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知识讲解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一、准确理解词义1、借助工具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首先要查阅权威的古汉语字典、词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了解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2、结合上下文很多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准确含义。
例如,“兵”在“兵者,凶器也”中是“兵器”的意思,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中则是“军队”的意思。
3、注意古今异义有些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4、辨析一词多义一个字词可能有多种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解释。
以“故”为例,有“缘故”“所以”“旧的”等意思,在“既克,公问其故”中是“缘故”,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
二、掌握语法结构1、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马之千里者”。
(2)被动句被动句的形式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
如“受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忠而被谤”。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战于长勺”是状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军队”,在此处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用作状语,表示“用箕畚”。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1. 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合理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流畅。
2. 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中的词句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单独抽离一个词或短语翻译往往会导致错误或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
3. 注意动宾关系文言文中的动词与宾语常常需要根据宾语的名称或上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
要注意准确表达动作的主体和客体,避免产生歧义。
4. 避免拘泥于字面翻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一味拘泥于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背景、语境和用词习惯,进行意译或适当调整词序,使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5. 正确处理成语与俗语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成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一些熟知的成语可以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但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则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理解。
6. 注意文体特点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虚词使用频繁、动词时态的省略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文言文的风格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7. 善于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掌握正确的用词和短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8. 不盲目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不应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整体理解和翻译。
有时候需要将一整句或一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9.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
10. 不断学习和练习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古代文献、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并进行实际翻译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自古文以载道,文言文者,先秦两汉之遗风,六朝唐宋之韵致。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欲通其意,必先求译法。
兹将文言文翻译之技巧,略述如下,以俾学者有所遵循。
一、字义准确,文脉贯通文言文翻译,首在字义。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故译者须熟谙字义,明辨字词之异同,方能准确翻译。
同时,译文需保持文脉贯通,使读者如读原文,不失原意。
二、词性转换,活用成语文言文词汇丰富,词性多变。
译者需根据上下文,灵活转换词性,使译文通顺。
如“曰”字,可译为“说”、“曰”、“言”等。
此外,成语亦需活用,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三、句式调整,符合语法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
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句式,使译文流畅。
如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式。
四、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译者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原文,才能准确翻译。
如“三顾茅庐”一词,需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才能准确表达其含义。
五、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文言文修辞手法多样,如比喻、排比、对偶等。
译者需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巧妙运用,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原文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句,可译为“明月何时再照我?举杯邀月问苍穹。
”六、语气神态,传神达意文言文表达语气丰富,神态各异。
译者需把握原文语气神态,使之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如原文中“一笑倾国,再笑倾城。
”一句,可译为“一笑倾国色,再笑倾城姿。
”七、逐字逐句,逐句成章文言文翻译,需逐字逐句,逐句成章。
不可急于求成,忽视细节。
在翻译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八、参考注释,汲取精华文言文注释详实,蕴含着前人智慧。
译者可参考注释,汲取精华,丰富译文内容。
同时,注释中的解释也可作为翻译的依据。
九、校对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进行校对修改。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通顺,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反复修改,力求译文精益求精。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文言文翻译技巧课件(15张PPT)

②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古代圣贤)之忘情也。 译: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用典的译法: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4.翻译红色的词语。
指发动战争
①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国名)。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指决战
②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译:(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决战。
补 规律五:“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如主语、谓 语、宾语、介词等。
翻译方法探究六: 1.翻译红色的词语。 瑾、瑜:比喻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
①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股肱:比喻栋梁之才。
②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 译:您有治理天下的美好德行,一定可以成为蜀国的栋梁之律六: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 用典、委婉、互文等,翻译时要根
变 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我们首 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 “直译”不能完成时,才用“意译”, “变”即“意译”。
方法小结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留、删、换、调、 补、变
发语词 语气助词 句中停顿助词 偏义复词 语气助词 助词 音节助词
删 规律二:删除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和偏 义复词中的衬字。
翻译方法探究三:
思考:翻译红色的字。
①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信任
②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③ 草行露宿。
在野草中;在露天下
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信: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少内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义隐而理显。
然译之不易,盖因古今语言之差异,文法之变迁。
故欲精通文言文翻译,须得法也。
兹为诸君略述文言文翻译之技巧方法,以期为学海之舟指引航向。
一、熟读原文,把握大意译文言文之前,必先熟读原文,理解其大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故需反复诵读,以识其字,明其词,悟其意。
把握大意,方能为译之根本。
二、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化内涵文言文多出自古代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意。
同时,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典故、成语、风俗等。
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准确翻译。
