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无机化学总结

东华大学无机化学总结
东华大学无机化学总结

第一章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范围: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组分气体B 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

分气体B 的分压。

3.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第二章: 1.体积功:

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体系加热,体系吸收热量Q ,并对环境作功W ,则体系内能变化:△U = Q + W = U 2—U 1 内能的变化只与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3.焓: 结论:恒压过程的反应热Q P 在数值上就等于体系的焓变△H 也等于体系在恒压过程中内能的变化△U 加上体系所作的膨胀功P△V。

并且:△H = △U + P △V = △U + △n g RT

V

RT n p B B =

()V

p V V p l A p l F W ex ex ex ex ??-=--=??-=?-=12pV

U H +=

4.反应进度:B

B B B

B

0()(νξνξ

)

n n n -=

?=

。分母为化学计量数。在左边取负数。

5.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热效应Qp 在数值上等于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 H m ?

,单位kj/mol 标准摩尔生成焓: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进行时的反应热 △f H m ?

标准摩尔燃烧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的反应热或焓变,就称为该物质的摩尔燃烧热或摩尔燃烧焓,单位kJ/mol 。△c H m 6.

7、自由能是可以作有用功的能,以符号G 表示,它也是一个状态函数。

(1)在恒温恒压和理想状态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够作的最大有用功等于反应后自由能的减少,即:W 最大=-△r G m (2)△r G m =∑n j G (生成物)-∑n i G (反应物)在恒温恒压下当△G<0时,化学反应可以自发进行,释放出的自由能变

B

B B B

B

)

0()(νξνξn n n -=

?

=

可用来作有用功。

9.当温度为T、各气体物质的分压为101.325kPa(或溶液中各物质的浓度为1mol/L)时,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称作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用符号△r G m?表示

(2)在给定温度和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物质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用符号△f G m?表示。同理,由盖斯定律可推出:△r G m? = ∑n j△f G m?(生成物) - ∑n i△f G m?(反应物)(3)该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为:

△r S m?=cS m(C) ?+dS m(D)?-aS m(A)?-bS m(B)?

化学反应的熵变是生成物的熵值与反应物的熵值之差,用符号△r S m

(4)△r G m=△r H m-T△r S m

第三章:

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的。

2.对于任意一个复杂反应:aA(g)+bB(g)→gG(g)+hH(g)其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v=k[A]m*[B]n

(只有基元反应的m=a,n=b)

对整个反应来说,反应级数为m+n,对反应物A来说,反应级数是m级反应,对B是n级反应。

3.k=Ae-Ea/RT阿仑尼乌斯方程式的指数式

(2)lgk=lgA-Ea/2.303RT阿仑尼乌斯方程式的对数式

(3)式中A为常数,Ea是反应的活化能,R是摩尔气体常数,取8.314J/mol?K,T为绝对温度

4.正反应的反应热效应等于正反应的活化能减去逆反应的活化能,即:Δr H m,正=E a1-E a2

5.若任意气体反应为:

mA(g) + nB(g) = pC(g) + qD(g)

K p = P C p?P D q / P A m?P B n

(2)热力学上规定,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有关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分别除以其标准态的量(P/P?,C/C?)所得的平衡常数称为标准平衡常数(又称热力学平衡常数),用K?表示。

6.Δr G m°=-RTlnK°

7.Δr G m = -RTlnK°+ RTlnJ 此式称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其中J是反应商;J

8.

(1)在惰性气体存在下达到平衡后,再恒温压缩, ΣνB≠0,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ΣνB= 0,平衡不移动。(2)对恒温恒容下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引入惰性气体,反

J= K

应物和生成物p

(3)对恒温恒压下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引入惰性气体,总

压不变,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压减小,如果Σ B≠0,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第四章:

1.若是一元弱酸,解离常数K i?用K a?表示;是一元弱碱,用K b?表示。

2.稀释定律表明了解离度与溶液浓度及解离常数之间的关系:溶液越稀,解离度越大;解离常数越大,解离度也越大。

3.一般地,任何多元弱酸最后一级解离的负离子浓度等于其最后一级解离常数,而与弱酸的起始浓度无关。

4.影响解离平衡的因素有:温度、盐效应及同离子效应。(2)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了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就叫做同离子效应。

5.弱酸弱酸盐:[H+]=K a°× (C酸/C盐)

弱碱弱碱盐: [OH-]=K b°× (C碱/C盐)

弱酸-弱酸盐组成的缓冲体系:pH=pK a°- lgC酸/C盐

弱碱-弱碱盐组成的缓冲体系:pOH=pK b°- lg C碱/C盐

6.缓冲溶液的pH值变化范围为:

pH = pK a°± 1,或 pOH = pK b°± 1。

7.若用A m B n表示一个难溶电解质,则溶解平衡为:

A m

B n(s)——mA n+(aq)+nB m-(aq) K sp,AmBn°=[A n+]m X[B m-]n

8.

