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家庭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教学大纲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总学时:32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家庭社会工作》是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限定选修课。

它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和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本课程以家庭整体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重点阐述不同类型家庭问题的表现形式、阐述原因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全面认识不同类型的家庭问题,提高分析解决不同类型家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领会不同类型家庭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家庭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科学诊断和有效解决不同类型家庭问题奠定基础。

(三)任务1.通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通过不同类型的家庭问题分析和探讨,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家庭问题及解决不同家庭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解决不同家庭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家庭社会工作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家庭和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领会家庭社会工作基本内容和原则;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第一节家庭及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家庭的含义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节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第三节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一、家庭社会工作内容分类二、家庭社会工作内容的基本方面三、我国内地家庭服务的内容第四节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家庭处境化原则二、家庭成员增能原则三、家庭个别化四、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第五节家庭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和技巧一、家庭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个案/小组/社区方法、家庭恳谈/教练/治疗方法)二、家庭社会工作常用方法(家庭评估常用方法/家庭干预常用方法)第六节家庭社会工作实施步骤一、接触阶段二、开始阶段三、介入阶段四、结束阶段第二章家庭及其变化趋势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沿革;领会家庭的变迁和未来走向;掌握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家庭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家庭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课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该课程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内部的基本关系,阐述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及其演化的客观规律,揭示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发展的历史,家庭的基本结构、功能、习俗以及家庭伦理道德,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学理论对现阶段家庭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家庭的基本结构、功能、制度、习俗等的变迁及成因。

2.要求学生了解人的性别的确立机制、恋爱、约会、择偶、结婚的历程,并深入掌握家庭内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3.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学会运用理论深入剖析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处理家庭关系的智慧和技巧,为学生今后组建家庭提供基础。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家庭的界定、本质;家庭的历史变迁;家庭过程;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家庭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比如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的变迁与社会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家庭的变化趋势;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婚姻家庭中的实际运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身边案例,探索“体验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在对家庭问题的“研究”、“思索”、“想象”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教学手段:PPT、视频作为辅助手段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内容(1)家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2)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3)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重、难点提示(1)从社会整体角度、社会关系角度了解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家庭社会学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2013

《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2013

《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5318 学分:2 总学时:32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介绍: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内部的基本关系,阐述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及其演化的客观规律,揭示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家庭变迁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家庭社会学知识、理论与方法,介绍我国家庭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将来的社会参与做准备。

本课程共分十六章。

前十一章概要介绍家庭社会学的一般概念,包括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管理、家庭法以及家庭伦理和习俗等;第十二章就常见的家庭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般性建议;第十三、十四章重点介绍家庭社会学理论;第十五、十六章对家庭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以及学者们对家庭未来的预测作了概要的介绍。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了解家庭的基本结构、功能、制度、习俗等的变迁与成因;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性别的确立机制,恋爱,约会、择偶、结婚的历程,家庭内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特点和沟通模式,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在当代社会中家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能运用婚姻家庭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与家庭有关的各种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考核方式:平时出勤和案例研讨等教学环节占30%,结束时论文考核占70%,采用百分制。

结束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参考书目:1、 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家庭社会学大纲

