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景观园林营造技巧赏析.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
园林形式美法则举例分析案例案例: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由湖泊和山丘组成。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1.亭台楼阁:颐和园中有各种形式的亭台楼阁,如十七孔桥、卧佛堂、寿皇殿等。
这些亭台楼阁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造型给人一种壮观和优美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造型美”的要求。
2.山水景观:颐和园中的山水景观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风格,如山明水秀的苏州园林和平泽秀丽的北方庄园。
其中的青泥洼桥、长廊等景观以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形式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景观美”的要求。
3.协调统一:颐和园整体布局上,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统一,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无论是建筑物的布局还是景观的设计,都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整体美”的要求。
4.空间布局:颐和园中的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园林元素的巧妙安排,创造出一种开阔、深远的空间感。
无论是湖泊、山丘,还是建筑物、花坛,都给人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空间美”的要求。
5.材料环境:颐和园中广泛使用了石、木、水以及各种植物作为园林材料,通过它们的组合和搭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环境。
无论是石雕、木构建筑,还是花草树木,都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感觉。
这符合园林形式美法则中“材料美”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颐和园的园林设计运用了园林形式美法则,使得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园林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座兼具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园林,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理念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融合现代艺术教育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打造一个独特而具有艺术氛围的校园。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理念。
1.重拾传统文化:在校园的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的形式和布局中,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氛围。
比如,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传统的飞檐、斗拱等元素,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在庭院和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引入池塘、走廊等传统园林元素,营造一种静谧和沉思的氛围。
2.弘扬艺术教育:校园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求,更要创造一个激发创意和艺术表达的环境。
校园内应设立丰富的艺术展览和创作空间,如画廊、工作室等,供学生展示作品和进行艺术交流。
同时,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和雕塑等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和创作的灵感源泉。
3.提升可持续发展:在校园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校园内的绿化、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降低校园的环境影响。
4.创造良好的校园体验:校园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使用体验。
在建筑的规划和布局上,要合理划分教学区、居住区和休闲区等功能区域,以便提供一个舒适和便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校园内的交通设计要合理,便于步行和骑车,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提高校园的安全性和宜居性。
5.融合艺术与科技:在校园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个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比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无线网络和智能设备,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和教育资源。
同时,校园内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工作室等设施也要与科技相结合,提高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总之,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打造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氛围浓厚、有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欣赏与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园林构造、景观设计和传统审美角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一、园林构造的欣赏与赏析方法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其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构造常以整体布局和局部点缀相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园林的整体布局来进行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通常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部分,前庭以水景为主,中庭以建筑为主,后庭多为花园。
其中,前庭的水景常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呈现,通过观察水的大小、形状和周围的园林景物相互呼应,可以欣赏到水景的变化和整体的美感。
中庭的建筑常以亭台楼阁、假山等形式表现,可以观察其造型、材质和与周围的景物相互融合的关系,体会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后庭的花园则常以花卉、绿植等为主要景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花木的种类、色彩和布局方式,感受到花园的生机和美丽。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常以围墙、假山、廊桥等构件进行点缀,通过观察这些构件的形状、纹饰和布局,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例如,假山常常以神奇的形态和精细的工艺赋予园林以山水意境,观察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可以理解到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意境的呈现。
