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

合集下载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民国四大才女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你知道都有哪四个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才女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四大才女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古代人才辈出,女子也是同样身兼才艺,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欢迎大家阅读!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民国才女石评梅个人资料

民国才女石评梅个人资料

民国才女石评梅个人资料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

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

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

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2.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3.石评梅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4.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才女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Title: Xiao Hong: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Xiao Hong, renowned as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eft an indelible mark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r works, filled with emotional depth and social commentary, resonated strongly with the people of her era.萧红,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的作品充满情感深度和社会评论,深深地打动了她那个时代的读者。

Born into a humble family, Xiao Hong's early life was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Yet, her unwavering passion for writing propelled her to pursue her literary dreams amidst adversity.萧红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早年生活充满艰辛。

然而,她对写作的坚定热爱让她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文学梦想。

Her novels, such as "Tales of Hulan River" and "生死场"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captured the unique flavor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rural life. Through her writing, she not only voiced the concerns of the common people but also explored the nuanc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她的小说作品,如《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捕捉了中国东北的独特风情和乡村生活的复杂性。

萧红

萧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1932年春《可纪念的枫叶》诗歌 1932年春《静》1932年春《偶然想起》1932年春《栽花》1932年春《春曲》(六首)1932年7月30日《幻觉》不 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八月天》1937年6月20日《一粒土泥》1933年4月18日《弃儿》散文 1936年8月9日《孤 独的生活》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长白山的血迹》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女子装饰的心理》不祥 (1933年10月29日首刊) 《中秋节》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镀金的学说》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 《感情的碎片》1936年12月12日《永远的憧憬和追求》1937年8月14日《天空的点缀》1937年8月22日《失眠之夜》 1937年8月17日《窗边》1937年10月17日《逝者已矣!》1937年10月22日《小生命和战士》1937年10月22日《火线外 (二章)》1937年12月13日《一九二九年底愚昧》1938年2月20日 《记鹿地夫妇》 1938年5月15日 《无题》 不 详(1938年9月18日首刊)《寄东北流亡者》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我之读世界语》1939年8月28日《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1940年6月28日《〈大地的女儿〉——史沫特 烈作》1940年7月《回忆鲁迅先生》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骨架与灵魂》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九一八” 致弟弟书》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33年10月《跋涉》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1936年《桥》1940年6月初版《萧红散文》1933年8月6日《两个青蛙》短篇小说 1933年8月27日《哑老人》1933年9月20日《叶子》1933年11月15日《渺茫中》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腿上的 绷带》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太太与西瓜》1934年3月8日《患难中》1934年3月8日《出嫁》不详(1934年夏首 刊)《进城》不详(1934年首刊)《去年今日》1936年5月6日《马房之夜》1936年9月4日《家族以外的人》1936年9 月初《红的果园》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王四的故事》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牛车上》不详(1936 年11月16日首刊)《亚丽》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两朋友》1938年8月6日《黄河》1938年8月20日《汾河的圆 月》1938年10月《孩子的演讲》1938年10月31日《朦胧的期待》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逃难》1939年1月30日 《旷野的呼喊》1939年5月16日《莲花池》1939年7月20日《山下》1939年7月24日《梧桐》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 《花狗》1934年9月9日《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突击》剧本 1940年7月《民族魂鲁迅》1936年10月24日《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除了张爱玲还有哪三位)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除了张爱玲还有哪三位)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除了张爱玲还有哪三位)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行。

可到了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她们的才华,不亚于才子,因此被称为“才女”。

民国有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吕碧城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年纪最大的人。

她生于1883年,安徽旌德县人,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吕凤歧。

吕碧城的少女时代,充满坎坷。

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经历了家产被夺、夫家退婚等不幸的事件。

家道中落后,母亲带着4个女儿远赴塘沽投靠舅父严凤笙,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吕碧城和母亲又被匪徒劫持,差点受辱。

1903年,吕碧成毅然出走,独自到天津闯荡。

吕碧成在天津无亲无故,怎么生存呢?她得知舅父严凤笙一位方姓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便壮胆给方夫人写了一封求助信。

