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论文
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论文
我国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论文[摘要] 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城乡融合的渐进式演变过程。
本文以回顾的视角,对我国中小城市城中村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中小城市城中村存在的众多问题。
最后,文章针对当前城中村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城市化;二元结构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城市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同时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使得城市近远郊的大量原有农村聚落和土地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或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导致原有村落被动的进入了城市环境,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现象——城中村。
2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分析2.1城中村形成的经济根源1)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前提条件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不断扩大,面临土地产权的限制和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等因素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开发成本逐渐增高。
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往往首先倾向于开发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块或获利最大的交通干道两侧,从而使得原有村落逐渐演变为城市海洋中的“孤岛”。
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孤岛”上的原住居民走上了一条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与周边地区截然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都市中的农村。
2)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规模收益逐级递增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和城市未来发展需求,政府重新调整城市规划,大大扩张城市规划区范围,甚至把近远郊的农村地区也纳入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周边地区的城中村土地价值大幅上涨,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收益,于是一批既无技能又无特长的城中村居民选择一条既无风险而受益有很客观的“以地生财”道路。
3)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是城中村形成的间接原因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过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由于大部分外来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收入有限,面对城市中的高额房价只能望而却步,从而使得住房问题成为这些外来人口的首要问题。
我国“城中村”问题及改造论文
我国“城中村”问题及改造论文摘要:城中村的规划改造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高效领导,开发商的积极参与及城中村居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配合,才能推进城中村改造规划进程,进而实现整个城市经济、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城中村”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旧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一栋栋的现代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众多的现代式建筑群中间还夹着着与现代建筑群落极为不协调的建筑群落,那就是城中村。
“城中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经济问题“城中村”的地区位置优越,其周围的城市地区往往是商业地区或者是商品房地区。
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却是以出租廉租房的形式为主,“城中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低下,完全达不到土地本该具有的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城中村”的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收取廉价的房租,经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很明显这样的经济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差。
另外,“城中村”还存在着一些不法的地下经济,比如制假售假、赌博、卖淫嫖娼等活动,这些不法活动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环境问题“城中村”的房屋普遍较为破旧,而且由于“城中村”的村民具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村民们为了拥有更多的房屋出租,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建造了很多楼房以供出租,这些建造的房屋布局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环境。
另外,由于“城中村”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公共绿地、体育休闲等设施。
“城中村”内经常污水横流,同时,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也十分普遍,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
这与整个城市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中村”的环境问题不仅给“城中村”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问题,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3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城中村”既有本地居民,但是,更多的是外来的流动人口。
人口的流动性与密集性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带了困难。
城市规划论文: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现代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是涉及多种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乃至区域的综合发展,而当前城中村的改造也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简单论述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对策。
一、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1.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我国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缺乏和落后,只有《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进行规范。
而在实际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违规和违法操作,且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进而引发一系列暴力拆迁和抗拆等社会现象。
2.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畏难情绪。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碰到的是大规模拆迁安置,这是这项工作最为棘手的头等难事。
在以前的项目带动拆迁和先行改造试点的村出现了一些“难缠户”和“钉子户”,还出现过群体性上访,在干部群众中产生畏难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畏繁情绪。
城中村改造涉及规划编制、组织协调、资金平衡、拆迁安置、安置房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面广量大,造成部分干部不愿抓、不愿改。
三是麻痹情绪。
有的干部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估计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去研究、破解其存在的问题。
四是敷衍情绪。