第五章:

1.甘汞电极由Hg,Hg2Cl2(固体)以及饱和亚汞盐的KCl 溶液组成,电极符号为:

(Pt) Hg∣Hg2Cl2,KCl

E°(Hg2Cl2/Hg)=+0.2415V

2.标准电极电势应符合的条件:组成电极的离子浓度为1mol/L,有关气体的分压为101.3KPa,液体和固体均为纯物质,温度通常为25℃。标准电极电势用符号E°表示,单位为伏特(V)。

3.能斯特方程:E=E°+(0.059/n)Xlg[氧化型]p/[还原型]q (1)有纯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时,这些物质不必写入能斯特方程式中。

(2)电极反应方程式中,若有气体参加,则气体用相对分压表示。

(3)电极反应中,H+或OH-离子虽然不参与电子的得失,但参与了反应,必须都写入能斯特方程

(4)能斯特方程是表示氧化、还原型物质的浓度的改变对E 的影响,温度为298K,才有0.059;温度为291K(18℃)时,常数为0.058。

4.(1)若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则氧化还原反应可自发进行。

(2)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K°值与E°之间的关系为:lgK °= n(E氧°-E还°)/0.059 (3)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电池电动势的关系

Δr G m°=-nFE°=-nF[E°-E(H+/H2)°]=-nFE°

(4)当E右°>E左°,即可发生歧化反应;

反之,当E右°

第六章:

1.氢原子的能量计算公式: E=-

2.18*10-18*1/n2

2.所谓四个量子数是与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伸展方向、电子自旋相对应的四个物理量。

(1)主量子数n:光谱上常用K,L,M,N表示。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N=1表示第一层。

(2)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所处的亚层的能量以及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角量子数可以为0,1,2,3,4……(n-1)等。光谱上用s,p,d,f,g……。

(3)磁量子数m:表示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比如n=1,l=1,为2p轨道,m可以取三个值m=0,-1,+1;

(4)自旋量子数m s:规定电子的自旋状态。

3.能级图: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

4.(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核外排列应尽先分布在低能级轨道上,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各亚层最多可容纳电子数:s2 p6 d10 f14

(3)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等价轨道)上,电子将尽可能以自旋平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

当轨道处于全满,半满,全空时,原子较稳定。

(4)Fe:3d54s2,,Cu:3d104s1

5.周期表:横向分为七个周期:一个特短周期(第一周期)、两个短周期(第二、三周期)、两个长周期(第四、五)、一个特长周期(第六周期)和一个不完全周期(第七

周期)。

6.

7.第一电离能(ionization potential) I1: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气态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8.从左至右,元素(包括主族、副族)的电负性递增;从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第七章:

1.(1)sp3杂化:典型的是甲烷:正四面体结构。杂化轨道夹角(键角)为109?28’。每个轨道含1/4 s 和3/4 p成分。

(2)sp2杂化:每个轨道含1/3s和2/3p成分。平面正三角形。杂化轨道夹角(键角)为120?

(3)每一个sp轨道含1/2s和1/2 p成分,性质完全相同杂化轨道夹角为180?。

2.不等性杂化轨道:比如氨分子:三角锥型,存在孤对电子。水分子:角型或V型:具有两对孤对电子。

3 键级越大,键越稳定。键级为零,表明原原子之间不能结合。因此,键级是衡量化学键稳定性的一个键参数,它也可以是分数。

4.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瞬时偶极。

诱导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时,除了存在色散力外,在极性分子偶极矩的作用下,使得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了诱导偶极(induction dipole) 这

种诱导偶极和极性分子,固有偶极间所产生的吸引力叫诱导力。

取向力(orientation force):当极性分子互相接近时,除了色散力起作用外,分子的固有偶极使得分子在空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因而产生了分子间的引力,称为取向力。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诱导力。

色散力在各种分子间都有,而且一般是最主要的,只有当分子极性很大时,才以取向力为主,而诱导力则很小;

第八章:

1.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大的硬度,易溶于水,熔融液和水溶液都易导电。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

2.在标准状态下,破坏一摩尔的离子晶体使之成为气态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晶格能。

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强,晶体越稳定,熔、沸点及硬度皆越大。

第九章:

1.配合物:由中心离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以配位键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空间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配位离子或中性分子。