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了。

英敛之亲自上门,聘请吕碧成为《大公报》编辑——由此,吕碧成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性编辑和女性撰稿者。

1904年5月,鉴湖女侠秋瑾慕名来到天津,专程拜访吕碧成。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慕,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此,文坛将吕碧成和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

1907年,秋瑾在绍兴遇难。

吕碧成冒着危险,为秋瑾收尸,并写《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予以怀念。

不久,吕碧成还以英文写《革命女侠秋瑾传》,在美国报刊上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萧红的名字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推荐。

1935年,正是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那一年,萧红年仅24岁。

萧红生于1911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她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绘画,在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在校刊上发表了抒情诗。

1930年,萧红来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

那时候,萧红已经有了婚约,可男方不愿意承担萧红在北平读书的费用,解除了婚约。

萧红生活陷入了困境。

后来,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的介绍下,萧红认识了青年作家萧军。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

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

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

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

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

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

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

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

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

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 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

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 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

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林徽因容貌姣好,学识出众,才华横溢,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四大美人之首。

文坛才女也是著名建筑师江南才女,绝代佳人,后人了解林徽因,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美貌以及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林徽因曾发表过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被广为传诵,最为大众熟知。

其实,文学只是林徽因的业余爱好,身为我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林徽因还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

三十年代初,她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曾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也曾为抢救国粹景泰蓝传统手工艺而献出心血。

泰戈尔(中)访华,徐志摩(右)和林徽因(左)共同担任翻译(资料图)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徐志摩: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诗人徐志摩。

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和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并为她写下了许多情诗。

在心爱之人与结发妻子之间,徐志摩选择向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决定追求林徽因。

但事与愿违,林徽因不久后跟随父亲回国,与徐志摩远隔重洋。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被称为“金童玉女”。

但最后,林徽因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最后嫁给了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民国四大才女陆小曼的资料

民国四大才女陆小曼的资料

民国四大才女陆小曼的资料陆小曼是近代女画家,擅长跳舞、京戏,散文,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陆小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天蝎座。

1915年,陆小曼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父亲为她聘请英国籍女教员教她英文,阅读英、法着名作品;陆小曼因此精通英文和法文。

1920年,17岁的陆小曼经母亲安排与25岁军官王赓成婚。

婚前陆小曼经常被人簇拥、关注参加各种活动,婚后陆小曼期待王赓依然能经常伴她出游、交际;王赓六天致力于工作和读书,星期天才休闲,无法满足陆小曼之期望;双方个性不合,感情便出现危机。

王赓有时请朋友徐志摩陪陆小曼参与各种活动,导致双方产生恋情。

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之后,陆小曼向王赓提出离婚要求,王赓慨然应允并于1926年离婚。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给王赓发了请帖,他也赠送一份礼物。

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成婚,由徐志摩老师梁启超证婚。

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陆小曼因为票戏与翁同和门生翁绶祺之子翁瑞午相识。

翁瑞午擅长推拿,为她推拿治疗疼痛,建议她吸鸦片止疼。

当时有人以此事做文章《伍大姐按摩得腻友》,影射陆小曼与翁瑞午的艳情。

陆小曼生活颇奢侈,徐志摩以每月收入一千余元之高薪(当时一个图书馆职员月薪约五元),不足小曼豪宅租金,司机、厨师、男仆、女佣之薪水等奢华之开销。

1931年11月17日这一天,徐志摩的劝说激怒了陆小曼,两人发生口角,徐志摩一气之下离开上海、到了南京。

两天后11月19日徐志摩空难身故,南京航空公司主任保君健通知陆小曼徐志摩不幸身亡,陆小曼作《哭摩》悼念他。

小曼整理徐志摩作品,编成《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等。

徐志摩死后,翁瑞午经常到陆小曼居所照顾,二人维持半同居关系近30年直到翁瑞午过世。

胡适曾要求她与翁断交,未果;她曾表示对翁瑞午只有友情、没有爱情,又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

