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合集下载

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

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

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龙源期刊网 /doc/209638798.html,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作者:汪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小说在我国古代的地位一直很低,直到近代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小说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近代小说地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梁启超虽然因启蒙的目的而关注到小说文体,但他所发起的变革,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启蒙;小说地位作者简介:汪玲(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在古代小说一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直到近代梁启超登高一呼,称“小说为文学最上乘”,发起了“小说界革命”,小说的地位才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小说界革命”发生的背景小说地位的提升引起了知识分子对小说理论的关注,同时小说地位的改变以及小说理论在近代的兴起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进程始终是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想要求生存,就必须发动广大民众的作用,因此,启蒙民众就显得尤为迫切,而文学能起到广泛的启蒙效果,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学——诗文又尚属精英文学,诗文所传达的高雅的审美趣味又不适宜用来启蒙尚未觉醒的底层民众,而小说作为一种“街谈巷语”式的通俗文体,被认为是老人、妇女、农氓等各阶层都便于接受与阅读的文体。

当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逐渐意识到发动广大民众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将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思想和启蒙民众的工具,并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将小说的娱乐消遣性和读者群的广泛性与政治的启蒙结合起来,极力地提升小说的地位并企图让小说发挥它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以启蒙为目的的政治原因的推动下,小说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小说在近代从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一个重要的刺激性因素在于域外小说的输入。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 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 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 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 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二.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文界革命
❖ 梁启超为文界革命的目标: ❖ 其一,文界革命的范围是以报章文体为主的著译之业,著
3、诗学理论
• 第一,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 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和
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中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情感要真实,创作部模仿。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 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人境庐诗草•自序》
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见之理,所 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 诗。务使诗中有人,诗 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移之于他人。——《与饮冰主 人手札》
年,赴美就任美国旧金山领事。1885年回国,撰 写《日本国志》。1889年夏,随薛福成出国,任 驻英二等参赞,游览了西欧各国。1891年,任新 加坡总领事。1894年,因中日战争爆发,以筹防 需人,两江总督张之洞电请黄回国。
回国后,他参加了康梁领导的变法运动。 1897年夏,署湖南按察使,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 向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 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戏曲创作

❖ 首先,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开启了
❖ 传奇三种: ❖ 《劫灰梦》 ❖ 《新罗马》 ❖ 《侠情记》 ❖ 粤剧一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晚清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散文的解放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

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革命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

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

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

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图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

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

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

浅议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发轫作用

浅议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发轫作用
梭 、孟德பைடு நூலகம்斯鸠 等人 都 出现在他 的诗 中并 得 到热情 讴 歌. 大大 开拓 了近代诗 歌表现 的领域 。如 : 诗界 千 载靡靡 风 , 兵魂销 尽 国魂 空。
集 中什 九从 军 乐。 亘古 男儿一放 翁 。
变法 运 动 , 有效 地 宣传 他们 的政 治 主张 , 更 曾发 动并

说应 有 商榷 之处 。早 在 中 国近代 历史 发展 过程 中的
戊戌 变 法 时期 ,在 梁启 超 的领导 下也 曾经 发 生过 一
切 , 尚未有 其 人也 ” ( 明确 提出诗歌要 为改 今 。 髑)
次 这样 的运 动 。正 如郭 沫若 所说 :文 学革 命是 资 产 “ 阶级 革命 的一种 表征 ,所 以这 个 革命 的滥 觞应 该要
径, 以文化 改革 为其 它一 切改 革 的基础 。 了增强 国 为
具。 正是 在这种 历史 条件 下 , 小说 及其 理论 应运 而 新
生 。 小说 的突出特 点是 与政 治结 下 了不解 之缘 , 新 无 论政 治小 说 、 学小 说 、 会 小说 、 科 社 历史 小说 , 无不 与 救亡 图存 、 良群治 息息 相关 , 改 从而 刷新 了 中国小说 的格局 , 揭开 了小说 史上 新 的一页 。梁 启超 在《 中 新 国未来 记 》 中以未来 6 O年 后 的 中国维新 成功 揭开 序 幕, 昭示 了维新 派 的政 治理 想 。 说 的主干部 分则 是 小 记述 改 良派黄 克强 与革命 派 李去 病关 于革命 与改 良 的一场 大辩 论 ,内容几乎 囊括 了本 世 纪初爱 国志 士 关 于“ 国 向何 处 去 ” 争 的基 本 要 旨 。 某 种程 度 中 论 在 上也 是梁 启超 本人 流亡 日本 初期徘 徊 于改 良和革命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在文学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对文学革命的发轫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为这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重视梁启超极为重视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他指出:“文学革命的实现是随着近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改良时代精神的必然表现”。