2.配合物形成体:多为正离子。金属元素。

3.单齿配体:一个配体原子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

多齿配体:一个配体含有多个配位原子

齿数:看有几个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

EDTA为六齿配位体。

4.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中级无机化学作业

软硬酸碱理论 将酸和碱根据性质的不同各分为软硬两类的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简称HSAB理论,是一种尝试解释酸碱反应及其性质的现代理论。它目前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判别和其反应机理的解释。软硬酸碱理论的基础是酸碱电子论,即以电子对得失作为判定酸、碱的标准。 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将电负性高,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反之为软碱。硬酸和硬碱以库仑力作为主要的作用力;软酸和软碱以共价键力作为主要的相互作用力。 在软硬酸碱理论中,酸、碱被分别归为“硬”、“软”两种。“硬”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电荷密度、较小半径的粒子(离子、原子、分子),即电荷密度与粒子半径的比值较大。“软”是指那些具有较低电荷密度和较大半径的粒子。“硬”粒子的极化性较低,但极性较大;“软”粒子的极化性较高,但极性较小。此理论的中心主旨是,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时,“软”的酸与“软”的碱反应较快速,形成较强键结;而“硬”的酸与“硬”的碱反应较快速,形成较强键结。大体上来说,“硬亲硬,软亲软”生成的化合物较稳定。 1963年由R.G. 皮尔孙提出。1958 年S.阿尔兰德、J.查特和N.R.戴维斯根据某些配位原子易与Ag+、Hg2+、Pt2+ 配位;另一些则易与Al3+、Ti4+配位,将金属离子分为两类。a类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

碱土金属Ti4+、Fe3+、Cr3+、H+;b 类金属离子包括Cu+、Ag+、Hg2+、Pt2+。皮尔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软硬酸碱来区分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a类金属离子(碱金属、碱土金属Ti4+、Fe3+、Cr3+、H+)硬碱包括F-、OH-、H2O、NH3、O2-、CH3COO-、PO43-、SO42-、CO32-、ClO4-、NO3-、ROH等软酸包括b类金属离子Cu2+、Ag+、Hg2+、Pt2+ Au+;Cd 2+; Pd2+、Hg2+及M0等。软碱包括I-、SCN-、CN-、CO、H-、S2O32-、C2H4、RS-、S2-等 交界酸包括Fe2+、Co2+、Ni2+; Zn2+、Pb2+、Sn2+、Sb3+、Cr2+、Bi3+ 、Cu2+等,交界碱包括N3-、Br- 、NO2-、N2 、SO32-等 表:软硬酸碱分类反应规律“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①取代反应都倾向于形成硬- 硬、软- 软的化合物。②软-软、硬-硬化合物较为稳定,软- 硬化合物不够稳定。③硬溶剂优先溶解硬溶质,软溶剂优先溶解软溶质,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易溶于水,就是因为水是硬碱。④解释催化作用。有机反应中的弗里德-克雷夫茨反应以无水氯化铝(AlCl3)做催化剂,AlCl3是硬酸,与RCl中的硬碱Cl -结合而活化。 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分成a 和b两类。a类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高氧化数的轻过渡元素Ti、Fe、Cr和H;b类金属离子包括较重的、低氧化数的过渡元素Cu、Ag、Hg、Pt。a类金属离子的特性随氧化数升高而加强,它优先与体积小、电负性大的原子结合;b类金属离子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因配位原子的电负性增大而减弱:C≈S>I>Br>Cl>N>O>F此顺序几乎(不是全部)和a类金属离子形成