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

翁瑞午过世前托赵家璧、赵清阁继续照顾陆小曼,陆小曼在他们鼓励下从贺天健习画,善画山水,画风近清代王鉴一路,格调有幽雅淡远之趣。

中国四大才女萧红作文400字

中国四大才女萧红作文400字

中国四大才女萧红作文400字篇1萧红,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短暂的一生多灾多难,我们所熟知的《呼兰河传》记下了她幼年的回忆,悲哀之中有一丝光明和温暖,那是来自他祖父的疼爱。

呼兰河,这个小城,是萧红回忆中的一片舒适圈。

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极富戏剧性的。

她放弃与家的一切关联,恰是在祖父走的时节,去了远方逃难。

萧红被称作鲁迅的学生,这是对她极高的评价,周先生在世界文坛有极高的地位,能成为他的学生,那实属荣幸。

萧红对文坛有极大的贡献,她的创作极富灵性,她笔下的人物活生生的,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原的情调。

基于此,她更加有资格,有能力为周先生整理文章。

萧红有太多引人争议的地方,这里我只对两处说明看法:萧红一生中随了许多的男人,萧军、端木蕻良与之感情最深,萧军直率,但是易怒;端木蕻良软弱,但是心细。

在感情上,萧红总是投入太深,以至于受伤的总是她。

也许当年两萧分道是最好的选择,萧红要的只是一个让她潜心写作,安享余生的环境,萧军喜欢打游击一样的生活。

恰逢此时,端木蕻良接纳了她,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结了婚。

在简陋的婚礼上,萧红感叹:我想要的生活就是相互包容,体谅,是平和,简单的幸福,感谢端木成全了我。

但在萧红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骆宾基昼夜陪伴,这才是萧红最终的选择。

篇2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被誉为“四大才女”之一。

她的才华横溢,作品深邃而感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萧红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而广受赞誉。

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文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她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矛盾。

在萧红的作品中,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剖析,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她的文字既具有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细腻,又不失深沉和厚重。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令人陶醉其中。

才女石评梅之死

才女石评梅之死

152019年第10期ALL CIRCLES五味人生吴营洲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完成学业后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等职。

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情死石评梅出生于山西平定的一个书香门第,她自幼聪慧过人。

石评梅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颇有文化功底(曾在省立图书馆做过事务员,也曾在太原的多所学校里担任过国文老师),且思想开明,允许并鼓励石评梅这个女孩子入学读书。

石评梅确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一直学习优异,并为所有接触过她的师生所叹佩,即便是她组织学生闹风潮时(石评梅是组织者之一),校方都惜其才而不忍开除。

1920年秋,17岁的她考取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女师大前身)。

就在她临近前往北京就读的时候,她的父母极不放心。

因为石评梅从未出过远门,从未离开过父母,从未独自生活过。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石评梅的父亲终于知道了他教过的一个学生,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暑假后也将返校,于是便拜托他的这个学生,陪着石评梅一同北上,并一再叮嘱,路上要多加关照,到了北京后,也要多加体恤。

这个学生,名叫吴天放。

吴天放当时二十多岁,长得一表人才,而且风流倜傥,谈吐儒雅,心思缜密,一路上对石评梅照顾得格外周到。

到了北京后,吴天放依旧对石评梅呵护有加,亲如兄长。

这让石评梅心存感激,也甚感不安。

日子久了,石评梅难免会芳心暗动、情窦才女石评梅之死思开。

谁都年轻过,其情形不难想象。

再加上他俩都是山西老乡,再加上他是自己父亲的得意弟子,再加上石评梅只身在外而亲情无依,再加上石评梅正是个青春萌动的楚楚少女,再加上石评梅与生俱来的文青本色,再加上石评梅毕竟涉世未深并不懂得人性的丑陋及社会的肮脏……一言以蔽之,种种的因缘和合吧,终于使石评梅对吴天放萌生出了爱恋的情愫,绽放出了自己最美最可爱的青春之花。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简介吕碧城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吕碧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吕碧城简介吕碧城1883年出生在安徽旌德县,原名吕贤锡,,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为圣因,晚年号宝莲居士。