家庭社会学大纲

家庭社会学第一章家庭与社会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一家庭的内涵二、“家”与“户”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家庭是社会的窗口二、家庭是个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第三节社会学视觉中的家庭一、家庭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二、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三、家庭是普遍的社会制度四、家庭是个历史范畴第二章婚姻第一节婚姻的本质一、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二、婚姻是一种社会性行为第二节婚姻的基本准则和要件一、婚姻的基本准则二、婚姻的主观和客观要件三、婚姻的文化和婚龄差四、婚姻的成立五、婚礼第三章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第一节家庭关系一、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二、家庭关系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复杂性三、封建社会中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四、纵向式的中国家庭关系及转移第二节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一、亲子关系及其发展过程二、亲子关系的特点三、亲子关系问题四、亲子关系问题产生原因五、亲子关系的调适第三节家庭结构一、家庭类型的划分方法二、家庭的小型化趋势三、家庭的核心化趋势四、逝去的“天伦之乐”五、家庭生命周期的自我调节六、住房与家庭结构的改变七、家庭网的必然补充第四章家庭危机及其应对第一节婚姻家庭危机及预防一、什么是婚姻家庭危机二、婚姻家庭危机的表现形态三、婚姻家庭危机的几个关键时期四、婚姻家庭冲突及危机因素五、婚姻家庭危机的预防六、婚姻家庭危机的应对第二节婚外恋一、婚外恋产生的原因二、婚外恋的表现形态三、婚外恋的一般发展过程四、婚外恋者的一般心理期望值五、婚外恋的严重后果六、婚外恋的辅导第三节家庭暴力一、什么是家庭暴力二、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三、家庭暴力形状四、家庭暴力的危害五、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机制第五章特殊家庭问题第一节单亲家庭一、单亲家庭问题二、单亲家庭的调适第二节丁克家庭一、我国“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二、“丁克家庭”的利弊第三节空巢家庭一、空巢家庭的含义二、空巢家庭的类型三、我国“空巢家庭”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四、空巢家庭存在的问题五、空巢家庭问题的解决途径第六章家庭伦理道德第一节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一、家庭伦理二、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第二节家庭伦理的继承与批判一、家庭伦理与家庭生活二、家庭伦理的批判与继承第七章家庭生活方式第一节生活方式与家庭生活方式第二节现代家庭消费生活方式一、由复合的生产单位向单一的消费单位转变二、由“温饱型”家庭向“小康型”家庭转变三、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四、由保守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转变第三节现代家庭闲暇生活方式一、闲暇时间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财富二、闲暇时间的需求增长三、闲暇生活面面观第四节现代化的家庭管理一、家庭管理和家政服务二、现代家庭管理的社会化原则。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一、《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30020(二)课程英文名称:Family social work(三)开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与管理(四)课程性质: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内容、理论与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诸多理论来解决家庭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全面研究和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范围、分类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当前我国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系统掌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重点。

(五)教学目的首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如: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变迁以及与此有关的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治疗法等基本范畴。

其次,掌握家庭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家庭社会学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婚姻、家庭问题。

再次,能够运用婚姻与家庭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类婚姻、家庭现象,如:家庭关系、家庭管理、家庭危机等,并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给出辅导的一般性建议。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主要了解婚姻的涵义、形式、及锁具有的社会意义,家庭的概述和家庭的变迁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

第二部分为中篇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部分,主要描述了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部分为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技能深入家庭,就儿童、青少年保护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相对的危机处理和辅导特殊家庭。

本课程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思考与解决家庭个案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婚姻概述22第二章家庭概述44第三章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66第四章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22第五章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与内容66第六章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66第七章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66第八章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下)66第九章家庭过程88第章家庭关系及其调适44第一章家庭危机及其应付88第二章特殊家庭及其辅导66第三章婚姻家庭法66总复习22合计7272(八)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婚姻家庭社会学课程大纲

婚姻家庭社会学课程大纲

《婚姻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883B课程类型:口通识教育必修课口通识教育选修课口专业必修课口'专业选修课口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专业名称)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先修课程:社会工作导论一、教学目标《婚姻家庭社会学》课程是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学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生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婚姻家庭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研究婚姻家庭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促进人们婚姻家庭幸福和谐为中心,以探讨婚姻家庭与社会相互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目的。

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婚姻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行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社会学视角的婚姻家庭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掌握婚姻家庭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手段来分析和研究婚姻家庭变迁中新的问题。

目标1:理解婚姻和家庭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2:理解和分析多元婚姻和家庭目标3:设计合理的人生路径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要求:《婚姻家庭社会学》课程是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结合较强的特点,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阐述,以及对于婚姻家庭变迁过程中的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辅之以适量的复习题和思考作业题,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婚姻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多联系婚姻家庭变迁的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婚姻家庭社会学》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案例教学的进行,有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文献导读等多种方法。

家庭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
我们在分析个人行为时,必须常常 注意到社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要了 把所观察的事物,放在社会的背景中寻 求解释与说明。

喝咖啡(吉登斯)

社会发展
政治
相关仪式
咖啡
经济 咖啡因

象征价值

我国不同时代的择偶对象
50年代:老干部(政治条件好 工作有保障 经济收入 稳定 人品正派) 60年代:解放军(英雄情结) 70年代:工人(毛泽东提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 80年代:知识分子(搞经济建设 全社会重视知识) 90年代:商人“大款”(商品经济 重视财富) 21世纪:趋于多元化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与家庭生命周期

