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乡土文学的盛行
50年代中期,从“战斗文艺”到现代主义有一个 过渡,这就是乡土文学的产生与盛行。大陆去台 人员,起初还盼着反攻回乡,但几年一过,反攻 神话成为泡影,怀乡思亲的情绪日渐浓郁,加之 当局也转向经济建设,思想控制有所放松,反共 八股又不得人心,于是老作家开始发表怀旧作品, 乡土文学兴起。开头是诗歌、散文,后来是小说, 可以说,凡是大陆去台作家,无不涉及乡土之作。 而在当代台湾文坛,乡土之作一直未断,但以 50 和60年代之交最为集中。
台湾的文人阶层渐次形成。这一时期的诗作比较沉重,以 表达亡国、去国之苦为多。如诗句“岩穴曾栖宋客星,胜 朝事势等零丁” 。清朝将台湾收入版图以后,主要的诗 人,是由大陆来台仕宦、游幕、经商、探险者所构成的。 来台仕宦者中,高拱干较为著名。高拱干任分巡台厦兵备 道,官馀挥翰,咏山川、风物,抒其闲情,周遭也有一群 幕僚与其唱和,形成一个小的官吏诗人集团.高拱干等人 以入主者的身份驾临台湾,他的心情比沈光文等人初入台 时的心情来得轻松悠闲,有赏景游胜的雅兴,他们的的诗 歌以咏台湾景物占多。高拱干《台湾八景》(安平晚渡、 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 澄台观海、斐亭听涛) 首开风气,掀起台湾的写景热潮。

台湾新文学在20年代主要是思想与论上的破旧 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早期作品大 多于萌发状态,思想倾向虽然非常鲜明,但艺 术上还比较粗糙。到30年代,则形成了开花、 结果的喜人局面,其标志主要有三个:其一, 出现了众多作家。其二,扩大了创作园地。其 三,发表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的影 响还远及内地和日本。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历史背景 旧文学时期 代表人物及作品 历史背景 主要文化活动 新旧文学转型时期 主要作家及作品 独特文化现象 台湾文学简史 历史背景 战斗文艺 新文学发展时期 发展历程 乡土文学盛行 现代主义流行
台湾文坛在50和60年代之交,创作上经历了三个 转变:从战斗文艺转到乡土文学、从反共八股转 到人性文学、从军中作家转到学院派——这三个 转变的结果,便现低主义流行起来了。当然,现 代主义开始兴起,是与整个国际社、尤其台湾内 部变化直接相关的。 “美援”带来了美国文化、 文艺思潮和生活方式,加上一部分学院派通过讲 台、报刊的大量介绍,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 包括本地和大陆去台的下一代,在当局禁绝“五 四”以后新文学作品的情况下,便一头沉浸到潮
到70年代初,由政治上的“三大冲击”(尼克松 访华、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为背景,以钓鱼 岛事件为导火线,一场空前的民族主义运动自海 外席卷全台,社会各界批判过分西化乃至崇洋媚 外风气的热潮高涨起来,反映到文学上,终于引 民了影响深远的“乡土文学论战”。其成果之一, 便是沉寂多年的乡土文学重新崛起。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大量出现种种私人生活内幕、名女人轶事、武侠 传奇之类消遣性作品,以及所谓“大腿、樱唇、 隆胸、丰臀的色情文艺和胡扯八道的洋幽默”, 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从50年 代到60年代,台湾文坛经历了“战斗文艺”、乡 土文学和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而以现代主义的兴 衰为其中主流。
(一)“战斗文艺”的泛滥
而新民会又于1923年创办《台湾民报》,经常介绍 祖国情况,其创刊号曾刊载一首赞扬“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诗(陈逢源作):“诘屈聱牙事可伤,革 新旗鼓到文章。/适之独秀驰名盛,报纸传来贵洛 阳。”此诗鲜明地表达了“五四”运动对台湾文坛 的巨大冲击。正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黄朝 琴、黄呈聪等人从1923年起就在台湾大力提倡白话 文,发表了《汉文改革论》和《论普及白话文的使 命》,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声。而当时在北京 上学的张我军,则充当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
他于1924~1925年间在《台湾民报》上连续发
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新文学运动的 意义》等一系列文章,猛烈抨击依附于殖民当局的 台湾旧文学界,热情介绍国内新文学动态及世界各 国文学流派和思潮,掀起了一场新旧文学论战,最 后以新文学占领文坛和旧文学界发生分化、进行自 我批判告终。在白话文运动和新旧文学论战的推动 下,台湾文坛萌发了一些先驱性作品,比较重要的 有赖和的诗、散文和小说,张我军的处女诗集《乱 都之恋》和小说《买彩票》,杨去萍的小说《光临》 等。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澎湖渔火……台湾的大山小丘、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有一段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又称击钵联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先订一题 目,“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响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中生代”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台湾文坛的主导力 量,也体现着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中生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在于主题领域的发展 和开拓,表现为一些传统主题被赋予新的物质,更 有新的主题的独创: (一)就文学的政治主题而来自百度文库,自乡土文学论战 后,台湾社会逐渐开始多种意识形态的整合期,特 别是美丽岛事件以来,言论空间扩大,部分前行代 作家打破官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创作揭 露社会黑暗、历史阴影,对国民党统治进行反思。