她算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了。

不仅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还是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这么多的第一个就足以证明吕碧城的传奇所在,她更是开创了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

吕碧城虽然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是她的一生并不顺遂,甚至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吕碧城10岁时就已经订婚,但是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父亲去世之后吕碧城一家就陷入悲惨的境界。

由于吕父一生并没有留下男丁,所以族人就以无后继承财产为由头霸占吕家的家产。

这时候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就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求助信最终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但是这件事传到了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耳朵了,汪家认为吕碧城太过于厉害精明就退了婚。

在当时退婚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于是吕母不得不带子女们远走投奔娘家,可是又一件悲惨的事情发生了。

在娘家的吕母与两个小妹受不了折磨服毒自杀,虽然性命救了回来但在吕碧城的心里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所以才有了之后提倡女权,建设女学。

吕碧城长大后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但是这些都和童年留下的阴影离不开关系。

吕碧城作品吕碧城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确实吕碧城的才气热昂很多人为之动容,甚至很多人都用碧城作为自己的笔名。

吕碧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从小的耳濡目染或许对于吕碧城有一些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天赋。

吕碧城作品之中就能感受她的才气与天赋。

吕碧城非常的早慧,12岁之时诗词书画上的造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形容吕碧城是自幼即有才藻名,不仅诗词方面擅长,连丹青都很擅长,而且会刻印章,还精通音律,但她最为人陈赞的是她的词,每当有新的词写出就会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争相阅读。

旷世才女张爱玲

旷世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是四大才女之一,也是《民国四女子》这本书的四大女主角之一。

张爱玲是名家之后,她的奶奶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子。

23岁嫁给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爷爷,那时候张佩纶大李菊耦20岁。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李菊耦与张佩纶生的第一个孩子,张茂渊是张爱玲的姑姑,直到80多岁才与年轻是仰慕的男人结婚,而张子静是张爱玲的弟弟,他也是一辈子独身。

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孙女,广西盐法黄宗炎的女儿,是一个有西方先进思想,有才华的女子,她去过英国、法国、瑞士、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等国,最后是一个人死在英国。

张爱玲的童年是寂寞的,不过她与弟弟张子静在上海有母亲的陪伴下度过几年愉快的时光。

她的家后来在1922年搬到了天津。

她在四岁的时候就上学了,当她五岁时,她的母亲离开了她们去了英国。

在张爱玲九岁时她的母亲回来了,并且教她学习钢琴、唱歌、画画等。

之后,她的母亲送她到天津女子学校就读,这时她的名字才改为张爱玲,她出生时的名字叫张煐。

之所以说她的童年是寂寞的、悲惨的,是因为她母亲在她五岁的时候离去,她的父亲张廷重娶了一个小妾,并且开始吸用鸦片。

之后她的父亲又再娶了一个姨太太,她叫孙用藩,她与张廷重都有共同的嗜好即吸食鸦片。

孙用藩奢侈、华丽、嫉妒、心狠,从此张爱玲便开始了后母之下的悲惨生活。

有一次,因为张爱玲与孙用藩顶嘴,孙用藩便打了她,于是张爱玲就本能的还手,还没打上去呢。

孙用藩就哭哭啼啼的跑到楼上向张廷重诉苦,张廷重穿着拖鞋啪啪啪的冲下楼来对张爱玲便是拳打脚踢,此后张爱玲便被她的父亲关在了小黑屋,即使张爱玲生了重病要死了,她的父亲也不曾过问。

她在床上躺了一年多,后来她意识到不能就这样死去,于是就鼓起勇气逃了出来去投靠了姑姑。

在张爱玲初中时期,她就被认为是一个文学天才,她的处女作被发表在学校的报刊上。

后来她在香港大学就读文学专业,她连获得两年的奖学金,为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打下了经济基础。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哪四位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哪四位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哪四位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有四位优秀女性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民国四大才女,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四大才女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民国四大才女的简介吕碧城的生平简介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

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创作生涯仅仅六年,但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关于张爱玲,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这位中国现代女作家,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吕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在吕碧城的许多文章中,她都谈到怎样建立一个强国的想法。