二、景观设计的欣赏与赏析方法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景观设计,可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来领略水的柔美和变化。
中国园林中常以小桥流水、喷泉和瀑布等形态展现水的美感,观察其中水的流动、声音和与周围景物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水景所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和植物种类所带来的变化。
中国园林常以花卉、树木和草坪等植物进行点缀,通过欣赏这些植物的色彩、枝叶和花期,可以感受到四季更替和植物生长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自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
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
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
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
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
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3、有藏有露、有收有放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 王欣,《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P14,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过程中的三个创作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
园林模山范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
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
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
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景愈藏则境愈深——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
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
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
中国园林的主景与高潮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其精华部分要“千呼万唤始出来”,方才见其韵味。
这与西方规则式园林开门见山,一眼观尽的手法迥然不同。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整体生成的一条美学规律,它在园林中有着普遍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1. 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
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
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
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
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
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3.1 教学楼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
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
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
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
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
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4.1 运动场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4.2 食堂象山校区的食堂设有多个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
食堂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会议中心校区内的会议中心是校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议中心设有多个会议室,配备了现代化的音视频设备,满足了会议和活动的需求。
西湖园林景观案例分析
西湖园林景观案例分析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园林景观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园林景观具有独特
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本文将对西湖园林景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景观元素、空间组织以及景观对环境的影响。
西湖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西湖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精髓,强调天人合一、以
人为本的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力求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西湖园林景观元素
西湖园林景观的元素主要包括湖水、岛屿、亭台楼阁、假山、植被等,这些元
素相互结合,呈现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美。
湖水是西湖景观的灵魂,岛屿和亭台楼阁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假山和植被则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和自然感。
西湖园林景观空间组织
西湖园林景观的空间组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融合了开阔的湖面
和曲折的小径、悠长的长廊和精美的亭台楼阁。
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不仅体现了“山
水如画”的设计理念,也为游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游览体验。
西湖园林景观对环境的影响
西湖园林景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其独特的植被构成和湖水景
观为西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做出了贡献。
西湖景观不仅为周围的城市增添了一份绿色,也为当地的生态平衡提供了支撑。
综上所述,西湖园林景观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景观元素、精致的空间组织和积极的环境影响。
通过对西湖园林景观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园林景观。
利用色彩表现园林的氛围
利用色彩表现园林的氛围园林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色彩则是园林中最直观、最显著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巧妙运用色彩,可以为园林增添浓厚的氛围,使游人在其中沉浸于愉悦的感受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色彩表现园林的氛围。
一、自然之美的色彩自然界中色彩丰富多样,山川湖海、花草树木,无一不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自然之美,运用自然色彩打造园林的氛围。
首先,运用蓝色传达宁静与宽广之感。