中级无机化学答案

简答題: 1. 第一过渡系元素氧化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ⅦB族后的Fe元素不易达到族号氧化态? 答:氧化态分布的特征是两端少且氧化态低,中间氧化态多且高,元素呈现的氧化态与化合反应的能量及配位原子的性质有关:(1)Fe 原子虽然有8个价电子,但其要失去第七、第八个价电子时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虽然其形成化学键可获得一些能量,但其不能满足电离能的需要;(2)Fe的高氧化态,有很强的氧化能力,配体必须能与Fe共处。综上,Fe元素不易达到族号氧化态。 2. 钛被称作“第三金属”,请写出工业从TiO2矿抽取Ti的原理(用方程式表示)。 答:TiO2 + 2C + 2Cl2 →TiCl4 + 2CO TiCl4 + 2Mg → Ti + 2MgCl2 3. 为何氮气是反磁性物质而氧气却是顺磁性物质? 答:由分子轨道法,N2[KK(σ2s)2(σ2s*)2(π2p)4(σ2p)2], 而O2[KK(σ2s)2(σ2s*)2(σ2p)2(π2p)4(π2p*)2],N2分子中无成单电子而O2分子中两个三电子π键中各有一个成单电子,因而N2是抗磁性的,而O2是顺磁性的。 4. PF3和BF3的分子组成相似,而它们的偶极矩却明显不同,PF3(1.03D)而BF3(0.00D),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P与B价电子数目不同,杂化方式也不同, 因而分子结构不同所致。PF3 中P采取sp3杂化方式,分 子构型为不对称的三角锥 形,键的极性不能抵消,因 而分子有极性;而BF3中B 采取sp2杂化方式,分子为 对称的平面正三角形,键的 极性完全抵消,因而分子无 极性。 5. PF3和BF3的分子组成 相似,而它们的偶极矩却明 显不同,PF3(1.03D)而BF3 (0.00D),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P与B价电子 数目不同,杂化方式也不同, 因而分子结构不同所致。PF3 中P采取sp3杂化方式,分 子构型为不对称的三角锥 形,键的极性不能抵消,因 而分子有极性;而BF3中B 采取sp2杂化方式,分子为 对称的平面正三角形,键的 极性完全抵消,因而分子无 极性。 6. 热量和功是否为体系的 性质?是否为状态函数? 答:热和功都不是体系的状 态函数,而是过程函数。也 不是体系的性质,体系的性 质是描述体系的状态的物理 量,如T,V等。不能谈体系 在某种状态下具有多少功或 多少热量,它们只有在能量 变换时才会有具体的数值, 与途径有关,不同的途径, 数值不同。 7. 为何氮气是反磁性物质 而氧气却是顺磁性物质? 答:由分子轨道法,N2[KK(σ 2s)2(σ2s*)2(π2p)4(σ 2p)2],而O2[KK(σ2s)2(σ 2s*)2(σ2p)2(π2p)4(π 2p*)2],N2分子中无成单电 子而O2分子中两个三电子 π键中各有一个成单电子, 因而N2是抗磁性的,而O2 是顺磁性的。 8. 什么叫杂化?原子轨道 为什么要杂化? 答:杂化是指形成分子时, 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若干 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 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一 组新轨道的过程.原子轨道 之所以杂化,是因为:(1) 通 过价电子激发和原子轨道的 杂化有可能可以形成更多的 共价键; (2)杂化轨道比未 杂化的轨道具有更强的方向 性,更利于轨道的重叠;(3) 杂化轨道的空间布局使得化 学键间排斥力更小,从而分 子构型更稳定。 9. PF3和BF3的分子组成相 似,而它们的偶极矩却明显 不同,PF3(1.03D)而BF3 (0.00D),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P与B价电子 数目不同,杂化方式也不同, 因而分子结构不同所致。PF3 中P采取sp3杂化方式,分 子构型为不对称的三角锥 形,键的极性不能抵消,因 而分子有极性;而BF3中B 采取sp2杂化方式,分子为 对称的平面正三角形,键的 极性完全抵消,因而分子无 极性。 选择题: 1.汞中毒的症状是 ( A )(A) 贫血 (B) 骨头畸形、压迫骨头会 引起剧痛 (C) 会诱发癌症 (D) 颤抖、呆滞、运动失调, 严重时死亡 2.在人体血液中负责输送氧 气的金属蛋白是( D ) (A) 肌红蛋白 (B) 铁贮存 蛋白 (C) 血蓝蛋白 (D) 血红蛋白 3.稀有气体中,最难被液化 的是 ( A )(A) He (B)Ne(C)Xe (D) Kr 4.下列物质中,强烈氧化性 与惰性电子对效应无关的是 ( C )(A) PbO2 (B) NaBiO3 (C) K2Cr2O7 (D) TlCl3 5. A → B + C是吸热的 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 化能为E正,逆反应的活化 能为E逆(B )(A) E正 < E逆(B) E正 > E逆 (C)E 正 = E逆 (D) 三种都可能 6.下列锕系元素是人工合成 的是 ( B )(A)Ac (B)Am (C)Th (D) U 7.维生素B12含有的金属元 素是 ( A )(A)Co (B) Fe (C) Ca (D) Mg 8.废弃的CN-溶液不能倒入 ( C )(A) 含Fe3+的 废液中 (B) 含Fe2+的废液 中 (C) 含Cu2+的酸性废液 中 (D) 含Cu2+的碱性废 液中 9. 速率常数k是一个 参数( D )(A) 无量纲 参(B) 量纲为 mol·L-1·s-1(C) 量纲为 mol2·L-1·s-1 的参数 (D) 量纲不定的参数 10.下列各元素中,电子亲 和能最高的是 ( C )(A) Cs (B) Li (C) Cl (D) F 11.最早被发现的稀有气体 元素是 ( A )(A) He (B)Ne (C)Ar (D) Kr 12.下列各元素中,第一电 离能最高的是 ( D )(A) Cs (B) Li (C) O (D) F 13. 已知某一反应 A + B →C 的E正=50kJ/mol,则该 反应的E逆为 ( D ) (A) -50KJ/mol (B) < 50KJ/mol (C) > 50KJ/mol (D) 无法确定 14.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 定存在的是 ( A ) (A) VO43- (B) CuSO4 (C) FeCl3 (D) Cr2O72- 16.Ln3+离子不易形成羰基 化合物是因为它们 ( B ) (A) 无d电子 (B) 是硬酸(C)无空d轨道 (D) 轨道对称性不匹配 17. H2O2的分解反应为: H2O2(aq) →H2O(l) + 1/2O2(g),下列表示的瞬时 速度中,正确的是 ( D ) (A) dc(H2O2)/dt (B)-dc(H2O)/dt(C)-dc(O2) /(2dt) (D) dc(O2)/(2dt) 18. 反应 X + Y → Z,其 速度方程式为:υ =k[X]2[Y]1/2,若X与Y的 浓度都增加4倍,则反应速 度将增加多少倍 ( D ) (A) 4 (B) 8 (C) 16 (D) 32 22下列元素中,电子亲和能 最高的是 ( B )(A) F (B) Cl (C) Li (D) Cs 2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 在的物种是 (A)(A)FeO42-(B)CuI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篇一:无机化学学习心得】 《普通化学》培训总结 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 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 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 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 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 沿等内容。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 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 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 了一定的感悟。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 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经过此 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 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 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 实践完美结合。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机 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 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 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 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 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高等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章