血缘关系 收养关系 婚姻关系 单身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组合情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
结构的组合形式
家庭结构的类型:
1、单身家庭:1个人(单身) 2、核心家庭:1对夫妇及未婚子女(3人)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3、主干家庭:3代但每代最多只有1对夫妇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4、扩大(联合)家庭:3代以上且至少1代有2对夫妇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5、夫妻家庭:只有夫妻2人(2人)(婚姻关系) 6、单亲家庭:夫妻一方与未婚子女(2人)(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7、隔代家庭:祖孙2代(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婚姻中的性角色
1、传统文化对婚姻中性角色的影响
传统婚姻性角色定位:男人为天,女人为地
2、现代婚姻中的性角色(平等):性和谐是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性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1、及时交流性信息 2、对性生活的期望值要合乎实际 3、保持性敏感度 4、必要的亲昵行为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
究方法
对于中国家庭政策考察的方法可以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找到 指针。
三、研究成果
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项 具体家庭政策对家庭生活的意义来明确家 庭政策与家庭生活的关联,并确定各项具 体家庭政策在家庭政策总体中的位置。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家庭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家庭”与“当代家庭”概 念的含义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3、比较五种基本研究方法的区别。 4、如何认识家庭政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家庭政策与家庭生活现 实及未来之间关系的看法。
四、家庭变迁、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
(一)家庭变迁 (二)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制度的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基本假设 (三)方法的特点
二、结构功能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基本假设 (三)方法的特点
三、相互作用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基本假设 (三)方法的特点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一、家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一)家庭的定义 (二)基本概念
二、家庭的功能
(一)家庭功能丧失(缩小或转移)论 (二)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 (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家庭功能论主要 参见[日]饭田哲也:《
三、家庭构成与家庭关系
(一)家庭构成 (二)家庭关系
四、发展的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基本假设 (三)方法特点
五、历史唯物论的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基本假设 (三)方法特点
第三节 家庭政策研究
一、设定课题
对家庭政策的研究迄今多数是从法学 及法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的,在家庭社会学 研究中可以说是一个开拓得最不充分的领 域。在中国,家庭政策这一概念的使用为 时不长,其具体含义也不够明确。

教案:第一章绪论(《家庭社会学》课程)

教案:第一章绪论(《家庭社会学》课程)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一、认识家庭社会学的概念二、了解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三、了解国外家庭社会学主要理论教学重点:一、家庭社会学的概念二、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三、国外家庭社会学主要理论教学难点:重点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家庭社会学概述教学要点: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三、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四、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五、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借鉴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内部的基本关系,阐述家庭的结构、功能及演化的规律,揭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一)、从家庭与人的关系来看人的一生有大部分要在家庭中度过,人要在家庭里由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二)、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中与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组织形式。

同时,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庭虽然历经演变,但并没有消失,依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三)、从当前社会现实看现实的家庭状况也迫切期待更多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等都发生着迅速的转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将对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现实社会问题是,离婚率上升,家庭稳定性降低,离婚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急需家庭社会学工作者研究解决。

三、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涉及家庭研究的学科有很多,如人类学、生物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心理学、法律学等。

不同学科对家庭有不同的看法,对家庭研究有不同视角。

社会学家庭社会教案

社会学家庭社会教案

社会学家庭社会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社会学中关于家庭和社会的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在课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以促进学生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学中家庭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家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3. 分析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激发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思考和讨论。

5.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家庭的定义和功能1.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指由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连接的人们组成的小型社会单位。

2. 家庭的功能:a. 生物功能:提供生物需求满足,如食物、住所、照顾等。

b. 经济功能:提供经济支持和资源分享。

c. 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d. 情感功能:提供亲情和情感支持,满足情感需求。

e. 教育功能: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促进成员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家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1. 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家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2. 家庭对个体的影响:a. 个体身份形成:家庭对个体认同感和身份认同的塑造至关重要。

b. 个体价值观培养:家庭对个体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传递和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c. 个体情感发展:家庭对个体情感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满足具有重要影响。

3. 家庭对社会的影响:a. 人口结构:家庭是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b. 社会秩序:家庭的稳定和功能良好与社会秩序的维持密切相关。

c. 社会价值观:家庭对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三、家庭与社会的相互作用1. 家庭受社会影响:a. 社会结构变化:家庭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b.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和制度对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调整。

2. 家庭对社会影响:a. 教育投资:家庭教育对个体能力培养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

b. 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对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家庭社会学讲义198页PPT

家庭社会学讲义198页PPT
家庭社会学讲义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谢谢!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理论第5章,家庭社会学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理论第5章,家庭社会学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理论第5章,家庭社会学第5章家庭社会学第1节家庭社会学概述一、家庭社会学的定义1、家庭是由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及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或单身形式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它最明显的标志是经济一体化。

