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基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基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基点作者:郭晓明谢红红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3期【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核心素养”为纲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核心素养理念对于各学科教学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就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尽管极大的推动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和生机,但也使不少教师从“高效课堂”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单果培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中,让语文教学陷入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困窘与尴尬之中,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所适存。

事实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眼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意语言应用程序中审美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平衡和个人发展。

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抓住一个根本中国核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个人发展。

《中国考试》2017年总目次

《中国考试》2017年总目次

《中国考试》2017年总目次专稿从高考40 年改革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林蕙青2017(8):1-3.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瞿振元2017(5):1-6. 教育考试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姜钢2017(6):1-5.专访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教育质量——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姜钢本刊编辑部2017(1):1-7.高考试题评价化人以语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1-6.加强理性思维考查突出创新应用——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7-1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英语考试内容改革——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13-16.科学设计试卷蓝图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内容——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17-21.丰富试题素材发挥引导作用——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22-26.关注对生命过程的深度思考服务高考选拔功能——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27-3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历史学科考试改革——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32-35.构筑育人高地着力素养考查——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36-39.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能力考查基本要求——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7):40-44.恢复高考40周年从废科举到恢复高考——现代化视野下的科举与考试变迁杨学为2017(1):25-31.统计分析在高考改革中的应用与反思刘昕2017(1):32-36.中国高考改革40年艰难探索历程及价值追求王后雄詹先君2017(1):37-42.《实施意见》: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姜钢2017(2):1-4.发挥学科特点坚持改革创新——恢复高考40年数学科命题评析任子朝陈昂2017(2):5-12.高考英语学科40年刘庆思2017(2):13-19.高考制度恢复40年考试内容改革述评于涵2017(3):1-5. 恢复高考后语文科改革与发展述略张开赵静宇2017(3):6-11.自主选拔录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成功探索杨松2017(4):1-4.复旦大学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丁光宏等2017(4):5-13.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由来与意义秦春华2017(4):14-17.关于高考40年的审辩式思考谢小庆2017(5):23-27.恢复高考40年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刘超2017(5):28-34. 公平与科学:高考命题改革的价值追求韩家勋2017(6):6-11.恢复高考后化学科考试命题改革述评单旭峰2017(6):12-20.恢复高考40年物理学科试题风格的演变周文阔2017(6):21-32.恢复高考40年政治学科考试命题述评胡传勇巫阳朔2017(7):45-51.恢复高考40年物理删减考点的回望与思考朱木清殷勇2017(7):52-57.教育测量学:高考科学化的技术保障张厚粲2017(8):4-7. 恢复高考4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科的回顾与思考徐连清2017(8):8-13.恢复高考40年物理考试内容改革述评程力李勇2017(9):1-10.恢复高考40年地理学科能力要求的发展变化——以几道典型难题为例史辰羲2017(10):13-17.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徐奉先2017(10):18-26.高考改革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必须的四项测量学准备杨志明2017(1):8-13.施行综合评价录取推动招生机制改革——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改革为例许晔2017(1):14-18.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与展望郑桂华2017(1):53-57.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边新灿陈蓉2017(3):12-18.高考生物:考什么、怎么考?杨帆李秀芹2017(3):19-24. 以生为本平稳过渡决战决胜——2017年浙江省高校招生录取规则意蕴解析冯成火2017(4):18-24.选择性:浙江高考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胡晓红2017(5):35-38.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话语权重构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探微王彬2017(6):33-38.加强信息公开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樊本富2017(6):39-43.论高考英语写作试题及其发展方向陈文存2017(6):44-47.媒体报道里的高考改革:趋势、原因及改进——基于框架理论李槿2017(8):36-42.高考改革的工作路径:“顶层设计”与“基础实施”相结合——基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研究的实践肖立宏2017(9):40-46.关于高考改革取向的思考董泽芳李木洲2017(10):1-6. 深化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难点三议——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王玉庆盛兰芳2017(11):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第转换问题探讨杜习民2017(11):5-9.核心素养测评小议高考物理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杨君2017(3):25-30.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考与高考命题探讨陶百强2017(4):25-3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程晓堂2017(5):7-14.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视角的高考命题探究伏森泉2017(5):15-22.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原则与路径胡向东2017(7):58-65.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金本德2017(7):66-70.