第三章习题答案 2概述弱场和强场方法的处理步骤并比较其结果。 弱场方法: 一、电子相互作用 具有一定电子组态的原子或离子通过电子的轨道角动量之间,自旋角动量之间以及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偶合作用,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状态或谱项,利用微扰理论计算谱项分裂后的能量得到分裂的能级。 二、配体场作用: 金属离子受到配体电场的影响,电子状态发生改变,导致自由金属离子的谱项2S+1L也相应地改变,主要表现为自由金属离子谱项分裂产生配离子谱项,即光谱项。最后的光谱项通过群论得出。其中配体场球对称部分的作用使离子谱项能量升高,配体场对称性部分的作用使离子谱项分裂。 强场方法: 一、配体场作用: 金属离子的d轨道在配体场的作用下产生分裂形成电子组态,并按能量高低进行排列。 二、电子相互作用 在每一电子组态中,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谱项(即配体场状态),每一电子组态所产生的谱项可以通过群论的知识得到。 对比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 A.得到谱项的种类和数目相同 B.得到的谱项能量都是B, C和Dq的函数,决定了谱项能量标度上的相对位

置 C. 两种方法的谱项能量有别,是方法上近似结果造成的 3. Co(NH 3)+36和Fe(H 2O)+ 36离子是高自旋组态还是低自旋组态?利用表3-7, 表3-8和表3-9的数据加以验证。 Co(NH 3)+36:=f 氨×g 钴=1.25×18.2=22.75 kK =22750 cm -1 P =23625 cm -1 理论上分裂能小,所以分裂,高自旋(实验上应该是低自旋)。又因为配合物金属离子的成对能要比自由气态离子时的成对能值小 15%到30%,综合考虑后Co(NH 3)+ 36是低自旋。 Fe(H 2O)+ 36 :=f 水×g 铁=1×14=14 kK =14000 cm -1 P =29875 cm -1 配合物金属离子的成对能要比自由气态离子时的成对能值小15%到30% 综合考虑后,成对能大,所以不成对,高自旋。 4.在下列离子中哪些会发生结构的畸变?(ML 6为O h ,ML 4为T d 或D 4h ) Cr(H 2O)+ 36;3d 3,高自旋,无简并,不畸变 Ti(H 2O)+36 ,3d 1 ,八面体场,三重简并,畸变; Fe(CN)-46,3d 6,低自旋,无简并,不畸变; CoCl -24:3d 7,配位轨道sp 3 杂化,高自旋,T d 对称性,四面体场,无简并, 不畸变; Pt(CN)-24 dsp 2,5d 8,低自旋,四面体场,D 4h 对称性,无简并,不畸变; ZnCl -24 :3d 10,sp 3杂化,无简并,不畸变; Cu(en)+23对称性位阻,形成螯合物,有二重简并,但不畸变;

