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是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Al原子电子排布式[学生活动]1.书写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H C O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o Ni Cu Zn[展示]1.H 1s1 C 1s22s22p2 O 1s22s22p4Na 1s22s22p63s1 Mg 1s22s22p63s2 Al 1s22s22p63s23p1Si 1s22s22p63s23p2 P 1s22s22p63s23p3 S 1s22s22p63s23p4Cl 1s22s22p63s23p5 K 1s22s22p63s23p64s1 Ca 1s22s22p63s23p64s2 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Fe 1s22s22p63s23p63d664s2 Co 1s22s22p63s23p63d74s2 Ni 1s22s22p63s23p63d84s2 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 Zn 1s22s22p63s23p63d104s2 2.阅读课本表1-1, 总结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讲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1)按照构造原理将电子依次填充到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中[学生回顾]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1)相同能层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 ns<np<nd<nf(2)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1s<2s<3s<4s;2p<3p<4p; 3d<4d(3) 不同层不同能级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ns<(n-2)f<(n-1)d<np (n为能层序数)[学生活动]观察K、C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发现有什么规律?[讲解]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内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最多可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练习:1、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2、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

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 _____ _。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4. 学会使用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模型和电子排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兴趣。

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结构。

2. 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原子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电子排布的计算和理解。

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分析。

3. 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原子核的结构与稳定性1. 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力的作用。

3. 了解放射性衰变及其应用。

第七章: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则,包括能量级和轨道填充顺序。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包括主族、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

3. 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第八章:化学键与原子间相互作用1.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

2. 掌握键长、键能和键角等概念,并能够解释其意义。

3. 探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九章:原子的化学反应1. 理解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还原能力等概念。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导入新课】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1.概念辨析(1)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2)元素周期系: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3)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门捷列夫周期表最重要的特征是从第四周期开始每个周期截成两截,第1~7族分主副族,第八族称为过渡元素。

主副族和第八族的概念使用至今,但过渡元素的概念不同了。

原子结构和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和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示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







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复习回顾
1. 原子序数:含义:
(1) 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

(2)
表示的意示:ABCDE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
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②族族序数罗马数字用表示;主族用A 表示;副族用B 表示。

主族7个
副族7个
第VIII 族是第8、9、10纵行 零族是第18纵行
罗马数字: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 族:碱金属第ⅠIA 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 有关概念:
短周

周期
(共七个) 长周期
族 (共18个)
(1)质量数=+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原子。

(3)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依据
5、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1)同主族的元素,半径从上到下
(2)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NaClCl-Na+
(3)比较Ge、P、O的半径大小
知识新授
一、能层(电子层)与能级(电子亚层)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KLMNO……
能级1s2s2p3s3p3d4s4p4d4f……
最多电子数61014……
各能层电子数……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三、构造原理
(一)能量最低原理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钾K1s22s22p63s23p64s1【Ar】4s1
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

(二)[重点难点]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思考〗下列表示的是第二周期中一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请说出每种符号的意义及从中获得的一些信息。

〖思考〗写出24号、29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轨道式,阅读周期表,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出铜、银、金的外围电子层排布。

它们是否符合构造原理?
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同一个能级,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

[课堂练习]
1、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
氯:
钪:
溴:
2、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或简化核外电子排布式。

3、A、B、C、D均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层上的电子数是K层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层上
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形成的C2+离子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个电子。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写出C和D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用轨道表示式表示下列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1)N(2)Cl(3)O(4)Mg
二、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S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三、基态与激发态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
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四、元素周期表分区
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区。

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周期数=最大能层数(钯除外)46Pd[Kr]4d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第五周期。

(2)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
如:29Cu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是IB。

五、电离能
1、递变规律
2、第一电离能越小,越易失电子,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因此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3.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类推,可得到I3、I4、I5……同一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的大小关系:I1<I2<I3<I4<I5……即一个原子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

这是因为随着电子的逐个失去,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越来越大,再要失去一个电子需克服的电性引力也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多。

4、Be有价电子排布为2s2,是全充满结构,比较稳定,而B的价电子排布为2s22p1,、比Be不稳定,因此失去第一个电子B比Be容易,第一电离能小。

镁的第一电离能比铝的大,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为什么呢?
Mg:1s22s22p63s2P:1s22s22p63s23p3
那是因为镁原子、磷原子最外层能级中,电子处于半满或全满状态,相对比较稳定,失电子较难。

如此相同观点可以解释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

5、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十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1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

而电离能的突跃变化,说明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

六、电负性
1、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左右,他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对角线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