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考试策略研究孙建明王后雄王祖浩汪峰2017(8):26-3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测评案例研究胡凤娟保继光任子朝陈昂2017(11):10-16.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开放性试题多维评量模型的设计与探索周宓李瑛2017(11):17-24.考试与教学高考物理改革,我们怎么学?孟卫东何龙2017(1):43-47.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丁益祥2017(1):48-52.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周业虹2017(2):47-51.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应对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常毓喜2017(2):52-58.基于高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谈高中化学教学吴明好2017(3):31-37.给学生一个基本完整和全面的物理世界——物理选修3-5作为高考物理必考内容的必要性汤玉林唐挈2017(3):38-44.培育核心素养引导教学变革——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试题分析杨小斌彭超2017(3):45-4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刘芳王辉成学江2017(4):34-43.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与教学建议刘媛2017(4):44-48.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周京昱2017(8):14-25.立德树人梯度选才——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王木森2017(12):6-13.践行高考评价体系创新核心素养考查——以2017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为例江合佩2017(12):14-22.考试与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任涛扈岩张青华张泉利2017(1):19-24.高考英语试题评判标准探究黄聚宝林慰红2017(4):49-52.论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评估特征翁灵丽2017(4):53-57. 高考试卷区分功能的评价方法研究任子朝关丹丹佟威陈昂2017(10):7-12.“大评价观”视野下的增值评价路径分析范美琴杨从意朱文琪2017(12):1-5.综合素质评价北京普通高中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校额到校”依据杜文平曹飞2017(11):25-29.考试技术实时监控计算机自适应考题的两种方法及其稳健性比较张金明曹灿兮揭勇菁2017(2):20-32.大规模教育测评的多题本设计何孟姐杨涛辛涛易芹2017(2):33-39.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三级笔试效标证据的效度研究——基于Toulmin论证模型张健任杰周成林2017(2):40-46.高考理科定量化试题“静态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调控皇甫倩王后雄2017(5):39-46.小学英语测试中的题目功能差异分析研究朱乙艺吴青梅焦丽亚2017(5):54-56.网上评卷海量图像数据云存储技术应用探析蔡武越2017(6):48-54.语音检测技术在高考外语听说机考中的应用探析吕鸣2017(6):55-59.全国英语等级考试锚测验非等组设计中样本量对等值结果的影响景春丽马洁章建石2017(6):60-64.基于固定共同题方法的IRT等值模型比较研究张泉慧张颖何佳等2017(6):65-70.国际大型测评项目中等值技术的应用与启示王烨晖张缨斌杨涛辛涛2017(8):43-49.网上阅卷之理性审视杨泽忠朱铭2017(8):53-55.基于Rasch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比较研究王佶旻李潇2017(9):11-21.大规模测评中IRT等值的影响因素研究曾平飞李雨秦刘文惠等2017(9):22-29.人工智能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汪张龙2017(11):30-36.浅析大规模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黄啸波李盛丹刘晓华2017(11):37-40.考务管理中的试卷保密室智能技术应用探析蔡武越2017(11):41-45.新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式探讨温忠麟2017(12):23-29.考试管理我国教育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王志武2017(1):58-63.当前我国对考试作弊系列行为的刑法规制张娇2017(1):64-70.江苏省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系统管理的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张明2017(4):58-64.国家教育考试监考人员聘任机制创新研究沈根龙仲海宁2017(10):60-63. “体制内竞争”与“体制外竞争”并举的考试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陆建明2017(10):64-70. 自学考试高教自考生考前学历、考前职业及专业变化分析——以上海市高教自考连读毕业生为例范玲玲2017(8):56-6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管理探讨甘忠祥夏启超安海燕2017(8):62-65.学分银行的概念溯源与模式划分王海东2017(10):41-48. 美国学分转换及先前学习评估研究梁彦2017(10):49-5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英语考试的改革与评价李英2017(11):63-66.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施金锋2017(11):67-70.社会自考生学习动力探究李中亮李阿慧2017(12):38-43.教师资格考试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的初步研究冯加根2017(12):30-37.国外考试测评国外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刘军仪郑浩2017(2):59-63.美国专业考试机构ETS的组织定位分析与启示田霖2017(2):64-70.英国思维能力测评:背景、理念及应用林方孙梦格2017(5):57-64.美国ACT考试对我国语文考试的启示顾之川2017(8):32-35.理解和运用《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ETS的案例研究Cathy Wendler Barbara Kirsh 2017(10):27-35.ACT:从单一学术能力考试到纵向多维测评系统Colin Dingler Dan Shaw 徐小冉孙昌华2017(10):36-40. 国外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的比较与启示章亚骏2017(11):46-55. 从英国IGCSE考试看英国教育理念冯绾2017(11):56-62.美国ACT考试探析——以科学部分为例赵慧2017(12):44-46.考试文化宋代科举考试三年周期形成考论徐晓楠2017(5):65-7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大学英语教育管窥——基于入学考试试卷的比较与分析师卓2017(9):47-52.科举申遗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冯用军2017(9):53-64.戴季陶教育及考试思想探析罗青意2017(12):47-52.考试论坛艰难中的前行:美国的“择校”路蒋玉阳2017(3):64-70.高考改革:刚性条件的坚守是确保教育公平的门阶条件——兼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王后雄邓阳2017(9):30-35.论考试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调适胡天佑2017(9):36-39.高校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的反思廉澄张震2017(12):53-57. 试论高校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担当邱宁2017(12):58-62.学术动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姜检平刘婷刘芳2017(3):50-57.近5年教师资格考试研究内容分析叶桂斌刘汪洋2017(3):58-63.探究童蒙精粹弘扬传统文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常荩心2017(4):65-70.我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研究现状张艳张俊2017(5):47-53.第二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研讨会述评张俊2017(8):66-70.高考改革推进与科研先行——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并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胡向东2017(9):65-70.聚焦高考核心问题探讨改革价值取向——《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读后顾之川2017(12):63-65.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肖巧玲廖灿欣2017(12):66-70.。