无机化学心得

姓名: 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 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AgNO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AgNO3+KI=AgI+KNO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 + x- + 为:【(Agl) m? nI ?( n-x)K 】?XK 此时,(AgI) m为胶核,I-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粒与扩散层的整体成为胶团,胶团内反离子和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最新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高等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分) 1.O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基态时未成对的电子数为(2)、可能的状态分布是(15),基态时的谱项符号是(3P). 2.写出N2的分子轨道式为((σ1s)2(σ1s*)2(σ2s)2(σ2s*)2(π2py)2(π2pz)2(σ2px)2),键级为(3),磁性为(抗磁性).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1.SO2C1F分子的对称点群为(B) (A)C2v (B) Cs (C) C2h (D) D2h 2.下列络合物中不稳定的是(D) (A) [V(H2O)6]2+ (B) [Nien3]2+ (C) [Co(CN)6]3+ (D) [V(H2O)6]3+ 3.下列离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杂化的是(A) (A) H3O+ (B) NH4+ (C) PCl6- (D) BI4-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很不常见,说明可能的原因. 答:Ni II的四面体络合物为d8组态.中心原子的电子构型含有不等性占有的简并轨道(e)4(t2)4: ╫ ┼ ┼ t2 ╫ ╫ e 根据Jahn-Teller效应,体系是不稳定的,要发生畸变,以消除简并性.四面

体通常会完全转变为平面正方形. 2. 请解释原因:He+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等,而在Ar+中3s和3p轨道的能量不相等. 答:He+中只有一个电子,没有屏蔽效应,轨道的能量由主量子数n决定,n相同的轨道能量相同,因而3s和3p轨道的能量相同.而在Ar+中,有多个电子存在;3s 轨道的电子与3p轨道的电子受到的屏蔽效应不同,即轨道的能量不仅和主量子数n有关,还和角量子数 l 有关.因此,3s与3p轨道的能量不同. 四.计算题(8分) 求算Li的第三电离能(用kJ·mol-1表示). 解:Li的第三电离能是指Li2+→Li3++e-过程所需能量.由于Li2+为单电子离子,电子构型为1s1,当n→∞时,电子已失去,此时电子能量最高为0,则Li的第三电离能为: E1s= -13.6eV×Z2/n2= -13.6eV×32/12= -122.4eV I3=0- E1s=122.4eV =122.4eV×1.602×10-19×10-3×6.02×1023 =11804 kJmol-1

高考化学中常见的电子式大全

高考化学中常见的电子式大全

————————————————————————————————作者:————————————————————————————————日期: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电子式大全原子 离子 单质分子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形成过程 电子式书写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措施 物质的电子式可体现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也决定着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于简单微粒还可以通过电子式推导其空间结构。因此电子式是近几年高考的考查热点之一。但由于高中教材中未涉及电子亚层、分子轨道等理论知识,学生难以较系统理解微粒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而只能靠记忆、知识积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错误率较高, 如将氧原子的电子式写成(正确应为)。典型错误归纳有以下两类:一、无法正确排列微粒中原子或离子的顺序。例如HClO的电子式写 O O H Cl O Mg2+ Cl 2

