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1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教学课件

二、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
这篇课文讲了几件事?按照事件可以怎样给课文划分 结构?请默读课文后,想一想,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可以抓住一些表示时间变 化、地点转化的词语或起到过 渡作用的句子划分层次结构。
第三件事: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 振”的含义,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 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 来对此疑惑不解。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真切体 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排序
③
第二件事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到了东北奉天
①耳闻Βιβλιοθήκη 华不振第三件事(到奉天后)一个星期天到了被外
②
目睹中华不振
国人占据的地方
• 按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到了东北奉天,从伯父口 中听闻“中华不振”,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但 是他在一个星期天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 睹了同胞受到欺凌,真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于是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胸怀:①心里怀着。②心胸;心怀。③胸部;胸膛。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指望:①一心期待;盼望。②所指望的;盼头。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易混词辨析
部编版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秀课件1

我会写
ɡù
顾
照顾 顾念
xùn
训
训练 军训
我会写
chì
斥
斥责 排斥
我会读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屈辱 果真 非凡 响亮 哭诉 指望 撑腰 围观 劝慰 不幸 体会 分量 左顾右盼 若有所思
多音字
难
ná(n 艰)难 nà(n 遇)难
理解词语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表示出乎意料。 2.远大的志向。
( 竟然 ) ( 抱负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胸怀 )
4.超过一般,不寻常。
( 非凡 )
5.向左右两边看。
( 左顾右盼 )
6.劝说安慰。
( 劝慰 )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件(1--9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文统编版 四年级上
22.为中国之崛起 而读书
相关资料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 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 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 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 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第二件(10--14自然段):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 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15--17自然段):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平 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外 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情后,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 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名师教学课件

堂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熟 练掌握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堂小结
今天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各抒己 见吧!
习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疑惑不解
学习词语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我能写好以下汉字
我能写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汉字
理解词语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 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 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
梳理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 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 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 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概括小标题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志
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 志向。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 ,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自学生字
jué
崛起
fàn
模范
wèi
魏校长
xī
清晰
xiào
当效此生
huái
淮安
chì
训斥
huò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

gù
顾
结构:左右 音序:G 部首:页
组词:环顾 奋不顾身
笔画:十
xùn
训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讠 组词:教训 训练有素 笔画:五
chì
斥
结构:独体 音序:C 部首: 组词:怒斥 排挤异己 笔画:五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正确 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 课文内容。
校——效
委+鬼=魏 不要只读一
再见
被外国人占 中国妇女(受欺侮) 据的地方 中国巡警(不惩戒、批评)体会)
回顾第四单元学习的把握一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思考这三件事的主要内容,与同桌说一说。 点拨:
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学生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 但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归纳主要内容时,抓 住主要人物的回答即可,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三件事是因果关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目睹
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中深刻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你赞同作者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的 写法吗?为什么?
赞同。作者有意先写故事的结果,再 写故事的原因,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 样写,更强烈地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 和远大的志向。
半,不要读成“gěi”。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
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
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门框上 的横木。
是平舌音,
不要读成 “shù”。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日+析=晰 “晰”和“析” 是形近字,都读“xī”。
再读课文,归纳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ppt

书写指导: 上部“或”不要忘记末笔
点,上部写扁。
生字书写
fán
凡
组词:平凡 凡人
造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 平凡的业绩。
书写指导: 前两笔要舒展,点要写在
中间。
生字书写
gù
顾
组词:照顾 顾全大局
造句:登山的时候,前后同学要互 相照顾一下。
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生字书写
xùn
训
组词:训斥 教训
造句:由于爸爸不分青红皂白的训 斥,他委屈地哭了。
书写指导: “川”撇的起笔在竖中线
上,中竖短。
生字书写
chì
斥
组词:训斥 斥责
造句:小冬逃学了,被老师严厉地 训斥了一顿。
书写指导: 横要长,竖上一点偏上。
生字书写
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课堂练习
二、选字组词。 训川 租祖 斥斤 凡风
四( 川 ) ( 训 )练 ( 祖 )国 ( 租)界
千( 斤 ) ( 斥)责 平( 凡) 狂( 风 )
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 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 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课堂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1、伯父严sù( 肃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
xiōng huái( 胸 )( 怀)宽广,知荣辱,gù( 顾)大局, 力争报xiào( 效)国家,zhèn( 振 )兴祖国。”爸爸听了, zàn( 赞 )同地点了点头。
2、对这个问题我一直yí huò( 疑 )( 惑)不解,直到 看到名师点拨,这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ī( 晰)起来。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15-17
结
原
原
果
因
因
归纳梳理
可之以所根以据…形…声是字因的为构…字…规律识字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 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 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 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 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左右要匀称,“ ”的“厂”要 窄长。
造句:他不知所措,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 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 个部分。
可借以助根过据形渡声段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可关以注利时用间形、近地字 点来 的记 变住 化字音,区分字义
新学年开始了→12岁那年→一个星期天
归纳梳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
新学年开始了
12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归纳梳理
新学年开始了 12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修身课上
奉天
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
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 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可以①根抓据住形主声要字人的物构和字事规件律;识字 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
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1-14
1-10
15-17
1.抄写本课词语和生字, 并尝试默写或听写。 2.完成分层作业。
导语
DIRECTORY
一 自我课堂表现怎么样? 二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学会了吗? 三 说一说本节有什么收获。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课件