她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四万万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视二万万女子的力量。

解放妇女,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唯一办法。

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济世救民。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让她觉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弃的阴影一直困扰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那么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下面给大家说说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供大家阅读!
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号碧城,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山西太原,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山西学政,吕碧城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三。

到吕碧城12岁时,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

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她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小姑娘的作品时,他惊讶得简直不敢相信。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也有人说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还是女词人中“三百年来第一”、“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她又是“吕氏四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坤秀)之一和之首,且有人称她是“风华绝代民国剩女”,独身终老;她还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

她是作家、报人、旅行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既美丽又聪慧,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古典文学造诣冠绝天下,乃近代第一女词人、女报人;还工书画、擅琴艺,会说6国语言,包括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反对“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

有论者说,以她的艺术感觉和描写功力,如果能用白话文创作,成就可能超过新文学史上其他任何女性作家。

曾是天津《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主笔;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出任总教习、监督;担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参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倡导动物保护与戒杀,自己晚年也彻底吃素。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吕碧城的轶事典故人际纠纷
英敛之与吕碧城相识后,因为欣赏其才华胆识,一度生出倾慕之心。

英敛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觉感到丈夫的热心有些过了头,暗自伤心悲痛,几欲离家避走。

最后,英敛之“发乎情,止乎礼”,以君子之风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吕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对她力加拔擢,还将她引荐给当时的众多社会名流。

1905年,英敛之收集吕碧城与其两位姐姐的诗作,编印成《吕氏三姊妹集》,并亲自为之作序,称三姊妹为“硕果晨星”式的人物,更赞誉吕碧城为“祥麟威凤”,其抱负志向连许多男子尚不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敛之和吕碧城之间的关系却慢慢地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

首先,虽然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强、主张开启民智等方面,两人一拍即合,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又有着区别。

英敛之本身是满族正红旗,妻子淑仲则是皇族,所以英敛之虽然主张变法维新,但是不赞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他希望通过温和、渐进的改良方式,实行君主立宪,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而吕碧城对清政府毫无好感,相反,却对激进的革命党人抱有深厚的理解和同情。

1912年,
溥仪退位,帝制瓦解,吕碧城欢喜于民国之建立,曾赋诗云:“莫问他乡与故乡,逢春佳兴总悠扬。

金瓯永奠开新府,沧海横飞破大荒。

雨足万花争蓓蕾,烟消一鹗自回翔。

新诗满载东溟去,指点云帆当在望。


其次,在对待袁世凯的态度上,两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英敛之受康、梁影响很深,与梁启超来往密切。

戊戌变法失败后,英敛之也在清廷的缉拿名单上。

他先后携妻儿避难于香港、越南,最后才落足天津。

他在1899年8月发表于澳门《知新报》上的《党祸余言》中说,自己对变法失败“深感郁结,心不能已”,也因为如此,他对在戊戌政变中向荣禄告密的袁世凯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1905年,《大公报》宣传抵制美货,激怒袁世凯,袁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

而英敛之亦利用手中的笔奋起反击,连发数文,反使报纸销量骤增。

袁世凯转而采用拉拢的办法,均遭到英敛之拒绝。

而吕碧城和袁世凯素无过节,相反,对于袁世凯的襄助女学之举,她颇有好感,对于袁的胆识才干,她也甚为欣赏,也因此与袁越走越近,直至出任袁的总统府秘书。

在个人层面上,吕碧城个性很强,遇事极有主见,随着交往日多,在各种事情上,难免与英敛之言语失和,甚至发生矛盾争执。

由于英敛之对吕碧城恩情太深,所以这时吕碧城即使没有忘恩之心,在别人看来,也难免有负义之嫌。

英敛之对她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欣赏渐渐地变为不耐和反感,在日记中甚至斥之为“不通”、“虚骄刻薄,态极可鄙”。

随后发生的另一件事,终于将两人本已不睦的关系推向了破裂。

吕碧城性喜奢华,打扮新潮,这些都为英敛之所不喜,并曾因此
批评过她,吕碧城对此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1908年,《大公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师表有亏》的短文,批评几位教习打扮妖艳,不东不西,不中不外,招摇过市,有损于师德。