这就说明了梁启超认为文学革命和近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还在《戊戌维新大记述》一书中提到文学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中枢”。

他认为文学革命可以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

二、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 倡导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梁启超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他认为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改革是必要的,并提出了“文学变革”的观点。

他发表过《新文学十一条》、《新文艺宣言》等文章,呼吁进行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 批判旧文化的不足梁启超认为旧文化的不足不在于它们过时了,而是在于它们与现代文明相背离。

他认为新文学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改变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弊端。

同时,也要通过新文学去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把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

3. 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一直倡导“文以载道”的观点,即文学应该具有教育、启迪社会的功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要具备宣传、启发人民思想的职责。

因此,他不断强调文学家应该成为“以道为主”的文学家。

4. 推崇人民文学梁启超认为人民文学是文学革命的灵魂。

他认为文学要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要接近人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因此,他提倡文学家要撰写贴近人民的主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倾听民间声音,吸收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

三、结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 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 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 “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 史”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 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 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 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 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 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 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 责,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 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 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本报取名《大学》 “新民”之义,以 为欲维新吾国,当 先维新吾民。
——《新民丛 报·本报告白》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先生四十年中,脑中故绝未忘一 “国”字,且平昔眼中无书,手 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故生平之著 述总额人皆谓有“二千余万字之 多”,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 位。 —— 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 逸事注》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著作为《饮冰室合集》,约 1400万字。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 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 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 物当推梁启超。梁启 超是二十世纪初思想 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 学界革命的陶铸者。

27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六章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27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六章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曾朴改变了金松岑注重表现傅彩云的原有设想,转换为以金 雯青和傅彩云分合故事为主线、表现清王朝同治到光绪年间 政治、文化、思想风气的变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孽 海花》是对历史的一次艺术再现,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 同时,《孽海花》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 其次,《孽海花》“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
▪ 《断鸿零雁记》在叙事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它采用 了严格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以“我”(小说中称“余”) 为视角,讲述“我”即三郎的故事,一切皆“我”所经、所 见、所想,显得格外真实。
▪ 同时,小说表现出浓重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色彩,弥漫着 感伤忧郁之情,这一抒情基调,在小说第一章三郎感慨“难 言之恫”时已经定下。第一人称叙述与主观抒情相得益彰, 突出了小说的抒情特色
▪ 同时,小说创作的商品化日趋成熟,“著书都为稻粮谋”成 为普遍现实。
▪ 疏离“改良群治”,转向自娱娱人,“英雄”退隐,“男女” 登台,这是作家对时代阅读风气变换所做出的应和。
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作
▪ 辛亥前后的小说写作,言情蔚为大宗,形成了被后来的新文 学家们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群体。
▪ 林纾是晚清重要的古文家,他的小说翻译全以文言出之,但 又不囿于其所师从的桐城古文的范围,在简洁传神的同时, 古文变得更富表现力,无论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能曲尽 其妙。
▪ “林译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不但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生活 视野和艺术世界,向他们传递新思想、新文化,而且让中国 作家了解了西方文学的表现题材和创作方法,从而成为中国 小说写作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林译小说”
▪ 翻译小说的巨量涌现,要追溯到光绪二十五年《巴黎茶花女 遗事》的出版。林纾的这个偶然尝试不但开启了“林译小说” 之旅,而且以“茶花女”故事打动了中国读者,改变了中国 读者对西方文学的不以为然之心,是后来中国翻译文学繁荣 的序幕。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维新改良文学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

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作时务文;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

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

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

梁启超“文界革命”探析作者:魏义霞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梁启超是“文界革命”的首倡者,也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首倡者。

