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改前沿发展动态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教改前沿发展动态综述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葛继红

2001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迄今为止,新课改已度过了13个春秋岁月。这些年来,在新课改的目标指引下,语文学科涌现了大批教育专家和名师,教育理念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学科发展的动态。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在这之前,语文学科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新课程的表述,不是什么妥协的结果,而是总结了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尽管,这种表述出来以后,也有“专家”提出疑义,在一线教师中还有一些讨论。但作为权威的、最新的定论,始终没有改变,且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但这样的界定是不是没有瑕疵了?上海市就推出“语文与国民素质”的命题,将“人文性”与“国民素质”主动挂靠,倒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现在看来,“人文性”的内涵也过于笼统。所以,这种界定,不能说是对语文学科的终极“界定”。

二、教材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目前,语文教材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教材的多样化,给师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同时,也给编写者带来了竞争,这对教材本身而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各个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纷争;编写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各说己长而各护其短。这给教材的选用者带来了“麻烦”。尽管如此,教材的多种版本并存,在目前看来,依然会是一种趋势,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在诸多版本中,除了人教版依据文体组织单元篇目之外,其他版本都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篇目。现在看来,人教版的教材,更注重知识和技能,更合乎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更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其它版本,以人文话题组织成教学单元,“人文精神”得到强化了,

似乎也有优势。但是,人文话题无穷无尽,且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编写者也不是一套班子,故“话题”有重复;不惟如此,作为母语教学,“人文精神”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重,似乎还应该好好考量。

三、教学观念的变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观念也发生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

(1)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理论。即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其核心是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洋思中学的经验是: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让学生自己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2)在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对话教学普遍受到推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

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3)课堂上注重人文精神

以前的教学,注重“传道”,总以正统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总是求同舍异。现在的教学,注重对传统的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求异”。课堂教学中需积累的人文素养表现为:爱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爱人类,有对人的尊重,价值命运维护和关怀之心;爱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爱科学,有严谨的治学,有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爱自然,有一颗将自己融入自然的诗心,并增强环保意识;爱艺术,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4)对学生的评价呈多元式

新课改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运用常模参照性测试,即通过各种统考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所使用的评语则往往是笼统的,脱离实际的,这就造成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分离,定性评价缺事实根据,定量评价脱离了教育宗旨的弊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必须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评语既要有定性的规定性描述,又要有定量的确切事实为支撑,要采取“分数+等级+评语”的综合方法,以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发展差异和优

缺点。

评价可以是教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袋、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考试本身要注重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考试应该从基础知识出发,不宜过分强调特殊性。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纸笔测验。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四、名师辈出,百花齐放

2011年上半年,受市教育局的委派,我去上海华东师大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学科带头人国培计划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接触了一批近些年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名师,如王荣生、李海林、邓彤、严华银等等。下面我把他们的教育理念简介如下:

1.王荣生的新课改理念: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