成: ; MgCl 2的电子式写成: 。二、不能正确表达共价键的数目。例如混淆O 2和H 2O 2中氧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数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总结了三种书写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的电子式的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异性相吸、电荷交叉”让原(离)子快乐排队。 “异性相吸、电荷交叉”是指在书写电子式时让微粒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离(原)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原)子交错排列。如次氯酸的分子式常被约定俗成为HClO ,但根据H 、Cl 、O 个三原子的氧化性(或电负性)差异可知该分子中H 、Cl 带部分正 电荷,O 带部分负电荷,因此HClO 的电子式应为 :。对于离子化合 物Mg 3N 2,先可判断出式中Mg 为+2价,N 为-3价,根据“异性相吸、电荷交叉” 的规律其电子式为 。 这条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离子化合物,运用时要求大家首先能正确判断化学式含有的微粒种类和它们所带的电荷的正负。如MgCl 2由Mg 2+和Cl -以1:2的比例构成,Na 2O 2由Na +和O 22-以2:1的比例构成。而对于共价微粒、只有少数氧化性(电负性)相差很小的非金属原子形成的共价体有例外,例如HCN (其中C 为+4价、N 为-3价,电子式为 )。高中阶段涉及的常见共价微粒(由短周期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微粒)的电子式基本都可以采用该规律来解决。 二、“电子分配求差量”揭开共用电子对数目的面纱。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配位化学中的“18电子规则”。(参见《中级无机化学》唐宗熏主编,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虽然该方法仅适用于计算共用键的数目,对配位键则爱莫能助。但在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配位化合物较少,典型代表为 Fe(SCN)3、[Ag(NH 3)2]OH 、 , 。该方法在高中阶段应用较广。具体算法以例说明: H C N H O Cl [Fe( —O - Mg 2+ N Mg 2+ N Mg 2+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西北大学化学系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 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6×5) 1 (1) 确定化合物B 10CPH 11的构型并予以命名; (2) 利用三中心两电子键理论判断B n H n 2-阴离子多面体结构中所包含的化学键的类型和数目。 解:(1) B 10CPH 11,写作(CH)(BH)10P ,a =1,q =0,c =0,p =10,一个P 原子, n =a +p +(P 原子数)=1+10+1=12,b =(3×1+2×10+ 3)/2=13=12+1, 属闭式结构 命名:闭式-一碳一磷癸硼烷(11)或闭式-一碳一磷代十二硼烷(11) (2) B n H n +2-22-,c=2,m =2,n =n ,写出拓扑方程并求解 n -2=s +t m -2=2-2=0=s +x n -m/2+c =n -2/2+2=n +1=x +y B -B 键的数目:3, 三中心两电子硼桥键的数目:n -2; 2 假定LiH 是一个离子化合物,使用适当的能量循环,导出H 的电子亲合焓的表达式。 解: △Lat H m θ(LiH, s) △EA H m θ(H)=(△atm H m θ+△I 1H m θ)Li +△f H m θ(H)-△f H m θ(LiH ,s)-△Lat H m θ(LiH, s) 3 应用Pauling 规则, (1) 判断H 3PO 4(pK a =2.12)、H 3PO 3(pK a =1.80)和H 3PO 2(pK a =2.0)的结构; (2) 粗略估计H 3PO 4、H 2PO 4-和HPO 42-的pK a 值。 解:(1) 根据pK a 值判断,应有相同非羟基氧原子。 H 3PO 4: H 3PO 3: H 3PO 2: (2) H 3PO 4:一个非羟基氧原子,pK a 值约为2;H 2PO 4-:pK a 值增加5,约为7;HPO 42 -pK a 约为12。 4 用VSEPR 理论预言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并写出它们所属的点群: f m θ P H HO HO P OH HO HO P H HO H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 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

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总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教材建设 唐宗熏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和教材建设 一、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课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无机化学作为重要的化学分支学科,涉及周期表的100多个元素和数以万计的化合物,并渗透到化学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即使是无机元素化学本身的研究和教学也正在从描述向推理、定性向定量、宏观向微观发展。而理科大学化学系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开设基础课的传统延续了数十年,传统的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化学课程,基本上是建立在中学数、理、化基础之上。它分为两大块:前一块普通化学原理既是为基础元素化学的学习做好理论准备,又是为其他后续化学课程起先导作用;后一块基础元素化学是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介绍。这种课程设置对我国理科化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无机化学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由于数、理及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局限性,要从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等理论结合上对无机化学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之无机化学的教学显得不足。一些学校在大四开设无机化学专题来补充,但挂一漏万。所以化学系本科生的无机化学知识水平仍得不到根本提高。打破旧传统,代之以无机化学分段设置课程的结构改革,实施无机化学课程分段教学,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课,这是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中级无机化学应该系统介绍现代无机化学所涉及的新理论、新领域、新知识和无机新型化合物。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及热力学等基础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化学系自1988年开始在全国较早实施无机化学课程分段教学,在一年级开设初等无机化学,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关注化学系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除了要把握住中级无机化学在无机化学总教学计划中的准确位置,选择的内容应反映无机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之外,还要把握住中级无机化学在化学学科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准确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结构—反应—性能”一体化的讲授主线,根据课程要求对讲授的内容作精心的选择、创造性组织和深入浅出地介绍,以启迪学生,使其能在时代发展水平上超前和创造思维。这样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既能真正讲授无机化学本身的内容,又能用结构化学、热力学和反应理论来统一阐述无机元素化学,更便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介绍。克服了传统的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化学中讲授了一些不该由自己承担的化学基本原理的知识内容,而对应该由自己讲授的一些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却因学生的基础和学时的限制而舍弃的弊病。 二、恰当定位,构建中级无机化学课程

