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总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届中考科学复习方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浙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届中考科学复习方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浙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光线。
图9-2
第30页
第9讲┃ 考点聚焦 如图所表示
[点拨]凸透镜对光含有会聚作用, 通过凸透镜中心光 线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后会会聚在焦点。
第31页
第9讲┃ 考点聚焦
考点3 人眼球
(1)眼球中晶状体相称于__凸__透__镜__,能在视网膜上成 __倒__立____、_缩__小__实_____像。_视__网__膜___相称于光屏,其上有感 光细胞。
第20页
第8讲┃综合突破
[点拨]研究对象数目太少往往会存在异常现象, 这种异常会影响实验结论得出。总坚固验 结论时, 要与实验目的相相应。 [点评]这是一道与声音有关探究题, 主要考察探究中评价、假设提出和结论归纳。充足体现 新课标命题理念。
第21页
第9讲┃ 光折射
第22页
第9讲┃ 浙考解读
类型考点
(2)眼球折光系统包括: ___角__膜___、__房__水__、__晶__状__体__ 和__玻__璃__体__。
(3)近视与远视成因 近视原因主要是眼球____前__后__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使来自远处物体光线聚焦在视网膜________,前使方物像模糊不 清。 远视原因主要是眼球____前__后__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变小, 使来自近处物体光线聚焦在视网膜________,后使方物像模糊不 清。
____倒__立________放__大像。

第28页
第9讲┃ 考点聚焦
[提醒要点]光线通过透镜时光线穿过界面发生折射, 而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光线发生改向属于光反射。平行光 线通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 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反向延长 线交于虚焦点。通过透镜中心光线沿直线传播。
第29页
第9讲┃ 考点聚焦 【针对训练2】 [·南允]在图9-2中画出通过透镜折射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复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复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复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中间部,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的前部。

5、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8、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 复习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 复习教案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第一节: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

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3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

活动周期是11年。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7、太阳活动情况小结: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

(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

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

(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

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学会如何选择参照物并且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知道速度的概念,并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4.知道重力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的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7.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理解。

2.通过问题闯关形式提高复习的积极性。

3.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构建提高复习的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的应用与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师:第三章《运动和力》是七年级科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

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机械运动。

PPT:物理学中把空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例:坐在奔驰列车里的乘客若选列车为参照物时是静止的,若选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PPT:例: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 A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不运动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接着,我们一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有哪几种方法呢?生:1.相同路程比时间。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态系统2. 第二章:运动与力第一节:力与运动第二节:摩擦力第三节: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力与运动实验,摩擦力的应用及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摩擦力实验器材,如滑块、斜面等。

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轮轴等。

2. 学具:课堂练习册。

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 生态系统(10分钟):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4. 力与运动(10分钟):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摩擦力实验。

5. 简单机械(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展示简单机械模型。

6.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2. 运动与力:力与运动摩擦力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简要描述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答案: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如走路、刹车等。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

最新科学: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
[结论]: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四、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讨论: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教案(二)
课题
2.1运动和能的形式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能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
教学准备




[引入]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自然界各种运动的形式以及与运动有关的能的知识。
d.球运动变为静止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接触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生分析: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与生活联系的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科学课,其中七(1)班40人(女生19人)、七(2)班42人(女生16人)。

通过上学期的科学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但学生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轻视科学学科,造成科学素养发展一般。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代代相传的生命”“对环境的察觉”“运动和力”和“地球和宇宙”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以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为教学起点,注重探究,注重反映新知识和新技术。

本章的重点:有生命周期的共同性;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的实质;被子植物发育过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身体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

在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

第三章“运动和力”首先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能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但较为全面的了解。

然后集中对机械运动深入地进行研究,涉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运动快慢的描述等。

再学习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弹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重点学习重力和摩擦力。

最后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以及两力平稳的条件。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

第三章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A .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B .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C .在 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D .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图像中,一条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向下倾斜代表物体做减速运动,直线向上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像可知,________车的【答案】甲 60【启发】在s -t 图像中,一条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3题图第10题图 第7题图1.火箭升空时,使火箭上升的力是(第5题图牛顿的拉力时,弹簧第6题.在生活、生产中我们常遇到下面事例:打夯时夯锤被高高抛起又下落,砸在工作面上;打桩机打桩时重锤第3题图a.用弹簧称分别称出排球和足球质量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第16题图1.人推木箱,箱不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重力和支持力.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A.t=3s时,物体受到力的合力是1N B.t=6s时,将F撤掉,物体立刻静止 C.2s~4s内物体所受摩擦力逐渐增大D.t=1s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答案】A【答案】60,A与水平面还有摩擦力,弹簧测力计12.如图,ABCD是4块质量相同的砖,每块重1. 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1)水对杯底的压力。

