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五谷丰登
菽SHU(豆类总称) 粟SU(稷)小米
六畜:
猪 羊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主要标
志(1)农耕工具
耕作方式
原始 __木__、__石__、__骨__ 质
刀耕火种
耒(lěi)耜(sì)等
商周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筒车(水力冲击)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农业的起源
1、起源: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分布格局:南水稻北粟麦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之一:
种植业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大米

面粉

黄米
锛、斧、钁、镢头。
铁制农具
牛耕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 出现。战 国中后期,铁犁用 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 耕得到广泛的 推广。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曹魏马钧改进了 东汉毕岚 发明翻车。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何谓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 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哪些因素能影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生产工具、生产经验、 水利工程、生产组织等
石镰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阅读上段文字,理解其含义?
上述文字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整个 过程的规律。总结出农业要及时耕种,改良土 壤,重视肥料等。这些反映了农业的“精耕细 作”。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 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特点,也 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关键因素。
采集经济 狩猎
种植经济 主要 方式 伴随
家畜饲养业
原始农业
农具的进步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石半犁坡遗址出土的石石锄磨 石镰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暗渠
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 作
春秋时期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 农耕 (主要耕作方式)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古 代 的 农 耕
第 一 单 元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
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劳作 ”。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 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 A.封闭保守 • C.耕织结合 B.精耕细作 D.艰难脆弱
9.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7.“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 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耕农经济 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 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 自耕农经 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③自耕农经济形势 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起源 起源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耕作方式
发 展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唐宋时期
桔槔(gao)
翻车 筒车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
孙叔敖在楚庄王 十七年(公元前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 597 年)左右,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 分水堤、飞沙堰溢洪 主持兴办了我国 城、京杭大运河并 道、宝瓶口进水口三 最早的蓄水灌溉 称为中国古代三大 大部分构成,科学地 工程 ——芍陂。 工程。吐鲁番的坎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芍陂因水流经过 儿井总数近千条,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 芍亭而得名 。公里。 全长约500O 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灌田万顷”楚 是全世界最大的地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 郑国渠 系统 。 庄王也一跃成为 下水利灌溉 为“水旱从人”的 “春秋五霸”之 “天府之国”。 一。 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 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 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 入郑国渠。 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 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 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 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芍陂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 天下粮仓 都江堰 坎儿井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发明制 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 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 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 教人治病。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 炎帝。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 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 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 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 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 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 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大家。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 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 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 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 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翻 车 操 作 图
筒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 石、骨、木 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 打制、磨制 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 畜力 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4.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5.自耕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③人口增加 ④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③④ D.①③④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农业阶 段
时间
原始农 石器时代 业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农业工具 木质、石质、骨质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牛耕
西汉 东汉
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耧车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朝
曲辕犁
一牛挽犁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耒耜→
石犁→ 青铜犁 → 铁犁
直辕犁 → 曲辕犁
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小农经济存在什么弊端呢?
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
西周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四、小农经济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 茫千里,人烟断绝……”
1、小农之小,“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小”,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 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古代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
四、小农经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小农之小, “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四、小农经济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阅读教材P5中关于白居易的诗,从中分析自耕农经 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该如何评价? 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封闭 性;③易受天灾、战乱影响,脆弱性。④工具简单 易满足,落后性。 利:①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②是国 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①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 ② 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 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到近代阻碍了社会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农业一直占 据着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是重要的组 成部分。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 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 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起源:黄河、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水利设施:都江堰、坎儿井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原始农业阶段 石器,骨器: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中国 农具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 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汉唐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思考1:结合上述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总结其 发展变化的特点?其变化体现了什么发展过程?
★材料补充:“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 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二、农具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 耕火种 ②铁器牛耕 ③曲辕犁 ④翻车、筒车
⑤都江堰 ⑥农学知识理论
A. ①②③ C. ④⑤⑥ B.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⑥
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什么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春秋时期形成,是一种对土地的高度利 用为基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耕作方式
农业的起源——特点 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_____向_____的发展 2、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和_____出现 3、______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初期的显著特征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1)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差异是什么?
南稻北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结构特点?
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五谷:
小麦
菽(大豆)


稷 (黍 )
粟(谷子)
六畜:猪马牛 Nhomakorabea羊


十二生肖: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 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 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 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经济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概念解读:精耕细作
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改善 农业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少多收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特征 (1)地域差别 ①产生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作物差别:北粟麦、南水稻 ③南北关系:扩展传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西汉:坎儿井
①地区:边疆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西域 ②特点:地方特色(干旱、半干旱地区利 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 的暗渠工程)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1)含义 (2)时间:商周时期 (3)原因:农具简陋
2.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 (1)含义: (2)时间:春秋时期 (3)原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4)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2011· 安徽文综· 35)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 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 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 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 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解析】本题以历史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学生 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 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 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013· 海南单科· 8)图1反映 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 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 庭关系

第一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返回
返回
铁犁牛耕
返回
返回
返回
都江堰
返回
返回
一、农业的起源 P2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 发展。 2、地域差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 地域差异表现:南稻北粟 半坡和河姆渡遗址 3、农业结构:五谷六畜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 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P2—P3 1、原始时期:刀耕火种,工具—石斧、石铲、 木耒、骨耜、石镰 2、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 铁犁牛耕 3、唐代: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定型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工具的改进 3、水利设施的完善 4、耕作方式的改进
导语
•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 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 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 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自耕 农出现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 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 耕女织 •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 男耕女织 •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 是国家赋税主要来源,以家庭为单位、分 工简单、勉强自己自足、比较脆弱
五谷六畜
• 五谷:稻、黍今谓黄米)、稷(今谓高梁)、 麦、豆。 六畜:猪、牛、羊、马、鸡、狗 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 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 养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 “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 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 。
4、灌溉工具:翻车 筒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模式。