当时的女教习并不多,打扮妖艳者更屈指可数,又兼英敛之之前曾经对自己的装扮有过微词,吕碧城读后觉得这是在刻意讥刺自己,于是在《津报》上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

英敛之在日记中记道:“碧城因《大公报》白话,登有劝女教习不当妖艳招摇一段,疑为讥彼。

旋于《津报》登有驳文,强词夺理,极为可笑。

数日后,彼来信,洋洋千言分辩,予乃答书,亦千余言。

此后遂永不来馆。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其间,尽管英、吕二人恢复了往来,互通书信,吕碧城还一度前往香山探望英敛之,但相比于当日津门初见时的言笑晏晏、相谈甚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险遭被捕
吕碧城一直对感情抱着一种审慎的、若即若离的态度。

虽然因为美丽聪慧,才华出众,少得大名,而又性情豪爽,喜交际,她身边一直不乏怜香惜玉的护花之人,这其中就包括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

当日秋瑾被俘,官府抄检她的住处时,发现了她与吕碧城来往的书信,又兼吕碧城曾经在秋瑾所办的女报上发表文章,于是欲派人抓捕吕碧城。

严复曾说吕碧城“自秋瑾被害后,亦为惊弓之鸟矣”,吕碧城也说自己“几同遇难竟获幸免”。

吕碧城究竟是缘何得脱于难的。

有一说是,官府抓捕吕碧城的知会公文恰巧落在了当时任清廷法务部员外郎的袁克文手上。

袁克文读
过吕碧城的文章,早已仰慕其才华,此番不忍心见其落难,于是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袁世凯。

袁世凯听后说道:“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乱党?”吕碧城因此脱罪。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袁克文又向父亲建议,聘请吕碧城出任女官,可以自由出入新华宫。

当时袁克文自己便住在中南海流水音,由此与吕碧城过从渐密。

袁与友人在北海举行诗会,吕碧城也经常参加,与之诗词唱和,结伴出游。

樊增山曾有诗赞吕碧城曰:“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

”袁克文也知吕碧城不是凡俗女子,因此对她敬爱有加。

时任总统府外交肃政史的费树蔚与袁克文、吕碧城皆为好友,后来费树蔚在为吕碧城《信芳集》所作的序中云“予识吕碧城垂二十年,爱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

其人自守洁,见地超于人,忠恕绝去拘阏,而不为诞曼”。

一次他试探吕碧城是否属意于袁克文,吕碧城笑而不答,后再提及,吕碧城答曰:“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1915年春,吕碧城登长城,写下了一阕《浪淘沙》,不久,吕碧城抽身远走上海。

绝情独身
关于吕碧城一生未嫁一事,各种说法都有。

那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当时各界名流也纷纷追捧吕碧城,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态炎凉,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
愿独身终老。

对这些名士的态度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合适”。

在她看来“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即梁启超。

早有妻室,汪季新即汪精卫。

年岁较轻,汪荣宝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

尚不错,亦已有偶。

张蔷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固佳,耐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吕碧城曾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

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吕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时人对她的文学才华评价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说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气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

于是,吕碧城虽姿容优雅,终身未婚。

止庵认为,吕碧城为什么未嫁,关键点在于经济权,她在袁世凯称帝之前辞职到上海做生意,在那两年里跟外商合作挣了好多钱,生活非常奢华。

“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这女人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找个男人养着,她没有结婚的实际需要。


女权高唱
从1912年民国初期拼命追求女子参政权,到1919年主动放弃参政权而自我局限于所谓生计权和自立权,中国社会的女权事业并不是进步,反而是在明显倒退。

这一点在沈佩贞就读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时期的师长吕碧城的《女界近况杂谈》中,另有表述:“夫中国之大患在全体民智之不开,实业之不振,不患发号施令、玩弄政权之乏人。

⋯⋯女界且从而参加之,愈益光怪陆离之至。

近年女
子参政运动屡以相胁,予不敢附和者,职是故也。


民国四大才女之首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