一部分人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上级部署的城市建设任务,与老百姓生活和村级发展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城中村改造中涉及部分村(社区)、村民经济利益,造成改造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3.资金筹措问题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身复杂、艰巨和持续时间较长,其改造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建设及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
对政府来说,单就征地、拆迁等补偿方面,就是一笔巨额的财政支出,而后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要更多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城中村”改造的瓶颈,并严重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进程4.征迁安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外地打工就业的人员有增无减,出现了较大的租房需求,这给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导致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的现象出现,甚至使部分村民把“既得利益”当作“合法利益”、“应得利益”,无形中提高了被拆迁户的心理预期和补偿要求。
城中村改造论文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中村是在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下,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较大、人口构成多元,社会治安堪忧、公共设施缺乏,环境问题严重、村民素质较低,就业问题严峻,所以“城中村”问题现已经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1.改造城中村,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平台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分析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宁波如何继续保持关键在提升城乡统筹力,空间在城郊,潜力也在城郊。
因此,必须把城郊接合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打好这场硬仗,努力形成城乡互动、交融发展的新格局。
2.改造城中村,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在扩大,城市的功能在强化,解决“城中村”问题势在必行。
因此,改造城中村是一种方向、一种趋势,既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城郊新农村建设要求,使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
3.改造城中村,是改善城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
宁波城郊农民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村民住房困难比较突出,村内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呼声非常强烈。
改造城中村,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郊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政府职责和群众愿望的有机统一,也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民心工程。
4.改造城中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成为城市管理不到位、农村管理不着边的“游离体”,“脏乱差”、“假伪劣”等问题屡禁不止。
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出现贫民窟,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2 我国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5)2.1 我国城中村现象概况 (5)2.2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7)2.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8)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1 广州市城中村现状简介 (10)3.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广州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对策 (13)4.1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方案必须是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 (13)4.2 政府在改造中应承担更多成本并发挥主导作用 (13)4.3 必须首先化解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利益导向机制异化问题 (13)4.4 改造不宜大规模进行,而应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14)4.5 合理运筹可“生财”的土地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14)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再思考 (16)5.1 尽早介入城中村管理 (16)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3 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 (16)5.4 保留民俗文化 (17)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城中村改造社会问题论文
城中村改造的社会问题摘要:针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分别阐述了城中村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传统改造模式的弊端和不足。
同时结合国外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教训和经验,提出城中村改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和应该具备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低收入人群人本主义可持续发展1.城中村概述“城中村”是我国城市中特有的一个现象,无论是在西安还是在全国其他大城市都会有城中村的身影,它是我国城市化扩张的必然产物。
在这些地区,原有的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对城市的天际线、市民观念、经济结构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里,很多仍保留着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形成了“城”、“乡”特有的二元结构。
在我看来,城中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城中型,即完全被城市现代化所包围的破旧城区,如南门外的仁义村,小寨附近的吉祥村等;二是城乡型,即处于城乡结合部,主要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农民混住在一起,有的一家人就有两种户口,对于第二种类型,对多社会学者都对这种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作了很多研究,而且内容已十分详尽(如社科院的王春光博士写的关于北京浙江村的文章)。
而在此我只想把第一种类型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对象。
我所定义的城中村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布局,村民已脱离农业生产而以房屋出租和村集体经济分红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区。
2.城中村存在的问题确实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中村混乱破败的面貌与新区大规模发展的对比越来越强烈,城中村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人们也对城中村的印象越来越差,似乎逐步将其“边缘化”,改造城中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人口构成上来看,城中村由于村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的混合构成,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不仅不同的社会地位使其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而且高度集中的流动人口因为地缘、血缘、职业不同等原因,又造成了社会群体细分现象。
城中村改造探讨以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论文-毕设论文
城中村改造探讨——以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目前在各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城中村在建筑、规划、管理、治安、消防等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引起了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多个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作。
但是,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存在着管理体制、资金筹措、利益分配及观念转变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导致改造进展缓慢。