三、遵循“信、达、雅”原则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即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所谓“达”,即通顺易懂,不晦涩难懂;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四、掌握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意思翻译,意译即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字字落实,注意词性。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注意词性。
3.活用修辞,丰富表达。
文言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翻译时,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4.注意句子结构,调整语序。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语序固定。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适当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
五、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2.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通顺。
3.润色语言,使译文更具文采。
4.对比原文,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掌握以上技巧方法,勤加练习,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小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古文,中华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望文生义,难以领略其真谛。
故翻译古文,实为传承文化,弘扬国粹之重任。
兹论小古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以助后来者一臂之力。
一、字义辨析古文之字,多含多重意义,故翻译时,需辨析字义,方可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焉”,古义为“于之”,今义为“哪里”。
又如“何”,古义为“什么”,今义为“多么”。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恰当的字义。
二、句式转换古文句式,与今文不同,翻译时需进行转换,使语句通顺,易于理解。
如古文中的判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转换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又如古文中的倒装句“吾欲之南海”,翻译时,可转换为“我想去南海”。
三、修辞手法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翻译时需保留这些手法,以体现古文的韵味。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时,可保留比喻手法,译为“黄河的水仿佛从天上流下来,奔腾到大海就不再回流”。
四、文化背景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理解古文的关键。
翻译时,需了解古文中的文化元素,如地理、历史、风俗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翻译时,需了解吴楚地区地理特点,译为“吴楚之地在东南方向裂开,天地之间的景象日夜浮动”。
五、语气传达古文语气,富有感情色彩,翻译时需传达这种语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翻译时,可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以传达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六、归纳总结翻译古文,需在以上五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全文翻译准确、流畅、富有韵味。
具体方法如下:1.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逐句翻译,注意字义、句式、修辞、文化背景、语气等方面的处理。
3. 检查全文,确保翻译准确、通顺、富有韵味。
总之,翻译小古文文言文,需耐心、细心,结合实际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方能使古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辞藻华美,韵味深长。
然自秦汉以降,岁月悠长,语言变迁,后世读者难解其意。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一大难题。
然技巧得当,亦能得其要领。
今试论文言文翻译之技巧,以俾读者有所借鉴。
一、字词解析文言文翻译,首在字词。
字词之解,需结合上下文,以明其义。
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字词之解,当以篇章为整体,不可孤立。
以下为字词解析之技巧:1. 遇到生僻字,应查字典,了解其本义、引申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2.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其确切含义。
3. 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兵”、“赋”、“家”等,需结合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4. 注意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需根据语境判断。
二、句式转换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句式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时,需将文言文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句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以下为句式转换之技巧:1. 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的完整句。
2. 将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句式。
3. 注意文言文中的并列句、转折句、递进句等,在翻译时需保持其逻辑关系。
三、意译与直译翻译文言文,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直译注重字面意义,意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为意译与直译之技巧:1. 直译: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意境等,直接转换为现代汉语。
2. 意译: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字词、句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效果。
2. 对于难以直译的修辞手法,可适当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整体把握翻译文言文,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构、风格等。
以下为整体把握之技巧:1. 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翻译的方向。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把握文章的风格,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全课件(共48张PPT)

增译法
在翻译用典时,可以增加一些注释或 解释性文字,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用 典的含义和背景。
互文的翻译
互文
直译法
互文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将两个或多个词语 、句子相互呼应、补充、对照等,以形成 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于一些互文,可以直接按照原文进行翻 译,保留互文的形象和意义。
意译法
分译法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互文,可以根据互文 的含义进行解释性翻译,以传达原文的含 义。
06
CATALOGUE
文言文翻译实践与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与运用
01
02
03
直译
保留原文的句式和修辞, 力求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等 ,易于理解。
意译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传 达原文意义为主,更注重 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选择运用
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和语境 ,灵活运用直译或意译, 既传达原文意义,又保持 原文风格。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 全课件
目录
• 文言文翻译概述 • 文言文词汇翻译 • 文言文句式翻译 • 文言文修辞手法与翻译 • 文言文文化背景与翻译 • 文言文翻译实践与技巧
01
CATALOGUE
文言文翻译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词 组、句子或段落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过程,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 和风格。
文化典故的翻译
要点一
总结词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各种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对于理解原文 至关重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对于文化典故的翻译,需 要注重其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避免直译或意译导致的歧 义或误解。
文言文带翻译技巧_初中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贱,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技巧】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力求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风格。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或句子,则可适当采用意译,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2. 注意关键词汇:文言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往往承载着整个句子的核心意义,翻译时应特别注意。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师”、“传道”、“授业”、“解惑”等,都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
3.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注意分析句子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注意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翻译时,应适当解释这些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翻译】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最终都不会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固然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在乎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总结】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以及考虑古代文化背景等。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举例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风,历久弥新。