(2)装有水的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4)摒弃传力的概念。

如图,我们只能说( )解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C正确。

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如图所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

这时,木箱受到的只需要____________A.压力变大,压强不变B.压力变大,压强变大C.压力不变,压强变小解析:人不管双脚着地还是单脚着地,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都等于重力大小,所以压力大小不变;而人由双解析:若一个物体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若这个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此物体将做变速直线运动,如C图;若此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此物体将做,此时速度突然减小;从8:23到8:27这段时间内,速,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条水平线段,这是图像上所体现的最高速度,其余时刻的速度均低,综上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不正确。

科学 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学案(四)(浙教版七年级下)无答案.doc

科学 初中科学全册总复习学案(四)(浙教版七年级下)无答案.doc
(2)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厚约0~17 km。地幔:厚约17~2 900 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厚约2 900—6 371 km,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③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一次。
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第四节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④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时间其分布是不同的,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来看,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七(下)科学第四章五-七节复习教案

七(下)科学第四章五-七节复习教案

七(下)科学第四章五-七节复习教案课题七(下)科学第四章五-七节复习教材内容七(下)科学第四章五-七节复习(浙教2005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能用板块构造的理论来合理解释地形地貌的形成;2、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及相关特点;设计说明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和内在因素的理解是有很好基础的,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全面,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点间的联系。

同时,作为复习课,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对典型例题和实例能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知识点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运用结构图的形式,逐层引出相关知识点,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一目了然。

1、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中软流层的特点,结合地球内力的作用特点,用来反映地壳运动的现象、地壳运动的证据、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以及大陆的板块结构;2、地球内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的特征与地球外部力量相结合所形成的地形地貌;3、地壳运动的现象及能证明地壳运动的证据;4、火山、地震的定义,火山的结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5、地表形态的不同类型及对应特点,表示地形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教学预设地壳结构地球内部力大陆板块的地壳运动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量的作用地表形态的改变碰撞和张裂(证据)(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等)岩石层的变形海陆变迁(造山带、褶皱、断层)证据:现象海洋生物化石,古代遗迹等第四章五至七节知识体系;一、地球内部(1)地壳结构(学生回答解释)1.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2)地壳运动的证据1、地壳变动的力量:地球内部;2、地壳运动的现象:岩石圈的变形(褶皱、断层),海陆变迁; 地壳变动的实例:a 褶皱山、断层、裂谷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解释) b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c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三根大律师柱的变化等等; (3)地球板块结构 1、大陆在漂移——魏格纳问:他建立这个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大陆飘移的动力是什么?在什么上漂移? 2、板块构造学说问:全球由几大板块构成,他们分别是什么?问: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处分别容易形成什么?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分布和含义? 3、能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实例; a 大西洋的形成 b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c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d 环西太平洋岛链的形成问:在板块的碰撞处(消亡边界)多发生什么?(火山、地震,地球内部能量的主要释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

6、睾丸的主要功能:。

卵巢的主要功能:。

是受精的场所,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第二节、走向成熟
17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男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动物的生长时期
29、有性生殖:通过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的生殖方式
注:①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胎生
②克隆羊:无性生殖,体内发育,胎生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33、植物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
组成
33、单子叶植物:只有
子叶,双子叶植物:有
子叶
3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中。

(淀粉遇碘会变蓝。

)36、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

3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和。

40、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会侧芽的发育。

42、花的结构
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44、传粉的方式主要有
(豌豆花)和。

45、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
花粉。

48、子房发育成
,子房壁发育成,
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
,受精
卵发育成。

49、子房内如果只有
一个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只有种子,如桃子等。

子房内如果有多个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可以形成
种子,如西瓜等。

50、植物的无性生殖
(2)营养繁殖:被子植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




嫁接能否成活的。

接穗与钻木上长的植物种类不同
营养繁殖的优点:1)
;(2)。

注:①组织培养也为植物的无性生殖
花蕊
(花的主要结构)
雄蕊
雌蕊
花药:里面有花粉
花柱
子房:里面有胚珠
第六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54。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
55、微生物滋生的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人们研究出保存食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复习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传播速度按照大小依次
为:声音在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耳和听觉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和中(解释晕船、
晕车现象)。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为了是张开,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
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越大、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第四节光和颜色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
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
度最快为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
(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
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α
α
γ
γ
α
γ
β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4、凸透镜成像规律(P30)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2u
f
2f
v f
2f
u
f
2f v 幻灯机2u f 2v
f
测焦距f u
f
不成像
获取平行

u
f
正立
放大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原因矫正
近视成像在佩戴远视成像在佩戴
空气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