与“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均兼顾内容与形式一样,“文界革命”既包括思想之内容,又包括表达之形式。

梁启超之所以率先提出并大声疾呼“文界革命”,提倡以简洁明快、富有情感的“启超体”输入、表达新思想,是为了抵制桐城派古文。

因此,“文界革命”拥有多重内涵和诉求,不仅以输入新思想为宗旨,紧扣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两大时代主题,而且与他趣味主义的审美诉求密不可分。

关键词:梁启超;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作者简介:魏义霞,女,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BB1213030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09-10尽管梁启超被公认为是维新派的思想家,他在思想界对革命的宣传和引领却有目共睹——不仅是“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道德革命”的发起者,而且倡导“宗教革命”、“史界革命”,建构了新史学。

具有革命情结的梁启超曾言:“我生爱朋友,又爱文学。

”[1](P5295)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关注和思考文学界的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便是这一思考的产物。

“文学革命”的口号是由五四时期的胡适首创的,梁启超使用的概念则是“文界革命”或“文学之革命”。

“文界革命”拥有多重内涵和诉求,不仅以输入新思想为宗旨,紧扣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两大时代主题,而且与他趣味主义的审美诉求密不可分。

梁启超最早提出“文界革命”,是在1899年12月赴夏威夷的海途中。

他的游记真实记录了提出“文界革命”时的思想状态和构想:德富氏(日本学者德富稣峰,即下面的“苏峰”,著《将来之日本》——引者注)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

《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

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 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

“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

“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

“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

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1.鲜明的政治倾向。

例如《变法通议》。

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少年中国说》。

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

例如《过渡时代论》。

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被后人誉为“文界革命”的先驱。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批判旧文化观念,提倡新文化思潮。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要摒弃封建思想,倡导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观念。

他提倡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独立性,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制度。

他还强调女性的权益,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

二、主张国家独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梁启超在《我的改良主义》一书中提出了“自强自立,求富求强,民主自由”的主张。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必须摒弃依附他国的传统观念,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他主张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民主选举和宪政治理。

他提出“民主政治是一切政治改革的基础”,并呼吁人们积极参与政治,争取自己的权益。

三、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人才。

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严重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

他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还主张推行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四、倡导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梁启超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不公。

他主张消除社会阶级差别,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提出要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得到土地的保障和权益。

他还主张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他呼吁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五、提倡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梁启超强调中国民族的自强意识和自信心,主张振兴中华民族。

他提出要摒弃儒家的“忍辱负重”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要有自尊心和自豪感。

他主张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论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作者:李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无论是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还是影响巨大的五四文学革命,两者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存在着一定地位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

关键词:梁启超;五四文学;区别;联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一、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概述1.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梁启超认为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了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将小说创作与启蒙主义思潮和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相结合,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大大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成为现代小说理论的萌芽。

2.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

他们不同程度的要求取法西方,主张旧诗要表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要求诗歌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后来,梁启超又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镜”的新观点,虽然纠正了前期形式主义的偏颇,但缺乏新的形式,也有其片面性。

3.五四文学革命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四文学革命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

它宣告了封建文学的终结,掀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的反封建的新文学的第一页。

二、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区别1.性质不同: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究其本质都属于改良主义文学改革运动;而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的不同: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的目的是为改良政治服务,企望推动20 世纪中国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的转型,在民族精神的改造与重建工程中,促进中国政治的渐进和社会的文明之化;而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一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梁启超文学“革命”的政治背景

梁启超文学“革命”的政治背景
19 88年 9月 1 5日, 绪 帝 让 杨 锐 带 出 “ 光 密 诏 ” 表示 帝后 矛盾 加 深 , , 变法 艰 难 , 求林 旭 、 希 刘
[ 收稿 日期 ]0 9—0 4 20 9—1
[ 作者简 介] 刘亮红( 97 ) 女 , 南桃 江人 , 南省社会主 义学 院讲 师、 17 一 , 湖 湖 学报编辑 , 南大学岳麓 书院 20 湖 06
20 0 9年 1 2月( 6 ) 第 期
湖j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匕
・ 7・ 7