(完整)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完整)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

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作者: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 年第8 期。

摘要:面对“ 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

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2017 年是中国高考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考试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

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时代强音。

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

在“一体四层四翼”这个体系中,“一体”是领导者的终极理想,“四翼”是命题者的眼光智慧,而“四层”则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

就语文学科而言,“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素养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稳定、贯通与创造性发挥,价值则体现在素养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所承担的责任义务。

说得再简明一些,那就是“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李月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延平中学,福建 泉州 362343)【摘要】随着高中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此,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三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三语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被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培训力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其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作用和意义在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做一件事情能力的体现,它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想认知能力以及初步审美能力,它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部位,其中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文学、语言辨别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为此,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学科、语文知识体系,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能够独立自主地寻找方法来将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并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社会、正视其他学生、正视人生,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获得属于自身专属的人生价值观。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_2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_2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发布时间:2021-11-23T05:12:56.97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月18期作者:匡宇[导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匡宇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636063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作为教育教学目标而存在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较之过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轻情”的情况,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并不同步,这与传统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探究。

1、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高中的兴趣以及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知识的原因,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就可以创新教学的模式,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从而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拿来主义》时,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与拿来主义相关的生活故事,再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讨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研究现代高考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高考语文文本阅读也需要有所调整。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行高考语文文本阅读。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不同领域中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价值观等。

对于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词汇、句法、修辞和语篇等基本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文本。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的题目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答问题。

基本技能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关键。

学生需要具备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和批判思考等技能,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理解和分析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的题目应注重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测试,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熟练运用这些技能。