目前,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因此实际上是靠“摸着石头过河”。
选取武汉市汉阳区城中村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汉阳区作为武汉三镇之一,区域内城中村类型丰富,且改造工作走在武汉市前列,其面临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首先,结合各地城中村改造实践,对城中村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梳理了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
其次,通过深入到汉阳区城中村,了解了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再次,通过对十里铺村、磨山村等典型城中村的案例分析,归纳了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针对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从利益博弈、可持续发展、政府失灵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最后,从协调改造各方利益、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拓展改造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对完善汉阳区城中村改造提出了较为系统且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城中村村民;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利益;拆迁安置一、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一)城中村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对于城中村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目前学术界对于城中村的概念和提法还没有达成共识。
早期研究把城中村称为都市中的村庄、都市中的乡村、城市里的乡村等,近年来的研究逐渐统一于城中村的说法。
城中村有着丰富内涵,但是归纳起来,城中村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地域空间范围上来看,城中村应该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范围之内。
(2)从土地的所有权属来看,城中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而非国家所有,这一点是城中村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所在。
太原市义井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太原市义井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太原市义井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研究论文摘要: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促进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城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转变,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从而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城中村问题的研究现状,而后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较为彻底的剖析了案例太原市义井村,并指出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义井村,城市化,城中村,改造1.绪论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深入,城市人口规模在不断增长,城市建设急剧扩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离城区较近的村庄及其耕地被逐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域内,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大片原来的农用地变更为城市建设用地,他们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农村社区与生产方式逐渐消失。
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包括土地所有制、户籍、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在内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些村庄没能真正纳入到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之中,伴随着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和改造,它们在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景观及小区组织等各方面更是保留了传统的农村居民点特征,与现代城市文明产生冲撞,随之而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现象一一“城中村”。
一方面,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障碍,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造,因此对于肩负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来说,对其改造具有必然性。
如何使其成为城市功能意义上的一部分、让其有机参与新的城市分工和产业布局,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土地是农民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城中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和最有效的社会保障手段。
失去土地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失去土地实际上是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基础。
《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面临着城市扩张与旧城区改造的双重任务。
其中,“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背景及现状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尚未完成城市化改造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社会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多种改造模式等方式,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一)政府主导型改造模式政府主导型改造模式是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投入资金和资源,推动“城中村”的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政府还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为开发商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其参与改造项目。
(二)市场参与型改造模式市场参与型改造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改造模式。
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吸引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开发商负责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政府则通过政策扶持和监管,确保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混合型改造模式混合型改造模式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改造模式。
在混合型改造模式下,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参与改造项目,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
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发商负责具体的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四、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
首先,改造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
其次,部分居民对改造政策存在疑虑和不理解,需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改造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市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研究
城市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研究摘要: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城中村改造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然而,城中村改造并非易事,在改造过程中它不但要经历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制的过程,而且还会遇到改造资金瓶颈的制约,政府、开发商、村民在改造具体实施过程的中的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城中村改造任重道远。