蓝天白云、湖泊河流,流淌着宁静与平静的蓝色,给人以宽广与悠然的感受。
园林中的水池、喷泉、湖景等,适宜运用蓝色来渲染,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宁静。
其次,绿色象征生机与自然之美。
郁郁葱葱的绿叶、茂密的草地,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感觉。
在园林设计中,大面积运用绿色植物,使整个园林充满生机。
此外,还有黄色、橙色等温暖明亮的色调,能够烘托出温馨、愉悦的氛围。
如夕阳的余晖、盛开的向日葵,给人以温暖、欢快的感受。
适当地运用这些色彩,能够给园林注入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
二、文化之美的色彩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园林设计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特色与氛围。
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使用红色来表现热闹喜庆的氛围。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喜庆的象征,如红墙、红梁、红柱等,都能够给人一种喜庆、热烈的感觉。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景墙、廊桥等建筑元素的红色运用,增添园林的热闹氛围。
另外,在日本的庭园设计中,经常使用稳重、含蓄的深色调,如深紫、深绿、深褐等,表现出一种静谧、典雅的氛围。
在这种设计中,通过深色的石桥、石灯、竹子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寂静而优雅的感受。
三、主题之美的色彩园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特定的氛围。
比如,在中国的园林中,常常以山水画的形式来布置园林,利用水、石、植物等元素来烘托出山水画的氛围。
在这样的园林中,常常使用淡墨绿色来表现山的神秘和水的清澈,黄色来象征阳光的明媚和煦暖。
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艺术特色
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艺术特色咱们中国的古典园林,那可真是艺术的瑰宝,充满了让人陶醉的魅力。
你想想,当你踏入一座古典园林,是不是仿佛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那精心设计的布局,就像是一首优美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
先说这借景,那简直是神来之笔!园子里的景色不够看?没关系,把园子外面的山山水水、蓝天白云都借进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吃饭,桌子摆不下菜,就把隔壁邻居家的桌子借来用用,是不是一下子宽敞了许多?比如苏州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的景,让整个园子显得更加开阔深远。
还有对景,这就像是两个好朋友面对面聊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呼应,妙趣横生。
就像留园里的“揖峰轩”与“石林小院”,相互对望,互为景致,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意思?再说说框景,这就像是给美丽的景色装上了一个精致的相框。
透过那形状各异的门窗,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画。
这不就跟咱们拍照的时候选个好看的相框一个道理吗?漏景呢,又别有一番风味。
透过那漏窗,景色若隐若现,就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勾起你的好奇心,让你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这就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让人浮想联翩。
在艺术特色方面,咱们古典园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
不像现在有些地方,生硬地堆几块石头,种几棵树,就说自己是园林。
咱们的古典园林,那是顺应自然的走势,山有山的姿态,水有水的灵动。
园林中的建筑也是独具匠心。
亭台楼阁,各有各的韵味。
亭子就像一个优雅的仙子,立在那里,给人提供休憩之所;楼阁则像一位高贵的公主,俯瞰着整个园子。
还有那曲径通幽的小路,走在上面,仿佛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一会儿是娇艳的花朵在路旁向你招手,一会儿是潺潺的流水在脚下流淌。
咱们的古典园林,不只是一堆石头、树木和建筑的堆砌,那是咱们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它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所以说,咱们中国的古典园林,那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杰作,值得咱们好好欣赏,好好保护,好好传承!。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手法:主景与配景、抑景与扬景、实景与虚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内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特点:1)主景与配景主景升高,能使背景简化,也突出了主景。
2)抑景与扬景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从而达到开阔园林空间。
3)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实现前设障碍,左右夹峙为夹景,四方围框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前景与背景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是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从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
6)俯景与仰景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俯视或仰视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借景能增加层次扩大空间感,丰富园景,增加变化,且不费分文。
园内景物也可以相互因借,实质为园内外和园内各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或互为对景和相互烘托的关系。
8)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的景观。
在配置中,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渐过渡等不同的配植方式,实现园林景观的色彩构图。
在同一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此,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来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可以延长景观的观赏期,表现花木的季相变化。
名句赏析~~~~~不限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中国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一、苏州园林——古典中国元素的集大成者。
1. 元素呈现。
苏州园林那可算是把中国元素玩得明明白白的。
首先是那白墙黑瓦,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
白色的墙简洁素雅,黑色的瓦就像乌篷船的篷一样,盖在屋顶上,随着屋顶的起伏,有高有低,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园林里的漏窗也是一绝。
那些漏窗的形状五花八门,有圆形、方形、扇形,还有些奇奇怪怪的几何形状组合。
透过漏窗看过去,那景色就像是被画框框起来的画一样。
这边是几竿翠竹,透过扇形的漏窗看,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图;那边是一泓清泉,圆形的漏窗里就出现了一个灵动的水圈画。
假山和怪石更是中国园林的招牌元素。