然于今之学子,读之难,译之艰。
故翻译技巧之掌握,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文言文翻译之技巧略作阐述,并以实例佐证。
一、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
直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义进行翻译,力求表达原文的精神。
二者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 直译直译法适用于字面意思明确,且不影响整体意义的句子。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2. 意译意译法适用于原文意义丰富,字面意思难以理解,或字面意思与整体意义不符的句子。
如: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与别人同行,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
翻译时,应根据具体语境,正确理解词类活用。
如:原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文: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三、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式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1. 判断句如:原文:此乃孟尝君之鸡鸣狗盗之计。
译文:这真是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计。
2. 倒装句如:原文:吾谁与归?译文:我要归向谁呢?3. 省略句如:原文: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
四、举例以下为文言文翻译实例: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了。
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总之,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准确把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力求忠实原文,传达原文精神。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本文将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先逐字逐句地理解原文,然后再整体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把句子分解为独立的词语和短语进行翻译,最后再组合成通顺的句子。
二、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文言文常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词义和句子的含义。
在翻译时,应该尽量找到上下文的线索,理解文中所表达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色彩,以便准确翻译句子。
三、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文言文的遣词造句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较为复杂。
在翻译时,需要选择与原文一致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和语言的连贯性,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注意字词的变通运用有时候,为了在翻译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我们需要对一些字词进行变通运用。
例如,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可以采用近义词或者解释性语言来替代。
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五、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例如夸张、比喻、排比等。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目的,并合理运用在译文中,以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和意境。
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常常融入了各种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在翻译时,应该注重传达这些文化内涵,使译文能够让读者理解并体会到原文的深意。
总而言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我们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文言文自身翻译技巧

古文者,先秦两汉之遗音,唐宋明清之瑰宝也。
然文言文与白话文相隔千年,语言之差异,文化之迥异,使得今人阅读古文,多有艰涩之感。
故翻译文言文,需得巧法,以通今人之耳目。
以下略述文言文自身翻译之技巧,以供参考。
一、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首在理解文意。
文意者,作者之意也。
故需细读原文,揣摩作者之心,把握文章之脉络。
如《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时,需明白孔子之意,强调学习、友情、君子之风,从而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二、字词解释,注重语法文言文之字词,往往有特定含义,翻译时需注意。
如“子”可指“孩子”、“先生”等,需根据语境判断。
同时,文言文语法与白话文有所区别,翻译时需注重语法调整。
如《史记》中“项籍乃大怒,遂拔剑斩守头”,翻译时应注意“乃”字表示顺承关系,译为“于是”。
三、句式转换,适应现代语法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语法有所差异。
翻译时,需根据现代语法进行调整。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时,可将“关关雎鸠”译为“鸟鸣声声”,将“窈窕淑女”译为“美丽贤淑的女子”,使句子符合现代语法。
四、修辞手法,准确传达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需准确传达这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庄子》中“朝三暮四”比喻言而无信,翻译时应保留此修辞手法,译为“言而无信”。
五、文化内涵,适当注释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适当注释。
如《史记》中“楚人云:‘虽江陵有沉香,不如郑人斗鸡。
’”翻译时,需对“江陵”、“沉香”、“郑人斗鸡”等文化元素进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六、注重音韵,保持节奏文言文讲究音韵之美,翻译时需注意保持节奏。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时,可保留原句的韵律,译为“青青衣领,悠悠我心。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细心揣摩,掌握一定的技巧。
通过理解文意、解释字词、转换句式、传达修辞、注释文化、注重音韵等手段,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文言文的句式有一些固定结构文言文的句式有一些固定结构,如果掌握了这些固定结构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文句含义,翻译文言文成现代汉语大有裨益。
细览初中六册教材,文言文固定结构大略有以下几种。
1.句中嵌有“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的固定结构。
A、表示疑问时,疑问代词“何”常与“奈”、“如”、“若”结合成“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等固定结构。
“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相当于“为什么”、“怎么”、“怎么样”或“怎么办”。
初中语文教材上这样的句子有以下一些: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何如,怎么样。
)译文: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②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宋定伯捉鬼》)(何如,怎么样。
)译文:步行太迟缓,可以两人交替地背着走,怎么样?③岱宗夫如何?(《望岳》)(如何,怎么样。
)译文:泰山的景象怎么样?④此为何若人?(《公输》)(何若,怎么样。
)译文: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⑤魏王何如?(《魏武将见匈奴使》)(何如,怎么样。
)译文:魏王这个人怎么样?B、“奈何”、“如何”、“若何”等固定结构之中还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动词性短语,成为“奈……何”、“如……何”、“若……何”等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相当于“(把、对)……怎么样”、“(把、对)怎么办”等。
教材中这样的句子如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凭你的力量,连魁丘这座小山丘就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凭你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就奈何不了,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C、在“如何”、“若何”中插入代词“之”后,又形成“如之何”、“若之何”的固定结构,用以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怎么办”、“怎么样”等。
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如之何,怎么。
)译文:心爱的人在远方服役,教人怎么不思念?2.以“不亦……乎”成句的固定结构。
这是疑问句中用来表示委婉反问的一种固定结构。
其中否定副词“不”作状语,语气词“乎”表示疑问,助词“亦”无实际意义。
“不亦……”相当于“不(不是)……吗”、“难道不……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不亦……乎,不是……吗。
)译文:学习并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吗?3.以“何……之有”成句的固定结构。
这是在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形式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固定结构,用来表示反问。
翻译时,疑问代词“何”与前置宾语相连置于动词“有”后,“何……之有”就是“有何”,译作“有什么……”。
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之有,有什么。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公输》)(何……之有,有什么。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4.以“得无……乎”成句的固定结构。
用来表示推测、揣度等委婉疑问的一种固定结构,相当于“恐怕(该不会、莫非)……吧(吗)”。
其中,“得无”也作“得毋(得微)”,“乎”也作“邪(耶)”。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无,恐怕……吧。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