中级无机化学复习试题(精品文档)_共3页

中级无机化学复习题 1.为什么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2.为什么在矿物中Mg、Ca、Sr、Ba等金属离子以氧化物、氟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形式存在?Cu、Ag、Pb、Zn、Hg则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3.通过计算说明钾原子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4s 轨道上。 4.比较Lewis碱强度:NH3NF3NCl3NBr3 比较Lewis酸强度:BBr3BCl3BF3 5.完成下列化学反应: CO(NH2)2+H2SO4→ HNO3 +HF → H-+NH3 → 6.由于形成水合物必须放热,试分析M c X a(s)在298K时形成四水合物至少放热多少?(假定正、负离子在无水盐和含水盐中对摩尔熵的加和贡献相等。 已知每mol晶格水对水合物的摩尔熵的独立加和贡献约为39 J·K-1·mol-1,S mθ(H2O,l)=69.91 J·K-1·mol-1) 7.试通过估算Xe[PtF6]的反应焓变来说明由Xe(g)和PtF6(g)可以制备Xe[PtF6]。 (已知:PtF6-的半径为310 pm,Xe+半径为180 pm;Xe(g) 的第一电离能I1=1170 kJ mol-1,PtF6(g)的电子亲合能-771 kJ mol-1) 8.利用HSAB理论判断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并说明理由。 HgF2 + BeI2= BeF2 + HgI2 Ag+ + HI = AgI + H+ 9.下图为自由能-温度图,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CO2线几乎与温度坐标轴平行,而CO线是一条向下的斜线? (2)已知CO2线有△Gθ=-393.5-3.3×10-3T,CO线有△

G θ=-221-0.18T ,求二线交点温度。 (3) 分别写出当温度低于和高于交点温度时,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MO 时的反应方程式? (4)为什么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制备Ag? 10.通过设计热力学循环计算CrCl 的生成焓,并讨论其能否稳定存在?(已知Cr +的半径估计约为100 pm, r (Cl -)=181 pm ,Cr 的升华焓和电离能 分别为397和653 kJ mol -1,Cl 2的离解能为243.4 kJ mol -1, Cl 的电子亲合能为 368.5 kJ mol -1) 。11. 已知酸性介质中下面两个元素的元素电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计算:φo (IO 3-/I -)=? φo (IO 3-/HIO)=? 2) 指出电势图中哪些物质能发生歧化反应; 3) 在酸性介质中H 2O 2与HIO 3能否反应; 4) 在酸性介质中I 2与H 2O 2能否反应;5) 综合3)、4)两个反应,HIO 3与H 2O 2反应最终结果是什么?用反应式说明. 12.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ClF 3、IF 5分子结构,画出分子构型图,说出构型名称。 IO 3- HIO I 2 I - 1.1951.450.535O 2 H 2O 2 H 2O 1.770.68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理

第一章氢及稀有气体 1.氢气的制备 实验室:Zn+2HCl=ZnCl2+H2↑ 军事上:CaH2 +2H2O → Ca(OH)2 + 2H2↑ 2.稀有气体化合物 ①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 + PtF6 → Xe+[ PtF6] (无色)(红色)(橙黄色) ②氙的氟化物水解: 2XeF2+2H2O →2Xe↑+4HF+ O2↑ 6XeF4 + 12H2O == 2XeO3 + 4Xe↑+3O2↑ +24HF XeF6+3H2O →XeO3+6HF ③氙的氟化物为强氧化剂: XeF2 + H2─→ Xe + 2HF XeF2 + H2O2─→ Xe + 2HF + O2↑ 第二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铍、镁除外)元素溶于液氨, 生成溶剂合电子和阳离子成具有导电性的深蓝色溶液。 碱金属M(S) + (x+y)NH3 M+(NH3)x + e-(NH3)y

碱土金属M(S) + (x+2y)NH3 M2+(NH3)x + 2e-(NH3)y 二、氢化物 氢化物共分为离子型、共价型、过渡型 离子型氢化物是极强的还原剂:TiCl4+4NaH Ti+ 4NaCl+2H2↑ LiH能在乙醚中同B3+Al3+Ga3+等的无水氯化物结 合成复合氢化物,如氢化铝锂的生成。 4LiH + AlCl3乙醚Li[AlH4] + 3LiCl 氢化铝锂遇水发生猛烈反应Li[AlH4]+4H2O=LiOH↓+Al(OH)3↓+4H2↑ 三、氧化物 1、正常氧化物 碱金属中的锂和所有碱土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分 别生成正常氧化物Li2O和MO。其他碱金属正常的氧 化物是用金属与他们的过氧化物或硝酸盐相作用制 得。 Na2O2+2Na=2Na2O 2KNO3+10K=6K20+N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