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10时20分4秒M onday, December 14, 2020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2.142020年12月 14日星 期一10时20分 4秒20.12.14
谢谢大家!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2.1420.12.14Monday, December 14, 2020

• ②原因:气候不同
• ③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
自然应协调发展。
黄土高原的梯田
江南的水田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以粟麦为主)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以水稻为主)
2、列举一下五谷和六畜
• ①五谷:黍、稷、麦、稻、菽 或黍、稷、麦、稻、麻
• 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 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 。
谢谢大家!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2月14日星期 一10时20分4秒 22:20:0414 Dec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0时20分4秒 下午10时20分 22:20:0420.12.14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2.1420.12.1422:2022:20:0422:20:04Dec-20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 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 耕作方式的演变。
中国农业的起源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工具: 石器锄耕
灌溉工具:翻车
动力:人力
畜力(牛力)
自然力(水力、风力)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历史纵横:传统的精耕细作带来了什么?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 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 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亩9101125斤),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 产量还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 作。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进步,私田产生)
说一说:是什么因 素使得耕作从“众 人”变为“个体”?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3.春秋出现自耕农经营
“五口之家,治百 亩之田”
A C
3、翻车、犁壁、曲辕犁出土于同一座墓葬,那么这座墓葬最早可 能是哪个朝代的 D A、西周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 得到较快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使用 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④封建制 度的确立 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两个中心, 黄河流域,以_________生产为主 “北粟南稻” 长江流域,以_________生产为主 五谷六畜: 五谷: 耕 作 工 具 六畜:
材质的演变:___、____、骨质——铜质——____
农耕工具:耒、耜——铁犁牛耕——犁壁—_____(唐代出现) 灌溉工具:翻车(魏晋时期)、____(唐代) 动力:人力——畜力——_____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共28张pp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共28张ppt)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 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 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 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 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 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 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 早的水尺。
问题:古代农民生活真的像戏曲中描绘的那样美好吗? 你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时期 2、原因: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 (2)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
(1)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精耕细作; (2)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3)勉强自给自足; (4)分散性、稳定性、脆弱性; (5)封闭性和落后性。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坎儿井(即地下渠道)
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
黄河的治理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 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 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
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第1课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 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农具原始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 原因:农具进步、技术先进、土地私有 表现:男耕女织 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体验高考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 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采集向种植发展 •差异: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体验高考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 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 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 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 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⑵起源于多个中心,最早在黄河、长 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格局;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阅读教材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随着时代变化有哪些改进?
二、农具的进步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我国古代农业经 济有哪些特点?如何 理解?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 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的进步 (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技术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
农耕的耕作方式的 演变)
一、农业的起源
湖北随州神农祠
神农氏尝百草塑像
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自然力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 勇气和智慧
探究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
的兴修情况,想一想水利兴修与 农业发展的关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活学活用
1.以下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B )
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B.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
C.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导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 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 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 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 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 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 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 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 来。
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 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 会主义小康社会。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 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 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 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 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 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 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 建议。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飞沙堰”,这是都 在“鱼嘴”的下游,人 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 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 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 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 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 称的“宝瓶口”。内江 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
流、渠道,用来灌溉广
为什么中国古代重视黄河的治理?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 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时间是
(C)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3.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C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4.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
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B )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革命,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畜力代替人力,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5、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是 A、犁壁的发明 B、曲辕犁的发明 C、牛耕的出现 D、耦耕的创制
(1)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 耒、骨耜、石镰。(2)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 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
要工具
石镰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云南的刀耕火种。
远古时期人们采用怎样的耕作方式?为什么? (1)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先砍伐树焚烧树用做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 植农作物。(2)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 下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 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 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 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二、农具的进步
⑵ 春秋战国时期农具有什么重大变化?
铁农具普遍推广,牛耕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于湖南长
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铁犁头 (1951年于河 南辉县出土)
铁镰刀 (1959年于浙江
绍兴出土)
二、农具的进步 铁器牛耕的使用有什么
⑵ 春秋战国:
影响?
(1)大大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2)借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白虎通》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原始农业
主要 方式 伴随
狩猎
家畜饲养业
结合课文内容说明我国农业的布局和粮食结 构特征
2、我国原始农业的格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曲 绿水青山带笑颜
欣 赏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 你耕田来我织布 体 我挑水来你浇园
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下列哪些地区形成规 模
①黄河流域 ②珠江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④辽河 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渔猎经济的出现
C、畜牧业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3、从原始农业直到商周时期,先民进行农业生产的 工具主要是
A、青铜农具 B、木、石、骨等农具 C、铁农具 D、石制农具 4、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
-----[西汉]晁错《论贵》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 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封闭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 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要义的主要承担者,统治 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 (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 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保守性)
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井上 汲水工具
辘轳:利用轮轴原理 制成的井上汲水工具
二、农具的进步
2、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龙骨水车、水蜈蚣) 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改进
筒车
筒车比翻车有什么进步? 翻车使用人力,筒车使用水力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 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 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 济的什么特点(C )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 )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A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 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五谷:




稷 (粟)

六畜:
猪 羊




十二生肖:






马羊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 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 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 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 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 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齐民 粟:24-200倍
要术》
麦:44-200倍
前27年476年
13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