创新思维是进行文本阅读的重要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才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文本,得出独到的见解。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的题目应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考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能力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实际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阅读中真正应用所学的知识。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的题目应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应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研究。

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作者:***来源:《天津教育·中》2023年第10期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写结合授课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能借此提升其读写练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文章理解与创作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和建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和思维运用水平,同时,形成较强的文化自信。

对此,为了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本文从读写结合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建趣味探知、分层认知、知识积累、思维培养等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语文学科而言,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是一種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输入和吸收知识的过程,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了解文中的基础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透彻理解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认识,提升阅读与审美欣赏能力。

写作是学生输出知识的过程,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将自身的观念意识、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以文字形成呈现出来,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了解语言运用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素材、掌握语言运用技巧、欣赏语言美感的主要途径,而写作则是语用技巧实践、思维能力锻炼、语用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

对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巧妙运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关系,科学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高中语文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实际意义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巧妙融合,不仅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其自觉研究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借此培养知识积累与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其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另外,在读写结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所学知识的记忆,扎实掌握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结构梳理等,进而提高语言运用、思维运用和审美创造水平。

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作者:钟瑞芳来源:《学周刊》2022年第29期摘要:新高考下,高中语文的考查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侧重于语文知识的开放性、时效性、生活化,对学生的语文考查不再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新高考下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高中语文教学与新高考制度不相符。

文章针对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高考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以及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旨在满足课堂教学要求。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9-0130-03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2.29.043新高考下,考试模式也逐渐从原来的“3+综合”转变为“3+3”的模式,除了对语数外三门主科进行考查之外,还需要学生从其余的六门学科中任选三科进行考试。

同时,在新高考下,语文考试的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在对语文学科的考查中,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问题分析、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更加强调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考查中,知识也更加开放、时效、生活;且语文考查内容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一、新高考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一)教学观念滞后新高考下,高中语文的考查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调查中发现,纵然新高考、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同时,在滞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常常是盲目性地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致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常常将学习结果作为唯一的参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难以满足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作者:刘超衡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8年第07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在课程总目标后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并概括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要素均与作文密切相关。

作文在整个语文学科体系中对人的思维、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承起到了独特而又综合的作用,理应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纵观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其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功能越来越明显。

一、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基础而又多元的性质,其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

就作文而言,学生应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并在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

高考作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可以说是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

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二、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4)2.1 核心素养的定义 (6)2.2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6)2.3 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7)三、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9)3.1 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0)3.2 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 (12)3.3 大单元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13)四、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14)4.1 设计原则 (15)4.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17)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 (18)5.1 实践活动一 (19)5.2 实践活动二 (20)5.3 实践活动三 (22)5.4 实践案例分析 (23)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24)6.1 教学评价 (25)6.2 教学反思与总结 (26)七、提高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策略与建议 (27)7.1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8)7.2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9)7.3 学校支持与政策保障 (31)八、结论与展望 (32)8.2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33)一、内容描述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教学围绕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主题,整合多个知识点,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的教学单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我们还关注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问题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单元教学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引导他们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拓宽视野,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例析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语文科目的显现。

语文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修养。

核心素养在语文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写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学修养。

语文作文是考生展示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考生需要通过作文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科学科目的显现。

科学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核心素养在科学科目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掌握、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科学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验能力,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科目的考试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展示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显现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等各个科目中,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和科学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考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新阶段。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策略分析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情境中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素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精读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一、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对于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式,为其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音频、展示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六、强化课堂互动与反馈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课堂互动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动交流,通过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策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互动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基础性高考要求的基础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高考探究之八

基础性高考要求的基础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高考探究之八

56走向•评价考试研究栏目编辑张万利 ***************“高考评价体系研究”专栏基础性:高考要求的基础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高考探究之八薛华(中山市实验中学,广东中山528如3)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査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主要 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是其中的第一项考查要求。

“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 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与基础性考査相匹配的考查方式,则主要通过典型情境来完成。