这些石头就像从地下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有的像狮子,威风凛凛;有的像乌龟,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它们按照造园者的心思,堆成了各种小山丘,有山洞,有峡谷,人走在里面就像走进了一个缩小版的山林。
2. 设计效果。
这种充满中国元素的设计,让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意。
在这里,一步一景,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喜。
你走着走着,可能就会看到一个小亭子,飞檐翘角,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
坐在亭子里,听着周围的潺潺流水声,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假山和翠竹,感觉自己就像古代的文人雅士一样,能在这里写诗作画一整天。
而且,这种设计还特别注重空间的曲折变化,不会让你一眼就看透整个园林,就像在玩一场寻宝游戏,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
二、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 元素呈现。
奥森公园在很多地方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元素。
比如说那龙形水系,龙在中国文化里可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这个水系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公园中,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就像龙身上的鳞片在闪烁。
公园里还有很多传统的植物配置。
像梅花、竹子和松树这“岁寒三友”就经常被组合在一起种植。
冬天的时候,梅花傲雪开放,红红的花朵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竹子依然翠绿挺拔,像是坚强的卫士;松树则用它那苍劲的枝干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举例说明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
举例说明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巧妙的布局而闻名。
例如,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它以小巧而精美的构筑物、静谧的水池和错落有致的植物为特色。
园中的亭台楼阁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中,使人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
2. 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将山水画廊、湖泊、宫殿和建筑物融为一体,制造出恢弘壮观的氛围。
园林中的水景被精心设计,运用了流水、瀑布和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水景效果。
3. 西湖:西湖位于杭州,是一座千年古城的名片。
西湖的园林景观以其优雅和纯粹而受到广泛赞誉。
例如,苏堤是西湖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堤上的柳树和梅花春夏秋冬各有风情。
雷峰塔则为湖上增添了一种古朴的美感。
总体而言,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在于将自然和人工构筑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创造一种和谐、平衡和独特的景观。
这些园林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精致的建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智慧。
中国园林叠山的表现方式
中国园林叠山的表现方式
中国园林叠山是中国传统园林风格中的一种,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同时还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在中国园林叠山的表现
方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自然为师叠山法
“以自然为师”是中国古代创造艺术的理念之一,中国园林中的叠山
法则是以自然山体为蓝本进行再造,使原本凌乱的自然风光更加纯净、优美。
这种表现方式强调了园林营造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表
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二、借景叠山法
借景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借景叠山法则是将外部的自然景
观融入到园林之中,通过山体的流动性,使得园林的整体环境更加宽
广漫延。
这种表现方式则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协调”,
即园林与自然景观之间应该互为补充,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三、夸张叠山法
夸张叠山法则是将常规的叠山方式进行海拔和立体上的加强和扩展,刻意夸张叠山的高度和险峻程度,来营造出一种惊险刺激的效果。
这种表现方式更注重对观众的冲击和震撼,对于营造视觉体验和情绪的引导上,更具有一定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叠山的表现方式多样而风格独特,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新时代下,中国园林叠山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一条重要路径。
立体绿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立体绿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王晓宇1徐新2摘要:立体绿化是当今城市环境景观营造的一种常见方式。
该文以大学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体绿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再认识,分析师生活动的多种空间,研究立体绿化在校园环境景观构建中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立体绿化校园景观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造生态环保型城市景观成为这一时代的新型标志。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规模的扩大,大学校园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
作为城市绿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有着独特的景观形式与生态价值。
立体绿化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在营造校园环境景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立体绿化的含义与形式人们对于“立体绿化”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嬗变。
最初,人们将立体绿化直接等同于墙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概念。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理论认识的加深,学界对于“立体绿化”有了比较统一的界定,即充分利用各种立地条件,巧妙运用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使构筑物与植物在空间上巧妙贴合的绿化方式。
现今,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常见的立体绿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墙面绿化墙面绿化包括模块绿化模式、花槽倾斜放置模式、布袋绿化模式、水培绿化模式、攀爬或垂吊绿化模式等。
模块绿化模式指在种绿植时,设计师多使用规则几何图形构件,采取搭接、捆绑等方式,将绿植固定在构件上,使其具有整齐划一的观赏效果。
花槽倾斜放置模式指将植物栽种于墙面的V型花槽内,一般选择叶片大、植株高的常绿植物。