1 城中村问题的成因高速扩展的城市化是城中村问题出现的大背景和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城中村问题的出现还有如下一些原因:1.1 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体制原因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许多村庄早已进入城区范畴,但这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村建制”,实行着村的行政管理,形成了管理上的“独立王国”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并与其强烈而盲目的牟利动机相结合,不断背离着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
1.2 “不彻底”的城市化政策是政策原因在城市化初期,为尽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政府在对农村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半城市化”策略。
一是“征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将农村集体大部分土地转为国有并纳入城市用地,但并未同步使村民转为市民,村民的教育、社保、医疗、就业等主要交由村集体统一负担。
二是“分次征用”和“征八留二”的征地政策,希求安抚农民,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政策加上巨大的市场利益的驱使,激发了农民在剩余土地上进行无序开发的热情,大片的“城中村”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1.3 不断膨胀的“地下经济”是利益原因所谓地下经济,即指国家工商税务许可之外的灰色经济或黑色经济。
由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和邻近大市场的特殊优势,城中村成为各类地下经济繁衍的“沃土”。
这样,在巨大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地下经济”为城中村带来了丰厚租金,城中村则为“地下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保护。
1.4 规划滞后及违法批地批建是政府原因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部门没有预测到城市扩张的速度和郊区农村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因而在城市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土地的统一控制,而当混乱情况出现后,又没有及时加以解决和预防新的类似情况的发生。
杭州萧山区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旧城改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旨在为解决“城中村”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1. 引言“城中村”旧城改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城中村”存在着建筑老旧、卫生条件差、交通拥堵等问题。
改造旧城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众居住环境,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规划不科学、资金短缺、居民异议等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提供参考。
2. 问题分析2.1 规划不科学在“城中村”旧城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缺乏理解,规划方案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缺乏精细规划和充分的调研,往往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2 资金短缺“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政府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因素,都制约了旧城改造的进展。
资金短缺不仅导致工程进展缓慢,还使得改造后的居民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
2.3 居民异议“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居民的利益调整,因此,往往会引发居民的异议。
居民反对改造的主要原因包括拆迁补偿不合理、居住环境变差等。
这些居民异议不仅会导致旧城改造进程的延误,还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
3. 对策研究3.1 科学规划针对规划不科学的问题,应加强对旧城区的调研,理解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规划方案设计中,应注重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旧城改造后的居住、商业和公共设施等需求。
义井村城中村改造背景及建设现状论文
义井村城中村改造背景及建设现状论文义井村城中村改造背景及建设现状论文1城中村改造前的义井村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位于山西中部,太原市共有154 个城中村(分布情况见图3-1),城中村改造工作于 2003 年启动,2007 年开始全面推进,分批进行。
义井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义井村是太原市城市建设南移西进的“黄金走廊”,是太原市政府列为首批城中村改造的重点村之一。
义井村在改造前在很多方面的特征如下:1.1建筑布局紊乱无序在改造前,义井村内的建筑物密密麻麻,既有集资房,也有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以1-3层的自建房屋为主。
其中,地理位置越靠近城市的房屋越高,楼间距也越小。
义井村中邻近城市主要干道的集体建设用地多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用于发展酒店、宾馆、商住混合房产等高附加价值物业;而位于城中村内部的建设用地则主要是私有住宅,进行的也多是增加住房面积的建设(村民多通过扩大宅基地、加高楼层甚至私搭乱建的形式,增加住房的出租面积),形成了当地人戏称的“贴面楼”、“接吻楼”和“一线天”。
1.2公共设施严重匮乏义井村的基础设施本来就十分薄弱,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义井村迅速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持续加大。
但与此同时,义井村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却并未得到改善,设施配套不全。
义井村内的主要街道一般都是人流如织,道路在晴天尘土飞扬,如果遇到阴天下雨,则变得泥泞不堪。
给水、排水、燃气、消防、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自成一体,水电暖气都无统一配置,环境脏乱,游离于太原市的整体市政规划外,学校、医疗卫生等在内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设施也十分短缺,更不用说可以提供给老人和孩子必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和体育娱乐设施。
公共设施极为不便。
1.3垂直空间分异显著由于义井村中的房屋几乎都是当地村民在90年代中期以前在外部需求与经济利益驱使下,依托自家宅基地多次自发建设,进行了扩建加层。
由于房子前后一般都有街道,所以底层几乎都被用作门面房,用于发展低层次的生活性服务业,如小杂货店、超市、美容美发店、餐馆、网吧、粮油店、馒头店、五金店几乎充斥着底层的门面房。
城中村改造论文
城中村改造论文摘要:不可否认,西方地理学对土地和城市空间资本化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深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应积极探索地理学相关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从多个角度看待和解决正在中国发生并将带来较大影响的土地空间问题。
前言“空间修整”理论是大卫·哈维在地理学领域阐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其重点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本化。
他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经历了“空间修整”的过程,并将自身积累的危机和阶级矛盾转嫁到国外市场。
“空间修整”理论被认为是目前全球化背景下对空间资本危机的重要解读。
在该理论中,剩余的资本被转移到一个新的空间,以减少在原来的地方形成的过度积累。
然而,土地的固定价值常被前投资者忽略,这直接导致了土地的再生产。
当资本主义理论从经济学领域延伸至地理学领域,当资本转移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扩大至全球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飞速发展的中国以及“中国式发展”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包括大卫·哈维。
在他的代表作—“新帝国主义”中,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很好的践行“空间修整”理论的实例。
同时,他表达出对未来中国出现过度资本积累的担心。
因此,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国际理论“空间修整”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十分有益的。