所谓“典型情境”,一方面指向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另一方面指向考查方式的典型性。

换言之,高考评价体系倡导在典型情境中落实基础性考查要求。

要而言之,基础性涵盖了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

将“基础性”列为考査要求的第一项内容,充 分表明其在髙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根基意义。

作为母语学科,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要 求学生具备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现是多维度的。

从语文学科价值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影响力;从语文学习发展来看,语文的基本知识、基 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高度。

因此,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髙考必然会一如既往地加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文章编号:丨〇〇2- 2155(2021)05 - 0056 - 03考査。

一、“基础性”试题统计与分析考查要求的“基础性”是由语文高考的核心功能决定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基础性”列 为“四翼”之首,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髙考命题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

高考阅卷人:喜欢什么样的作文

高考阅卷人:喜欢什么样的作文

语文老师提问高考阅卷人: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1月11日,一场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高考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座谈会气氛热烈。

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田福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柳春蕊等4位高考阅卷组专家集体亮相,首次揭秘高考“套版”作文详情,针对一线语文老师提出的作文教学现实问题,专家们耐心地给予准确解答。

高考阅卷组专家漆永祥教授说,研究发现,大约从2002年以后,即最近十年,高考作文中记叙文越来越少,而议论文却越来越多,“这不是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失去了写记叙文的基因,而是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

”记者发现,由于长期在一线教学,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现实而富有针对性。

有种作文叫“默写加填空”问:学生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写作手法,能否写出好作文?周京昱:高考作文的“套版”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事先写好文章,到考场上默写出来,这也称为“宿构”。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高考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让我评分,我一看,整篇文章大多是打印体,中间还有不少括号,里面是一些手写的内容,比如一些名人的名字和一些关键词等。

像这类文章,第一,内容永远是讲故事加贴标签,没有任何分析;第二,结构永远是并列式,罗列三个材料或案例;其实,这种作文非常危险,因为很可能跑题。

后来,我拒绝为这个学生打分,因为打分太低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打分太高又是欺骗学生。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当中,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模版之后,学生不能盲目加以模仿,而是首先应当动脑子来分析这个模版,这种考虑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这个题目和学生自身的关联;其次是这篇文章内在的逻辑性;最后是在这种逻辑的推动下,要表达怎样的道理。

如果学生考虑清楚了这几个问题,首先可以保证作文是切题的,其次文章是可以迁移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认真动脑子,即便是套版,也是可能写出好作文的。

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认真动脑,“从好作文中来,到好作文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尊严。

核心素养视野下新高考作文教学探索

核心素养视野下新高考作文教学探索

核心素养视野下新高考作文教学探索作者:王利娜来源:《饮食科学》 2021年第7期江苏省溧阳中学王利娜关注高考命题走向,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江苏高考改革的时期,如何把握作文命题的方向,引领学生尽快适应高考改革,并且引导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及时调整语文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写作水平是高中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整个高三学年的语文学习中,作文一直是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部分,因此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

如果细分,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运用、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审美鉴赏、文化觉悟等多个方面。

作为教师,就要创设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环境。

与此同时,写作也是一种直接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能有效考查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

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视野下,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开展教学。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化痕迹很重,很多学生的写作方式是根据论点找素材,而大多选择正面素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因此,教室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举反例。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学生习惯把他定义为英勇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却不会深入剖析项羽不敢承认自己战败,反而说是“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一面。

另外从他突围时被人指错路可以看出他失掉了民心的事实,从四面楚歌的典故中也能看出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不完全是一个硬汉。

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应当保持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想,要用大局观全面且客观地分析人物形象。

独立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这种自信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鼓励。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探索作者:王开宇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17期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成为选拔人才考试中日益重要的学科,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更加适应新高考改革下的教育目标,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这不仅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学资源与辅助资源的对应需求,也需要思考学科本位要求下的课内外拓展,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兴趣,激发潜能,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执行者,教与学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疑惑,产生探究的动力,锻炼解惑的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气氛、制造悬念,让课堂成为疑问的聚集点、思想的交汇点、灵感的激发点,呈现出学生们时而跃跃欲试,时而会心一笑的精彩画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一系列科学而适当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教学内容、板书,选择教学方式,把握教学策略等。