布袋绿化模式与花槽倾斜放置模式相似,通过在墙面上铺设毛毡或椰丝纤维等,再在上面缝制适合植物生长的布袋,将植物栽种于布袋之中。
水培绿化模式指将毛毡等材料吸水后放在定植篮里,将其固定在墙面,再将植物的根茎放于篮中。
攀爬或垂吊绿化模式指直接利用藤本植物的攀爬或垂吊的特性,将其栽种于地面或墙面顶部,让其自然生长,布满整面墙体[1]o2.屋面绿化屋面绿化包括地毯绿化模式、古典园林绿化模式、现代园林绿化模式等。
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方法
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方法一、借景。
借景可太有趣啦。
就是把园林外面的景色巧妙地“借”到园林里面来。
比如说远处的山峦呀,要是能让它成为园林画面的一部分,那可就像是大自然免费送了一幅超美的画呢。
像颐和园,就能把西山的景色借进来,站在园子里看,感觉园林都变得无限大了,就像和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了。
这借景啊,就像是园林在和周围的环境交朋友,把人家好看的地方拉过来一起玩,让游客能看到更多美的东西。
二、框景。
框景就像是给景色装了个画框。
园林里那些门窗、洞门啥的,就起到这个作用。
透过一个圆形的洞门看过去,里面的花草树木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
就好比是园林设计师拿着一个大相框,在园林里到处找好看的景色,然后把它框起来给咱看。
这感觉就像是在寻宝一样,每发现一个框起来的美景,都像挖到了宝藏,心里可惊喜了。
三、障景。
障景呢,有点像欲扬先抑的感觉。
在园林里,突然弄个假山或者一丛竹子挡在前面,刚看到的时候还会想,这咋挡住路了呢。
但是当你绕过这个障碍物,后面的美景一下子出现在眼前,那种惊喜感简直了。
就像是园林在和你玩捉迷藏,先把好东西藏起来,然后突然给你个大惊喜。
这障景啊,让园林变得更有层次感,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四、对景。
对景就是在园林里安排两个相对的景色。
比如说这边有个亭子,对面就有个小池塘。
你站在亭子这边看池塘,或者在池塘那边看亭子,都特别美。
就像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互相欣赏。
这对景啊,让园林里的景色有了呼应,就像两个人在对话一样,充满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古典园林建筑的这些构景方法真的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呀,它们把园林变得像一个充满惊喜和美的小世界,每一处景色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呢。
解析光影在园林中的审美表现
2、光影在园林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中午的园林:中午阳光强烈,树荫下的光影显得幽静。此时的光影多以 斑块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让人享受到从自然中逃离的宁静。
2、光影在园林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黄昏的园林:黄昏时分,阳光逐渐柔和,色彩变得丰富而细腻。此时的 光影多呈现在水边,映射在水面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梦幻般的气氛。
构景分析
构景分析
亭子的布局和构建不仅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美感,还影响着游人在园林中的心 理感受。在布局上,亭子可以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也可以作为景观的点缀, 根据园林的整体风格和设计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构景分析
亭子与园林建筑的配合,可以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统一。例如,在山水园 林中,亭子可以作为观景台,让游客观赏到园中的美景;在庭院园林中,亭子则 可以与廊、轩等建筑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线路。
审美意义
审美意义
亭子的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审美趣味。 在造型上,亭子以其精美的檐角、秀丽的轮廓,与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相映成 趣。同时,亭子的造型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江南园林中的亭子多采用“攒 尖顶”,而北方皇家园林中的亭子则更倾向于“歇山顶”等。
审美意义
装饰方面,亭子的檐脊、斗拱、柱梁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使亭子 显得更加华丽、精致。色彩方面,亭子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与周围 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亭子的重要性。
文化内涵
此外,亭子在园林中还具有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亭子常常被视为君子的 象征,寓意着高雅、清廉的品质。这使得亭子在园林中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更 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现代应用
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亭子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现代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材料,使亭子在现代 园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园林作为文人的空间姿态·五种——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江南国匠”展览空间设计
方式表 白心迹 :
高下跌宕 ,室外 景观与光线交替 性的涌入 ,这些都是我要面对的。当然 ,还耍面对空间
李唐 的 ”万 壑松风 ,沈周 的 草庵 ,倪瓒 的 容 膝斋 :
尺度气质的调节 ,即调和器物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 ,建立—种中间尺度 ,柔和过渡。
董其 昌的 ”兔柴 ” ,黄周星的 将就 园” ,刘士龙 的 “乌有 园”
顶 、舫 、榻 、屏风 、曲桥 、洞等。这 些类型 ,我想大 家并不 陌生 ,但用法发生 了变 表达的是 一种环 境 ,一种 周遭 ,是坠入 性的 ,无 外形可 言。这一 幕表达 的对 良辰幻
化 :屋顶寓意了山 ,攀山以一种前所未有 的高度俯 瞰苏州赏石群 :床榻演进成为 了地 梦 ,繁华虚设的不舍与恍错 ,对 人世间风景的贪欢迷恋与 隔世冷 眼的出入矛盾。这一
以互 靠双椅作为支撑与结束 ,是庭 院。两对视野构成了相互垂直 的轴线关系 ,这个轴 自然 哲学的博物馆 。但 ”古典园林 属于那个 时代 ,是 一种 过去式。一个时代要有一
线关 系 ,即是人参与的路线关系 ,经由 内外” ,再观到 ”表里 ”。舫 的延长立面 , 个时代 独有 的语言 ,园林语言要延续 ,更要发展 。我 们看园林 ,不是一堆样式符号 ,
展览 的主题是文人器物 ,器物是生 活的凝集精灵 ,而园林是文人精雅生 活的载体 ,是
今 以建筑场 景再现 姿态五种如下 :
文 人艺术 的综合体现 ,文人器物 的呈现与使用背景 皆在 园林 中。因此 ,唯有 园林才 能
一 , 屋 山望远 :园林 ,是登高望远的忧思
成 为这次 展览的空间叙述方式 。通 常器物 的陈展 ,一般都置于龛柜之 中 ,而龛 柜作 为
强迫人 的穿 入 ,是 为 ”出入画框”。这个动作 ,是 内外与表里感知的转换点。 我们看到 的有关于 ”山水生活”的种种类型创造 ,也 就是园林中最核J 的东西 ,即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 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 风眠先生,选址杭州城西子湖畔,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 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 研究部,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开始 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建院八十多 年以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风风雨雨,历经沧桑。其间学院聚集 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艺术家 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