当堂检测
二、选字组词。 训川 租祖 斥斤 凡风
四( 川 ) ( 训 )练 ( 祖 )国 ( 租)界
千( 斤) ( 斥)责 平( 凡 ) 狂( 风 )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抄写下来。
2、继续预习课文,选择印象最深的部 分和同学们交流。
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 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 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交流分段
第一部分(第 1-10 自然段)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 11-14 自然段)耳闻“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 15-17 自然段)目睹“中华不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字书写
肃晰振胸怀赞效 疑惑凡顾训斥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朗读课文
要求: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
是否正确。 2、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带着问题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
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讨论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 却无处说 理的事情,体会到 “中华不振” ,从而立志要为 振兴中华 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
崛
范
魏晰
xiào huái huò chì
效
淮
惑斥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识字解词
认读生字
【精品】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名师教学课件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 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生平经历
1924年,任东黄埔军 校政治部主任。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
2 亲眼所见,心生愤慨
初到东北,心生疑惑 1
思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你是否想清楚,自己今天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堂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熟练 掌握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堂小结
今天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各抒己 见吧!
习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四 梳理文章
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哪些自然段属于周恩来“初到东北,心生疑惑”的范畴? 他心中的疑惑是什么? ②为了解惑,周恩来做了什么?他亲眼目睹了什么事情?他当时作 何感想? ③周恩来解惑后,在课堂上树立了什么志向?
四 梳理文章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三件事排序。
课堂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34年10月参 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 任政府总理, 兼外交部长。
1917年青年时期;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务三
阅读课文 梳理文章结构
三 生字词
三 生字词
难
nán (困难)nàn (遇难)
轧
yà(倾轧) zhá(轧钢)
模
mó(模范) mú(模子)
兴
xìng(高兴) xīng(兴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一课时
01 走进主人公 02 认识生字词 03 梳理文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课件(共15张PPT)

说一说
你为什么读书?
理解课题
之:的。 崛起:兴起。
为了中华民族的兴 起而努力读书。
你知道吗?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自学要求
(1)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标 出相关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描写四部分内容的相关段落及重 点词语,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说一说 阅读提示
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
1.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 3.周恩来和同学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
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反而批评她,周恩来理解了“中华不振”。
说一说
阅读提示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 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诞生字新词,遇到读不准 的字音和读不好的句子,查工具书或请教小组同学。
2.小组内互读生字、给生字组词,交流生字的特 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读一读
崛起 疑惑 赞颂
模范 姓魏 清楚 惩戒 批评 严肃 当效。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 左顾右盼:顾、盼,看。左看看,右看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等奖课件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意思。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 东去日本求学,
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 业,挽救中国。 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 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小练笔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 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 理由。
➢ 我们也要效仿周恩来:
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课文主题
本文写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却无 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 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 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读出周恩来坚定的语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
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连续 出现了三次,它告诉了我们 周恩来立志的关键原因。快 速浏览课文11-17自然段,
把它找出来。 中华不振
体会“中华不振”
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思考:你从课 文的哪些描写感受到中华不振呢?勾画出 相关语句。
侮而没处说理,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
振”的含义。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一个 第三件事 星期天
中国妇女(受欺负)
被外国人占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据的地方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 (看见、体会)
➢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课文里写了3件事, 要说清楚多件事文章的 主要内容,就要理清几 件事情的关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课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文章中多次 独立出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情感激昂充沛,表现了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照应了文 章的标题,突出了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细读课文
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 几件事情?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 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 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 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外国 租借地。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租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百姓的生活——落后、 贫穷。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 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 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 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 怎样的孩子?
课文先写(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最后写( 中国人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他疑惑不解。
知识补充
周恩来(1898—1976),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共21张PPT)