2、单身家庭也归入家庭的行列。

3、家庭社会学: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家庭的起源、演变、功能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家庭形式以及家庭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4、家庭社会学形成于19世纪末,伯吉斯,帕森斯。

5、社会学家对家庭的研究,侧重于它的社会属性。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变迁的研究2、家庭关系变迁的研究3、婚姻问题研究4、代际关系问题研究5、性别问题研究6、老龄问题研究7、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三、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功能分析论(1)帕森斯、默顿: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重点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强调功能的协调一致性、关联性,而很少提及矛盾、冲突和变革。

(2)帕森斯、贝尔斯:家庭最不可缺少的功能,1是儿童的早期社会化,2是成年人人格的形成(3)帕森斯,核心家庭适用于工业社会的家庭形式,原因是①现代设计需要人力流动,以利于经济发展,而结构独立的核心家庭正好适合这种流动性②在核心家庭中,男人起主要作用,是全家的经济支柱,这必然促使社会上所有成年男子都出去就业③家庭可满足个人情感的需要,从而为应付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一块保护性地带(4)古德,对工业制度是否适合夫妇式家庭表示怀疑①存在着分居和离婚,家庭是脆弱的,工业制度提供不了帮助②工业制度在解雇或临时解雇职工、或要求他们作地区性迁移时,并不考虑这些做法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压力③工业制度的运转只靠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而没有减少家务劳动时间④妇女劳动力越来越多,其负担更为沉重,且只有少数公司订有帮助她们照顾孩子或促使男子分担家务的计划⑤子女和父母分开生活,社会又强调个人就业,因此,老人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社会经济保障(5)家庭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地区间也不相同2、社会冲突论:家庭本来就具有引起冲突的特性,尤其是现代家庭成员个性的拓展更易使彼此之间发生冲突。