中 文 华 化
梁 启超文学 “ 革命 " 的政治 背景
刘亮红
(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 湖南 长沙 4 00 ) 10 1
[ 摘 要】 梁启超在 日本客居十四年 , 学“ 文 革命” 的旗 帜就 正是在 这异域 的流亡生 涯 中轰轰烈 烈地挂 出的, 政坛 不 幸文坛幸 , 梁启超将文 学革命作为“ 激励人心” 的一种 重要手段 , 中国文学 自此 开始 了新 的一 页。然而梁启超 本不 为革 新文 学而来 , 异域 的尴尬处境、 治追 求与现 实的矛盾构成了梁启超文 学革命 的尴尬 背景 。 政 [ 关键词】 梁启超 文 学“ 革命 ” 政 治背景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 8 3 2 0 )6— 0 7— 4 17 —20 ( 09 0 0 7 0 [ 中图分类号] 29 1 B 5 .
级博士研 究生。

7 8・
刘亮红 : 粱启超文 学“ 革命” 的政治背景
20 0 9年 1 能哉 。 …㈣ 日本 一 些 报 纸也 批 评 “ ” 中
这 么多 的人 民 , 只要三年 就能达 到西方 、 变法 日本
国变法过 于急激 , 误 大事 ” … " 实证 明 , 致 。 事 急 功 近利确 实 是致 戊 戌 变 法 于 失 败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一、反对传统文化束缚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他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批判,主张以科学和现代知识为基础,摒弃封建迷信和愚昧观念。

他强调要追求真理和实用主义,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他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人民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梁启超提倡的这种反对传统文化束缚的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倡导西方文化的引进梁启超主张引进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他积极倡导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他认为,只有借鉴西方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梁启超的这种倡导西方文化的理念,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推动文化教育改革梁启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改革,他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推崇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

他强调培养人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梁启超的文化教育改革思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四、倡导大众文化的兴起梁启超主张大众文化的兴起,认为文化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

他提倡文化的普及和大众化,主张推广通俗文化和大众娱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他强调文化的民主性和大众性,主张将文化从精英层面推广到普通民众之间。

梁启超的这种倡导大众文化的理念,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梁启超不仅在文化领域有所贡献,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主张民主宪政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主张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政府机构。

他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为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的政治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较文学三界革命

比较文学三界革命

梁启超所说的“三界革命”是什么梁启超所说的“三界革命”是“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诗界:诗歌改革的根本在于精神的变革,精神变革在作品中的体现是新意境的创造。

新意境在新诗中占有核心地位。

文界:文界革命的提法,最早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

小说界:小说界革命的正式提出,则始自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一号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关于梁启超: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

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节选)详细内容【内容提要】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

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文学/革命/审美/更新【正文】综观梁启超两次倡导“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其关于新体散文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一)、散文创作的目的不为传世,而为觉世。

(二)、散文效法的目标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新体散文。

(三)、散文变革要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面的变革。

内容上要表现“欧西文思”,形式上要追求“雄放隽快”、“明晰”“畅达”。

(四)、散文语言应力求通俗化,可兼容中西词汇语法。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和“替圣贤立言”的目的规范中解放出来,成为融入社会现实,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新鲜血肉和切实内容的崭新文体。

“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也使散文挣脱了桐城、八股等僵化凝固的文体规范,成为不拘一格、自由抒写的崭新文体。

尤其是在“新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与“欧西文思”相对应的大量西方新名词,如“国民性”、“人权”、“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等,得到了介绍传播。

这些“新名词”的输入冲击了“古文辞”的格律、习用典故和陈腐语汇,改造和丰富了文言的词汇系统,更新了文学语言的风格,还促进了散文创作主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新文体’对于现代语文最大的贡献,即在输入新名词。

借助一大批来自日本的新名词,现代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体’的半文半白,也适应了过渡时代的时代要求。

”[3]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肯定:“晚清的白话文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白话文,只有经过梁启超的‘新文体’把大量文言词汇、新名词通俗化,现代白话文才超越了自身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加速实现。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小说界革命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小说界革命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小说界革命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小说界革命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

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了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量。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梁启超这篇呐喊“小说界革命”的文章,文胜于理,*** 掩盖了创造性的缺乏。