二、阅读,拓展思维,是奠定创造力的基石“思維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阅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精读、略读、跳读、默读、齐声读以及教师示范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从中发现疑点、难点、要点,并进行批注,提出见解,课后相互探讨。

教师在学生读、想、批的基础上,围绕自学内容,组织并鼓励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整理,以准确、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要点。

学生要学会高效利用时间,尽可能地拓展阅读的广度,增加课外阅读量,并形成阶段性阅读笔记,以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三、写作,磨砺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经过多年教学总结,笔者发现,引导学生持续进行观察小记、素材积累、专题练习,可使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一、语文的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因此,教师需要多加努力,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方面发展和提升。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正在受到重视,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素质良好的公民,让他们掌握不同层面的素养,有效发挥社会作用。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构和用法,通过阅读、写作和表达来传承文化,掌握知识,培养精神和思想,提升语文的素养。

它包括:1、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媒介,是文化传承的链条。

需要具备识字能力、语法知识和语言文字意义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2、文学知识:需要有文学保护古代文化的弘扬精神,有对现实故事的理解,有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敏感性缺乏等等文学知识。

3、素养:要求学生掌握文学素养,掌握文学的影响,能够通过文学引导,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获得思想把握能力,不仅追求思维的集结,而且要追求文学表达的成熟,让学生从中获得满足。

二、高中语文发展与提升高中语文发展与提升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文化思维能力,提高其文学思维技能,让学生掌握文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鼓励学生融会贯通高中语文发展与提升需要培养学生的高级文化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加强文学融会贯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系统性、综合性、文学性的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培养文本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二)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思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高级抽象思维、概括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意义。

掌握文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学生的文学思维训练要求学生进行文学思维训练,让学生从文学中获得精神满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探索精神和创作欲望。

引导学生从文学中获得发展思维,进而把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的全方位训练,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三、结语提升语文素养,需要从细节处入手,建立可持续性的课堂氛围,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素养,让学生在高级文化思维上有所发展。

主持人__请两位老_师给大家讲讲近几年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主持人__请两位老_师给大家讲讲近几年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主持人:请两位教师给大家讲讲近几年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赵大鹏:从全国高考命题X围看,近年来开场向多元化开展,在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导下,很多地区开场常识自主命题,比方我们自主命题已经开场进入了比拟成熟的阶段,那么考试大纲今年又把所有的原来加“*〞号,列入本年度不涉及命题X围一些内容都统统化到命题X围之内,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增大考生的负担?增大试题的总量呢?不是这样的,加“*〞号和不加“*〞号对高考性质来说都是抽样考试,原来没有加“*〞号列入当年命题X围也并不是所规定的点全都考,比方假设干点修词方法每年全考,假设干中病句每年也是抽样考察,所以请大家在这个上面不要有心理负担,我所听到有一些考生对于“*〞号去掉了,特别对于文化常识这局部感觉压力很大,其实高考不考文化常识,仅仅考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和文学体裁知识。

另外从试题一个板块来讲相比照拟成熟,每一个板块几道题考察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考多高难度都已经进展化,按我们已经搞的一模二模,进展梳理,只要时间进展合理,心理状态调整的好,方法得当科学,我想最后效果应当是比拟满意的。

主持人:很多考生都在询问有关高考语文里面经常出错的地方,还有怎么能拿到高分,两位教师能不能先就这两个集中的问题讲一下?周京昱:应该坦率的说,对于我们考生来讲,在中文测试当中,每一个板块都有容易出错的地方,就高考的这几个板块来讲,语文根底知识这一局部,成语的使用和病句的判断,这对于考生来讲是个难点,它一方面要求我们考生有一定的积累,比方说成语,到目前为止我相信在教师们的复习之下,带动之下,各位考生已经整理并且积累了相当一局部成语,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成语纳入具体的句子如何运用,历年的高考在成语考察方面,像褒词贬用,褒贬适当问题,X围大小问题,对象是不是恰当问题,再有这个成语是不是符合语境,对这些常见病症类型做一个把握,我想在最后一段时间,它有望使这个题从知识的积累,变成能力的攻关。