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三:新文学的发展时期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 抱。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虽然是台湾爱国作家为之奋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他们大多数受的是日文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而今要面对正在激烈变化中的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二· 二八”事件,使全 岛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因此,从1945~1949年间,除杨逵、吴浊流等少 数作家外,其他作家大都趋于沉默,或弃文经商, 或改从他业,借以谋生胡口,整个文坛处在等待 观望的过渡状态。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 这一政治变化直接影响台湾文学的进程,使得50 年代的台湾文坛呈现出一派混乱驳杂的景象,走 上了一条与大陆分流的道路。事实上,随国民党 从大陆去台湾的知名作家屈指可数,掌握50年代 台湾文坛的,基本上是国民党宣传机关和军队系 统的文化人,他们开始动笔,台湾文坛便
在中国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是一个写不断也写不 尽的题材,普经产生过重要作家与作品。台湾当 代文学中大量乡乡土之作,不论是诗歌、散文、 小说,也不论是名家或无名之辈的作品,除了继 承历史上怀念亲人,故乡的乡土之外,还流贯着 渴望两岸统一的情愫,这其中就蕴藏着深厚的爱 国主义情感,十分珍贵。
(三)现代主义的流行
(四)台湾文学的中生代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发 展时期。六七十年代统领文坛的主潮式文学现象, 在乡土文学论战后逐渐为生动多样的共时性文学形 态所取代。文学感应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价值标准的变异,萌 生出新的创作主体、新的内涵和思维方式、表现形 态,在已有的艺术经验和美学传承基础上,拓展出 更富时代特色的文学新视野。这些新的发展变异更 多是由文学的“中生代”即“战后新世代”来承担 和完成的。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为适应当局提出的所谓“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 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政治口号,一个名叫孙陵的 写了一首《保卫大台湾歌》,成为“反共文艺的第 一声”。于是,从1949~1956年间,充斥台湾报刊、 书店和舞台的触目皆是“战斗”:战斗诗歌、战斗 小说、战斗戏剧……“战斗文艺”的实质即军中文 艺——大多数是军中政工人员炮制出来的,被称作 “大兵文学”:写兵、颂兵,都是些反共八股,或 颠倒历史,歪曲抗日斗争;或胡编乱造,丑化土改、 抗美援朝以及大陆解放后的新生活,国为有官方支 持,一度泛滥成灾。
二:新旧文学转型时期(1920~1945)
“五四”运动发生后立即引起台胞的密切关注,当 时留学日本的台湾青年蔡惠如、林承禄蔡培火等 人于“五四”运动当年,就取“同声相应”之意 组织了声应会,并于1920年成立了新民会,创办 了《台湾青年》杂志,揭开了台湾新文化思想启 蒙运动的序幕。①1921年,民族革命家,民主斗 士蒋谓水等人,在台北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积 极推进新文化运动。②蔡惠如被选为理事,负责 联络祖国大陆的革命同志。
第二章:台湾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台湾文学发展脉络 小说创作概述及代表作家 新诗创作概述及代表诗人 散文创作概述及代表作家 影剧创作代表作家 台湾文学的中外文化渊源
第一节 台湾文学发展脉络
正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样,台湾文学亦是中 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的特殊性, 自16世纪下半叶以后的400多年间,台湾一再遭到荷兰、 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侵略,其中有两次沦为殖民地:第一 次从1624--1662年沦为荷兰殖民地38(期间从1626--1641 年又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年);第二次从1895--1945年沦 为日本殖民地50年。1945年二战束、日本投降后,台湾即 回到祖国怀抱。可是,时隔不到五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迄 今已逾半个世纪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 期:旧文学时期,新旧文学转型时期(相当于大陆的现代 文学时期)和新文学发展时期(相当于大陆的当代文学时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