但必须强调,中国的情况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个问题是单纯的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1案例介绍所选案例北坞村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四环与五环之间,是北京广受关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每一项改造措施的研究、发布和实施都由当地村委会带领村民共同完成,充分体现着“自主改造”的核心指导思想。
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土地变化案例,是否能为大卫·哈维的“空间修整”理论实践提供支撑,又有何不同,值得关注。
1.1北坞村的瓦片经济面临挑战自2000年以来,村民开始依靠出租房维持生计。
据北坞村委会的调查,在2006年和2007年时,因租房而进入北坞村的外来人员已达到20000人,而当地村民仅2858人。
论文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论文
论文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论文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非正规、非法或半法定化的城市社区,通常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完善等原因而形成的。
城中村往往存在着危险脏乱差的情况,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中村城市化的定义、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重要性、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城中村城市化的定义城中村城市化是指将城中村从非正规、非法或半法定化的城市社区转变为具有法律地位和规范管理的城市社区的过程。
城中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将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范畴,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二、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重要性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首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田和村庄逐渐被吞噬,城中村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
其次,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城市管理的需要。
城中村存在着危险脏乱差的情况,安全隐患较多,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可以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的文明建设。
最后,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城中村城市化的进程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中村的管理不规范。
由于城中村的法律地位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是城中村的规划和建设不科学。
大部分城中村是历史上留下的老旧社区,存在着规划不合理、建筑结构不安全等问题,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是城中村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城中村改造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试论城中村改造作者陈华系(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7级学号071301052指导教师任曼丽日期2011-06-06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试论城中村改造陈华(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城市建设发展急剧扩展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城中村问题日益明显,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瓶颈,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造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对城中村的现状、形成原因、改造障碍等方面进行阐述,就进一步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成因;现状;改造障碍;改造措施1前言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农用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仍居住在由原始村落基础上自发建设而成的村庄。
其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但城中村产生以来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原村委会对其实施行政管理减弱,而当地街道、居委会又无权管理,致使城中村机制混乱。
城中村的形成原因:从主观上来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指在城市中心或其周边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规划管理不到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地,具有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人口密度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各大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要论述,旨在探讨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二、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实现文化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尊重和保护城中村的传统文化。
城中村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改造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轻易被破坏和取代。
要加强城中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城中村中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手工艺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注重城中村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自我表达。
城中村改造不能仅仅是对居民的“重新安置”和“赶走”,而应该注重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自我表达,使其在改造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对城市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除了传承,城中村改造还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要注重城中村的功能转型和更新。
传统的城中村多为简单的居住区域,功能单一,缺乏对于当代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对其进行功能转型和更新,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例如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增加城中村的文化内涵。
要重视新文化力量的引入和培育。
在城市化过程中,新的文化力量不断涌入,城中村也应该为这些新文化力量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其在城中村中生根发芽,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要鼓励城中村文化的创新实践。
城中村中的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往往与城市其他地区不同,这种特殊的视角也会为城市文化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鼓励居民对于文化的创新实践,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创新源泉。
城中村改造结合历史文化的作文
城中村改造结合历史文化的作文城中村的华丽转身
说起城中村,那可是城市里的一块“硬骨头”。
那些破旧的楼房、狭窄的巷子,还有那股浓浓的生活气息,都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也有变身的一天!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爸妈走进城中村,那时候的我们,就像一群探险家一样,好奇地打量着每一处角落。
可是现在,那些老旧的房子已经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崭新的小区。
那些曾经拥挤的小巷也变得宽敞起来,还装上了明亮的路灯呢!
改造后的城中村,不仅环境变好了,连带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以前那些住在城中村的人,现在都搬进了新房子,住上了好环境。
而且啊,政府还特别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让那些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那个“千年古道”项目,就是为了让那些老房子重新焕发活力。
你看,那些古老的石板路被重新铺上,两旁还种上了花草树木。
走在路上,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还能看到孩子们在路边玩耍呢!