病句也一样,首先要求考生有一个比拟完整的知识储藏,也就是高考六种语病考什么,每种语病又分成哪些细类,比方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谓宾搭配不当等等,像一个句子有多种不同表述方式,多种不同表述方式使整个句子搞的令人费解,对于这些细类的掌握考生应该在最后做一个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京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高考及其教学作者: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8期。

摘要:面对“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

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2017 年是中国高考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考试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

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时代强音。

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

在“一体四层四翼”这个体系中,“一体”是领导者的终极理想,“四翼”是命题者的眼光智慧,而“四层”则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

就语文学科而言,“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素养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稳定、贯通与创造性发挥,价值则体现在素养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所承担的责任义务。

说得再简明一些,那就是“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素养”是当下考查的重点立意,也是当前一线教学的明确方向。

面对2017年甚至未来更长阶段的语文高考,我们应该有一些比较客观的认识:第一,语文考试为现代高校选拔服务,它必须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也必须具备世界眼光;第二,语文命题理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在“责无旁贷”的使命上呈现出应有的担当;第三,考试具有天然的时空限制,所有语文试题都必须系于一支笔一张纸和150分钟,它们只能对某些内容、从某个侧面、在某种程度上作出恰当呈现、有效审视与合理区分;第四,现代语文考试,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它必要由做题导向做事与做人,从而实现高考的综合育人功能。

1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项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下文将其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与考查的基础内容,思维是基于语言的脑力活动,语感力与思维力是发现且品味语文美的前提性素养,也是领略、接纳、认同文化的保障性素养。

这四项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是比较清楚的。

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高考语文,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2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项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语文学科独具,有的属各学科共有,比如思维、文化等,语文须根据自身特征、规律将这些素养学科化。

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唯语文独有,也是四项素养中最为根本的。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其命脉。

全国高考命题,在语言考查上相对独立,比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语病,写作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这些考查很有必要,也引发了师生的高度重视,从学生的作业刷题量上就可看出。

需要关注的是,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在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中所扮演的角色,理应引发的重视程度和达到的训练力度,一线教学在认识上还似有不够。

如果说数学是用公式来计算数字,语文则是用逻辑来“计算”语言,它们都要求出“得数”,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阅读中的语言“计算”,地不分东西南北,时不分过去未来。

因篇幅所限,仅以古诗阅读鉴赏为例。

解决阅读鉴赏问题,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读懂一首诗,而不是一味在作答套路上用什么“答题模板”来简单应对。

要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必须要走“由言揣意”这唯一的出路。

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体现在阅读思维中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上,这种揣摩与品味,至少表现在语言的方位、语言的地位、语言的性能和语言的呈现四个维度上。

2.1 语言的方位语言的方位,指到哪里去寻找打开一个阅读文本的语言钥匙。

一般而言,诗题、正文、注释、题干(有的诗还提供了“小序”)都可以提供语言方位的信息。

语文素养较高的阅读者会从这些方位检索到有用信息,并将其整合,从而获得可靠的结论。

这是语言运用在阅读思维中体现的第一个维度。

2.2 语言的地位语言的地位,指一个阅读文本中不同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处的各自地位。

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功能,一般而言,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是升华。

如果一个文本中出现议论抒情语,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在其中。

一个文本,更确切地说一个语言组合中,应该有地位上的不同,抓住重点语言信息,将使问题解决变得顺畅。

2.3 语言的性能本文所说“语言的性能”,不是语言学范畴的“性能”,是指语言在传达作品内容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有其表层信息,即写作对象或曰取材上的“人事景物”;也有其深层信息,即写作意图或主旨上的“情理志神”。