校园建筑和景观不仅为青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以及与人交往提供 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它还默默地扮演着“隐性课程”的角色, 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功能。某些景观要素的渗透是思维 的温床,缺乏气质与文化的校园建筑、景观、规划对大学生的思维开 发起到消极作用。下面这段视频将向大家展示有气质的校园究竟是什 么样的。
• 总体景观规划 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 ,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 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山北为一期 工程,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 ,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 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 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 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既活跃了建 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 的变化。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 的经验之上,更加自由活泼。整个 建筑群落的走向犹如流动的 S 形, 流畅摆动分布。单体建筑有着不同 的 形态,但放置在平面组成群落却 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带有书法的书 写性。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 连接沟通。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 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 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 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 统一。象山校区的建筑与景观统一 在一起不可分割。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营造技巧
壹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贰
区位与背景
• 历史文化与规划背景 在杭州的山水城市文化中,特别有趣的是既有惊涛拍岸的钱塘江,又有鸟 语花香的西子湖。潮起潮落的钱塘江与温柔秀丽的西子湖形成了明显对照而又 共生的传统人文景观,使得杭州的面貌丰富而又立体。巧合的是中国美术学院 目前有两个校区,分别取址 于西子湖畔和钱塘江边。截然不同的水利地貌也使 得两个校园在建筑景观规划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两座校园都以杰出的设计规 划闻名遐迩。 有关钱塘江的传统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钱塘江观潮、钱塘江海塘、六和塔、 白塔、五云山、凤凰山、梵天寺经幢等,使吴越文化与良渚文化、运河文化、 南宋文化共同构成四大具有明显山水地域色彩的杭州都市文化个性特色组合。
田园 风土 耕读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营造技巧
汇 报 内 容
壹
风景园林式校园建设热潮
贰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 营造技巧
叁
回归田园牧歌式的众创设计
风景园林式校园建设热潮
最近二十年,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推进。由于招生规模的 扩大,众多的高校纷纷扩建或者改建原有的校园。在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 和扩张的同时,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校园虽然在建设工程量上比过去增加了许 多,但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很多高校的建筑形态趋于雷同、缺乏历史 感、地域特色模糊、少了一些文化气息等。同时在设计上往往只注重建筑本 身,而忽略了外部景观空间的营造。从而导致校园整体风格凌乱,缺乏特色 以及统一的规划,最终导致校园文化魅力以及场所精神的缺失。比如河南理 工大学,还有我们去过的南京大学新校区,一味追求大体量的建筑与气势磅 礴、外表协调的建筑群体组合,其建设要素缺乏了与地域文化和城市气质的 契合、忽略了校园气质与场域文化在景观、建筑、规划中的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营造技巧
壹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贰
区位与背景
叁
田园与风土
肆
空间与体验
伍
场所与文化
区位与背景
• 区位 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在杭州。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 、科教和文化中心。其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 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正坐落在这片低山丘陵边缘。这里诸多小山连绵 ,有山有水,还毗邻西湖区诸多风景名胜,距离钱塘江亦不远。杭州市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分明,冬夏温差大。每年气候交替的时候降水 丰富,5 月常常有连绵雨季。这样充沛的含水量给整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常 年葱郁、四季飘香的优美生态环境。 杭州市总体规划中对转塘地区的性质定位中提到,因杭州“城市东扩 ,旅游西进”的东优西扩战略,杭州市西南部的转塘定位为旅游服务镇, 结合风景区的开发,建设龙坞、袁浦、周浦等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中心镇 。在转塘的象山校园,不仅仅是依据地域环境文脉而造起建筑,更是重新 规划设计,向这片破碎的土地注入新的灵魂和生命力。这片山明水秀的土 地如今已经无法和美院分割,二者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获 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 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 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 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 筑作品。“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 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营造技巧
壹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贰
区位与背景
叁
田园与风土
肆
空间与体验
伍
场所与文化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儒家的思想学说中,贴近自然、还原自然的教学环境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中国传统的书院建筑,作为一种具有“讲学、藏书、供祀”等综合功能的 传统教育建筑,一般都建造在山清水秀之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礼乐相成”、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建筑景观,有助于文人学子们 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