除了保护历史文化,政府还特别注重改善民生。
他们为城中村的居民提供了各种便利设施,比如新建的公园、健身器材等等。
这样一来,大家的生活就更加便捷啦!
改造后的城中村,不仅环境变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那些曾经的老房子,现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些曾经的小街小巷,现在都变得宽敞明亮。
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所以啊,我们要感谢政府对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这样的地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还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城中村会变得更加美好吧!。
改造城中村的成本及控制措施探究论文
改造城中村的成本及控制措施探究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出现了诸多突出问题,阻碍城市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造。
本文将从技术层面介绍改造“城中村”的成本及如何控制。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成本安置补偿费随着我国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口号的提出。
各地城市扩张的脚步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
“城中村”中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在卫生、环境、治安上给城市总体发展带来矛盾。
“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改造“城中村”不仅要改造环境,还要改造人的思想。
改造人的思想是漫长而复杂得过程。
本文主要从技术层面介绍环境改造的成本。
一、城中村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所谓“城中村”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
在我国,由于急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用地急剧扩大,农村土地逐步被蚕食。
这些被城市包围,但又基本没有耕地的农村,仍然保留着农村建制,其行政管理机构是“村委会”,常住人口是村民,因而形成了一个个都市里的村庄。
村落制度是“城中村”的村民们世代生活的规则。
“城中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
靠着稳定的租房收入、村里的福利,村民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打麻将、下象棋、闲聊,这是目前许多“城中村”的村民生活的写照。
“城中村”普遍存在着管理落伍、建设混乱、社会治安突出等问题。
村内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布局不合理。
经常出现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基本没有公共绿地。
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中村”,这里聚集了大量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的人。
赌博行窃现象在“城中村”也比较普遍,与现代文明相矛盾,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
二、“城中村”改造成本“城中村”改造的成本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1.村民安置补偿费。
“城中村”村民是失去了土地而只有宅基地,在城市建成区生活。
那么对村民的安置补偿费,按什么标准补偿这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拆迁补偿应包括:一是房屋拆迁补偿费;二是临时安置补助费;三是搬迁补助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试论城中村改造作者陈华系(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7级学号071301052指导教师任曼丽日期2011-06-06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试论城中村改造陈华(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城市建设发展急剧扩展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城中村问题日益明显,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瓶颈,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造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对城中村的现状、形成原因、改造障碍等方面进行阐述,就进一步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成因;现状;改造障碍;改造措施1前言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农用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仍居住在由原始村落基础上自发建设而成的村庄。
其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但城中村产生以来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原村委会对其实施行政管理减弱,而当地街道、居委会又无权管理,致使城中村机制混乱。
城中村的形成原因:从主观上来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
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边缘社区”特征。
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因此,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结果。
城中村用地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城中村功能的转变,在大片农田被征用,村落基本被城市用地所包围,原始形态荡然无存时,村落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己经逐渐完全丧失,而村落土地出租后的收益则成为村民谋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城中村形成的过程,就是村落中的用地由为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服务转向为非农活动、非农人口活动的过程[1]。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
城中村改造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改善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迫切要求,所以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城中村现状分析2.1村内没有或基本没有耕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的耕地不断被征用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用地,村内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原有或新增村民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已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除极少数人由国家安置和部分条件适宜的进入村办企业外,大部分村民是自谋职业。
村民的“职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必须慢慢的适应融入城市的生活模式。
2.2建筑密度过高,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率低下城中村的建筑密度和空间形态处于失控状态。
在土地紧缺和房租收益的刺激下,建筑已经失去了美学的意义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房屋建筑简陋没有统一的规划,高低不齐、杂乱无章。
居民区分布零散,不够集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与建设方案。
这样,大量的无序建设挤占了村庄内有限的绿地和道路空间,破坏了村庄内的空间布局。
村里的土地资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与周边城市用地相比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不成开发的规模效应,从而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3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混乱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
由于村内人口密度大,加上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因此城中村具有人口流动量大、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征。