文本阅读需要读者穿越表层,抵达深层,最终将作者的内心“挖出来”。

读出表层语背后的深层意味,才能进入一个文本的内核。

而试题的答案也便生长于对“语言表里性能”的把握之中。

2.4 语言的呈现语言的呈现,指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直接与间接。

前者的呈现是显性的,后者的呈现是隐性的。

前者需要捕捉,后者需要挖掘。

如果说信息是动脉,那么隐性信息就是那些“毛细血管”,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文本提供动力。

如果阅读者只能识得前者,而不擅挖掘后者,解读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文本时,很可能会遇到障碍。

如果一个阅读文本,没有显性信息可以循,对阅读者来说,只有寻觅与挖掘。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对语言的足够敏感。

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都有赖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而对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是使全篇皆活的重要保证。

从“语言的呈现”这个维度上来训练阅读者,将使“由言揣意”变得更加专业和有效。

在阅读思维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远不止方位、地位、性能、呈现这些维度。

但是,这些应有的语言运用训练,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它比字音、字形、词语、语病等语言运用问题要广阔得多,也更能区分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不限于古诗、古文、散文、小说、传记等阅读试题,倍受关注的写作试题,从读题开始,就是对考生语言敏感度的检验。

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道作文题内容集中、鲜明,不容易跑题,且正中学习生活,有话说。

但是,表面好写的试题,有时难以写好,因为大家要比,写作者须有绝招至少是亮点。

语文素养提升的几条路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它们可能是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

试题要求考生“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就需要考生眼光尽可能细腻、独到。

比较,需要基础。

这里的“基础”,首先涉及对命题语言的细致体察。

题目所示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说语文学习的意义,第二句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尽管寥寥几十个字,但此间埋着许多构思的生长点。

只有找到这些源自材料、决定或关系到“比较”的思考点,才能比出有价值的东西,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也便有了第四条途径:考场智能展示。

由此可见,向试题语言寻求构思路径,是高考作文教学的首要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试题首先是一个阅读问题、是一个语言运用的问题。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母语的敏锐感知和有效运用,是最本质的素养。

语文高考,无论是知识、阅读还是写作,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落实,不可有一丝的怠慢与松懈。

3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学科固然有它的个性与特点,但有一点是与数理化等学科相当的——它也是一个致力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

以语言为工具,以逻辑为保障,遵循规律,科学动脑,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给学生的。

唯其如此,学生在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上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语文命题对阅读的考查很是重视,考查方式也名目繁多:多文本阅读,长文本阅读,经典名著阅读;浏览性阅读,检索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检测阅读能力、推动一线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些考查也给中学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尤其是阅读思维上的挑战。

一般来说,阅读有三种形态:认读、解读、赏读。

认读,以识文认字为目的;解读,以理解分析为目的;赏读,以审美鉴赏为目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认读非主要问题,学生读不懂一首诗一篇文章,原因并不是其中有个别字不认识;赏读非根本问题,鉴赏“好不好”或“如何好”,要围绕诗意文意来审视作品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审美鉴赏的高级层次要建筑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层上。

于是,解读——弄懂一个文本到底“是什么”——便成了考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

这里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简言之,作者、命题者、阅读者三股劲拧成一股绳,阅读活动才是“靠谱”的;反过来,命题者不理解作者,阅读者不理解前二者,则“教无宁日”。

那么,维系作者、命题者、阅读者之间关系的,能够反映作者创作规律的,能够呈现命题基本视角的,有助于使阅读者构建合理的解读思维方式的那个符合逻辑的框架或思路,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

笔者尝试将这个框架或思路梳理出来,见图1。

笔者认为,凡论阅读,应先将后天我们总结出的各文体知识安放一旁。

尽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名目,但它们都是创作者表情达意、寄托人生感悟的文字艺术,它们的创作心理机制本无二致,只是用不同的体式呈现而已。

若能将不同文体打通,探求其内在创作用心与生成逻辑,有助于阅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实提高阅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