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摘要: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虽然是“地质”与“环境”两个词语的简单对调,然而其含义和性质完全不同,是两个很容易混用的概念,作者系统地从产生、概念、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辨析二者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

引言(词语的出现)

通常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的分界。工业革命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式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危害。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工业革命破坏了,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地质”一词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出现了。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最初的环境地质研究范畴。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比西方晚些,但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8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近2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发展历程

由于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就离不开地质环境这个基础,人们在较早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环境地质学概念,但是在与自然条件的抗争中确作了许多环境地质工作,有写工作卓有成效被写进人类的文明史,但环境地质的真正兴起与发展确是近五六十的事情。

2 概念区别

2.1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地质学中分支学科内容,它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主要研究地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是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因素、条件、结果)及人类活动引起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属新近创立的边缘学科。

1964年美国Hackett J E较早提出“环境地质”术语,认为“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1983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3]。

我国地质学家张宗祜认为“恰当的理解环境地质应当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3]。

2.2地质环境

多数学者认为,地质环境在一般是指自然环境的一种,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是岩石圈上部具有特殊性质的部分,其上限是岩石圈表层,下限是地壳深部,是生命和人类活动的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

3 两者联系与区别

其实,自地质学这门学科建立起,就也有环境地质工作,但它们是在人们的科技和认识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集中、系统化的,二者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应当指出,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更不能混淆不分。与地质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在其含义上是有空间概念的,只是说明空间上的地质情况,而环境地质只是科学范畴没有空间概念。从语言角度来说,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者主语也不同。

4讨论

从更高的层上,环境地质学涉及到生态、环境、生命和人群健康、资源开发(特别是环境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防治等诸多问题,它的涵盖面很广。当前要十分注意全面理解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内涵,树立新的觀念,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发展环境地质学科[26]。

参考文献

[1]陈静生.环境地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2]潘懋,李铁锋,孙竹友.环境地质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张宗祜.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A].见:环境地质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4]刘传正.环境工程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5]张宗祜.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J].第四纪研究.2005(25):1-4.

[6]张宗祜,袁道先.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5:60-69.

[7]毛同夏.1991.环境地质学中几个重要向题探讨[J].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8]陈梦熊.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领域[A].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3:3-12.

[9[陶于祥,毛建仁,孙玉华等.生态环境地质学初探[J].江苏地质,1998,22(3):186-191.

[10]林景星,王绍芳,翟红等.生态环境地质学概述[J].环境保护.1999.(9):37-39.

[11]陈梦熊.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

[12]哈承祐.中国环境地质学的进展与展望[A].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周年论文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13]张卫东.浅议地质环境及其管理[J].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2002(3):27-31.

[14]林景星.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J].地质通报,2003,22(7):459-469.

[15]唐辉明.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06)728-732.

[16]黄静,吴祥云,闫晗.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158-161.

[17]李贵仁,曾玉清.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雏论[J].2005(16):45-48.

[18]哈承祐.环境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质通报.2006(25):1247-1256.

[19]张淦钰.我国环境地质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0(2):20-23.

[20]张森琦,王永贵,朱桦等.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青海环境,2007,2:65-70.

[21]林清,石建凡,王京.生态环境地质学简述[J].资源与环境.2015,26:180

[22]郑河.浅析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J].西部资源.2013.

[24]宋淮玉,陈玮胤.浅析环境地质学的新动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2):6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