《家庭社会学》课件0绪论

《家庭社会学》课件0绪论

我们对家庭的看法
我与我的家庭 我的和谐家庭观 为什么学习家庭社会学?
掌握关于家庭发展的历史,家庭的结构、功能、 习俗、家庭伦理道德,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 与研究方法,对现阶段中国家庭领域中存在 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小范围的实证研究,针对 获得的资料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独立进行 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家庭中的成员常常会忘我学习、工作,或者干脆逃离 家庭来解脱自己。他们的无望、无助令人心寒。
谁愿意自己的家庭如此无奈下去?许多人可能会无可奈 何地以为,家,本来就是如此;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是 命运的安排,是无法改变的。
滋润型家庭
❖ 整个家庭充满真诚、关爱和活力,家庭成员的智 慧、精神和心灵融为一体。每个人说话时,有人 倾听;同样,别人说话时,他也专注凝神。大家 彼此关心,无所顾忌地流露自身痛苦。除了被关 爱外,他们相互被认定是家庭中有价值的一分子, 理应享有家庭成员中的一切天赋权利,包括尝试 做错、失败的权利,虽然他们并不是有意做错、 失败。在充满包容和理解的家庭里,他们不害怕 做错事情,因为任何人的成长道路都包含了成功 与失败,这就是滋润型家庭。
❖ 在滋润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面部表 情自然轻松,目光柔和,能正视他人,声音 清晰,态度和蔼。在这种家庭中,能充分展 现亲和力开放的人际关系。
❖ 滋润型家庭气氛祥和而安宁,亦静亦动。
❖ 在充满良好秩序的氛围下,孩子可以学习到 各种适应行为,发展出个人价值观。
❖ 在实际状况被父母清楚描述的情形下,孩子 会逐渐理解到,当父母忙碌的时候,提出求 助的要求并不适合,孩子也从中发展出判断 环境是否适合的适应行为来,同时也培养了 孩子个人的价值观。(喝水、电脑)
自然科学的方法、假定不适用 于人类社会的研究.社会科学 中也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社会的研究必须从被观察者 的思想动态出发,通过洞察和 理解发现社会行动内在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史晓云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36 目录前言 (943)第一章绪论 (944)第一节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 (944)一、家庭与人的关系层面 (944)二、家庭与社会关系层面 (944)三、现实的家庭状况期待家庭理论的指导 (944)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944)一、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944)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45)第三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945)一、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945)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945)复习与思考题 (946)参考书目 (946)第二章婚姻概述 (947)第一节婚姻的涵义 (947)一、不同的时代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947)二、不同的学科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947)第二节婚姻的形式 (947)一、不同民族、文化的婚姻形式 (947)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形式 (947)第三节结婚习俗及其社会学涵义 (948)一、婚姻礼节的象征意义 (948)二、婚姻礼节的社会学意蕴 (948)第四节婚姻的本质 (948)一、神意的表现 (948)二、亲属团体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948)三、自我个性的需要 (948)复习与思考题 (948)参考书目 (948)第三章家庭概述 (949)第一节家庭的概念 (949)一、古代家庭的概念 (949)二、近、现代家庭的概念 (949)三、关于家庭的定义 (949)第二节家庭的性质 (949)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949)二、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950)三、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 (950)四、家庭是社会制度 (950)家庭社会学五、家庭的本质 (950)复习与思考题 (951)参考书目 (951)第四章家庭过程 (952)第一节择偶 (952)一、择偶理论及基本原则 (952)二、现代人的择偶动机和标准 (952)三、择偶与约会 (953)四、恋爱 (953)第二节结婚 (953)一、婚前准备 (953)二、结婚 (954)第三节我国一般的家庭过程及其发展任务 (954)一、新婚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的阶段) (954)二、育儿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学龄前的儿童养育时期) (954)三、有学龄儿童期 (954)四、有青少年子女期 (955)五、空巢时期(子女纷纷离家,家中只剩下夫妻俩人共度时光的时期) (955)六、孤老期(夫妻有一方死亡,家庭面临解体的最后阶段) (955)第四节中年家庭 (955)一、中年家庭结构 (955)二、中年家庭所面临的婚姻问题 (956)三、中年家庭夫妻婚姻关系的调试 (956)第五节老年家庭与空巢家庭 (956)一、老年婚姻家庭 (956)二、老年家庭结构的变化 (956)复习与思考题 (957)参考书目 (957)第五章家庭结构 (958)第一节家庭结构的概念 (958)一、家庭结构的要素 (958)二、家庭结构的特征 (958)第二节家庭结构的分类 (958)一、按家庭的人口组成来划分 (958)二、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 (959)三、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划分 (959)四、按家庭传袭规则来划分 (959)五、按参与和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力来划分 (959)六、按家庭收入来划分 (959)第三节家庭结构的变迁 (959)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结构 (959)二、中国的家庭结构及其变迁 (960)复习与思考题 (960)937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38 参考书目 (960)第六章家庭关系 (961)第一节家庭关系的特点 (961)一、家庭关系的涵义及种类 (961)二、家庭关系的特点 (962)三、影响家庭关系的各种因素 (962)四、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962)第二节夫妻关系 (962)一、夫妻关系的本质 (963)二、夫妻关系与社会变迁 (963)三、当代夫妻关系的特征 (963)四、中国社会中的夫妻关系 (963)第三节亲子关系 (963)一、亲子关系的本质 (963)二、亲子关系及其发展过程 (963)三、亲子关系的特点 (964)四、亲子关系问题 (964)五、亲子关系的调试 (964)第四节其他亲属关系 (964)一、婆媳关系 (964)二、祖孙关系 (964)三、其他可能的家庭关系 (965)第五节家庭网 (965)一、家庭网的涵义 (965)二、家庭网的特征 (965)三、家庭网的功能 (965)复习与思考题 (965)参考书目 (965)第七章家庭功能 (966)第一节家庭功能的概念 (966)一、家庭功能的涵义 (966)二、决定家庭功能的因素 (966)第二节家庭功能的分类 (966)一、生物功能 (967)二、心理功能 (967)三、经济的功能 (967)四、政治功能 (967)五、教育的功能 (967)六、娱乐的功能 (967)七、文化的功能 (967)第三节家庭功能的变迁及其原因 (967)一、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分析 (967)二、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968)家庭社会学三、中国社会家庭功能的重组 (968)复习与思考题 (968)参考书目 (969)第八章家庭管理 (970)第一节家庭管理的内容 (970)一、家庭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970)二、家庭管理的原则 (970)第二节家庭经济管理 (971)一、家庭消费 (971)二、家庭经济结构 (971)第三节家务劳动管理 (971)一、家务劳动的概念 (971)二、家务劳动的特点 (971)三、家务劳动管理的目的 (972)四、中国家务劳动的现状 (972)第四节家庭闲暇生活安排 (972)一、闲暇时间的概念 (972)二、闲暇生活的功能 (972)三、家庭整体闲暇活动与成员个体闲暇活动 (972)第五节家庭生育计划 (972)一、家庭生育计划的概念 (972)二、生育计划和计划生育 (972)三、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973)复习与思考题 (973)参考书目 (973)第九章婚姻家庭法 (974)第一节婚姻家庭法的涵义及特征 (974)一、婚姻家庭法的涵义 (974)二、婚姻家庭法的特征 (974)三、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975)四、婚姻家庭法与家庭伦理道德、家庭习俗 (975)第二节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变革历史 (976)一、中国近代以前的婚姻家庭立法 (976)二、中国近代的婚姻家庭法 (976)三、建国后中国内地婚姻家庭法的变革 (976)复习与思考题 (977)参考书目 (977)第十章家庭伦理 (978)第一节家庭伦理的基本概念 (978)一、家庭伦理(家庭道德)的概念 (978)二、家庭伦理的特点 (978)三、家庭伦理的作用 (978)四、家庭伦理与法律的关系 (978)939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40 第二节家庭伦理的内容 (979)一、恋爱道德 (979)二、婚姻道德 (979)三、家庭道德 (979)第三节中国家庭伦理的演变 (979)一、传统中国家庭伦理 (979)二、近代社会运动对家庭伦理的冲击 (979)三、现代中国的家庭理论 (980)复习与思考题 (980)参考书目 (980)第十一章家庭习俗 (981)第一节家庭习俗的基本概念 (981)一、习俗 (981)二、家庭习俗 (981)第二节家庭习俗的内容 (982)一、家庭习俗的内容 (982)二、家庭习俗的沿革与家庭发展史 (982)三、家庭习俗变革的动因 (982)第三节中国家庭习俗的变革 (982)复习与思考题 (982)参考书目 (982)第十二章家庭危机与应对 (983)第一节婚姻问题及其预防 (983)一、婚姻压力 (983)二、婚姻冲突与危机 (983)三、预防危机——婚前准备 (983)四、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调适 (983)五、树立“动力婚姻”观念 (983)第二节家庭暴力 (983)一、家庭压力 (984)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特征 (984)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984)四、家庭暴力的防治 (984)五、家庭暴力的对策 (985)第三节离婚 (985)一、离婚与离婚率 (985)二、离婚原因分析 (985)三、离婚的影响 (986)复习与思考题 (987)参考书目 (987)第十三章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988)第一节国外婚姻家庭研究简述 (988)一、19世纪中叶以前 (988)家庭社会学二、19世纪中叶及以后 (988)三、20世纪前后 (989)四、1950年开始 (989)五、20世纪60年代开始 (989)六、西方学者的两种主要观点(归纳西方学者的研究) (989)第二节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简史 (989)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概况 (989)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990)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990)复习与思考题 (991)参考书目 (991)第十四章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992)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992)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992)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论点 (992)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993)一、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 (993)二、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及主要理论观点 (993)第三节结构功能理论 (993)一、结构功能理论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假设 (994)二、家庭领域中的结构功能理论 (994)第四节社会冲突理论 (994)一、社会冲突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区别 (994)二、冲突理论的观点 (994)三、冲突理论 (994)第五节符号互动论 (995)第六节社会交换理论 (996)复习与思考题 (996)参考书目 (996)第十五章家庭的起源、演化和发展 (997)第一节家庭出现以前的人类两性关系状态 (997)一、关于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杂交状态的争论 (997)二、杂交关系阶段在人类史上客观存在的原因 (997)三、人类的杂交关系不是一种社会制度 (997)第二节血婚制家庭 (997)一、血婚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 (997)二、人类两性关系中第一个禁例出现的原因 (997)三、证明血婚制家庭曾经存在的证据 (997)第三节伙婚制家庭 (998)一、伙婚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998)二、伙婚制家庭产生的原因 (998)第四节偶婚制家庭 (998)一、偶婚制家庭是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家庭形式 (998)941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942二、偶婚制家庭的特点 (998)三、偶婚制家庭产生的原因 (998)四、偶婚制家庭的家庭形态 (998)第五节个体婚家庭 (998)一、个体婚家庭的产生 (998)二、个体婚家庭的特征 (998)复习与思考题 (999)参考书目 (999)第十六章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家庭问题 (1000)第一节现代化对家庭变迁的影响 (1000)一、结构功能论的视角 (1000)二、功能中介角度 (1000)第二节中国的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 (1000)一、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 (1000)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家庭的变化 (1000)三、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 (1001)四、我国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 (1001)第三节家庭变迁的方向预测 (1001)一、悲观主义的家庭解体消亡论 (1001)二、乐观主义的家庭强化论 (1001)复习与思考题 (1001)参考书目 (1001)家庭社会学前言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但考虑到每年都有不少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选修,本次大纲编写亦有意识的照顾到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