他不仅对“群治”、“新民”、“新小说”等当年时尚语汇未及仔细说明,而且把小说推到了云端之中,让其承担了无法充当的社会角色。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史学界往往把“文学革命”作为陈独秀、胡适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运动的专用名词,此说应有商榷之处。

早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期,在梁启超的领导下也曾经发生过一次这样的运动。

正如郭沫若所说:“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表征,所以这个革命的滥觞应该要追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

这个滥觞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数梁任公”。

[1](P186-19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配合变法运动,更有效地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曾发动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新运动。

梁启超勇敢地担负起创立新文化的使命,先后倡导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文学革新的纲领和目标,为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诗界革命二、小说界革命清朝末年,随着西洋小说及理论的传入,小说巨大的社会作用开始被人们认识。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崛起后,维新派迫切需要一种有力而通俗的宣传工具。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小说及其理论应运而生。

新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从而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

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以未来60年后的中国维新成功揭开序幕,昭示了维新派的政治理想。

小说的主干部分则是记述改良派黄克强与革命派李去病关于革命与改良的一场大辩论,内容几乎囊括了本世纪初爱国志士关于“中国向何处去”论争的基本要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梁启超本人流亡日本初期徘徊于改良和革命之间内心矛盾的自我解剖。

小说打破了古典小说以故事为基本构架的叙事模式,大规模地融入散文和诗的笔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0年梁启超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充分估价了小说的社会作用,鼓吹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在《清议报》的第一期上,刊 登了梁启超所写的《清议报叙 例》,讲明了它的宗旨:(一) 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 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 气,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 学术, 以保存亚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 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 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 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 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1907年8月停 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
❖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 内,销行万余份,最高达1.7万份, 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 关报。
❖ 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戊戌政变发生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
❖ 《清议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 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 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梁启超任主编。以 “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 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 21日停刊。共出100期。
——《清代学术概论》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 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 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 不深。彼尝有诗题其女令娴《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 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 如。”可谓有自知之明。启超虽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中间又 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耗其精而荒其业。识者谓启超若能 永远绝意政治,且裁敛其学问欲,专精于一二点,则于将来之思 想界尚更有所贡献,否则亦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而已。 ——《清代学术概论》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 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 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 物当推梁启超。梁启 超是二十世纪初思想 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 学界革命的陶铸者。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 人。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返途经上 海时,购《瀛环志略》,始知有世界。
❖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 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 通议》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 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 关于“饮冰室”的由来, 梁启超在《自由书》的 “叙言”中有所说明: “庄子曰:‘我朝受命 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欤?’以铭吾 室。”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的思想以“善变”闻名于世。 ❖ 然其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
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世多以此为 诟病,而其言论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启超与 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 然,去治学也亦有然。有为常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 进,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 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故有为之学,在今日可以论定;启超之学, 则未能论定。然启超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 造力不逮有为,殆可断言矣。
❖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 责,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 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 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本报取名《大学》 “新民”之义,以 为欲维新吾国,当 先维新吾民。
——《新民丛 报·本报告白》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 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 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 “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 史”等。
❖ 1890年起从康有为问学于万木草堂。1895年,参与公车上 书。
❖ 维新运动期间,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 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 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参加“百日维 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 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以变法图 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 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 的恩惠……给我开辟了 一个新世界。……第一 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 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 给我们一个“学术史” 的见解。 ——胡适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29年1月,梁启超逝世。 ❖ 先君子曾谓“战士死于沙场,学
者死于讲座”。方在清华、燕京 讲学,未尝辞劳,乃至病笃仍不 忘著述(《辛稼轩年谱》,引者 注),身验斯言,悲哉! ——梁思成等《梁任公得病逝世 经过》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9年起,发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 界革命和戏曲改良。
❖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 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 命。
❖ 1912年归国,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 总长等职。1917年,退出政坛。
❖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 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 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 “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先生四十年中,脑中故绝未忘一 “国”字,且平昔眼中无书,手 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故生平之著 述总额人皆谓有“二千余万字之 多”,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 位。 —— 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 逸事注》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著作为《饮冰室合集》,约 1400万字。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