段落大意
课文所描写的中国现实是怎样的? 少年周恩来又有什么样的志向?
中华不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教·四年级(上册)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字体下载:www. 1ppt.co m/ziti/
当伯父告诉周恩来租界地不要随便去 玩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疑问 生气 疑惑
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让中国的人去, 所以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句段精析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不但不……反而……”重读,突出了中国巡警的可恶之至!
句段精析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一事件引发了他 更深入的思考,帮他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名言
(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3)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时间 地点 新学年 修身课 开始了 上
主要人物做了什么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
十二岁 奉天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 那年
被外国 一个星
人占据 期天
的地方
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
课文 先写了______ 然后写______ 最后写______
课文先写了新学年的一节修身课上,周恩来 立志振兴中华,
然后写了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在奉天耳闻 “中华不振”,
······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诞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故乡江 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 时候,伯父告知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 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 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 什么呢?”
wèi
chéng chǔ
为之一振 惩戒
1.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2.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戒肇 事的外国人,反而批评她。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借助表格 ,试着把第一件事说清楚。
时间
地点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主要人物做了什么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
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借助表 格,试着将第二、三件事说清楚。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 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 胸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志者当效此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 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 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 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楚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秀课件1

新课导入“善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力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的,他的下生始终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少年求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让我们走进课文,回顾这令人沸腾的一幕,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22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相关资料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我会认Jue 崛fan范wei xi魏晰IIjid。
总东薮huai淮hud chi我会写I I I 肃静前严肃照嚣*・■*“stlxl felt 114*<!■我会写zhen掘篇xiong胸怀胸襟我会写Rudi困黑zan赞美称赞赞我会写效果功效xido yl疑问质疑“4峥效我会写hudfan惑乱疑惑瓦薪我会写9^xtln照顾顾念BE SS我会写chi斥责斥排斥我会读竟然抱负t屈辱果真指望撑腰分胸怀追问赞叹非凡响亮哭诉围观劝慰不幸左顾右盼若有所思多音字厂难「na<艰季nar(遇全理解词语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2,远大的志向。
(抱负)*胸襟。
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胸怀)4.超过一般,不寻常。
(非凡)5,向左右两边看。
(左顾右盼)6.劝说安慰。
(劝慰)初读感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ik第一件(1~9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10-14自然段):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第三件(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5不公平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仍中华不振力的含义。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

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课后作业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为中华之腾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
中· 华· 之· 崛·起·而读书!”
小结回顾
这一部分讲在( 修身课上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并号召 大家向周恩来学习。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呢?
课文精读
1.指名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 2.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了解周恩来为什么 事而疑惑不解?
课文精读
1.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 2.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恩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 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课文精读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同学们的回答是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
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精读
思考: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huái zū
淮安 租界
huò
chì xiōng zàn
疑惑 训斥 胸怀 赞叹
字词乐园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屈辱 果真 非凡 响亮 哭诉 指望 撑腰 围观 劝慰 不幸 体会 分量 左顾右盼 若有所思
字词乐园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模范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理解“中华不振”“租界”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 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是你,你 又会怎样回答呢?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回答?
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 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 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愿 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宏 志,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没有地方说理。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两个问句表达了他内心的不解和急于想知 道答案的心理。
本文线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
什么。
无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
他难以忘怀。
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三件事 疑惑不解的周恩来去租界之后,在那他经历
小练笔
请你仿照课文原文写两个反问句。 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 的理解?
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外国列强 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自此以后,周恩来有了怎样的想法?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谁知”“反而”写出了 周恩来的意外之感,也让我们 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深 刻含义。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 人的欺凌,敢怒不敢言,只有 “紧握”拳头,有理无处说。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反问句强调了人们 深受压迫的无奈与愤怒。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志存高远 读书报国
少年的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便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让他体会如此之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 看一看吧!
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讲了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顺序是 怎样的?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是 什么意思? 3.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
说明周恩来深深地担忧着国家 的未来,一直在思索怎么把祖国和 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第一件事 回到学校的周恩来在回答魏校长提出的
一个问题时,让校长大为赞叹,其他同学是 怎样回答的?周恩来又是怎样回答的?请同 学们读课文1-10回答。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魏校长: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其他同学:
对比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两个“!”表达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肯定、 赞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学到这,请你再回顾最后一段的内容,你 知道年少的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这句话了吗?
第一件事:(1-10)在课上,年少的周恩来在 同学面前立下宏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1-14)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探 亲,伯父叹着气说7)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 上看到一位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伸冤, 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国人在外国地盘里受洋 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希望用自己的进步帮助国 家强大,因此说出这句话。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读完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了 振兴中华而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进步,帮助 国家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万望诸生以此为勉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1.看到国人被欺负为什么没人上前帮助? 请用原文回答。
2.文中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品质?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共34张PPT)-部编版
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是怎样的表现? 魏校长的表现表达了什么?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顺序: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崛起:指祖国的兴 盛和民族的振兴。
第一件事 下面让我们按照顺序去了解发生在少年周恩 来身上的事情吧!
第二件事 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少年周恩来刚到
奉天,伯父的一番话,让他产生了疑惑,伯父 究竟说了什么?
伯父: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
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
了什么?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 外国人。
“大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说明两处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土地上,外
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 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对比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 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 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 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