这致使城中村村内“鱼龙混杂”,往往成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地,甚至成为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严重危害当地的社会治安。
2.4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城中村大多道路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城中村内,人流、物流、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基础设施陈旧,排水设施、供水、供电、供气设施不配套、绿化面积不足,水、电管线混乱、路面质量差,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
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不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点等设施不足,村民生活质量较城市差。
火灾在城中村的存在隐患较大,以消防问题为例:国家防火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如表1,村镇住宅区以多层为主。
目前,基本上不存在高层建筑防火问题。
表1民用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2]单位:m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679三级789四级91012当建筑物沿街道布置的时候,从街坊内部通向外面的人行通道间距不能超过80m,当建筑物的长度超过160m时,应留消防车通道,其净宽和净高都不应高于4m。
居住区的道路应设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每个消火栓的服务半径为150m。
多数城中村的居民区消火栓的数量少,维护不及时,没有留设消防车通道,所以当火灾发生时消防车很难及时灭火,会带来不必要的人身、财产的损失。
2.5文化建设落后,村民素质较低伴随着村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他们很多人不用劳作,有村社集体的分红和出租屋的租金,足可以高枕无忧,进而产生劳动力富裕而就业不足,生活庸俗化现象严重。
加上村内文化设施建设跟不上,村民文化生活单调。
文化事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文化消费量较少。
多数村民靠房租维生,安于现状,不追求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生活。
村民素质相对较差,缺乏专业技能,在激烈的城市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2.6环境卫生条件差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建筑密度过高,城中村普遍缺少公园绿地和其他环境设施,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通过地下道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在城中村普遍存在。
由于人口流动性强、流量大,加上一些村民的素质低下,就容易带来很大的管理难度,对整洁市容市貌的建设带来困难。
3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3.1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由于对城中村的综合管理不当,在利益的驱使下,居民随意增建、搭盖出租房屋的现象很普遍。
由于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未完善,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严重,对城市整体建设以及构建卫生城、文明城市带来很大的挑战。
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2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城中村长期保留农村建制,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城中村所在的街道难以按照城市管理体制实施管理。
这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市容市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整体形象,降低了城市品位,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3.3对城市用地的影响城中村的住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以单家独户建设为主,房屋建筑相对于城市来说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造成土地占有率高但利用率低的紧张局面。
另外,很多城中村占据了城市的优越地带,但在综合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带。
这些现象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3.4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城中村村民的文化素质通常较低,村民求职处于不利地位,但由于他们拥有城市的稀缺资源——土地,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比较容易,无须四处奔波便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与城市快节奏生活不相适应,城中村几乎成了现代城市理念的伤疤、城市文化的败笔,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综上,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城中村完全融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
城中村改造是城中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展其经济组织形式和缓解当前城中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矛盾的需要,城中村的改造迫在眉睫[3]。
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中村村民素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措施,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可以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城中村改造的障碍城中村改造,虽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支持的工程,但是随着改造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综合起来,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4.1资金缺乏由于城中村(特别是成熟的城中村)规模大问题严重,改造工程量十分巨大。
改造一个村需要资金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尽管,城中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投资能力也毕竟有限。
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地直接投资,一般只能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给予适当的支持。
开发商的介入是条很好的途径,但开发商更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因此,城中村改造的资金筹措是一个难题,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
目前,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有三种:其一,政府支付全部拆迁费用,这就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和实力;其二,在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开发商介入改造,开发商担负拆迁改造费用;其三,村民自主改造,独自承担改造费用[4]。
多数城中村也主要是村委会和开发商共同开发改造,来减少单方面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
4.2村民阻力大城中村的出租屋,已经成了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服务对象都是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
改造后虽然环境会有所改善,但租金的提高将失去大部分“租住客户”。
这将直接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很多村民不愿意接受改造。
如果政府和开发商介入,就更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
如何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标准一直都是村民和开发商产生矛盾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