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吴克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Ξ

〔摘 要〕 本文运用职业搜寻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其实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解决自愿性失业问题应该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但途径不在于宣传教育,而在于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发展健全的职业中介机构,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词〕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职业搜寻;保留工资;理性选择〔中图分类号〕G 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4)0420041203 近几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失业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鲜见从自愿性失业的角度进行探讨。那么,在大学生失业现象中,是否存在自愿性失业现象?如果存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这一现象有什么意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自愿性失业的界定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在界定自愿性失业之前,让我们首先界定失业和就业的含义。根据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就业的对称,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根据这一定义,失业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没有工作。从失业者的第二个条件来看,似乎不存在自愿性失业,其实不然。因为在失业者当中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也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从他们主动选择失业的角度看,可以将他们界定为自愿性失业者。这样,我们把自愿性失业界定为一种不满意于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自愿性失业者不同于自愿性不就业

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愿意工作,而不管是否有工作机会。这一部分不称为失业者,不计入劳动力人口范围[1],如自愿留在家里的家庭妇女以及部分干脆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2]。

按照自愿性失业的定义,我们课题组进行的“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发现,2002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比例大约为20%。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不仅存在,而且程度并不低。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人们都努力实现其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大学生自愿选择失业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潜在的收益。如果事实也正是如此,那么,这些潜在收益是什么呢?或者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职业搜寻理论进行阐释。

二、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浦斯(E.S.Phelps )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3]:

(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

(2)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

14・Ξ

〔收稿日期〕2004206225〔作者简介〕吴克明(19742),男,湖北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3级博士生,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2004年8月第20卷 第4期教 育 科 学

Education Science Aug.,2004

Vol.20 No.4

收益递减。

(3)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为了获取有关信息所作的支付,如交通费、通讯费用、材料打印费以及不断的应聘、会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属于直接成本,失业时期劳动收入的损失属于间接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着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

(4)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进行职业搜寻就是有利的,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为多久,则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在职业搜寻时间到达最优点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就是理性的选择。以上假定可以借助职业搜寻理论模型来说明。

我们用W m (T )表示职业搜寻者期待的工资水平,

它是搜寻时间T 的递增函数,即9W m (T )

9T

>0,但是由于

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搜寻收益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即92W m (T )

9T 2

<0,用C m (T )表示搜寻成本,它也是

时间T 的递增函数,即9C m (T )

9T

>0,并且由于职业搜寻

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搜寻成本的二阶导数大于零,即92C m (T )

9

T 2

>0。

根据这些假定,我们可以在工资水平W m (T )和成本水平C m (T )与搜寻时间T 构成的二维空间画出工资曲线和成本曲线(图1)。

从图1可以看出,W m 和C m 都是时间的递增函数,前者是凹函数,后者是凸函数,W m 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而C m 随着时间的延长,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快。

图1 搜寻收益曲线和搜寻成本曲线

在时间T 3位置上作出一条垂直的虚线,我们可以在W m 和C m 两条曲线上找到两个点A 和B ,在A 和B 两点上所做切线正好是平行的,这说明在时间T 3上,工资随搜寻时间延长上升的斜率恰好等于成本随时间延长而上升的斜率,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即这一点就是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最优时间。因为如果搜寻时间小于T 3,搜寻收益的上升幅度大于成本上升的幅度,继续搜寻的净收益为正,因而是合理的,如果搜寻时间大于T 3,搜寻成本的上升幅度大于收益上升的幅度,多余搜寻时间的净收益为负,因而不应该继续搜寻。

根据这一理论,现在我们假定一个大学生毕业时,他并不完全了解市场的就业信息,但是他知道不同企业的待遇不一样,于是,为了找到待遇最佳的工作,他必须花费时间不断的搜寻,在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之前,他继续搜寻就是理性行为,这一最佳搜寻时间长度也就是他失业时间长度。在搜寻时期,他并非没有工作机会,只是他预期继续搜寻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因而这一时期的失业就成为一种自愿性失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拒绝接受不满意的工作而宁愿失业,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他们企图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更准确的说,他们企图在未来一生当中获得更多收入,而并不着眼于短期收入。因为,虽然接受不满意的工作他们能够立即获得工资,但是这种工资往往较低,而一旦搜寻到满意的职业,起点工资就较高,更主要的是能够获得理想的发展前景,因而终生收入会更多。所以,为了搜寻到满意职业,他们宁愿承受一定时期的失业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自愿性失业其实是一种投资行为,或者按照阿尔钦的观点,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生产性活动。Nesterova 和Sabrianova 也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人,通常获得一个相对高水平的失业利益,因为他经过失业以后能获得相对高的工资[4]。可见,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背后存在潜在的预期收益,符合一般经济人行为假设,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可能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学生完全可以暂时选择一个哪怕并不满意的企业就业,然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搜寻,即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方式,因而不必为搜寻到理想工作而失业,这样就不存在自愿性失业了。的确,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并且这样的选择也被许多大学生实践着,但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如此决策。其实到底“先就业、再择业”合理还是搜寻到满意工作才就业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在职搜寻(employed job search )和失业搜寻(unemployed job search )的利弊。许多研究表明,两种搜寻方式都有优点和缺点,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率,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